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中三元”考
笔者曾收藏到一枚“连中三元”花钱,黄铜质,黑漆古,钱径5.04cm,边厚0.26cm,正面“连中三元”四个字,这是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的良好祝愿。背面魁星足踏龙头点斗?熏有“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之意。另有铅质“连中三元”,正面间以梅、莲、牡丹等花朵,背成暗八仙之四仙:扇、笛、阴阳板、葫芦。
科举,指的是隋以后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举士而得名。它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到清末,存在1300多年,对这一漫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西周的“乡里选士”和“宾兴之制”,汉代的“察举制”和“公府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的发展历程,至隋代而过渡到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先由郡州考试,合格者再送中央参加统考,即所谓“乡贡”。此后,选拔人才就与科举考试形成了必然的关系,这就是中国科举制的起始。
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进士的制度。初唐时开科取士才成为一项经常性制度,规定三年为一期,读书人先以入学、中秀才为仕途之根本,名为入泮。入泮即进入学宫之意,第一名的为案首。秀才通过乡试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再由皇帝主持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其次为榜眼、探花,宋代称为三鼎甲。
所谓连中三元,即一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中解元后下科落第,以后再中会元、状元,一般也称连中三元。
一般规定逢丑、辰、未、戌之年开科。如不逢以上之年,而逢国家大庆,朝廷开科,称为恩科。
旧时读书人以中状元作为终身殊荣。除三鼎甲外,进士也是仕途的进身之阶。“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例如宋代,进士及第即直接授官,登第者,不数年赫然显贵。宋真宗时的《劝学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中读。”进士及第的尊荣促进了人们的立志求学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养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良风气。
科举看似最公平不过,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可应试做官,这不仅掩盖了封建专制政治的阶级实质,而且引导知识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白首穷经,孜孜以求,有的举人从青年试到白头,中状元时已屈就木之年。如除宋时项城人梁灏83岁中状元外,竟还有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的人,养成了他们极其驯服的性格,消磨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的思想。
到了清代末年,科举积弊日深,成为维新的障碍,有识之士汲取了西方文化,反对八股取士呼声日高。光绪三十一年科举改学堂,直至宣统年(1909年)的一次贡生考试为我国科举最后一次考试,这无异是我国对开发人才之一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就寿终正寝了。
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可谓凤毛麟角,千多年来仅有14人。唐代2人:张又新、崔元翰;宋代6人:王曾、宋庠、冯京、王岩皮、孙何、何真;元代2人:孟宗献、王宗哲;明代2人:许观、商辂;清代2人:钱棨、陈继昌。这些人中,有的所中三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中”。如清代的两位:钱棨,江苏苏州人,在乾隆十四年中恩科解元,次年落第,到乾隆四十六年方中会元和状元;陈继昌,广西临桂人,于嘉庆十八年中解元,次年落第,到嘉庆二十五年中会元、状元,也不是连捷连中。
历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大多无大作为,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商辂,他是浙江严州人,正统十年乙丑科(1445年)状元,他的轶闻不少。商辂才思敏捷,很有应变的才能。有一次他自夸家乡严州文风极盛,农民都能吟诗作对,一位江西籍的大官路过梅城,见南北高峰、双塔对峙,即兴出了一对“双峰巍巍二塔,北高南低”,请身旁一位农民对下联,农民摆手表示不懂,大官回朝嘲笑商辂吹牛。商辂说:“这个农民不是对好下联了吗?只怪你不懂,他的下联是‘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二短’,这不是对仗工整的下联吗?”2008-1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举制度与小三元大三元
明朝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词语十二问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都有谁得此殊荣,他们最终成就如何?
科举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