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百年一圣人: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 | 书单


今天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的纪念日。

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有“五百年一圣人”之称。

古往今来,许多人对王阳明及阳明心学进行研究,中华书局于今年7月出版了《阳明学十讲》。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周志文先生说道: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儒家文化自孔、孟以来都讲贡献所学、有益社会,但格于现实,真正能实践有成的,却是少数又少数,所以阳明的成就,益觉珍贵。”

梁启超说:读阳明心学,“则其人必发强刚毅,而任事必加勇猛”。阳明心学是行动的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在今天读王阳明则具有更加重大的实践意义。

文后附王阳明相关著作主题书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王阳明画像(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他从小就不太受绳墨约束,不喜欢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少年喜欢兵法韬略,十五岁登居庸关,便有经略四方之志,之后喜欢道教、佛教,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可由结婚当天还夜宿道观见出。婚后一年见到当时大儒娄谅,才“折节”做起正统儒家的学问来,但他做儒家学问也充满冲突性,波折不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冲突与波折源自他的怀疑,他对任何既存的道理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高潮是他跟同样年轻的朋友一起“格竹子”的故事。
“格竹子”的故事发生在阳明二十一岁时,他照朱熹在《大学·格物补传》上说的“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的说法,他与朋友都用这种“格”法以图做到经书上的“格物”,但物没格成,他们都病倒了,他因而认定朱熹的格物说是有问题的。

贵州龙场阳明洞
其实朱熹并没要人用这样的方法来格物,是阳明误会了,不过这场误会却造成了阳明的大发现,也就是《大学》讲的“格物”,不是研究科学上的“格物”,“格物”也不能单独地讲,而是要与下面的“致知”连在一起讲。照阳明后来的发现,“格物致知”讲的就该是“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而唯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衔接后面的“诚意”“正心”,“《大学》八目”才是所谓的一贯之学。
“格竹子”对阳明来说是一个困顿与挫折,被贬龙场是他的另一个困顿与挫折,但龙场三年,让他体察出“良知”的意义,而良知又与他“格竹子”失败后发现的《大学》格物致知之旨相结合,最后成为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
因好奇与怀疑,加上不断地思考与探索,阳明发现了许多真相,而阳明发现的真相,对道德的建设与人的完成,是有积极贡献的。儒家文化自孔、孟以来都讲贡献所学、有益社会,但格于现实,真正能实践有成的,却是少数又少数,所以阳明的成就,益觉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馆丨四句话读懂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用?
《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反映王阳明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附书单)
王阳明:“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阳明心学(六)致良知说:本心的自我开显与表达
王阳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