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诗入门浅解





   文/梦见你了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于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从而在一些方面须按照规则来进行创作。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开始注意音调和谐。“永明体”这一种新诗体的写作规律,也逐渐影响到唐代律诗和绝句的形成。


  近体诗的创作在唐代得以高度成熟,并时入黄金时代。在唐代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代表人物外,还有很多个性显明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等。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律诗写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关于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排律诗必须是六八十以此类推偶数联)。

2.每一句字数相等(不管五言六言或者是七言)。

3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换韵当遵循一些特定格式,如:进退格,葫芦格等。)这也是格律诗写作的一大鲜明特色。

4.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当然在一些变格里除外,如:蜂腰格、偷春格之类。(初学诗词的朋友,还当先以中间两联对仗开始学习,循序渐进。)

5.合乎平仄,即按照格律诗平仄要求。(初学先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基准,在掌握格律后,再逐渐接触其中变格句,如:孤平、拗救、折腰。)


关于格律诗平仄: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今多参考清康熙年间修订的《佩文诗韵》为韵书,我们惯称为《平水韵》)。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正格五言格律有四种句型:


(一)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二)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


               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四)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格七言格律有四种句型:

  

(一)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


                   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三)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以上的举例中,有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有些字在参照格律表时有所不同,比如“欲穷千里目”里的“欲”字和“君问归期未有期”里的“君”字,一个是在格律表参照时应为平音,却用了仄声。一个却应为仄声,却用了平声。在“平平平仄仄”句式里,即使第一字用了仄声,但因为没有造成“孤平”,(孤平有两种说法,一为启功“两平夹一仄”说,一为王力“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但“仄仄仄平平”为特例,不在孤平说之列,皆以五言句为例)。所以是可以被如此运用的,也就是我们初学所知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里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关于平仄的变格:


   接上所述,我们来说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前提是“在不影响孤平,或者在拗救的情况下”)。初学时我们可以用来做为便于记忆和写作的口诀,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逐渐接触到格律诗的真正意味,也就能在为了意境而需要在一些平仄做出取舍时,更加充分的利用前人所留下的一下变通之法,而不是随意的变化句子,而失了格律是的正统,变得不伦不类。


    我们要明白有一些特定句子是不允许使用这个口诀的。(变格句多出现在白脚句,也就是我们说的不需要押韵部的奇数句)不管五绝、五律、七绝、七律都有四个句型:


1.平仄脚(即是白脚句最后两个字,格律为平仄关系),即: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脚(即是白脚句最后两个字,格律为仄仄关系),即: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平脚(即是韵脚句最后两个字,格律为平平关系),即: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平脚(即是韵脚句最后两个字,格律为仄平关系),即: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个句型里五言第三字(七言即是第五字),平仄按照常格即是以论,平仄变化即是不论。


 如应平用仄,应仄用平。以第一个五言句为例,“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就可以不论平仄,如“五陵贵公子”(唐 储光羲《洛阳道》);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南宋 诗僧 僧志南《绝句》)。

   第二个句式里,五言句“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就可以不论平仄,如“欲穷千里目”(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亦可不论平仄,如“只恐夜深花睡去”(宋 苏轼《海棠》)。

   第三个句式里,五言句“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论平仄,如“君自故乡来”(唐 王维《杂诗》)。七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亦可不论平仄,如“金炉香尽漏声残”(北宋 王安石《春夜》)。

   到了第四个句式里,我们就要注意,五言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如果不论,那就会造成“孤平”(旧时体制,试贴诗里出现“孤平”就算不合格,可见古时对“孤平”要求的严格)。如果在上述两个位置用了仄声字,那么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来进行补救。


  关于单句自救:


  此种是由一个固定句式变化而来,即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将五言句三四字的平仄对调,七言句的五六字平仄对调。即成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而这一种变格在格律诗写作中用的较为频繁,被称为“三拗四救”,“五拗六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单句自救。如五言句“朝来入庭树”(唐 刘禹锡《秋风引》);七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都是此例。

 运用此种格式必须在不犯“孤平”的前提下使用,也就是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字。



   关于格律诗里的对和黏:


   

  语言的音乐美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近体诗音乐美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平仄字音的错综安排,也就是诗律所谓的“黏对”。《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黏对”条说:近体诗格律之一。“黏”与“对”合称.“对”,主要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黏”,广义指一首诗的平仄皆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律诗多指八句而言,可分为四联,第一联叫做首联,第二联叫做颔联,第三联叫做颈联,第四联叫做尾联。(四联名字形象生动,分别理解为,头,下巴,颈,足,四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暗指四联的结构需要紧密结合,不能过于分散)每联的上句,我们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而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系就是“对”,而前联的对句与下一句出句的平仄关系,称之为“黏”。


  顾名思义,“对”即与之相对、相反,一联中的上下句的平仄相反,相对。前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相同(因为前联对句有韵脚字,而下联出句为白脚句,根据平仄交替变化规律,我们只要记住每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可以推演出整句平仄变化),所以叫做“黏”。


  如: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以首联为例,出句第二字“笑”为仄声字,本着“本句相对”规则,对句第二字必以平声字来应对,如“年”字。前面提过“二四六分明”,也就是在“二、四、六”字上,出句与对句必须相对(正格情况下如此,如有变格,当视句式变化为准)。而首联对句与颔联出句之间的关系,本着“邻句相黏”规则,我们可以将两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视为相同,即是所谓“黏”,但韵脚句需要押韵字,白脚句(不押韵句为白脚句)则不需要押韵,所以在尾字平仄变化上,由于“二、四、六”字平仄为交替( “二、四、六”平仄关系交替,此为正格所用),我们通过推演句式变化,即能得出全句的格律(再长的排律,只要遵循这种方法,即可以不用格律表,直接推演)。可见记住每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便可以抛弃格律表,是一种写作时对于格律平仄校对的便捷方式。


  初唐时或有“失对”,“失黏”情况,但到了中唐以后渐少,有人将格律诗发展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格律初成,如建高屋,规则之日趋完善,如装饰厅堂,后人在格律诗上的突破也是为了将屋子装饰的更加富丽堂皇,而不是装饰的不伦不类。所以合理运用规则是装饰屋子的正确步骤,若将屋中柱梁加以撤换,恐危矣。

  


    关于拗救:


  格律诗由于受格律束缚,在写作中多有束手束脚之感,这也是让初学者望而退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拗救的出现,一是诗人为取意而做的取舍,二是为了调整打破原来格律后所带来的声调协调。三也是诗人为自己的打破常规做的一个高雅的解释,四是增加了用字的选择。总之,为了格律诗的更大自由,前人们可以说是煞费心思,令人钦佩。

  

    本句自救在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在这我们只说一下对句救,也就是所谓“大拗必救”。“大拗必救”,指的是特定句式,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有很多格律书中,引用例诗不少,但其实只要注意到上面这一句,就基本可以了解并运用所谓“大拗”、或者“一字双救”类,听起来很是神奇的语句了。

   常被人所引为例句的,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陆游名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两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此句为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格“仄平仄仄仄仄仄”。而对句本着不犯“孤平”原则,在七言句第三字平声字变为仄声字后,第五字改仄声字为平声字,而这一变动,恰恰也救了出句的大拗。是谓“一字双救”。

    

  而五言句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出句五字皆仄,但我们只要记住它是从“仄仄平平仄”句变化而来后,对句我们要做的只是将第三字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做为拗救即可(拗救句,只在出句出现,所以在拗救时不能变动对句“二、四、六”字的交替规则,在不犯“孤平”前提下,变动第三字即可进行拗救)。

  

    关于格律诗变格的几种变法:


  


  毕竟格律诗受了太多约束,不管是平仄还是押韵对仗,无一不限制了诗人的创作,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折中之法,冠之以美名,从而将束缚的思想得一释放。


  我们开始学写诗对仗时,往往注意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只看句子工整,而忽略平仄相对。而我们在写作时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沉浸在诗情里时,会不由自主写出一些句子,而校对后,发现有诸多问题,或是错律,或是错韵,或是不对仗。在此我整理了一些遇到此类情况下,前人们所用的一些技法。诗人为了迁就平仄,把词语在结构上进行调整。于是就有了错综对、借对、流水对等等。


  一、错综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错综对,指凡是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情况。


    错综对又称“交错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其特点是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错开对的。

    

    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句后三字是“柴门外”,对句后三字是“听暮蝉”,“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来看错开的,故属错综对。毛主席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有句“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欺”与“非”也是错综对。

    

    有一些书中举例多以首联为例,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整联中,“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关于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在律诗里,首联可以不对仗的,所以也不存在对仗问题,除非是诗中运用了“偷春格”。在此不多加评述。

  

   二、借对:也称借义对。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三、流水对:流水对属近体诗中的一种,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必须是先到水穷之处,然后才能坐下来,看云起云落。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四、扇面对:扇面对,亦称“ 扇对 ”。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如杜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其中“得罪台州去”与“移官蓬阁后”对仗,而““时危弃硕儒”与“谷贵殁潜夫”对仗。


  五、偷春格:偷春格是格律诗写作中对偶的一种特殊运用,就是本来应该是第二联对仗的,提前把第一联对仗了,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这种格式就像冬天的那个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故名“偷春格”。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六、藏春格:即首联、颔联不对仗,颈联、尾联才对仗的称为藏春格。如:

              

                        《早花》 

                          唐 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七、蜂腰格: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仗,仅颈联对仗的称为蜂腰格,此格多见于五律。宋人魏庆之所辑《诗人玉屑·诗体》认为:“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这是从诗意的贯通角度来解释的,即颔联虽不对仗,但上下句所叙为一事,到颈联方对仗。从形象上看,本该都是对仗的两联,仿佛在颈联断了一下,所以叫已断而复续。如:


                   《折杨柳》

              唐 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鬓老边城尘。

   


  八、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 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关于,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九、折腰句: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


如:

                   《答客问杭州》

                      唐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其中颈联“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即是此例。


    十、进退格:亦称“进退韵”。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如:


      

                    《餐雪》

                            宋·方岳


  酒渴来时海不供,山寒餐玉有奇功。/东

  柘浆滴处丝糕紫,冰碗擎将片脑忪。/冬

  透骨洗清烟火气,满腔顿着水晶宫。/东

  人间尘土何堪住,径住琼瑶第一峰。/冬

  

 

   十一、辘轳格:亦称“辘轳韵”。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二韵用“七虞”,后二韵用“六鱼”等,此起彼落,有似辘轳。如:


                  次韵杨宰葫芦格 

                      宋 陈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下平九青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下平九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下平十蒸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下平十蒸 


   十二、葫芦格:“葫芦韵”是一种律诗韵式,即通押二韵,先二韵甲、后三韵乙的韵式。这种韵式像葫芦形状,先小后大,故名“葫芦韵”,亦称“葫芦格”。如:



           《七律无题》 



伤心莫过小桥东,依旧年年杨柳风。/一东

人去空留花烂漫,燕来独听水丁冬。/二冬

新潮女子常更伴,旧日欢情总在胸。/二冬

何日学成归国后,怕奴秀色已无踪。/二冬


      

(未完待续!!!!)







关注梦门诗社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格律葵花宝典——五分钟学会写诗
怎样写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转载】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浅谈旧体诗(1)
诗词知识大全
《怎样才能写好诗》(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