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视中西部地区短板 寻求经济发展新突破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下行,中西部地区尤甚,这既是整体经济下行的映射,又体现出了它的特殊性。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恶化,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甚至突破7%的底线。新形势、新变化,需要政策适时做出调整。要旗帜鲜明地把稳投资尤其是中西部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扩大中西部地区投资要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把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与其毗邻中亚的地缘优势结合起来;二是把发展西部地区产业,与改善当地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三是把发展农业和制造业,与扩大本地就业、增加公共服务结合起来。重点扩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特色优势农业、节能环保和劳动力培训等领域的投入。

  中西部地区是本轮经济减速的“重灾区”

  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减速,尽管中西部绝对增速仍高于东部,但西部增速回落幅度最大,突出表现在GDP、工业生产、投资和出口等主要指标。

  GDP方面,一季度西部地区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中、东部地区分别回落2个和1.8个百分点。分省来看,GDP增速放缓最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河北、黑龙江和云南三省均回落4.9个百分点,甘肃、山西分别回落4.2个和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方面,前4个月,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则分别回落1.6个和2.7个百分点。分省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放缓幅度最大的是西藏、河北和云南,分别回落15.2个、8.7个和8个百分点,黑龙江和山西回落幅度也均超过7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前4个月,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而东、中部分别回落2.9个和4.4个百分点。分省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放缓最大的是黑龙江、西藏、云南,分别回落54.4个、28.1个和11.6个百分点。中西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更为明显,前4个月,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8.2个和7.9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仅回落2.5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前4个月,西部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4.6个百分点,而东、中部出口分别回落12.3个和34.1个百分点。分省来看,出口同比回落幅度最大的是西藏、贵州、安徽、青海和江西,分别回落495.7个、203.1个、122.3个、87.3个和75.5个百分点。

  只有消费方面,东部比中西部放缓较为明显。前4个月,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3个、0.7个和0.6个百分点。分省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北京、海南、山西和西藏,分别回落9个、4.3个、1.8个、1.7个和1.5个百分点。

  特殊的经济结构是中西部经济大幅减速的主因

  中西部经济尤其是投资减速最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特殊的经济结构紧密相关。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投资依赖型特征明显,能源资源性等上游产业比重大,导致该地区对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反应更敏感、更直接。

  其一,中西部地区是投资依赖型经济。中西部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80%,部分省区甚至超过100%。在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和重工业投资占比又比较高,一旦出现经济下行、需求减弱和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和重工业投资就成为减速的重点。

  其二,能源资源性工业占主导。大多数中西部省区尚处在重视化工业阶段,煤炭、矿产、石油、钢铁、水泥、化工等能源资源性产业占比较高。经济下行,对作为前端产业链条的上述产业的产品需求大幅放缓,企业盈利下滑甚至亏损,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今年前4个月,甘肃工业生产回落5.5个百分点,宁夏回落1.7个百分点,四川回落2.4个百分点,贵州回落3个百分点,云南回落8个百分点。

  扩大西部投资需要把握三个结合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防止经济滑出底线,目前有必要对政策进行适度调整,要旗帜鲜明地把稳定投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作为重点。但“风物长宜放眼量”,稳定中西部经济不能重复此前走过的老路,为了投资而投资,更不能为刺激短期增长而不加区分、不加选择地扩张产能,使某些产业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我们认为,扩大西部地区投资需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把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与其毗邻中亚的地缘优势结合起来,根据各地条件,发挥其在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开展资源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如把从中亚等地区进口的原材料就地加工,以增加当地就业和收入,而不仅仅是充当资源的过境地。二是把发展西部地区第一、二产业,与改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使当地普通老百姓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更多成果,而不仅仅体现为地方财政、企业盈利和少数人财富增加。研究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呈聚集和梯次过度趋势,并且总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西部逐步升高的态势,这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第三,把扩大西部投资,与扩大本地就业、增加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更要与增加民族地区公共产品、解决民族问题结合起来。

  政策建议

  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投入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源资源性产业占比高,不仅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对生态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可考虑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要发挥后发优势,鼓励、扶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选择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航天航空、核技术等西部地区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二是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选择冶金、机械汽车、石化、建材、轻纺和食品等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实行高起点配套改造。

  2。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农业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土壤、日照差异大,发展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有着天然条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及其相关设施的投资,既有利于弥补经济短板、巩固农业发展基础,也能增加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鉴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在沙漠、丘陵、高原等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要集中推进一批高效节水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各地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丰富的农畜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发展西部特有的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深加工。

  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西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保工作进展又缓慢,在制定政策时更应有所突破。节能环保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快速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大量的技术和资金进入中西部地区,为该区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实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涵养工程

  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持续加快,对本地劳动力需求明显增加,但劳动力质量不高、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可考虑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普通劳工的技能培训作为重要抓手,完善劳动力培训、就业、待遇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本地就业、增加收入,减少跨区域人口流动。

  5。加大中西部铁路、公路和城市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铁路和等级公路、城市供排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前三年,中西部铁路投产新线仅为7000公里,与目标2.3万公里相去甚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铁路基金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同时,加快中西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城乡生产生活设施。这些措施短期有助于稳增长,同时也能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更是实现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 

(责任编辑:DF1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机器人在中国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天津、大连和沈阳,为何成为竞争力下降最快的三大城市?
我国城市化已发生了新变化
现在的印度是什么水平?超过中国了吗?经济相当于我国哪一年?
追赶中国的印度:CEO遍地走,却修不好一架飞机 | 小巴侃经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