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人:苏宝星| 蔡东盛 |林飞煌

因为他们,一个城市更加有了厚度、广度和深度,一个城市的地理向度和标志更加耀眼

泉州文化面孔本期介绍泉州老、中、青三位篆刻人

苏宝星: 一甲子的坚守刻醒了无数石头

“谢绝世俗开纪元,刻刀在握幻大千,弃甲归隐刺桐城,惜身遵命即生涯。

这是别人给予的评价中,苏宝星最为满意的。

要是从13岁那年,拿着铁钉在磨刀石上刻下的第一个字算起,苏老师对于篆刻的坚守已经持续了一个多甲子。他各个时期的作品占据了大半个书房,据说被他“打入冷宫”的作品有这数倍之多。

在书房的玻璃柜,我们发现了许多证书,其中两本第四届、第八届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的证书格外醒目。

苏老师的书房里,我们还发现一张醒目的润格单,表明了“谢绝无偿求印,无论亲朋好友,一视同仁。”

他解释说并非不舍。“一来篆刻无比伤眼,若不是爱得深沉,谁愿拿光明去换取这一方方的石印。再者,大部分的求印者,只是慕名我的名气。”曾经有一位老同事拿着硬度极高的玉石来求印,苏宝星解释此类玉石的硬度无法下刀,误以为他耍大牌的同事竟愤愤而去;更有一友求得印信后,理解不了他的艺术手法,居然抹去印痕要求重刻。这让苏宝星哭笑不得,也让他下决心闭门清隐。这张告示为他挡去了一大批盲目的求印者。

在苏老师眼里,篆刻艺术是纯粹的。无关荣誉,无关物质,这种纯粹容不得半点亵渎玷污。

他给自己取号:牛背山人。他希望自己永远保持着儿时在家乡时,牛背山下骑牛远牧时那颗自由纯粹的心。

其实牛背山人苏宝星的篆刻之路,并不像儿时牛背上的想法那般随心自由。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阴差阳错从了政,如今看来,这段经历反而为苏宝星的篆刻艺术增色不少。洞悉历史,置身世态,心里才能容得下星辰和大海,这在他古朴又不失清健的篆刻手法里若有所现。

刻最考验的是坚持,让一个人在几十年里放弃午休,放弃大部分的应酬,真心不易。在苏宝星的世界里,刻刀却最提神,磨磨刻刻间发出的“吱吱声”最深沉悦耳。他说,那些岁月里,利用出差的间隙,他拜访请教了上百位全国知名的书法、篆刻、美术界人士,曾先后得到启功、许霏、沈鹏、周哲文、林健、石开、韩天衡、崔志强、刘一闻、李刚田、王镛等诸多大家的指点。

内心有逸,感清如喜。

苏宝星的篆刻始终以汉印为主线,保留老祖宗传统的同时展现自己的清逸,在方与圆,粗与细,曲与直,虚与实,残与满间尽情游弋。苏宝星常说石头是有生命的。刻刀在石头上游走的时候,他甚至感觉到了石头的呐喊!这是一场奇妙的相遇,遇见刻刀,石头便得以重生,遇见苏宝星,石头得到了灵魂。

长时间的篆刻,长久侵蚀着苏宝星双眼的光明。如今,他的右眼几近失明,左眼的视力也靠着一片厚厚的高度花镜勉强支撑着。

只是,谁也说服不了这个倔强的老头放下刻刀。他说,篆刻就是他的生命!

苏宝星,字苏醒,号牛背山人,馨砚斋主。1949年12月21日生于福建省南安市,原福建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毕业于厦门鼓浪屿福大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原三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三明印社社长。他自幼喜好书画篆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其作品先后入展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六届书展、全国六届中青展、首届和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

获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福建省第四届、第八届百花文艺奖铜奖(全省唯一篆刻获奖者)、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等全国性120余多次展赛的80多次金、银、铜奖;有1500多方作品在全国16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被十几家博物馆收集;被八家碑林收入刻碑勒石;被收入160多部典集;为五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二十几个国家的友人治印被收藏;著有《苏宝星篆刻集》、《中国篆刻百家、苏宝星卷》。                           吴日锦 文)

蔡东盛:从数百斤旧报剪出一本篆刻名家作品,他的刻苦成就激情书家

在POCO摄影平台有一个叫”安雅居”的博主,时不时更新着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十几年间,那些充满人文气息的摄影作品,时常引来影友的互动点评,大家都称赞其手法专业,构图独到, 意境深远。甚至还有些忠粉竟然想方设法要博主的联系方式,想慕名来拜师学习摄影。

这让这位博主有些意外,但又感到小幸福,小满足。没想到,这些年来自己的业余爱好,竟能在网上得来如此的肯定。

博主真名蔡东盛。现实生活中,让老蔡在泉州闻名的是他的书法和篆刻。70、80后的书法爱好者大多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泉州青少年宫书法班和泉州民盟书法班有个有名的书法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年轻,他的主业还是个不相干的五交商店营业员。

说起这个,蔡东盛至今仍然充满自豪。当时,蔡东盛能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并得到专业机构认可成为一名书法老师,完全得益于自己多年的刻苦自学。打小起,蔡东盛对于纸面上的各种文字和图画总是会表现出与常人多几分的喜爱,喜欢描描摹摹。这种天分林坚璋、丁明镜等一些书法老师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也就多给予了一些额外的指点。蔡东盛的字越学越精进,在青少年宫兼职任教不久就被泉州供销学校聘请为专职书法教师。这些励志的经历很长时间让蔡东盛充满了激情,甚至融入了他的日常书法创作里。

对于书法,他最擅长现场发挥,他始终觉得激扬才是书法的本性。这种自信来源于扎实的底蕴,也来源于他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书家五合的彻悟,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缺一不可。就如王羲之乘着酒兴书下的《兰亭序》成为五和之下不可再得的经典。

半辈子为师的激情书家蔡东盛,很少拿自己的作品参展参赛,但对学生却格外上心,他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各项正规书法比赛中成绩经常在全省前列,2007年8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节”中,福建19人获奖入展,他的学生占了12人。在其他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中,他的学生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蔡东盛的书法之路充满故事,篆刻之路则更为传奇。蔡东盛最早决定“学”篆刻缘于小学四年级时,看到一名同学作业本上盖了自刻的木头章得到了大家的夸赞,好胜要强的蔡东盛下决心要刻一个更好看的图章。当用锯板磨成的刻刀在木块上将自己的名字呈现在作业本上的时候,蔡东盛好像一名开悟了的小艺术家,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碎木块、山上的小粉石都成了他最好的练手材料。

小小年纪,好书法又爱篆刻,这要是在如今,肯定要乐坏了家长,给这样的孩子来个专业的培训班,让孩子系统地学习肯定必不可少。但在那个时代对蔡东盛来说,系统学习、有专业的指导老师那是奢求。没有老师,蔡东盛以书报为师,在五交化当营业员的那些时日,他居然从数百斤旧报中剪出厚厚一本全国各地篆刻名家的作品。他拿着这些作品反复研究临摹,如痴如醉。经常入迷到客人来对着货架看半天,他还不知情,因为这没少挨柜台长的批评。

真正让蔡东盛的篆刻得以跨越式成长,则得益于泉州工人文化宫的一次意外。据说,当年文化宫进了一批数量不小的印石,却长时间滞销。也不知道哪位高人出的主意,把无人问津的印石利用起来,办个篆刻培训班,这样石头就有销路了。蔡东盛成了培训班的学员,在老师蒋少强指导下, 他的篆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书法篆刻艺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天分和努力是成功的基础。当篆刻班第二节下课时,蔡东盛将自己两大本的篆刻集忐忑不安交到蒋少强手里的时候,蔡东盛说,蒋老师当时表情有些吃惊,给了他很好的评价, 这给了他极大地鼓舞, 从此他更加废寝忘食地刻印。以至于后来文化宫为这个培训班举办学员作品观摩展时,十五个参展学员共有四十五块展板,蔡东盛一个人的作品占了足足四十块,俨然成了他的个展。这让他名声鹊起。

这之后,对于篆刻,蔡东盛几乎是信手拈来。他说,那时候,经常是15分钟就能刻好一枚。不夸张地说,闭着眼睛都不成问题。也许是这一路过于顺遂,蔡东盛发觉自己的篆刻开始遇到了瓶颈,经常是激情有余,少了点致虚守静的味道。久不能突破的他,2010年前后开始慢慢放掉了篆刻,玩起了摄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蜗居在家的蔡东盛再次拿起印石,竟有了一种“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感慨。刻刀拿起的那一刻,他彻悟:激情与守静并不矛盾。激情毛笔,内敛刻刀,激情让文字有生命,守静让篆刻安雅恒远。激情是本真,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书法的个性张扬与篆刻的沉静内敛之对比,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就像摄影,动静相融中相得益彰。现在,蔡东盛每刻一枚印章都极其讲究,心境、天气、环境都恰到好处方下手,没能过自己这一关的作品一律毁掉重来。重拾刻刀的蔡东盛终于理解,境者心造之。唯有心所造之境最真实。

这些年自己所有的经历,所有的阅历是内心最好的开化剂,那些曾经的执念终究已经过去。每个人最终都要向岁月握手言和。人生亦或艺术到最后,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蔡东盛摄影博客里那张放有毛笔、篆刻、字帖、相机、茶杯的图像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人生或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甘于平凡中砥砺心性,沉淀自己,活出真性情但又能恬静不躁的真我。                (吴日锦 文)

林飞煌:  方寸天地 镌刻 快乐人生

 有人认为,找到人生的方向,心有所属,快乐地生活就算成功。按此标准,泉州青年职业印人林飞煌无疑是成功者。

2002年,刚到福建农林大学上学的林飞煌,偶然发现学长在宿舍玩篆刻,这引起他的兴趣。学长见他喜欢,就赠予他石头和篆刻的全部工具,还带林飞煌去拜见了陈兆育老师(西泠印社社员\中书协会员)。陈老师在福建农林大学为学生开设篆刻选修课,从此,林飞煌与篆刻结上了不解之缘,他经常出现在陈老师篆刻课堂上,还加入了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印社,但凡所刻印章,先给老师审阅,得到指点,然后继续完善。他疯狂地迷上了篆刻,迷到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有时为刻一方印可以通宵不停歇,同宿舍同学都不能理解他为何能对着一块石头耗那么长时间?但林飞煌自己很享受这种“苦”,“能做出一件作品,表达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篆刻虽然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之一,但是其沉寂的时间太久了,很少人会把篆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之一。在很多人的眼中,篆刻只是文化艺术中不起眼的一个,很难赚钱更不能养家糊口。大学毕业后,林飞煌与众多青年一样寻了一份工作,为生活而忙碌,渐渐地放下了手中的刀与石。可是,多年来,他心中始终没有放下篆刻艺术。不管平时多忙,一有机会他都会关注篆刻圈的动向。

 2011年,在广州工作的林飞煌因偶然的机会重新拿起了刻刀与石头,业余时间为更好地学习篆刻艺术,他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师友在网上交流,一有时间就去拜师访友。一次他有缘拜会广州高校一位书法老师,这位老师为他指点迷津,给予他重要的启示。在老师的提点下,林飞煌的篆刻技艺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林飞煌大胆将作品参投由西泠印社举办的“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第一次投展便幸运入展。西泠印社在篆刻圈里的影响力、权威性无疑给了林飞煌最好的鼓励和肯定,它像一支强心剂激励着他探索篆刻艺术的脚步,坚定了林飞煌刚刚萌生的“将篆刻作为职业”的念头。他说:“人一辈子最幸福和快乐的事莫过于干上自己喜爱的事业,追求篆刻艺术就是我一生的快乐。”

“只有抱着石头的时候,才是我最平静的时候。”林飞煌这样说,“离开篆刻,我的生活中就少了乐趣。”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寂静之中,才能享受与石头对话的乐趣,才能按照石头的品性创作出每一个诗意空灵的作品。他沉浸在方寸之印中,心摹手追,探索艺术的无限奥秘。篆刻已融为林飞煌生活的一部分。

  2013年,林飞煌回到泉州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一名职业印人。艺路高远长,方寸乾坤大。在职业篆刻路上,林飞煌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视如初学,谦虚求进,汲取古今养分,使作品创作能得到更好的表现。他认为,方寸金石,只有赋予它精湛技艺,神韵意境,独特思想,才能鲜活起来,才有灵性有体温有生命。艺无止境,随着找他刻印的人增多,林飞煌在篆刻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就越觉得自己的不足。他知道篆刻不仅仅是刻字,而是一门融合书法、美术、镌刻、美学等综合的传统艺术;他知道篆刻艺术还要融合书画之构图,书法之笔意、雕刻之刀法等等知识修为。他说:“一方印章,不仅仅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还需要融入个人的情感,需要金石学、古文字学、美学及书画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林飞煌渐渐感觉自己的水平、眼界受限。为进一步提升学习,提高技艺,2015年林飞煌跟随福州诗书画印全能的张钧老师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系统专业地对篆刻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深入探索,他要“夯实基础,突破自我,实现篆刻艺术上的提升。”

研习甲骨文,金文、小篆,更好地为篆刻打下良好的基础,林飞煌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愈学愈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文书籍,将秦汉印章作为学习重点,又远追甲骨钟鼎铭器之文,把书法、章法、刀法完美地融入到篆刻之中。林飞煌在艺术上再次翻越了一座山峰,其篆刻作品极具秦汉韵味,印风从工稳逐渐走向写意,方寸之间渐显独特气质。

搞篆刻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一个作品从设计到完成,在别人看来是苦的活,对林飞煌来说是愉悦的享受,“刀刻过石头的崩裂感,形成的声音很动听,如音乐一般。能体会到《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境。刀的行走留下的线条能表达我的心情:线条时而忧郁,时而干脆爽快,时而线条活泼跳跃……当我坐下来刻印时,可以忘掉所有,全身心专注这件事情。”每当制作出一枚满意的印章,林飞煌都有一种提刀而立,踌躇满志,喜形于色的痛快。“特别是拿到漂亮的成绩,抵达自己想要的高度时,回头看,一切辛劳都值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醉在书法篆刻里
从数百斤旧报剪出一本篆刻名家作品,他的刻苦成就激情书家
没有电脑的年代曾玩篆刻
一点生活小情趣——给自己刻个章如何?
我是刻印章的 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么?
有境界”的低调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