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笔舞动 石上生花——《苏金海·书法篆刻》品读
userphoto

2022.05.25 北京

关注

苏金海先生是我20年前的篆刻老师。
评论家常说,苏老师的印风冷峻峭拔、清雅凌厉,我认为并不尽然。冷峻清雅的印风大多体现在苏老师创作的以汉印一路为主的作品中,其所创金文印拙朴自然、耀质含章,而甲骨文印作更是面目多样,或严谨肃穆,或热烈奔放,纷繁多姿。
去年秋杪,苏老师在南京举办了盛大的书法篆刻展。因疫情影响,自己未能赴宁现场观摩学习,甚以为憾。蒙先生厚爱,给我寄来了《苏金海·书法篆刻》作品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集装帧精致,内容丰赡,想到先生七秩初度举办个人大展,这本作品集委实是他创作实践和艺术思想的结晶。该集收录了苏老师从艺以来各个时期书法篆刻作品百余件,就篆刻而言,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秦汉印式,一类是金文印式,一类是甲骨文印式。
苏老师的秦汉印式作品确实具有冷峻刚直之面目,表现在其用字、结构、章法、刀法诸方面。一般来讲,印风沉着冷静、方直挺括可视为冷峻峭拔,呈现到印面上,苏老师这一类作品是方多圆少,直多曲少,如外框方、字形方、刀线方(起收笔用切刀)、转折方。秦汉印最大的特点是平直方整,苏老师不仅遵循这一特征,而且还强化了这种特征。他常把印面中“横平竖直”的横画刻成“左高右低”的横画,而竖画变为“左斜右倾”的竖画,打破了书法篆刻作品惯用的左低右高的欹侧字势,视角上呈现出明显的“右倾”之险境。冷峻清雅的印风还表现在苏老师的刀法上,苏老师用刀刚爽猛厉,不雕饰、不做作,作为苏老师的学生,我们常常看到他在课堂上作临摹示范,演示奏刀。苏老师下刀直入,冲切并用,挥刀如笔,娴熟至极,刻出来的刀线绝无圆熟状,而颇具生涩味。一根刀线刻下来,一般不作重复修改。有时看起来是去一刀来一刀,好像是复刀,实际上是以去一刀为主,来一刀为辅,并非平均用力。从刀线边缘可看出其中的妙处,一边光洁,一边有些残破,刀线呈现生拙、生涩之感,加之印面整体的方形、方势,所以这一类作品常常给人以冷峻质朴的印象,如“葛世权印”“万事从来风过耳”“看取莲花净”“心无挂碍”等印。

万事从来风过耳

在我看来,近代以来一些篆刻家在从事金文印创作方面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金文印就是古玺印,创作时把金文直接移入古玺印的布局中;二是刻法上过分强调金文线条的质感,尽可能去还原金文笔画那种浇铸、冶金的气味。
苏老师认为,从大的概念上讲,先秦金文印属古玺印范畴,然金文印创作不能完全套用古玺的章法,若是那样,篆刻艺术就回到“印中求印”的窠臼而无法发展,因此,创作金文印式作品与创作古玺印式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甚至可认为金文入印进行篆刻创作可以不受古玺范式的限制。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苏老师的金文印创作除文字用先秦古文字外,印章在章法布局上完全打破了古玺样式,在外边框、间隔线、借边等方面贯通古玺、秦汉印之间的界限,同时还借鉴了汉魏封泥瓦当、明清流派印的某些特征。这就完全不同于当代古玺印家所惯用的那一套——白文大多以先秦古官玺的“U”形或倒“U”形,一味追求大开大合、大聚大散的布局陈式,朱文往往以战国阔边小玺为规矩,造成观念固化、章法千人一面的样态。
苏老师还认为,金文入印,要体现其“写”法和“刻”法,而非重现“铸铜”“冶金”之效果。因此,他的金文印创作特别有“写”的生气和“刻”的意趣。印中字法大多来自其平素创作的金文书法,书写性极强。看苏老师写金文,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一味追求圆笔中锋、笔笔中锋,而是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侧锋、偏锋、散锋混合运用,极尽毛笔的弹性,写到兴处,是以行写篆,以草写篆,可谓毛锥舞动,铁笔生花。
字法上因字立形,随形造势,进行一番印化后,一切为我所用。而刀法上追求灵活多变,无些许浇铸之味。所刻作品拙中寓巧,平中寓奇,质朴生动,妙趣横生,如“删去平生多余事”“斗米恩”“金牛山人”等印。

斗米恩

金牛山人

针对篆刻家刻金文印总是追求“铸铜”的效果,当年齐白石就曾批评过这一现象。他说:“当世刊钟鼎文字之流,死于木板之下。”还特别警示他的弟子(贺孔才):“钟鼎之字乃冶金也,学者大愚。弟刊此'十’字,欲与世之愚蠢者同侪耶,余甚耻之。”(见贺孔才刻“十年雪牧归来”印之“十”字,中间呈钟鼎文常有的浇铸的“团块”状)可见齐白石对刻金文印过分追求铸冶、雕琢的现象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最为印坛称道的,是苏老师的甲骨文印创作。在当代印坛的格局里,甲骨文印创作虽然是其类型之一,然因其参与者少,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即使是民国以来在甲骨文印创作上出现的几位颇有所建树的篆刻家(如简经纶、秦士蔚等),若放在以先秦古玺、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为主的创作群体中来观照,其影响也无足轻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可辨识、可使用的甲骨文字太少,无法满足入印需要。其次是由于甲骨文本身就是“契刻”文字(也有个别是墨书),刀法简单直白,刻起来不能像刻其他印风那样丰富,印路狭窄。加之现在的一些印人急功近利者多,潜心为艺者少,在古文字学研究上不愿花时间、下功夫,浅尝辄止,以致从事甲骨文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
苏金海老师天生“固执”,以自己“刚毅”“好胜”的性格,迎难而上,笃定守一。他认为“从艺当专一,从艺当坚守”,50年来,他不为时风冲击,亦不为名利所动,而是苦心孤诣,青灯黄卷,潜沉印坛,守望绝学。古人云:“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大概是说堵塞利益诱惑的根源,就能产生用力十倍的功效,若再加上三倍的功夫,就能产生万倍的效果。我觉得,苏老师就是这样肯下苦功夫、愿坐冷板凳的篆刻家。如今,他在甲骨文印创作上开创了前人未到的境地,达到了前人未到的高度,这是对上面那句古语最有力的诠释。

绝交不出丑言

纵观苏老师的甲骨文印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字法研究。苏老师长期研习甲骨文字,家藏大量甲金篆籀等古文字书籍,订阅了不少古文字学术期刊,一直很关注古文字学最新研究成果,做有十数本古文字学笔记。特别是他重点研习了与甲骨文同时代或时代相近的金文、陶文等等,认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创作时宜以古玺文、古陶文、古币文等补甲骨文之不足。文字尽量变圆为方、化弧为直,小大由之,规律通变。他说这是解决入印文字的好办法。二是在印边上做文章。苏老师认为甲骨文印创作不像古玺印、秦汉印以及浙派、皖派、元朱文印等有其传统的章法、固定的印式,甲骨文印创作在章法上没有任何参照系,所以也就不受固定的格局所限,可以自由地发挥,这恰恰成了甲骨文印创作的优势。因此,苏老师在传统印式的基础上对章法、布局作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如加强印边的变化,丰富视觉效果等,所刻朱文印有阔边细文、窄边细文及无边细文,白文有四面留边、左下留边、右下留边、四面无边等。章法上,不仅运用了聚散分明、疏密相间的古玺印式,还汲取明清流派印的诸多特点。晚清“吴、赵、吴、黄”诸家和民国以来丁二仲、乔大壮、来楚生等都是他取法的对象。如取赵之谦印面的大块留红、吴昌硕的借边法等。三是拓展甲骨文印单一的刀法。苏老师认为,原始的甲骨文契刻一般是用单刀,而用甲骨文入印创作就不能只用单刀,这样会使印章技法单一而无味,失去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效果,因此应单双兼施,长短(长切、短切)并用。记得当年苏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常讲:“用刀如用笔,理论上讲书法篆刻有各种各样笔法、刀法,真正掌握了,熟练了,也就无所谓用中锋侧锋、单刀复刀,根据需要,冲、切、削、凿、铦、敲各种招数齐上阵。”

行乐直须年少

不为无益之事

苏老师在甲骨文印创作上塑造了多样的面目,一是人们常说的直率而冷峻的类型,主要以用刀猛厉直爽、字口光洁犀利为表征。还有一类则截然不同,这一类作品(以白文印居多)的主要风格是热烈奔放、繁茂密实,而并非呈冷峻肃穆之风。我觉得这一类作品在刀法上更加酣畅润泽,印面更加绚烂恣肆,像其“衣莫若新”“若谷”“仁行如春”“不为无益之事”“游于艺”“印从书出”等作。此外,有几枚印的印面造型特别令人惊艳,宛若秋天里一簇簇成熟的高粱穗,纷繁而夺目,又如农家门前挂着的一丛丛玉米,丰硕而多姿,更像节日里燃放的一串串爆竹,热烈而奔放,如“天行健”“绝交不出丑言”“行乐直须年少”“乡书达每迟”等。每每看到这些作品,就会让我心动,让我陶醉……(附图为苏金海作品)

仁行如春

印从书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海印谭(六):金文印创作简论
甲骨印人苏金海
园丁新境——苏金海近作刍议
名家风采 █苏金海和他的篆刻艺术
【图鉴】林尔作品欣赏
篆刻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