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 味 极 简 史

初入宫时,甄嬛与安陵容交好,二人闲时照着古籍调制出了“百合香”。

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历史上虽没有真的“百合香”,却有南宋词人韩元吉《菩萨蛮》中“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 ”的“百和香”。它是一种以百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被记载于《新纂香谱》《千金要方》等。相传,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命人烧制此香,竟引来西王母莅临,可见其香味殊异。

欢宜香、鹅梨帐中香、凝露香、肌息丸……这些在《甄嬛传》中屡次出现的香料,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五代十国 周文矩 合乐图(局部)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先秦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北宋时期诗人陈与义的《焚香》,为我们铺展了一幅代文人雅士焚香静坐的雅致画卷。一缕青烟缭绕而上,将人带至岑寂的超然之境。古人与香的故事,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开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原始陶熏炉,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有用香的习惯。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之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焚香之初,是为了驱除蚊虫、祛疫辟瘟。《神农本草经》记载:“兰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以兰草煎水沐浴,产生的独特香气可净化空气,达到养生疗疾的目的。《周礼·女巫》中,也有“以香薰草药沐浴”的相关记载。

战国 凤鸟衔环铜熏炉 凤翔县博物馆藏

先秦时期,香料也被用于祭祀酬神。艾,俗称艾蒿,《诗经·生民》中描写道,人们燃烧艾草以祈求神明保佑来年的收成更丰穰:“诞我祀如何……取萧祭脂,载姗载烈,以兴嗣岁。”类似的香料还有“萧”,是一种带有香味的蒿草,将它和牛脂、黍稷一起点燃,可散发焦香气。伴随着袅袅升起的青烟,人们相信自己的祈祷可直达天上神明。

唐 周昉 老子玩琴图(明人画)弗利尔美术馆藏

除此之外,香料也被用于日常的佩戴。屈原在《离骚》中赞扬禹、汤和文王,形容他们被各种奇异的芳香簇拥包围,其中一种名为“花椒”的香草,馨香馥郁,象征忠贞、良善。以及《楚辞》中出现的其他香草,如江离、杜衡、揭车、留夷、木兰、芷、椒、桂、荪等,皆有美好之意。“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古人将植物的香气赋予精神意义,以彰显高贵的品格,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说文解字》有言:“香,芳也,从黍作甘。”最初的香源自谷物,且多为本土的单一香草。汉代时,随着疆域的扩大和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和南海诸地以苏和香、沉香为代表的多种树脂类香料进入中国,香料的使用也逐渐由“燃”向“熏”转变。香开始进入到宫廷礼制之中。

清 蒋廷锡 群芳撷秀册图(其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典·职官》记载:“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另有《汉官仪》记载:“女侍史挈被服,执香炉烧熏。”朝堂上,尚书郎奏事面君时要“口含鸡舌香”使口气芬芳。宫廷中,侍女们将香料放置于香炉,使室内的空气和衣服、被褥熏染上香气。

汉代香具的种类丰富,有香奁、香枕、香囊、熏炉等。其中,一种名为“博山炉”的器物在宫廷中颇受欢迎。相传“博山”是东方海上的一座仙山,当香料在博山炉内燃烧,烟雾透过雕镂成山峦之形的炉盖,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故而得名。

西汉 错金铜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香料不仅香衣香室,更与奢华、靡丽的生活风气联系在一起。西汉后宫嫔妃们以“椒房之宠”为最高圣眷顾,居住“椒房殿”。花椒多籽,寓意多子多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赵飞燕将息肌丸(以麝香、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制成的香丸)塞入肚脐,使身体轻盈如燕,并散发异香,博取汉成帝的欢心。

《晋书·贾谧传》更是记载了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韩寿偷香”的逸事:西晋功臣贾充被皇上赐予的一种西域香料,却不慎被他的女儿盗取讨好幕僚韩寿。因此香味特殊且不易得,贾充即刻领会了两人私通之事,索性成人之美,促成姻缘。

西汉 彩绘陶熏炉 湖南省博物馆藏

汉代开始,东方的香料与西方的香料常融合在一起使用,产生了特殊的“和香”。《香史》记载:“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合香并非将各种香料简单地掺杂在一起,而是根据不同的性味,将两种以上的香料调和制成香品。汉乐府诗中有“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和及都梁”之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高良姜、辛夷、茅香等混合香料陶熏炉,皆印证了当时合香的盛行。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 湖南省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香文化进一步发展,品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考究。香,渗透进生活、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唐玄宗以珍贵的沉香木,在兴庆宫搭建了一座散发幽香的“沉香亭”;
杨国忠以沉香为阁、檀香为栏、麝香和乳香涂抹墙壁,建造“四香阁”;
李后主为小周后娥皇深情调制“鹅梨帐中香”,醇香的鹅梨蒸沉香置于帐中,众香交织,烟雾缭绕,美如丹青墨宝;
同昌公主乘坐七宝步辇,四角缀五色锦香囊,囊中有各国进献的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出游时街巷溢满芳香;
白居易热衷于“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在香烟中参禅悟道;
《梦溪笔谈》记载唐代进士考试要“设香案于阶前”;
道士使用混合香料制成的念珠,斋醮时蘸坛焚百合香、降真香等。



五代十国 周文矩 听琴图(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人们还将香料加入饮食,与茶同煮:“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英、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清,或煮去沫。”在洗澡水中加入沉香、乳香、檀香、丁香和冰片,变成芬芳浴。也作医用,如麝香、青木香在《千金翼方》中为小儿头痛 、壮热之方。出自《外台秘要》的“吃力迦丸”(苏合香丸)更有治疗中风的奇效。

唐代出土装有香料的香盒(出土时盒内有凝结成块的香料一块,经检测主要成分为乳香、沉香)

唐代香品形态多样,有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其中数“有香而不见烟”的香丸最为盛行。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讲到熏衣香丸的制作:香粉需粗细适中,燥湿适度,香药应单独粉碎,燃烧时还需注意火与烟的大小。文人雅士家中多设香斋,轻抚瑶琴,焚熏香丸,品赏曼妙香韵,大有缥缈羽仙之意境。明代文徽明在夏日炎炎,从一枚香丸中觅得心灵的妙境,留下一首《焚香》诗篇耐人寻味。

“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巾白袷紫香囊”,当时身为高门大族的郗、谢氏子孙,头戴黑色头巾,身着白色夹衣,佩戴着馥郁的紫香囊,贵气彰显。香囊,也称“香球”,是唐代曾流行一种小型机巧香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枚以金银制造的香球,通体镂空,饰以葡萄花鸟纹,内部置一小香盂盛放香料。因为工匠制作时运用了先进的“陀螺仪技术”(该技术在近代被用于航海领域),无论香球如何晃动,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

唐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宋代,香文化的发展达进入鼎盛时期。上至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皆以用香为风尚。香完全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贡规模十分庞大。《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泉州陈洪进贡“乳香皆万计”,《宋史·吴越钱氏世家》记载乾德元年进贡香药十五万斤,《宋史·外国列传五》记载占城国王进贡沉香百斤。

明代 仇英 职贡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沉香被誉为“天国之香”,产自海南,因其形状像假山,又叫“沉香山子”。《天香传》曰:“琼管之地,黎母山酋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它香气清婉似莲花,《本草纲目》称其可“去恶气,清人神”。苏轼流放海南时,挑选了一块沉香作为苏辙的寿礼,并赋《沉香山子赋》一首:“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焚香、烹茶、挂画、插花,在宋代并称“四般闲事”。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为了《陈氏香谱》中的一道“雪中春信”,苏东坡苦等七年,终于在一场春雪过后集到“梅魂雪魄”的花露,佐以沉香、白檀、丁皮梅肉等合成散发幽幽梅香的香粉。随后,将香粉填入“香篆”(一种模具)成型,点燃焚烧……“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爱香情深的苏轼,常常在亡妻坟前点燃一缕香魂,寄托缱绻思念。

宋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同样思香之切的黄庭坚,为了研制出“婴香”,《真诰·运象篇》描写其:“神女及侍者,颜容莹朗,鲜彻如玉,五香馥芬,如烧香婴气者也”,终日苦思冥想,最终开窍写成《制婴香方帖》:“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

北宋 黄庭坚 制婴香方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雅士们聚集在一起,设香席或“试香”,相互品评新制作的香料并交流心得,亦以闻香、品香为风尚,以香遣寂除烦,获得内心宁静。“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香,既是审美的追求,也是心灵的外在寄托,甚至有“以香观心”之说。

“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香,从雅走向俗,走进市井巷陌的各个角落。《梦粱录》记载民间嫁娶迎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中就有“香球”,车马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明代 谢环 杏园雅集图(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清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岁贡和走私外,海外的香料大大减少。明代朝廷多次颁布禁令,禁止民间进行香料交易,导致不同人群的用香方式出现了差异。宫廷用香极尽奢华,沉香制成的朝珠、沉香雕刻品成为沉香应用的新领域。而百姓用香轻巧实用,与曲径通幽的园林场景相映成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确立,香料贸易也随之零落,曾繁盛一时的香文化,从此走入低谷。

明西 程仲坚 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满室盈香沁心扉,一粒香丸通古今”……一缕香烟,不知寄托古往今来多少神思与凝想。那摄心魄的香气,从鼻根进入脾脏,勾画着如梦似幻的世间,悲喜聚散,皆是存在于虚无香续间的泡影。

参考资料:
《中国香学》贾天明
《甄嬛传》中的各色香方,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藤壶妃子
风雅宋·江南忆|海南沉香,拔得头筹 杭州日报
在中国,来一次千年寻香之旅 《商学院》杂志2023年6月刊
中国古代香料史话丨礼仪之邦,香韵流长 王颖 马清林 李延祥
暗香一抹,氤氲千年 王浩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报刊舆论与“粤变”后陈炯明形象的塑造——以《南侨月报》为中心考察

国军11个师六天六夜疯狂进攻,塔山阻击战解放军是怎样打赢的?

1922—2022:漫谈中国动画一百年

中国吃鸡极简史

诸葛亮赵云联手,都扛不住马谡失街亭,蜀汉第一次北伐到底输在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谁不想像香妃一样香气袭人?今天我们喷香水,古人选择戴香囊!
元明香文化 雅俗之间 复古开新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一)
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你怎么这么「香」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