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势丨一笔一画由局部到整体

汉字在连续书写时,每一个基本点画都处于承上启下的关系之中,都得根据笔势的映带加以变形,书写过程中才有了点画的长短,粗细,俯仰相背,或收或放……,充满变化之能事,体现的是节奏和韵律,否则,就很难连贯与和谐,哪怕是楷书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

在论述书法美中,往往把书法冠以“书舞同势”,与“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就是书势与舞蹈的舞势都为动势之意。如舞蹈中也有许多类似于基本点画的各种手、足、头的姿态,它们来自于运动过程中个平衡瞬间的定格,但是在舞蹈时,演员的全身和四肢都不停地运动,所有固定的姿态都不得不随着前后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典型书、舞关系的例证就是脍炙人口的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故事,受到“公孙氏舞剑”的启发而草书大为长进。实并非杜撰,见于资料文献。

舞剑:图片来自网络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记载: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实际在书法作品中点画因笔势映带而变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褚遂良经典楷书法帖《雁塔圣教序》中“猶”字,第二画为了承接第一画笔势,增加了一段横画作为过渡。“無”字最后一竖为了与下面笔画连接,变成了左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猶”、“無”字。

书法史上研究笔势变形的理论,应该是古人最著名的是“永字八法”了。

自从提出“永字八法”以后,成了历代书法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著作很多,但基本是把“永字八法”作为点画来研究。从整体结构看,点画之间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笔势,关注是连续书写中基本点画的联系问题。但也有对“永字八法”不屑一顾者,引傅山:

“书家乱嚷八法,老夫一法也不懂!”(陈玠《书法偶集》)

从笔势变形的研究角度出发,永字八法的侧(点) 点为了与上下笔画相呼应,露锋起笔,是承接上一笔画,强调的是笔势;收笔出锋,上下相连问题,起到了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还有就打破了平直关系,左右倾斜,产生动势,要想达到平衡,势必与这个笔画建立互动关系,笔画与笔画之间,产生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写书法就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点画之间的左顾右盼俯仰相背等,都是强调一种依存关系。

姜夔《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这里“顾盼”牵丝映带指的是笔势,俯仰的“向背”指的是体势。强调笔势和体势的结果,点不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有方向、有动感的造型,它最确切的名字就是侧,《尚书·洪范》云:“无反无侧。”侧就是偏,就是不正。《笔法诀》云:“侧不得平其笔。”

八法中的横(勒)笔画较长,在字的轴心线处与竖相接。这是最形象的比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释名》云:

“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并云:“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

纵马勒缰,写书法要能够控制的住,不能信马由缰,是书家的控制宁里的表现。《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

楷书的竖画,有两种,一是悬针竖一是垂露竖,起中流砥柱作用,让整个字保持平正。书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结构关系而异。如果与横画连写,因为楷书的横画一般都不是水平的,左低右高,所以竖也不能垂直,或者左弧(或者说内擫笔法),或者右弧(外拓笔法),否则便不协调。

竖画写成弧形,最好的比喻就是努,努字古通作弩,以“努”来命名竖画,形状如弓弩,紧绷弯曲,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云:“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钩,一般是指楷书的钩,也是由笔势演化而来。在篆书和隶书中是没有钩的,楷书的钩,也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结果。“永字八法”中,钩与下一笔画相距遥远,因此称为趯。《诗·召南·草虫》:“嚶嚶草虫,超趯阜螽。”趯为跳跃状。苏轼《贾谊论》云:“超然有远举之志。”超为飘然远引貌。两种含义都形象地反映了钩的书写特征。

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

李世民《笔法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

都解释了趯的含义。

“永字八法”的策是横的变态,比较短的横画。连续书写时蓄势顿笔回锋,顺势提笔右行,因此,视作横画的前半部分。

古人给予汉字点画形象的比喻,而且命名十分贴切,定义为“永字八法”,揭示了汉字笔画在连续书写过程中,变形特征与含义。

褚遂良楷书,点画之间“势”

因此,我们认为汉字基本笔画在连续书写过程中,笔势映带因势利导而形成的另一种形式。是一个字的整体贯通,继而才能够形成整篇气势,是一种章法贯气。清代汪沄在《书法管见》中强调:

“凡作一字,自起笔而三五笔,十数笔,总属一气,直至字完缴回,通身方有呼应。不得一笔写断,又另起头,古人谓字无两头是也……夫结构一字,不徒于有点画处见周到,而在过接无点画处见精神。”

汪沄的这种看法无疑与我们的看法相切合,永字八法所关注的就是点画的“过接”,就是笔画之间的因势而接。“永字八法”强调连续书写,强调笔势,强调变形,强调由此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强调由此生发的精、气、神。(文/一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局部到整体,重新认识“永”字八法
《圣教序》赏析(美术书法知识之一)
【转载】学习书法的程序
总感觉我的颜体写不好,应该怎样去改进?
欧阳询楷书结体三十六法 译文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