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骇世惊俗 印度性庙

                       探秘:印度最大性庙 2009-06-11 08:06:13

这座小镇布满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寺庙,其雕饰把神话题材和世俗题材,尤其是性爱题材融为一体,颇为骇世惊俗,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一定要认真寻找那些隐蔽的雕刻,这可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卡修拉霍,是印度中央邦丛林地带的小城市。城市小得像昆明郊县的一个小县城,让它名震世界的是它的性庙群。

   卡修拉霍《性爱神庙》是印度昌德拉王朝在公元10-11世纪作品。在印度历史上,它是赞扬人性,赞扬生命热情和肉体欢愉的最辉煌的遗产。

 

 

 





 

 

 

 


历史渊源

公元10~14世纪,卡久拉霍是印度很有势力的昌德拉王国的都城。当时这里至少也是椰枣树成林,因为卡久拉霍就是印地语“椰枣树”的意思,据说当时昌德拉国王宫殿的8个城门都有椰枣树“守卫”。
公元950年左右,是昌德拉王国的鼎盛时期,在此后的100年间,几代国王大兴土木,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陆续修建了85座壮观又精美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
14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兴起并逐渐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在摧毁昌德拉王国的同时也对印度教神庙大肆破坏,残存的22座庙群被高大的树丛掩映其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风尘里。
直到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位名叫波特的军官在此打猎时发现了丛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才终于重见天日,为世人瞩目。
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对这片神奇的庙群进行了修缮、规划和保护,使之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1986年,这些神庙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景观

卡久拉霍的神庙可以分为东、南、西三个群落,以西区的规模最大。西区神庙的造型大致差不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高高的基座,刻有雕像的主建筑和像笋一样由粗到细的塔顶。神庙里面比较阴暗简陋,有的供奉着石刻的林伽(即男性生殖器)。
庙的精华在外墙的雕塑上,这些雕塑精美得令人惊叹。走完整个西区庙群后发现,这里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是雕塑和建筑艺术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了解中世纪印度中部地区人们世俗生活的一扇比较直观的窗口,绝不是一个令参观者想入非非的色情画廊。
卡久拉霍神庙可以说是印度所有神庙中人物雕塑最集中的地方,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譬如舞蹈、奏乐、耕种、战斗、梳妆、写信等日常生活;石刻塑像中最多的是女人,她们大都丰乳肥臀,佩戴着各种首饰,以各种姿势站立,或在化妆描眉,或在拈花微笑,或在照镜梳头,或在手舞足蹈,甚至在挑脚底上的刺。
这些线条优美、款款动人的美丽女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是充满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的凡人,有些雕像表情丰富,呼之欲出。人物雕塑基本上都与真人一般大小,石刻刀法细腻,比例匀称,栩栩如生,数量之多,雕刻技法之娴熟,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都堪称世界石刻艺术中的瑰宝。
这些雕塑不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建于1025年的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高33米,长20米,上面雕刻着872座雕像,蔚为壮观。
在众多的雕像中的确能看到一些男女交欢的场面,但绝不是有些文章所描写的“寺庙的墙上到处都雕刻着以各种姿势性交的男女,”而是间隔地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这样的塑像。
据了解,男女交欢的雕塑仅占全部人物雕塑的8%左右。陪同的导游说,不少西方人成群结队地到这里参观,以为卡久拉霍的群庙雕像就是印度著名的《爱经》的图解和直观诠释,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爱经》,但看到绝大多数的雕像描绘的只是日常生活而非做爱动作,于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纯粹抱着看石刻春宫画的想法到这里,的确会失望。但如果想欣赏印度的雕塑艺术,这里却是最理想的地方。人们在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动物雕塑中能看到浪漫优雅,能想像出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能欣赏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艺术结晶。
即便是大胆表达性爱的雕塑,也是在揭示性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表现赤裸的肉欲。除了人物和动物雕塑外,这些神庙本身也建造得很有气势且各有特色,有的门前有长廊,有的顶部雕刻着繁缛细密的花纹,其造型和结构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尽管男女交欢场面的雕塑只占所有石刻的很小一部分,但卡久拉霍庙宇却的确因这些大胆和奇特的雕塑而闻名于世。大概涉及到性爱的内容总是很吸引人的吧。
毫无疑问,卡久拉霍最令人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昌德拉王国的统治者要在神庙的外墙上雕刻性爱场面?
由于历史记载甚少,且印度古人重传说轻史记,结果只有谜面而没有谜底。尽管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和深入探究,印度的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对卡久拉霍性爱雕塑的解释至今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除了各种难以令人信服的传说外,权威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简单的说法是,昌德拉的国王们都荒淫奢靡,他们用这些雕刻来刺激自己的性欲,及时行乐;另一种说法是,印度传统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这些神庙雕像是用来对婆罗门男孩进行性教育用的,因为多数人都要到庙里拜神祈祷,因此这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场所。
也有解释说,印度教认为,通往“摩克沙”,即“解脱”,有四个途径,也就是责任、钱财、瑜珈和性爱,而这些雕刻就是用来帮助人们通过性爱这个途径达到“解脱”的目的。根据这种理论,人可以从性交所带来的愉悦中获得解脱和救赎。
当地导游的解释似乎比专家学者的说法更令人信服。导游说,在昌德拉王国时期,佛教盛行,许多人整日沉湎于修行之中,希望能早日实现转世和轮回。大批男子都去当了僧侣,整日在庙里念经拜佛,导致田地荒芜,经济停滞,生育率和人口下降,国力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国王为了让这些清心寡欲、不思凡尘的男人重返社会、回归家庭,于是就拨款修建大批庙群,并在庙墙上雕刻一些性爱的场面,撩拨那些成天在庙里潜心修行的男人的情欲,好让他们动凡尘之念,回家生儿育女,这样人口上升,社会稳定,国力方可重振。
修建如此众多和繁复精美的庙群,没有国家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从持续上百年的修建过程看,国家投入如此庞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显然是想达到一个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无论如何,卡久拉霍庙群是建筑史上的“歌德巴赫猜想”。任游客去猜想,去探究,去赞叹,去思考。这些庙与印度教本身一定有着某种难解的联系,而印度教本身又是内容丰富神秘、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宗教。正如马克思对印度教的评论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克久拉霍 Khajuraho紧邻泰姬陵,位于瓦腊纳西,Jaipur,和德里附近。这里的众多神庙是印度最主要的观光胜地之一。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它曾是Chandela繁华的首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宁静的村镇。该地区有大量的婆罗门教及耆那教寺庙,它使人能够从那些独特的建筑和辉煌的雕刻中领略10世纪昌德拉文明鼎盛时的风采。这些雕饰把神话题材和世俗题材,尤其是性爱题材融为一体。9-13世纪这里是昌德拉王朝的首都,繁华一时,今日已不复见往昔的繁华风貌。
昌德拉王朝是由居住在班德坎德的拉杰普特人创建的,它在公元950-1050年间达到极盛。在昌德拉时期建造的85座庙宇中,保留至今的只有22座,分布在方圆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这些寺庙分属婆罗门教和普那教,但风格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装饰繁缛的主建筑,与开有天窗的长廊相接。主建筑表面覆以彩绘镶板,顶部有集束型带曲线的尖塔,其中最高的几座位于圣殿正上方。每一座塔都象征着凯拉沙山,即"天山'。它们是纳戈尔式寺庙特有的标志。克久拉霍现存的22座古庙可分为东群、西群和南群三部分:西群雄浑精丽,东群器宇轩昂,南群雕刻精湛。毫无疑问,克久拉霍古庙群是价值高超的建筑艺术杰作,最重要的一组是考古博物馆附近的西群。"
卡久拉霍以性爱雕塑闻名,实际上更多的是反映战争、歌舞、狩猎等世俗题材和神像的雕塑,历经千年的风霜,仍然能看出当年的胜景。
神庙分为西庙群、东庙群和南庙群,其中以西庙群的雕像最为丰富。西庙群的神庙多而集中,保存得也较好,其他几处较为松散、破败。西庙群是真正的性爱神庙。西庙群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共有14座神庙,其中13座属于印度教,一座属于耆那教。耆那教神庙虽然紧挨着印度教神庙,可还是用铁栅栏单独圈起,井水不犯河水。
进大铁门左手第一座是拉克什曼(Lakshmana)神庙,建于最强盛的亚修瓦曼统治时期,主要供奉一尊来自冈底斯山的毗湿奴(Vishnu)神像,有一个主坛和四个副坛,庙内外布满精美的雕刻。
毗湿奴神像(上),不知道下面那个猪头造型的雕塑是什么?难不成是八戒?
另外还有一些高难度的雕塑,据说这些雕塑都是工匠们看着真人的表演,精心雕刻出来的。而且如果你到现场去的话,可以看出雕像的颜色是从浅至深,淡淡的明黄,深深的土黄,接近红的深棕。这是一个完美爱的过程,颜色表现的是情绪!真令人吃惊了。而且为了让工匠们雕出精美绝伦的塑像,表演者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表演吗?蚯蚓很想到现场观摩一下。
进神庙的门口地方就可以看到象头神甘尼什,他是湿婆大神的儿子,当时他生下来以后,湿婆神没有回家,这个儿子就长得很快,有一天他的妈妈雪山女神要沐浴,就让儿子在门口看着,不让别人进来,正好那一天湿婆大神回来了,他不认识,就不让他进门,湿婆神就很生气,就挥剑把他的头砍下来了,进了家才知道是他的儿子。他就很后悔,就找了保护大神毗湿奴问他怎么办,这个保护大神就说你去出门找一个你第一个看到的动物,把它的头砍下来安到你儿子头上就可以了,那么他出去看到的第一个动物就是大象,就这样有了大象神。甘尼什擅长清除各种障碍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头神,以求顺利。
然后是难迪(Nandi)神庙,一座有12根方柱支撑的凉亭式建筑,供奉湿婆(Shiva)神的座骑难迪。难迪是一头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公牛,象征着多产和旺盛的性力。为了公平起见,也给毗湿奴的座骑,公猪瓦拉哈(Varaha)造了一座神庙,样式与难迪神庙相似。立在1米高基座上的石猪有2米多长,1.5米高,腰身两个人都抱不过来,浑身上下竟然簇拥着647尊男女雕像,千百年来石猪已经被善男信女的手摩挲得锃亮。这个雕塑的图片,蚯蚓暂时没有找到,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补充。
西群的朝萨斯?瑜格尼(ChausathYogini)神庙是卡朱拉霍现存最早的神庙,落成于公元850年。神庙用粗犷的花岗岩砌成,台基高达15米,神庙内供奉拥有64种可怕性力的迦梨(Kali)女神。
终于跨上了一处5米多高的巨大台基,西侧就是建于1025年的坎达里亚?摩诃提婆(KandariyaMahadev)神庙,高31米,长20米,平面呈双十字形,坐西向东,入口在那一竖的顶端。上了6级台阶,就能看到两条变形鳄鱼装饰的门楣。前廊有四个风格独特的藻井,两壁通透,视野开阔,前殿和拜殿内光线阴暗,神像林立。
这里有800多对男女的雕塑
神庙里面比较阴暗,在门口可以看见阳光
在印度,性是一种很普通、很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事情,像日常生活的吃饭、洗澡一样,一点都不需要害羞和躲藏。所以庙里很多表现性爱的神像,都多姿多彩,让络绎不绝的游人顿开茅塞,并且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自古至今仍有印度的母亲带着将婚嫁的女儿到这神庙群风景区,浏览性爱塑像,讲解洞房性知识,把这里看成是性爱教程。性爱的和谐被古印度人赋予一种哲学与宗教。
真的根本无法想象,远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在这同一块土地上,居然有如此密集的、坦荡的、放纵的性爱雕刻!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传说

神庙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哦:故事要从印度历史和卡久拉霍这个地方说起,公元7 世纪中叶之后,印度北部地区列强争霸,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是拉杰普特人,这是一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与原住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笃信印度教,酷爱自由,骁勇善战,但内部不团结,家族之间纷争不断,常常兵戎相见。现今多数的历史学家认为,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拉杰普特人中的一支,也就是由昌德拉瓦尔玛王(King Chandravarman)领导的家族建立了昌德拉王朝(the Chandellas),其都城就设在卡久拉霍。王朝的都城本没有名字,但因为有两株非常茂盛的金色的枣椰树(the Khajur)拱卫着城门而得名卡久拉霍(Khajuraho)。
相传,昌德拉瓦尔玛的母亲少年成婚,很小就守了寡。等到她16岁的时候,终于鲜花盛开,出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女。一个夏夜,她热得睡不着,老觉着有什么事情,于是就到一个莲花池去洗澡。月明星稀,池水闪烁,她美丽的胴体一下子就把月神昌德拉玛(the Chandrama)迷住了。他下凡来到人世,紧紧地抱住了她,打动了她,融化了她。一整夜,他和她都在作爱,直到黎明将至,月神不得不离去。她舍不得月神走,就骂他,于是,月神说:“别骂我,可爱的人儿。高兴一点吧,因为你孕育的是一个国王。他将无比强大,统治整个世界,他的子孙将成千上万。”
“可是,我未婚生子,将名誉扫地。”
“别怕,可爱的人儿。你的儿子将在16岁的时候成为国王,并为你洗掉耻辱。”说完一番话,月神消失了。
但是,当他的儿子出生时,月神还是遍邀诸神前往庆贺,并给新生子起名昌德拉瓦尔玛。昌德拉瓦尔玛不负众望,勇敢果断,浑身都充满了力量。16岁的时候,他用石块打死一只老虎和一头狮子,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国王。他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了85座寺庙,藉此来为母亲正名。不过,这85座庙宇,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22座,分布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东、西、南三大群落,其中的西群寺庙最多,保存得也最好。
实际上,据考证,这22 座寺庙建造于9-13世纪,也就是昌德拉王朝的鼎盛时期。虽然绵延几百年,但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却基本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装饰繁复的主建筑,顶部是集束型带曲线的尖塔。这些寺庙都是用红沙岩的石块垒起来的,最高的有35米,没有浆糊,更没有水泥,这是聪明的昌德拉王朝的工匠们使用的一种特殊工艺:联锁技术(interlock system)。这个“锁”其实就是我们国家木匠活儿里的那种“榫”。
这些寺庙的外墙布满了雕饰,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宗教故事和人物、生活场景、战争、人物和动物等等,但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女人,最令人称奇的性爱和性交姿势。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看一下
正是这些性题材的雕刻(the erotic Sculptures)使卡久拉霍名扬天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雕刻,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合是天人合一、神灵合一的最好的表现形式。
一种说法是,昌德拉的国王们都荒淫无度,他们雕刻这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种说法是,这是为防止雷雨神毁坏寺庙而特意雕刻的。因为雷雨神因陀罗(Indra, Lord of rain and thunder)有窥阴癖(Voyeur),看到这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下太多的雨淋坏这些寺庙了。
一种说法是,这是一种对宗教信仰者自我控制力的考验。站在这些如此汪洋恣肆的雕饰面前,一个前来敬神以期得到神佑变得纯洁纯粹的人,只有心神不乱才能修得正果。
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教中的一个流派的宗教思想。这个流派,将性交看成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认为瑜跏(Yoga)代表精神的修炼,博跏(Bhoga)代表身体的愉悦,二者都是通向同一个目标:摩克沙(Moksha),也就是自我救赎的不同方法。根据这种理论,人可以从性交所带来的愉悦中获得救赎。
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传统中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性爱。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享受,“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卡久拉霍的雕饰也就是石刻版的《爱经》(Kama Sutra),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而寺庙是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也就是最合适的教育场所了。这《爱经》有点象咱们中国的《素女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之神殿·克久拉霍建筑群·重返海上丝路
克久拉霍
掠影印度之五:克久拉霍的性爱神庙
一个月的印度(八十二)卡久拉霍 西区性庙
难得一见的耆那教寺庙
印度克久拉霍古迹(性爱神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