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世家 方寸技艺的百年传承

杨成业正向儿子杨泽忠做示范

中国印章(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

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视石如纸,以刀代笔。只需一把刻刀,老师傅们就能将姓名雅号、花草鱼虫融入一个小小的印章内,这就是传统手工篆刻。然而在电子印章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的手工篆刻日渐惨淡,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在荥经县城老街上,还有一传承了四代的篆刻世家,有两位老人还坚守并传承着他们的篆刻事业。


篆刻世家的百年传承

穿过荥经县城的老街,拐进一条狭长的小巷,会看见一块写着“印章、刻章”字样的牌匾,这里便是杨泽忠的刻章作坊。老街伴着老巷子,以及百年的老手艺,让杨泽忠的小作坊有股岁月沉淀的味道。

小作坊仅有十余平方米,室内干净整洁,装饰十分简单。

一张斑驳的桌子,一盒章具,一把刻刀,一盏灯,几块印章胚子,便是杨泽忠工作所需的工具。清晨,在老街商贩们的吆喝声中,杨泽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几十年的篆刻沉淀,让他在印章胚子的方寸间游刃有余。

今年64岁的杨泽忠是荥经本地人,祖上几代人都能刻善书会画。他的父亲杨成业时不时要到铺子上来,练习一下手艺。

杨成业说,清代时,杨家祖上曾经开过书铺,擅长木板印刷。杨成业的祖父杨培勤15岁学篆刻,父亲杨去鲁更是11岁就开始学习篆刻。而这祖传的技艺,由于枯燥辛苦,杨成业并不想学。在爷爷和父亲的强迫下,杨成业拿起刻刀,一刻就是四十多年。

杨成业今年已经85岁了。他从16岁开始学习篆刻,由于篆刻用眼过度,60岁后不得不放下刻刀。虽然开始是被迫学习篆刻,但杨成业在学习过程中渐渐爱上了这门技艺。经过认真努力学习,不到几年,他刻的章就得到大家的认可,上世纪五十年代,还从当时几家刻章作坊中被选出来,专门为政府部门雕刻公章。

“那时候,大家都很认可我父亲,天全、雨城等地方的人,都慕名到荥经找他刻章。”打小在祖辈和父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的杨泽忠对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16岁,杨泽忠便跟着父亲系统性学习篆刻,18岁,他就能独当一面,正式入行成为一位职业刻章人,也成为杨家第四代刻章人。

现在,杨成业的年龄大了,早已不篆刻印章了,却常常带上老花眼镜指点杨泽忠。偶尔还会自己动手刻几下,但是由于视力和体力的原因,他只能简单做些示范。

“我想他是怀念篆刻的感觉吧。”杨泽忠说。


方寸之间的大乾坤

方寸天地,语意隽永,气象万千,趣味盎然。

中国印章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

如何才能练就一手刻章的好手艺?

杨成业说,一般认为,篆刻印章须“七分篆三分刻”,因为篆刻印章是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小篆、楷书、隶书、宋体,每一种字体都要写得漂亮,否则贻笑大方。”出生在篆刻世家,杨泽忠6岁开始练字,各种字体都要掌握。因为印章上刻的字和盖到纸上的字是相反的,要想使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正体字,那就必须在模具上刻反体字。要成为刻章人,第二件事就必须得学会“正字反写”。因此,有些老刻章人就戏称刻章是一门“拨乱反正”的艺术。

“写一手好字,更要写一手好的'反字’,才能将印章刻好!”杨泽忠说。

字写好以后,开始学习“挖木渣”。在木头上篆刻其实是最难的,它不像石头那样好雕琢。所以学习刻章一般用木料练手,木料篆刻练好以后,石头以及其他材质就得心应手了。

而“挖木渣”是最为枯燥的,按照规定的形状把木料一点点挖出来,没有技巧,全凭意志力。“挖木渣”既锻炼了手部力量,也让学徒熟悉了工具、木材,摸索方法。许多学徒都熬不过这个阶段就放弃了。

“实际也挖不了多久,我父亲挖了一个多月,我只挖了十几天!”杨泽忠说,篆刻章确实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

然后是学习“刀法”。“刀法”分为:“横刀”、“竖刀”、“收刀”、“铲刀”、“套刀”这五种。每一种都需要大量地练习,直至掌握。最终做到“执刀如笔”,刻刀落在木料上,不同的轻重徐疾、冲削切顿,留下或光洁圆润,或挺劲苍茫的线条、印痕。

“不要小看了一枚手工印章,背后是手艺人十多年的汗水。”杨泽忠说。


方寸之间的坚守

在杨泽忠的家里,放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是几代人刻印章留下的数百个图形。

“这些印章图形,代表我们杨家四代传承的历史!”杨成业拿着印章图册,有些激动。

杨泽忠回忆,印章生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吃香,那时候大家的生活基本都离不开印章,家家户户都有。无论是收取信件、银行取款,还是粮票、猪肉票的领取,都要用到印章。

随着知识的普及,电脑刻章的兴起,人们对印章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的刻章工艺日渐式微。

杨泽忠说,电脑刻章速度很快,三四分钟就好了,用手工刻章最少需要一个小时,但电脑刻始终不及手工刻得精细。“我觉得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刻章有优势,融入了刻章人的心血,可以体现优美的书法艺术,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

“如今已经没人学篆刻印章了,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杨泽忠感叹道,他的儿子也会一点篆刻,但是明显对这个“过时”的手艺缺少兴趣,而且前来刻章的人少,这门手艺已经无法养家糊口。

杨泽忠仍然坚持着,每天早上坐在小作坊里,将桌子、刻刀、章具擦得干干净净,等待着前来刻印章的客人。

今年已64岁的杨泽忠,现在刻印章有些感觉“力不从心”,他说也许早晚会因眼睛视力模糊而不得不“封刀”,但是印章早已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一刀一划刻了几十年,这印已深深地烙在他心底,无法割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严纪钊:篆刻人生 方寸之间尽显文化之美
一个简单的初学者篆刻教程
小魔方| 篆刻方寸,气象万千
问道琅琊|临沂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书法学篆刻结课展
篆刻人:苏宝星| 蔡东盛 |林飞煌
季健:我与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