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聿明30万大军将覆灭,毛泽东急电粟裕:再围俩星期!真伟人远略
userphoto

2023.03.31 北京

关注

引言

毛泽东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胜败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从第一阶段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兵团,到第二阶段黄维兵团陷入中原野战军包围被歼,直至第三阶段杜聿明率领国民党军队从徐州撤退至陈官庄全军覆没,仅历时66天。

(淮海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是国共双方军事实力的比较,更是作战指挥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较量。

然而,武器装备齐全,实力雄厚的杜聿明军团,30万大军为啥会覆灭?粟裕带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是“小米加步枪”,又源何以少胜多呢?

一、蒋介石的决策失误

《吕氏春秋·慎小》中有一句话:“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意思就是将领一道失误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身死名裂。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蒋介石)

尤其是在两军对垒时,情况千变万化,危机四伏,统兵的将领必须仔细分析敌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军破身死”。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最高首领蒋介石,就因一道错误指令,让杜聿明的30万大军覆灭在陈官庄。

拿破仑有句名言说得好:“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用在蒋介石身上比较合适。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瞎指挥,让已经突围的杜聿明去救援黄维兵团,最终葬送了自己30万国军。

(国军领导团)

1948年9月下旬,当时国内的形势已经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内而外都对国军是各种不利。蒋介石也自知这些,所以一直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国军将领们犹如惊弓之鸟。

会议结束后,国军开始重点防御,派出大量的重兵攻守战略要点。

当然我军也不是吃素的,9月份便在会议上确定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旅,5年打倒国民党的战略任务。

(粟裕)

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济南之后,粟裕开始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表示可以继续向淮阴、淮安、高邮、海州等地发起进攻。

这一计划得以批准,淮海战役从此拉开帷幕。

当时,国军在徐州地区总共聚集了80万人,蒋介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全面进攻,此时黄百韬第7兵团正加紧过桥,孤立无援。

再加上何基沣和张克侠带兵起义,为华东野战军扫清了前方障碍。

(国军兵团)

随后粟裕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全歼黄百韬兵团。

无奈的黄百韬只能退往碾庄。

得知此事的蒋介石大怒不已,他马上撤了刘峙,安排杜聿明前往徐州接替指挥作战。

杜聿明接任后,还是按照原先的战略部署,让邱清泉和李密带领部队支援黄百韬。

我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后撤,邱清泉和李密两人果然上当,并且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于是二人谎称徐东大捷,大肆渲染了这场并不存在的战役。

(杜聿明)

18号晚上没有等到援军的黄百韬就迎来了华野的总攻。最终,黄百韬被我军击毙,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我军优势大增。

1948年11月24日,黄维兵团渡过浍河与我军交战,他打算以4个师的兵力齐头并进,突破中野的包围。

然而,国军这4个师中的先头部队,110师的师长廖运周是地下党,他带领全师起义。

此次起义对黄维兵团影响颇大,使黄维原计划的突围没有成功,再加上蒋介石命令黄维死守待援,黄维再也没有组织过突围。

(黄维)

蒋介石意识到徐州形势严峻,便把杜聿明喊到南京,要他放弃徐州撤退,但杜聿明不愿听从。

杜聿明认为放弃撤退是自寻死路,但在几经劝说下无可奈何,杜聿明同意了这一决定。

回到徐州后,杜聿明开始按照命令向西撤退。

粟裕得到消息后,派7个纵队随后进行追击。怎奈杜聿明有30万人,且机械化程度较高,既难追上也难吃掉。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蒋介石的又一个命令,让已经跑出包围圈的杜聿明,去支援黄维。这个消息让杜聿明心凉半截,但他不敢违抗老蒋的命令,只能调转部队支援黄维。

(蒋介石的催命信)

另一边,粟裕正考虑兵力不足的问题,突然接到蒋介石杜聿明支援黄维的情报,不禁拍手叫好。

此时淮海战场只剩下被包围的黄维。粟裕决定先解决黄维,对杜聿明采取守势。

随着炮声遍布,漫天硝烟,黄维兵团最终被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此时,国军只有还在路上的杜聿明及30万大军,蒋介石的这一命令让杜聿明覆灭已成定局。

(国军兵团)

二、杜聿明的欲退不能

《孙子兵法》有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实际上,早在11月30日,黄维兵团已经被围。杜聿明知道大事不好,如果他听从蒋介石所言,倾巢去救,可能同样陷入解放军的包围,也是在劫难逃。

因此,杜聿明才于当日带领30万大军开始从徐州撤退,向淮河流域前进。

(国民党军队)

尽管粟裕当即命令华野九个纵队,不顾敌机的扫射和轰炸,不分昼夜地沿着公路急进追赶。

却无奈于杜聿明军团是个善于使用机械化力量的部队,武器装备精良,军车众多,以解放军的两条腿,在平原上无论如何也难以追上国军的四个轮子。

然而,就在杜聿明即将逃出生天之时,突然收到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

信中表示,如果黄维兵团被消灭,国民党就将要亡国灭种。蒋介石命令杜聿明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看完信后十分绝望。

(无奈的杜聿明)

在如此困难的战局之中,蒋介石依然不肯丢车保帅,依然舍不得出身嫡系的黄维兵团,这种赌徒心理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原本,杜聿明准备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想按照原计划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军展开攻击,解开黄维之围。

可他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旦在向永城撤退途中遭遇共军截击,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解黄维之围,恐怕要受蒋介石的怪罪,最后他也一定会被送上军事法庭。

经过再三考虑,杜聿明决定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集团非但没有救出黄维兵团,反而把自己搭在了里面,杜聿明麾下3个兵团皆为解放军所围困。

(被围困的国军)

三、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在淮海战役的筹划、组织、实施全过程中,毛泽东给予了悉心的全局性指导。

他通过对歼敌目标的分析,精心谋划并做出战略部署,使战役指导能够符合不断变化着的战场实际,确保各个阶段歼敌目标的实现。

虽然杜聿明已经被围,但是华野大军想消灭他,也并不容易。

(我军战斗)

从12月6日到14日,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打响,我军虽然不断压缩敌军的防线,却始终无法达成分割围歼的目的。

这是因为作战经验丰富的杜聿明,布置了蜘蛛网式的防御阵地。同时采取集中主力,以战车为先导,反复攻击我军的某一个村落。

就在这个欲攻难胜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发来急电,提议就现阵地态势休息两周,只作防御,不作攻击。毛泽东提醒粟裕,为将者必须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毛主席)

他之所以采取保守战术,目的是不要打草惊蛇。

作为全军统帅,毛泽东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淮海战役本身,同时也在于全局。

如今,国民党嫡系重兵集团还剩2个,分别是杜聿明集团以及华北的傅作义集团。

因此毛泽东认为,此时易围不易攻。如果杜聿明集团被围,蒋介石手中已不存在机动力量,他唯一能调动的部队,只有傅作义集团。

(傅作义)

一旦全面进攻杜聿明,蒋介石必会狗急跳墙,加紧将傅作义部队调往江南。

如此一来,蒋介石建立了长江防线,再想迅速解放全国就难了。因此,毛泽东于12月11日做出一个决定:

“于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个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休息中的战士)

毛泽东对蒋介石可谓是了如指掌。他暂缓进攻杜聿明集团的决定,果然让蒋介石做出了错误判断。他将傅作义留在华北,让他固守待援、以待时局之变,牵制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的南下。

很显然,无论是华北傅作义军团还是杜聿明集团,蒋介石都想保住。但是最终结果却证明,蒋介石将输得一败涂地。

四、战神粟裕的以逸待劳及战略指挥

(战神粟裕)

杜聿明在11月10日晚紧急到徐州指挥这场战役时,徐州“剿总”总指挥官仍为刘峙,所以他在战场指挥调动上不占有绝对主动权。

另外,杜聿明的计划如能顺利实施,将很可能扭转徐州战局,挽救国民党大部被围军队。但当他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时,还是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作战部署。

这也表明,杜聿明放弃了自己在战场上的主观能动性,也就等于放弃了赢得战争的机会。

其后,华北傅作义集团屡遭重创,南下之路已被阻断,整个傅作义集团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此时被围的杜聿明集团,早已陷入了绝境。

(我军宣传攻势)

古语云:“兵无粮而自散。”杜聿明的30万大军,就面临着这个情况。

杜聿明集团被围,粮食早已断绝,军队的饥饿陷入了极点,而寒冷恶劣的天气更是将陈官镇变成了人间地狱。

国军粮食弹药的补给,只能依靠空投。

由于天气的恶劣,国民党空投的物资也十分有限。战士为了争抢空投的食物,打得不可开交,为抢粮而打死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此期间,华野部队得到了极好的休整,人员和武器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数百万老百姓推着手推车,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蔬菜和猪肉推向了前线。华野的战士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百姓供给的物资)

我军趁机对国军展开宣传方式,不但把香烟、食物送到敌军前沿,还把装着劝降信的整头大肥猪送给国军。

“不战而屈人之兵”,饥饿的国民党官兵开始不断越过阵地向我军投诚,开始是少数的,以后越来越多,这些人员大部分被编入我军。

就这样,投降的国军每天都能吃上猪肉炖粉条和香喷喷的肉包子,更是“乐不思蜀”。

然而杜聿明却困兽犹斗,四面楚歌。

(我军发起总攻)

1月6日,休息了20天的华野战士们体力充沛,士气高昂,炮兵和后方补充的弹药已经就位,一场战斗即将开始。

当天15点30分,粟裕下令发动总攻。我军以优势的火力覆盖了敌军的阵地,国军经过粟裕20多天的政治攻势,加上饥寒交迫,早就没有了斗志,一击就垮。

9日黄昏,我军楔入敌中心阵地,敌'五大主力'仅存的第5军被全歼,杜聿明集团土崩瓦解。

10日上午10时,战斗结束。邱清泉被击毙,李弥率少数残部逃遁,杜聿明假扮军需官高文明,粟裕以礼相待,他终于承认自己就是杜聿明。

(战败后的杜聿明)

结语:

粟裕围歼杜聿明战役粟裕的英明指挥,更有毛主席的全盘运筹帷幄。事后来看,毛主席围2周后再打的决策,实在是伟人远略!不但顺利将杜聿明30万大军全军覆灭,而且将整个战争局势握在手里,已经为后来渡过长江做准备了,将蒋介石的整个国民党集团击溃已在计划之中。

此战之后,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大势已去,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

参考资料:

于化庭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的全局指导[OL].党的文献,2019-07-12

九十三事述征程第六十集:粟裕建议和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OL].人民网,2020-07-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败局已定:杜聿明率30万大军逃离徐州,却被老蒋亲笔信给葬送
淮海战役最大的笑话,蒋介石一番神操作,葬送了55万国军
决战中的决战,惨烈的淮海战役,攻守几度易形,胜败之数难解难分
一战定天下:淮海战役那些牛人牛事儿(2)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悍将粟裕(77—8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