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良华教育讲演录:教师专业成长
 
我推荐这个故事:“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一则“教育寓言”。我不认为这个故事就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把那些不真实的教育故事当作“教育寓言”来看待。这个故事显示人的差别,它显示人的“工作精神”(“主动精神”)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老板把阿诺德叫来,老板说:“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这个故事我本人很感兴趣。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会有人给我们发出指令。生活在指令之中,这是很可怕的生活。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他能够完全避免不生活在指令中。每一个人,他需要在某个时候服从别人,他也需要在某个时候让别人服从他。所有的生活,都是这个状态。我们得到别人的指令之后,如何去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如何去执行。这里面会显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这是我们提交有关“主动精神”的第一案例。

我推荐第二个案例。这个案例叫《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博士推荐的一个案例。它是一个心理学实验:[1]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有些人做实验比较夸张,实验报告说:有控制感的老人一个都没死,没控制感的老人都死掉了。那人家就不相信了,这个结果太过分了。心理学实验只给你提供数据,用概率来说话。你看,有控制感的老人,15%的死去了;没有控制感的,30%的死去了。前面是小规模死亡,后面是大规模死亡。通过这么一种概率,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相信:“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对所有人来说,控制感都是重要的。有些乡村的老人到城市探亲,因为他的孩子在城市里面工作。可是,乡村的老人进城之后,他希望尽快回乡村。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在城市里不能做主。他不能主宰他的生活。他在这个地方不能动弹。他没有控制感。回到乡村,那是我的故乡,那是我的精神家园。在那个地方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我可以自由地决策。那个地方是我的地盘,我可以做主。

一个人做主或者不做主,对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做事的时候如果完全不能做主,这个人就会“死掉”。你说,奴隶做事的时候,怎么还活着呢?其实,奴隶也可以做主的。奴隶怎么做主呢?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他怎么做这件事情,他可以做主的。那些无聊的,比较愚昧的主人,就会把奴隶做的所有事情都规定地死死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几分钟之后做什么,再过几分钟做什么。如果这样,奴隶就受不了。一般而言,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是可以做主的。人一旦失去了做主的权力,人完全失去了控制感,这个人将慢慢地萎缩、变形,慢慢地死掉。这是我们提交的第二个案例。

接下来我推荐第三个案例。这是《水木清华》的一个片段,是有关清华大学的几个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清华大学的校训怎么来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意味着什么?(播放《水木清华》的录像)

我很看重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一条,自强不息;第二条,厚德载物。它是引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第一个自强不息,它暗示男人的性格,第二个厚德载物,它暗示女人的性格。也没那么绝对:男人的身上有时候需要有女人的性格,女人的身上有时候也需要有男人的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这两种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有的人在“自强不息”上做的比较好。这个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够越过。超越它、摆平它、扫除它,这是自强不息的品格。但是,这种人可能缺乏另外一种性格: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味着能够宽容,承载重量,忍受委屈。凡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无一例外地显示为这个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显示的是主动精神,厚德载物显示的是宽容精神。

“主动精神”除了显示为“创造性地执行”和“控制感”之外,还意味着“生涯设计”。

“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说,我们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考虑。有人一直在为他的未来设计,在生涯设计中更新他的生活。他一直处于“进修”状态:专科变成本科,本科变成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变成博士研究生。有的人不设计,他永远只在原地踏步。

我看过一个案例,是在魏智渊老师的博客里面看到的。我第一次接触魏智渊老师,就是因为在他的博客里面看到了这篇文章。那篇文章是他转载的:

一个乡村的女老师,她一直生活在这个学校。忽然有一天,她发现她的生活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她现在的日子基本上就是她将来的日子。她知道不可能有太多的改变。她觉得这样不行。她要走出去。她至少要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这个老师开始打听。然后去买书,然后开始阅读,准备自学考试。后来,自学考试成功了。被录取之后,她告诉校长。结果,校长说:你不能去,学校没有先例。我们不需要你去读自学考试,你就现在做好这样的工作就够了。

这个老师没有想到校长会这样回应她的要求。这个老师想办法,不断地跟校长、跟相关的人恳求,希望他们放她去进修。这个学校就是不答应。这个女老师后来想了一招,这一招很绝。老师们,你们知道她想了哪一招吗?这一招让校长赶紧放她进修去。

这个女老师是有办法的。第二天,她起来。不洗脸,不梳头,披头散发,来到学校。见到校长时,这个女老师看着校长,一动不动,直愣愣地盯着他。这个校长非常害怕,赶快逃到了办公室。然后,这个老师回到办公室,对任何老师不看则已,一看就不动了。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些老师。然后,校长就赶快打电话说:“好吧,你去进修去吧。进修是好事。”这个老师就去进修去了。

我当时看了,我想,要是这个女老师是我的姐姐,我一定支持她这样做。有些事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要考虑一些技术。只是这种技术不要太过。我相信总会有办法。只要我们老师们愿意学习,总会有办法的。学习是我们的权利。

对于做老师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途径,往往是学习。这就是我说的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就是让自己不断地走到另外一个新的平台,不让自己在一个圈子里面转来转去。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到一个学校之后,第一你们要安心工作,从现在开始,最好拟定一个职业的志向。你们知道可能这一生,就只能做老师了。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坚定,赶紧改行。第二,到了学校之后,安心地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永远守在那个地方。三到五年之后,最好离开。有人说,按照你这样的建议,那学校不乱了套了吗?校长最害怕你这种建议。不是这样的。我说你要离开,不是说你的身体要离开,而是说你在精神上你要离开。三到五年之后,你对这个学校基本上熟悉了。熟悉之后,不要让自己陷入进去。你一定要补充、自我更新,你的精神要出差。精神怎么出差呢?精神出差不一定是要坐飞机、轮船、火车。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去阅读,去观看,你的视野就能够变得开阔。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面长久的、默默无闻地、重复性地、机械地呆下去。你必须改变、转换。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么一个学校,但是,你的精神不断在更新、在生长。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要有自我设计。我觉得做老师的人,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得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

所以,我把生涯设计看得很重要,很重要。它是“自强不息”的一个要素。我写过很多“教育自传”式的文章。我为什么写那些文章?比较多的文章都隐含了“自强不息”这个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资为什么会有差别?
猫和老鼠
妹爷幽默小段子
24.团队执行力经典案例解析
#童书过眼录#之四:小熊布鲁诺的春夏秋冬
周末了,发几个笑话给你乐乐!哈哈哈,太好笑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