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涨背后的长期逻辑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年中秋国庆节期间,华为问界新款M7成为了热门爆款,每天都能看到大定海报(一般指预定且不退定金),在假期最后一天大定更是达到了7000台,上市累计突破5万台。
当然,假期内订单增长有部分优限时惠权益的因素,但根据渠道访谈来看,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看中华为品牌影响力以及新车型性价比。
至于问界M7是不是一款好车,值不值得购买,相信每个人选择汽车时候的审美和侧重点不同,不做太多探讨。
基于华为汽车火爆的现象,想和大家分享下对于汽车零部件赛道的最新观点。
首先,零部件整体机遇还是建立在新能源车转型的大方向。
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概在650万辆左右,渗透率为28%,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350万辆,渗透率接近32%。预计到今年年底能达到850-900万辆,年底单月渗透率能达到35%-40%。
如果从全球角度,去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了1000万辆,今年预计能达到1500万辆。根据机构预测,到2025年能达到2500万辆,对应超过5万亿市场空间,再到2030年可能就是超过10万亿规模。
现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有点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从刚开始没人用到现在几乎人手一台,远期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80%也是正常。并且由于单车价值量更高,庞大市场理应能够孕育出非常多的大型企业。
类比当年手机时代的立讯或歌尔,都已经发展成千亿营收规模,能够比肩海外手机零部件供应商,现在高价值量的核心汽车零部件厂商,比如底盘、座椅、大灯、座舱等龙头,也值得去对标海外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国际巨头。
更何况,相比当年手机市场格局,如今国内新能源车在全球竞争力显然更强。
因此从中长期环境看,汽车零部件厂商的营收空间不需要担心,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很庞大,国内自主品牌份额在逐渐向上,相信能不断带动零部件企业扩张规模。
其次,新能源车产业价值量的持续提升,更多来源于创新增量。
分两块来看,电动化和智能化。
先说电动化,一方面是动力模式变化打开了电池、电机电控等产品空间,同时续航里程提升需求带来轻量化、热管理等机会,另一方面是成本下降带来对座椅、座舱、空悬、车灯等科技化配置的提升。
电动化创新赛道基本都能有30%以上增速,具体细分市场规模就不做拆分了,这里就市场最关心的内容做个探讨。
轻量化主要是看一体化压铸,可能有投资者会觉得竞争格局略有恶化。但其实,未来挤压件和锻造件这些新领域还是有增量,同时很多头部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最典型就是到墨西哥和波兰建厂,想打开北美和欧洲市场。
热管理更多是往集成化热泵系统发展,这块最大优势就是单车价值量提升明显。燃油车热管理主要用在发动机冷却和汽车空调系统,单车价值到2000元了不起了,但新能源车在前端、空调、芯片等多处都需要热管理系统,价值量大概有7000-8000元,提升2倍左右。
车灯主要是智能车灯创新。最近问界M9发布后,能看到DLP(数字光处理)车灯已经能够应用,比如开远光不影响对面车辆、比如能向前方投影文字和图片(安全性有待商榷)、再比如能把自动驾驶标识投影在地面等等,相信会掀起新的车灯功能热潮。
空悬以前主要是应用在中高端燃油车,现在基本25万元价格带的新能源车都会装配,且装配比例不断提升。未来随着规模化降本,相信车型价格带会进一步下探。
座椅和玻璃就比较简单,比如现在非常流行“零重力座椅”“女王副驾”等,再比如已经很普遍的天幕玻璃和AR-HUD抬头显示等,相对而言较为成熟。
同时,电动化创新赛道方面,国内零部件还有个共同优势就是下游格局的重塑。
新能源车第一轮爆发是由特斯拉带动,国内新势力以及比亚迪持续涌入,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国内优质零部件厂商,以及背书效应帮助这些厂商进一步拓展了其他新能源车客户。这里就不做展开了,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往后看,除了赛道本身增长外,国内外市占率提升也很重要,包括国产化率较低的被动安全、线控制动、车载摄像头等领域,以及海外出口潜力较大的特斯拉产业链,增速都会快于行业。
再说智能化,现在处于自动驾驶L2+渗透率从5%提升到20%以上的过程,是增长斜率最快的赛道。
无论是小鹏G6还是问界M7,两款现象级产品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智能驾驶技术非常领先,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哪怕说今年是智能驾驶的普及元年,也不算过分。
聊智能化肯定绕不开特斯拉,从FSD迭代开始,端到端模型对于算力的使用就在大幅提升。域控在算力方面的天花板抬升,以及中高算力方案增长,是未来2-3年的长期逻辑。
未来在智能驾驶布局上,主机厂大概率会加大软件层面的自研,以便拉开差异化,同时利润率也较高,而硬件则会保留给零部件厂商,并尽量实现模块化。
因此,智能驾驶的硬件层面,比如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执行器、线控制动等,都值得关注。一方面是硬件供应商有较大机会,另一方面是部分零部件可能转向代工模式。
现在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已经不再是纯硬件代工厂,随着和主机厂深度合作,以及主机厂希望呈现出模块化产品,这些头部Tier 1都在往硬件综合解决方案厂商演进。
即,往后仅提供自己那部分产品是不够的,想要做得更大更强,必须要有集成能力,把“拿来就能直接用”的产品给到主机厂。
于是,在产能无法快速放量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就会出现代工业务模式。主机厂自研或和Tier 1共同设计,然后部分或全部交由代工厂生产,比如蔚来找纬创、小鹏找捷普、华为奇瑞找立讯等等,就像当年苹果产业链里那样。
再往下,国内汽零厂商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就是人形机器人。
可能有些朋友还在怀疑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市场,确实这块还不足够明确,但至少特斯拉机器人迭代速度之快,是肉眼可见的。从去年走路都不稳、到今年已经能做瑜伽,相信老马还会不断去创新和探索。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从0到1可能是AI技术打磨,难以找到投资机会,但往后从1到N,就是制造突破阶段,对于汽零厂商值得重视。
第一,从整车角度,特斯拉现在能做人形机器人,后面其他国内整车厂也会跃跃欲试,因为从智能驾驶AI技术升级到人形机器人AI技术,共通性很多,比较容易迁移。
第二,新能源车和机器人在很多地方都异曲同工,尤其是大家熟知的执行器和热管理。从零部件视角来看,国内本身就有很强大的降本能力,更何况在新能源车上已经获得了规模化放量,放到人形机器人上就有更好的价格优势。
第三,就是特斯拉产业链的先发合作优势。国内很多零部件厂商在新能源车时代就和特斯拉深度绑定,到人形机器人自然就有了信任基础,试验和送样阶段都会更顺利。
最后,就是落实到投资角度。
短期看,华为问界产业链确实有较大增量空间,今年新款M7以及年底上市的M9,都可能带来价值量和销量的双重提升。
但国内新能源车竞争格局瞬息万变,比亚迪和新势力依然有很强产品力,华为奇瑞和小米汽车也即将上市,光靠单款车型起量的供应商似乎不够稳定。
长期来看,汽车零部件厂商投资,应该要跟随新能源车转型大方向,结合电动化或智能化创新变革,找到价值量和市占率不断提升,拥有稳定增速的细分赛道。当然,如果还能拓展海外市场或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那是更好。
具体就不做展开,这里简单罗列下相关龙头企业。
电动化龙头主要有拓普集团、三花智控、银轮股份、新泉股份、福耀玻璃、华域汽车、星宇股份等。
智能化龙头主要有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伯特利、立讯精密等。
人形机器人相关主要有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贝斯特等。
好了,今天文章就先到这里。华为问界M7在假期后非常火热,但老裘团队认为汽零厂商的长期逻辑更值得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有感兴趣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在留言区里多聊几句。方便的话,可以点个“在看”支持下哦,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个机器人价值量高达2万元的减速器,只有2个公司能做。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是新赛道。可以这么说,昊志机...
马斯克的疯狂计划:给我10万亿美元,五步改造地球
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四大核心零部件,龙头全梳理
人形机器人迎风口!AI驱动高速成长,龙头全梳理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梳理:重点公司全名单
电动车热管理迎来黄金期,三花等竞争优势明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