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导引疗法的操作形式——导形、导气、导意识

导引疗法在古代中医各种医疗技术的施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往往是诸法之首,古之医者治病当先给病人导引,再按摩、针刺、或砭疗,故有导引按跷、导引针灸之说。然导引疗法传到现代基本成了健身功法或者体操,导引与临床完全脱离,导引与手法、针法的操作基本上也没有关系。盖其中缘由是中间的传承出了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导引的渊源:

《黄帝内经·灵枢病传》原文: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东汉末年华佗以其导引、针灸、麻醉和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五禽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导引功法。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有华佗导引针灸的精彩记录: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华佗针灸是在导引行气的基础上进行的。取穴、刺灸都是根据病邪出没随机进行,就是《灵枢》所说的以痛为俞劫而刺之,针灸过程导引气血、劫引病邪,当然取穴不过一两处,刺灸不过转瞬之间,疾病即可痊愈。这不是神话,这是导引的威力。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诸候分类、诊断和治疗的专著,此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其有病而无方,在详细论述每种症候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疗方案基本上未设方药,而是辨候施功法,提供了多种导引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配有导引的有156候,与其相对应的导引法就有213种。其中的卷27有: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导引的含义是导引气血,引病邪外出。也是较为接近导引本质的解释。

那么导引疗法治疗疾病究竟是怎么操作的?我们来看一下导引疗法的操作形式

1、导形

导形即是对人体有形的组织进行导引,人体有形的组织是皮肉、筋骨和脏腑。施术者通过相应的手法使患者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产生一定的拉伸运动,这种被动的拉伸运动叫做“拉筋”。大多数人在运动锻炼的时候,往往只能运动锻炼到身体四肢部以及躯干部浅层的筋,身体里还有很多地方的“筋”是运动和锻炼不到的,这些“筋”处于“休眠”状态;如果长期缺乏运动锻炼、久坐不动的话,这些“筋”就会退化、挛缩、变硬、甚至萎缩,这些“休眠”的筋往往也是人体容易出现病理性改变的地方(病灶)。

而在进行导引拉伸的时候,不但可以激活患者处于“休眠”状态的筋,还可以拉伸和激活到直接和脏腑相联结的筋膜组织,从而对脏腑起到调理和治疗作用。

案例:对一60岁长期患有心绞痛的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取其手三阴经筋进行导引拉伸治疗,每日一次,一次15分钟,连续治疗15日,每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心脏部位轻松舒适,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过胸闷心慌的症状,心绞痛也未曾复发。

对一50岁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胸胁疼痛患者,取其手足三阳经筋进行导引拉伸治疗,治疗10分钟后疼痛消失。连续治疗7天,疼痛未曾复发。

对一痛经患者,导引拉伸其足三阴经筋5分钟后,痛经症状消失。

导引拉伸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经筋,经筋是人体经络有形的部分,经筋多起于四肢末节,向人体内部脏腑组织分布,呈现向心性,经筋外联四肢、内联脏腑。在四肢部的解剖结构多是肌肉、韧带、筋膜、骨骼肌,在躯干多是胸膜、心包膜、膈肌、腹膜、肠系膜、以及筋膜链。通过导引手法运动拉伸病患的经筋组织,不光可以治疗人体外部肌肉关节的疼痛,还可以治疗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病症。

2、导气

讲导气之前需要先认识“气机”,所谓气机是指气的运动,人体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人体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而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

《辨证奇闻·痹证门》:“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

健康的人的气机是平衡的,表现为气的升降平衡、出入平衡,而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人体出现气机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如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腑气不降,会出现胃胀、腹胀、胸胁苦闷、便秘等症状(久坐伤脾);如情志不遂,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出现头晕、头胀痛、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失眠、心悸、梅核气、胸闷、心慌等症状。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脏腑气机当降不降、当升不升,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导气的意义就是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平衡。

导气的操作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四点,一是主动呼吸;二是循经点穴推导;三是先跟后带。在操作时先要让患者进行主动呼吸,主动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呼吸,呼吸尽量均匀、冗长,口呼鼻吸;其次是在患者主动呼吸的同时进行循经点穴和推导导气下行时,从躯干向下循经点穴,向下做经络推导,呼气入、吸气出,手法操作须与呼吸同步;导气上行时,从躯干向上循经点穴推导,吸气入、呼气出,手法与呼吸同步。

先跟带”的意思操作者的手法频率先跟随患者的呼吸频率,通过均匀手法操作来调整患者呼吸频率这就要求操作者的手法一定要做到均匀,操作者在给患者进行手法操作之前调息患者的气机紊乱,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呼吸不均匀通过医者均匀平和的手法操作,来恢复者的正常气机

案例一、如治疗一长期胃胀腹胀患者,其腑气不降当导气下行,取足阳明胃经循经点穴推导,从胃脘部向下肢操作,取梁门、天枢、髀关、梁丘、足三里、冲阳、内庭逐个点按,每穴点按三次,呼气点按、吸气放松,从上往下推导胃经,呼气长推、吸气短收,操作10分钟,患者胃胀腹胀症状消失。

案例二、治疗一因高血压引起的眩晕患者,属肝气上逆,当导肝气下降,取足厥阴肝经循经点穴,从头顶部向下肢方向操作,取百会、期门、章门、急脉、阴包、中封、太冲、行间逐个点按,每穴点按三次,呼气入、吸气出,推导下肢肝经,呼气长推、吸气短收,操作5分钟后,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三、治疗一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鼻塞、睡觉打呼噜的患儿,其证属肺气不宣,当疏导肺气宣发,取手太阴肺经循经点穴,从胸部沿上肢操作,取中府、云门、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逐个点按,每穴点按三次,吸气点按、呼气放松,同时呼气之时顺势推摩肺经,以此操作20~30次毕。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七次后,患儿鼻腔畅通,晚上睡觉不再打呼噜。

3、导意识

导意识,这里指的是人的潜意识,潜意识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由潜意识激发出来的能力就是“潜能”。如人突遇灾祸或危险时“潜意识”可以迅速躲避开来;如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需要完成时,潜意识会使人保持足够的精力;潜意识还可以使人的机体产生强大的自愈能力。人体诸多的生理功能都跟潜意识有关,如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胃肠道的蠕动等。

潜意识和“精、气、神”里的“神”字不同而意同,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云“神驭气、气留形”,神是人气血运行的主宰,神乱则气乱,神安则气顺。

人的潜意识平时都处于“睡眠”状态,只有在处于突然紧张或极度放松状态的时候会体现出来。例如熟睡中的人听到异响会突然惊醒;遇到危险的时候身体会变得异常敏锐;

由潜意识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潜能,有的人的潜能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也有很多人一生中都没有激发过潜能,潜意识一直在睡觉。

导意识(导神)的目的就是导引人的潜意识出来工作,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也可以利于导神来进行导气,因神可驭气。

导意识的操作并不简单,里面藏有玄机,需要懂催眠术,会运用心理技巧,具体操作就不在这里讲了。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身气功】易筋经中医学理论阐释
气功真相(三) 《巢氏病源》启示现代功法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健身气功•易筋经中医学理论阐释(中)
一个简单动作,疏肝解郁,滋养肝肾,长气血和精气神
居家健身 共抗疫情——健身气功·易筋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