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哲学体系(简括)
userphoto

2023.05.08 内蒙古

关注

    《黄帝内经》哲学体系简单地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概括:

 *什么是一

一就是道,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佛家得一,一即一真法界。所以“一”在中国文化里面代表“道”,孔子曰“我道一以贯之”。《黄帝内经》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什么是二

二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要注意的是阴阳之道往上一个层次归位就是一,道不是二,只是从表象上看是二。

    阴阳


❂ 什么是三

三指的是“三才”,天、地、人三才。《黄帝内经》曰: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这里的

天:是自然规律,是道在自然界的体现。

人:是我们怎样去理解,怎么去悟,途径是什么。

地:是我们该怎么做,如何落地去做事。

❂ 什么是四

四指“四气”,寒、热、温、凉,对应《周易》就是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种状态。阴阳四气,阴阳消长,是更广的分阴阳,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用“四”,寒热温凉。《黄帝内经》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 什么是五

五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五行者,金木水火土者也。《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阴阳两股能量聚合而成的“象”,这些“象”又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状态显现出来。《黄帝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五行

现在我们知道了:

1)一是“道”的起始,道生一,无中生有的源起体系。

2)二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流变的能量消涨体系。

3)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才文化的定位体系。

4)四就是“四气”,寒热温凉,春夏秋冬的变化体系。

5)五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制化的应用体系。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哲学体系,一个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一个用图符表达的能量观体系,一个参悟、体验的实证体系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身体感知宇宙,眼、耳、鼻、舌、身是工具,意念是与宇宙对接的桥梁,想象和比较是日常思维的方法,通过日月变化,通过对寒热温凉的感受,觉察宇宙能量的消长变化。

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原始的情景下,悟出了天道、地道、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附:《黄帝内经》中的天人观:

阴阳系日月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

     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地支)

     月(坎卦)生于水(润下),故在下者为阴;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天干)

    日(离卦)主火(炎上),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足经应月

岐伯曰:

寅者,正月之生阳(火生于寅)也,主左足之少阳;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水生于申)也,主右足之少阴;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注:

1、春夏主表,秋冬主里。

冬(太阴)春(少阳)主左,夏(太阳)秋(少阴)主右。

2、《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

《景岳全书》:“厥者,尽也。”尽:到…底。

手指应日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

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

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注:

1、木火为阳,金水为阴。

五行以土寄火位,故戊己在巳午未的位置,戊在巳,己在午未。

2、心胞络(手厥阴)附属心脏(手少阴)。

两仪四象五行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

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手)为阳,腰以下者(足)为阴。

其于五脏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阳中之少阴,

肝为阴中之少阳,

脾为阴中之至阴,

肾为阴中之太阴。

人气的移行规律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寅卯辰),人气在左,无(勿)刺左足之阳;

四月、五月、六月(巳午未),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七月、八月、九月(申酉戌),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亥子丑),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注:人气随四时移行于足六经。

春夏,人气在表;秋冬,人气在里。

冬春,人气在左;夏秋,人气在右。

分析一下人气四时移行规律:

夏三月,人气在右足三阳;

秋三月,人气移至右足三阴;

冬三月,人气移至左足三阴。

春三月,人气移至左足三阳;

可见人气是从足之最右侧向左移动,移至最左侧后又返回最右侧,周而复始。

经脉无形

黄帝曰:

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

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三焦火),不合于数(四时五行),何也?

岐伯曰:

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这是天地干支分配手足经脉,而不是五行配脏腑。)

且夫阴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者,有名而无形

(所以西医解剖找不到经脉,只能找到脏腑,脏腑是“有名而有形”。)

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

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此之谓也。

阴阳离合论

《素问注证发微》:“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类经》“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素问直解》“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

正文

黄帝问曰:余闻,

天(乾)为阳,地(坤)为阴;

日(离)为阳,月(坎)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太极)也。

太极化生三才图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地),名曰阴中之阴(足三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足三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三阳离合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广大光明,午),后曰太冲(子)。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足)中之阳(经)。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六经分布模式图

(三阳为表,三阴为里。阳明-太阴主前,太阳-少阴主后,少阳-厥阴主左右。)

三阴离合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内)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足)中之阴(经)。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气里形表

阳𩅞𩅞,积传为一周,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河图

“气里”是生数1、2、3、4、5,先天-阳化气也;

形表是成数6、7、8、9、10,后天-阴成形也;

生数与成数相合而为五行:1-6水、2-7火、3-8木、4-9金、5-10土。

《汉书·艺文志·数术》:“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

五俞分布

五藏六府(之气)所出之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

歧伯曰:

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五俞配干

《难经》:

“阴井木(乙),阳井金(庚);

阴荥火(丁),阳荥水(壬);

阴俞土(己),阳俞木(甲);

阴经金(辛),阳经火(丙);

阴合水(癸),阳合土(戊)。”

(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阳经的原穴就是输穴后面的那个穴位。)

【金→木→土→水→火】为五行逆克,即洛书后天五行。

十二经的流注次序为河图先天五行。

阴经五俞

阳经五俞

《难经·第六十八难》:

“井(乙庚)主心下满(庚金制乙木),

荥(丁壬)主身热(壬水制丁火),

俞(己甲)主体重节痛(甲木制己土),

经(辛丙)主喘咳寒热(丙火制辛金),

合(癸戊)主逆气而泄(戊土制癸水)。”

分布规律

根据《易针》,腕踝以下属表、属天,腕踝至肘膝属中、属人。

又根据《地支藏干》,天元对应天干,地元对应地支,人元对应地支藏干,故天人合一,对应天干,为纯五行之气,地支(十二经脉)为五行杂气。

五俞穴配天干,即纯五行之气,故居于天人两部,肘膝以下。

其中“井、荥、俞、经”四穴位于天部-手足、腕踝附近;

合穴位于人部-肘膝附近,代表五行之气会合于此,进入地部(大臂、大腿)。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阴阳分布

表里

三阴三阳的表里模式不是六个同心圆,而是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图

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没有“半表半里”。)

三阳(天道)顺行(顺时针),

三阴(地道)逆行(逆时针),

阳顺阴逆。

前后

上图的表里关系落实到四肢:

太阴(手肺金、足脾土)-阳明(手大肠金、足胃土)在前缘,

厥阴(手心包火、足肝木)-少阳(手三焦火、足胆木)在中缘,

少阴(手心火、足肾水)-太阳(手小肠火、足膀胱水)在后缘。

六经分布模式图

背为天,腹为地,

从天到地,从后到前,

经脉五行依次为:水火-火木-金土,

【水火木金土】乃先天五行之序。

内外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下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上行);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行);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行)。”

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足三阳(头走足)→足三阴(足走腹胸)

注:

1、木火升浮,故配手经;

金水沉降,故配足经。

2、十二经脉在手足末端交接,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会出现手足逆冷(“逆”就是阳气往回走,无法向外敷布),称为“厥”。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西医的解释是四肢末端循环不良。

十指(趾)

太阴在第一指(趾);

阳明在第二指(趾);

手厥阴在第三指,足厥阴在第一趾;

少阳在第四指(趾);

少阴、太阳在第五指(趾)。

注:

(1)手:从第一至第五指,分别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足:第一趾为大趾,第五趾为小趾。

(2)《灵枢·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

“膀胱足太阳之脉......至小趾外侧”。

(3)足厥阴(肝经)本应位于第三趾,但实际位于第一趾,

木夺土位,而居首也(五行以木为首)。

阴阳升降

显性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下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上行);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行);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行)。”

规律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如手太阳,手在上属阳(+),太阳亦属阳(+),同号得正(↑),故经气上行。

足阳明,足在下属阴(-),阳明属阳(+),异号得负(↓),故经气下行。

阴阳升降图

隐性规律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祝道长发现,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详见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

图解:左侧有升降,右侧亦有升降,左右升降同时存在。

左侧,三阴升,三阳降;

右侧,三阳升,三阴降。

阴阳者,表里也,故内外有别。

阴阳开合

开合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阖(hé):关闭。

枢:门的轴。这里是指半开半合的状态。

原理详见《十二辟卦解三阴三阳》。

阴阳相通

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

“《五脏穿凿论》(已佚,作者不详)曰:

心与胆相通(少阴-少阳为枢),

(心包与胃相通,厥阴-阳明为合,)

肝与大肠相通(厥阴-阳明为合),

脾与小肠相通(太阴-太阳为开),

肺与膀胱相通(太阴-太阳为开),

肾与三焦相通(少阴-少阳为枢),

肾与命门相通(命门属少阳相火),

此合一之妙也。”

子午流注图

应用

心与胆相通:温胆汤治失眠。

心包与胃相通:心包络就是“包裹心脏的脉络”,作用是给心脏供血,心包络堵塞会引起心肌梗死。老人心梗容易被误认为胃痛。

肝与大肠相通:《伤寒论》厥阴病篇,乌梅丸(酸入肝)亦主久痢(结肠炎),白头翁汤主热痢下重(肛门坠重);阳明病篇,第259条至第262条集中论述黄疸,现代医学把黄疸归咎于肝。吴茱萸汤出现于厥阴病篇与阳明病篇,主头痛与呕秽。

脾与小肠相通:黄土汤治远血(来自小肠)。

肺与膀胱相通:提壶揭盖法(用宣肺的方法通利小便)。

肾与三焦相通:《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

肾与命门相通:左肾,右命门,左右相通。

清《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五脏背面之图

阴阳根结(起止)

《灵枢·根结》: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颞大。颞大者,钳耳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脘穴)。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

足六经之根,至阴、厉兑、窍阴、隐白、涌泉、大敦,均为井穴。

足三阳结于头面:

足太阳结于眼部,当睛明穴;

足阳明结于头角,当头维穴;

足少阳结于耳中,当听会穴。

足三阴结于喉与胸腹:

足太阴结于胃部,当中脘穴;

足少阴结于喉部,当廉泉穴;

足厥阴结于胸部,当玉堂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经脉的奥秘解析
六经八纲
经脉的起点和终点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
经络穴位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