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学生跟随老师求学时挨骂次数最多,被骂得最凶最狠,人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辈子对老师最亲……

“没事谁会骂着你玩儿,既不是亲戚,更不是亲儿……”

这话是在酒桌上听来的,说这话的人如果没有八九两白酒灌着,估计你撬他嘴也说不出这样话,毕竟当老师的都格外注意言行分寸。

但我认为他说得对,说出了目前教育环境下当教师的真实心理。

我突然想到了这一对师生……

01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这对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当老师的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当学生的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那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这子路大概是排行老四。这可真是“二老师”收了个“二徒弟”,或者可以说当老师的”二“,当学生的比老师更”二“!

在我的印象里,孔子的弟子当中挨孔子骂最多的是子路,挨骂最狠的也只有子路,以至于我曾经主观地认为孔子瞧不起子路所以才时时处处歧视他嘲讽他。

后来才发现不是这回事。

再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儿。

02

孔子就不介绍了,稍识几个字的都知道孔子,我如果再在这里吧啦吧啦介绍,倒真有点骗流量耍流氓的嫌疑。

说一说子路吧。

说真话,我确实对这个子路有过很长时间的偏见,以为他也就是个办事鲁莽冲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傻大憨粗”,直至认真翻阅起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可笑的原来是自己。

在传说中的孔子三千多学生中,子路不仅名列“孔门72贤”,还被称为“24孝之一”,更是荣登“孔门10哲”的排行榜!

贤,孝,哲。这可不是光勇武有力所能做到的,更不是仅凭发达的四肢就能企及的境界!

子路姓仲。按现在的行政区划,他属于山东济宁市泗水县人。但他的名字可不光属于泗水,不独属于济宁,甚至不仅仅属于山东,他的名字早已随着儒家学说走向了整个世界。

孔子确实没少骂子路,甚至在他想骂人却又不能骂的时候就拿子路说事儿,这并不是因为讨厌,相反倒是因为信任和源于内心的亲近。

当然,子路脾气很耿直,有时又很暴躁,假如对孔子的言行看不惯听不惯,他不像其他弟子一样憋在心里,有时就顶撞反唇讽刺甚至有时还对老师恶言恶语。

了解,理解,信任,包容,然后才有了所谓行为上的“放肆”——仔细想人和人之间交往,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03

据说子路第一次见孔子够奇葩。

那年子路还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青春期。而孔子也还不到三十岁,头上没有像今天这样顶着神圣的光环,也没闯出什么名气。

子路头戴长长的野鸡翎,佩着野猪的獠牙装饰,高大威猛地见到孔子,按司马迁的记载,子路看到孔子弱鸡样子就很想教训教训这个讨厌的家伙,所以言辞间对孔子很是不恭。

但孔子不接招,反倒心平气和问子路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然后以很不屑的语气说他就像南山上的竹子,根本不需要加工就很挺直,又何必花费气力学什么习。

孔子当时这么说的:“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用挺直的竹子做成的箭确实不错,但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是,你子路不错,可你真傻假傻啊,如果跟着我受教育,你岂不是更厉害?

5……55,你说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儿,老子信你一次……

最终孔子以柔克刚收服了子路。

在长期的接触中,孔子深刻地了解子路,对这位弟子,孔子曾经用四个词语来概括:勇敢、忠义、鲁莽和担当。

虽然孔子常常批评子路草率冲动,但子路在他心中却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只不过作为老师,他希望子路能够更谨慎而已。

“由也升堂也,未入室矣。”

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登堂入室”,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成语,我们很多人倒忘了这句话的本来意思。人家这句话其实在肯定子路的同时依然为他的草率冲动而遗憾,认为他还没有完全领悟到自己主张的要义。

04

子路因为草率可没少挨孔子的批。

有时是直言,有时是白眼,有时可能只是意味深长的动一动嘴角子——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出那嘴角轻轻一扯,满脸皮笑肉不笑的样子,眼角子里可能还会闪过一丝吊诡的光。

在《侍坐》一文中用了四个字:夫子哂之。

人人都知道这“哂”的意味,很类似于时下网络语“切”或者“嘁”,除了不屑,似乎还有着浓浓的嘲笑和讽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课后曾晳的疑问:夫子何哂由也?——(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要“嘁”人家子路呢?)

这还算客气,有时可就没这么客气了。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

意思是老师假如有一天统率三军,你愿意选择和谁一起共事儿。

你猜孔子怎么说的?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话很气人,很伤人,简直就是当众打脸的意思。

啥意思啊,到底啥意思啊?

像你子路这样依仗着匹夫之勇徒手与老虎格斗没有船只也硬要过河,死了还不知道后悔的二货,我肯定是不会选择一块共事的。我会选择那些监事小心谨慎,精思熟虑然后才去行动的那种人……

换作其他人,估计能被老师这话活活噎死,也就幸亏子路大心脏厚脸皮,皮糙肉厚抗打击。

05

但孔子也有点怕子路,面对子路的批评,他也会心虚地解释几句。

比如这次——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赶紧给子路解释说自己什么只要不改本心,只要身处淤泥而不染,就算是给坏人当官也没大问题……

更有一次孔子去见了卫国夫人南子,气得子路拉长脸子不理他,一连好几天不理他,好似孔子与南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儿,也不怪子路生气,这南子据说“美而好淫”,你孔老夫子天天教育我们非礼勿视的,她一个邀约就屁颠屁颠跑过去,委实有失斯文,就算没做啥丑事儿,去见她本身就够丢人现眼的!

结果怎么样?

孔子恨不得跳着脚给子路赌咒发誓——我要是和那个女人有那啥,晴天好大一个雷霹死!

这哪儿像老师和学生,倒有点朋友兄弟。

06

孔子对子路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信任,简直是依赖。

比如孔子自己就说过自从子路做了他的弟子,孔子就再也没有听到别人的恶语——这就是子路的功劳,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感,这就是弟子对老师全身心的敬和爱,子路不光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贴身保镖和门神。

孔子也知道即使自己骂子路再狠,真正从内心敬爱自己的一定是子路,不离不弃毫无二心。

在孔子处处碰壁的灰色日子里,孔子曾经这样感慨:

“道不行,乘㭩浮于海,从我者由也!”

——如果我的理想实在无处实现,那我就乘小船飘浮在海上,那时候还跟随我的,恐怕是子路吧!

孔子对子路的人格相当了解,对子路的感情当然非常深。当他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孔子当时就判断说“子路死矣!”——他知道凭子路的人格节操,子路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这选择会让子路付出什么样代价!孔子明白,子路明知代价有多大,但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因为他是子路!

后来消息传来,子路真的死了,被人砍成了肉酱。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那时的孔子已经72岁,早已白发苍苍的老人,看淡了生死,可他依然忍不住为他钟爱一生的弟子号啕大哭……

子路死后一年,孔子也辞别了人世。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会再见到颜回,再见到孔俚,再见到子路……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呵!


注:此文首发于南瓜屋故事,虽然署名不同,但属于作者原创无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为何总批评子路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子路是怎么死的?
#每日学论语#14.29【2017-7-11】
【儒】论语·先进篇(14)登堂入室由此而来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5·6】【5·7】终会有英雄用武之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