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彩云学习穴位:6个“太“穴


     太爷,是指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对年老的父祖辈人的尊称。

    人体穴位中也有六位太爷穴,当我们身体不适时,他们像仁慈的老大夫,任劳任怨地当我们的贴身御医。

    温馨提示: 以“太”命名的穴位,涉及5条经络和一条经外奇穴的6个穴:

  肺经: 太渊
  胃经: 太乙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经外奇穴头顶部: 太阳

   从上面的穴位,可以看出有4个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 太渊穴为肺经之原穴,为肺脏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故擅治肺气虚诸证。  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

    所以说凡是以太命名的穴位,必定气血充盈旺盛。

太渊穴

   太渊穴,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中的脉会。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

    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

    太,古作大,同大而有加甚之义。《说文解字》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其义形容未尽则作太”。渊有深义,又指口中之津。太渊为神话传说中的天池。口之津与肺之脉内外相应,亦天地合气水津四布之象,为本经原穴。“原”意为“源”,乃生命之源之意,故原穴为本经脉气之源,指脉气深聚之处,因而称为太渊也。

    “太渊”,“太”,大并达到了极至的意思;“渊”,深涧、深洞的意思,此处是指穴位的形态。故名“太渊穴”。

    太渊穴, 止咳化痰,通调血脉

    太渊穴有宣肺止咳,宽胸利气作用。

    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为肺脏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又为五输穴之输穴,配五行属土,为肺金之母,故擅治肺气虚诸证。

    太渊穴为脉之会穴,故可治血脉闭阻之无脉症。

    手太阴经筋“下结胸里……抵季肋”,故太渊穴治疗肋间痛。

    “还循胃口……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太渊穴能治胃肠病、咽喉病。

    太渊穴有顺气平喘、化痰止咳之用,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穴。

     作用功效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咳血、无脉症、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及膈肌痉挛等。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指腹用力点揉太渊3分钟,直至穴位处有酸胀感,能很快缓解咳喘。

   2. 用拇指及指甲尖掐按太渊,每次1~3分钟,可预防心肺疾病。

太冲穴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有冲要、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道冲而用之。”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象聪明之神形相得。《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


    “太冲穴”。“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

    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


    太冲穴,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降逆止呕、滋养肝阴、补益肝血、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

     作用功效:回阳救逆、调经止淋。

    主治病症: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点揉太冲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渗透,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太冲穴交替点揉。

    特效按摩: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按摩太冲10~30分钟。

太乙穴

   太乙穴,足阳明胃经。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

    太,作通解。乙,意指鱼肠。穴在脐腹,内容小肠屈曲似乙形,肠以通为顺。穴主肠疾,故名太乙。

    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

    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而主治神志病,故名太乙。

  太乙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诸意,故名之为“太乙”。乙指一言,宇宙万物赖一以生,吾人赖脾胃而生,因名太乙。

 《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
   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

    太乙,涤痰开窍,镇惊安神

    太乙有和中化滞的作用。

    古“太”与“大”通,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

      作用功效:消食和胃,镇惊化痰。

      主治病症急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肠鸣腹胀、疝气、精神病、脚气、遗尿等。

     按摩手法: 每次按揉太乙3~5分钟,有酸痛感为宜。可治胃病,如胃肠虚弱、恶心等。

太溪穴

   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太溪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

    太,大也。溪,指山间之流水。穴为足少阴之原,气血所注之处。足少阴脉气出于涌泉,流经然谷,至此聚留而成大溪,故以为名。

     太,大之甚为太。溪,水注川曰溪。详审足少阴肾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肾为十二经生气之原,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之原气大会处,乃人身元气旺盛与尊贵之处也。又《黄帝内经素问·金匿真言论》:“肾藏精,病在溪。”病与穴应更见其要。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诊脉三部九候,太溪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

     “太溪穴”。“太”,大也。“溪”,溪流也。
    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太溪穴”。

     太溪穴,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位于足内踝关节之处,“输主体重节痛”,故可治疗内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疗神志病。

     太溪穴为治疗肾脏的一切疾病及踝关节疾病的重要腧穴。

     太溪穴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

     作用功效:回阳益肾,调理冲任,清肺止咳,清热祛湿。

     主治病症: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肺气肿、咳嗽、喘息、神经衰弱、腰痛、下肢瘫痪、足跟痛、急救、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痉挛、呕吐、便秘等。

    按摩手法: 盘腿正坐,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压右侧的太溪穴,按压时先按顺时针方向旋按20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旋按20次,然后以相同的手法用右手拇指指腹按压左侧的太溪穴。  按揉时力度保持适中,每次按揉3--5分钟左右。

太白穴

   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

    太,大也,始也。穴属脾经土穴,土生金,金色白,穴为金气所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故以名之。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
      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     

      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太白,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

   
    作用功效:益气和胃,健脾化湿,活络止痛。

   主治病症:胃痉挛、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疝气、肠出血、肠炎、痢疾、腰疼、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置于太白穴稍用力按揉,以微觉酸痛为度,每次约3-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也可以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太白穴,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5分钟。

太阳穴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太阳穴 ,经外奇穴,别名:前关、当阳。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功能作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偏正头痛,面瘫,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按摩手法: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以自己按照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按摩太阳穴,能加速血液循环,使脑血管通畅,促使脑动脉硬化逆转,对预防中风有效。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文不看太可惜!中医人必备:十二输穴解析!
健脾养肝肾找“三太”
《类经》 八卷 【经络类十五】、十二原
三太穴,治肝脾肾病效果好
三“太”穴位补好你的“肝脾肾”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原穴
秋天肝火旺、脾气暴躁;按这3穴位(太冲 太溪 太白)平心静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