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伏羲和他的后裔们——我们那些祖先的故事

先说说伏羲的来历。

大约距今30000年左右,当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雷雨交加,河湖遍布。

华胥氏就定居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以渔猎为生。

后来,她们发明出了渔网。

这在当时可是高科技。

所以,她们就改为以制造和贩卖渔网为生,因此,又叫宓牺氏。

实际上,制作出渔网,只是由于当时渔猎生产的推动,还并不是她们以梦为马的终极追求。

华胥氏她们的梦想,她们的终极追求,还是要把野生的动植物进行人工培育,变成家养,从而扩展出更多的活路。

所以,她们后来终于发展出了农业和畜牧业,并且,通过武力,将她们的地盘扩展到了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

宝鸡,过去叫陈仓,就是用军队打下的粮仓的意思。

但是,距今12500多年前后,地球的气候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短短的10年时间里,平均气温下降了10度左右。

这给刚刚发展出来的农业生产 ,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畜牧业生产,却没有遭受什么影响。

但是,完全依赖畜牧业生产,那就需要更大的地盘,以供放牧啊。

所以,宓牺氏就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渭水流域顶立门户,她们就是女娲氏。

还有一部分,就北上到蒙古草原,变成了四处迁徙的游牧民族,她们就是庖牺氏。

距今8000年左右,地球气候再一次变得适合农业生产。

于是,庖牺氏中的一部分,就在今天的东北辽西地区定居下来,从事半农半牧的生产,从而形成了“兴隆洼文化”。

但是,这里有一个地理分界线啊。

以燕山山脉为界,燕山以南,就适合农业生产;而燕山以北的农业生产,就差强人意呀。

所以,这就造成燕山以南的纯农耕民族,与燕山以北的半农半牧民族之间的矛盾。

北方的半农半牧民族,迫于生活的压力,就会不时地南下中原,对南方的纯农耕民族进行抢劫。

距今7800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南下抢劫的时候,被当地人打败了,回不了家了 ,于是就一路南逃,逃到今天的湖南洪江地区,在那里扎下了根,从而形成了“高庙文化”。

他们就是第一批的伏羲氏。

而由于他们这一次的惨败,激励了后面没有南下的其他庖牺氏部族的成员们改变思想意识,所以,他们的“兴隆洼文化”,就由此转变成了“赵宝沟文化”。

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的主人们,再次南下中原,征服了所有的中原农耕民族,成了中原地区的主人。

这时,他们根据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就认为他们部族的德运是“木德”,而被他们所征服的中原地区原住民燧人氏部族的德运,就是“水德”。

所以,他们庖牺氏部族的江山就是“以水承木”,应运而生。

而既然他们部族的德运是“木德”,他们就要敬奉“木神”。

又根据五行学说,“木神”是“居于东方,主掌春季”。

所以,他们就要去“东封泰山”,以使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

但是,他们在“东封泰山”的时候,与山东地区的当地土著部族势均力敌,相持不下,陷入了持久战。

这让被他们所征服的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共工氏部族看到了机会。

于是,共工氏部族就借此机会奋起发动起义。

当然,共工氏部族的起义,在他们的意料之中,所以,并不能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要命的是,这时候,也从渭水流域发展到了中原地区的女娲氏部族,又来临门一脚,帮助共工氏部族打垮了他们在河北地区的黑龙氏部落,使得共工氏部族,能够参与到他们与山东土著部族的战争中来。

这样,他们就一败涂地,而且,也回不了老家,不得不再次南逃到长江以南、汉江以西,在那里形成了“大溪文化”。

他们这就是第二批的伏羲氏了。

而女娲氏部族帮助共工氏部族打垮他们的黑龙氏部落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他们,只是要以战止战,促使他们回到与其他部族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道路上来。

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女娲氏部族就来与他们谈判,希望大家共同订立和平盟约。

而由于他们庖牺氏部族在南方有两拨人,就是 “高庙文化”伏羲氏和“大溪文化”伏羲氏。

其中,“高庙文化”伏羲氏没有和女娲氏部族交手,“大溪文化”伏羲氏,就是刚刚被女娲氏部族给打败的庖牺氏部族的王族。

女娲氏就选取其中没有与自己交过手的“高庙文化”伏羲氏,来作为他们庖牺氏部族,和大家进行和平谈判的代表。

但是,“高庙文化”伏羲氏,不是他们庖牺氏部族当时的王族啊,“大溪文化”伏羲氏,才是他们庖牺氏部族当时的王族啊。

所以,女娲氏部族的这一番操作,就无意地在他们庖牺氏部族的内部,制造了矛盾 ,造成了他们庖牺氏部族内部两拨伏羲氏的不和。

然后,到了距今5500年,乘着中原地区和山东地区的内乱,他们庖牺氏部族再次入主中原,并且“东封泰山”。

而在这一次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高庙文化”伏羲氏,是一马当先,立了首功的。

中原地区共工氏部族的首领夸父氏,和山东地区土著部族的首领蚩尤氏,就都是他们打败,并且杀死的。

所以,他们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庖牺氏部族重返中原之后的王族。

但是,“大溪文化”伏羲氏,和“红山文化”庖牺氏的这两拨人不服啊。

他们这两拨人,原本都是属于“赵宝沟文化”支系的,并且,“大溪文化”伏羲氏就是他们“赵宝沟文化”支系原来的王族。

“高庙文化”伏羲氏,是乘着他们“赵宝沟文化”支系被女娲氏部族打败,而窃据原本属于他们“大溪文化”伏羲氏的王族之位的,这怎么能够让他们服气呢?

所以,“高庙文化”伏羲氏贵为王族,却从重返中原的一开始,就是一只“跛脚鸭”,没有得到自己同族的支持。

到了距今5300年,“高庙文化”伏羲氏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就放弃了他们的王族之位,退出中原,到太湖流域开创了“良渚文化”。

而中原地区的政权,就因此落到,或者是回归到了“赵宝沟文化”支系的这一波人手上。

他们就是少皞金天氏,又名玄嚣氏。

而他们的“少皞”这个名号,其实是名不副实的。

因为,“少皞”的含义,就是他们跟“太皞庖牺氏”一样,具有征服中原、“东封泰山”之功。

但是,实际上,真正实现征服中原、“东封泰山”之功的,不是他们,而是“高庙文化”伏羲氏。

他们这是冒名顶替,窃据“高庙文化”伏羲氏的功劳。

“金天氏”这个名号,是给“红山文化”庖牺氏那一拨人的,应该是由于他们首先发现了冶炼金属的技术。

“玄嚣氏”的名号,就是给“大溪文化”伏羲氏的。

他这个名号,是与“昌意氏”的名号相对应的。

就是说,由于女娲氏排斥“大溪文化”伏羲氏,抬高“高庙文化”伏羲氏,导致“高庙文化”伏羲氏夺取了原本属于他们“大溪文化”伏羲氏的王族之位,所以,“高庙文化”伏羲氏就“昌意”,他们“大溪文化”伏羲氏就“玄嚣”。

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被“小河沿文化”取代。

这就说明,少皞金天氏或玄嚣氏,这时候不行了,他们连自己的老家都守不住了。

到距今4900年,中原地区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庙底沟文化由第一期转变为第二期;到距今4800年,庙底沟文化彻底结束,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由第二期转变为第三期。

这就是少昊金天氏失去了中原,他们就像蒋介石“转进”台湾一样,从 中原地区“转进”到了山东,在那里继续坚持他们的统治。

那么,中原地区,这时候是由谁统治呢?

中原地区,这时候其实是一片混乱。

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地区土著部族的独立,金天氏政权的顽固坚守,等等,各方面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而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之中,最能够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就是轩辕氏黄帝一族了。

轩辕氏黄帝一族,就是当年被女娲氏部族打败的黑龙氏部落的后裔。

女娲氏部族在打败黑龙氏部落之后,就将他们的残部带回了陕西,安置在了陕北地区。

然后,因为女娲氏部族,需要他们在女娲氏部族和庖牺氏部族之间传递书信,所以,他们的名号,就由黑龙氏变为了少典氏。

少典氏因为是和女娲氏部族生活在一起,他们就肯定会和女娲氏部族通婚。

这就是伏羲氏和女娲氏既为兄妹,又为夫妻这个神话故事的由来。

由于少典氏部族生活在陕北,所以,当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的主人们,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时,其中的一些人,就逃往陕北,去投靠他们的同族兄弟少典氏。

当然,也因为少典氏部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盘是相互交织的,他们也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他们就要想办法,去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这时,他们跟女娲氏部族一起生活,受到女娲氏部族影响所形成的秉性,就起了作用。

女娲氏部族是主张部族之间和平共处、不要相互攻伐的,当然,以战止战的特殊手段,不是属于相互攻伐,还是可以使用的。

而具体到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土著部族又要求独立的情况,轩辕氏黄帝一族,就接受中原土著部族的独立的要求,团结他们,和他们一起,既反对少皞金天氏的霸权暴政,也反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而由于南方“良渚文化”伏羲氏和他们是同族,并且,也是和少皞金天氏有历史恩怨,所以,轩辕氏黄帝就联络“良渚文化”伏羲氏,一起反对少皞金天氏,也一起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良渚文化”伏羲氏兵精粮足,在战争中起着主要作用,所以,战争的主导权,就慢慢地转移到了“良渚文化”伏羲氏的手中,然后,中原地区的政权,当然也会转移到他们的手中。

而“良渚文化”伏羲氏,就是传说中的颛顼大帝。

距今4500年,颛顼大帝打败了北方的小河沿文化族群,收复了他们庖牺氏部族的祖居地东北辽西地区,从而使中原地区重新得到安宁,得到了休养生息。

所以,从实际的功劳上讲,颛顼大帝的功劳,比黄帝的功劳还要大。

但是,为什么我们认炎帝、黄帝为我们的头牌祖先,号称“炎黄子孙”,而不以颛顼大帝为我们的头牌祖先呢?

因为,黄帝虽然没有打败北方游牧民族,但是,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方略和政治路线,是由他制定的。

颛顼大帝是根据他所制定的政治路线,才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的。

而且,颛顼大帝之所以能够领导所有的中原农耕民族,包括山东地区的少皞金天氏共同抗战,也是有黄帝替他背书。

如果黄帝不支持他,他是团结不了所有的中原农耕民族,包括山东地区的少皞金天氏共同抗战的。

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因为洪水淹没而毁灭,这给颛顼大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因为,失去了太湖流域这个重要的粮仓,颛顼大帝也就养不起那么多的军队,他也就不能继续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碾压之势。

那么,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颛顼大帝就只好改变策略,进行筑城防御。

但是,在经济能力遭受重挫的情况下,筑成防御,也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末代颛顼夏鲧,就遭到了他的同族的背叛,大家都去拥护主张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怀柔政策的少皞金天氏的后裔高辛氏。

于是,高辛氏帝喾,就成为五帝时代的第三个王族。

而末代颛顼夏鲧,就回到他的老家江浙地区,去重建他的祖先们所建立的家园。

在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了100年左右的怀柔政策之后,帝喾的这种政策难以为继。

于是,尧帝即位,重新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战争压制。

但是,大家都过惯了和平的舒适生活,除了北方那些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的地区,谁还愿意起兵打仗呀?

所以,为了改变大家的态度,尧帝不得不杀鸡儆猴,让不愿为战争做准备的那些部落付出代价。

那么,他选取的是谁,来杀鸡儆猴呢?

在当时的那些部落中,颛顼世系中的背叛了末代颛顼夏鲧的那些部落,肯定就是最不愿意起兵打仗的部落了。

所以,尧帝就选取他们中的部落来杀鸡儆猴。

这样一来,剩下的那些颛顼世系中的背叛了夏鲧的部落,就害怕了,他们怕自己落得相同的命运,于是选择逃离中原。

这就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和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来历。

齐家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主人们,都是夏禹的同族兄弟,只不过,他们背叛了夏鲧,就再也做不成夏禹的兄弟了。

那么,尧帝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战争压制的政策效果怎么样呢?

也是难以为继。

所以,他不得不禅位给属于颛顼世系后裔的舜帝。

而舜帝登基,与尧帝的儿子丹朱又发生了矛盾。

因为尧帝主战,他肯定就要身先士卒,让自己的儿子在前方领兵作战。

为了自己家的王族地位,丹朱肯定也要拼死在前方顶住。

但是,他的父亲一下子禅位给舜帝了,他们家现在不是王族了,那么,他还需要在前方拼死顶住吗?

所以,既然他们家现在不是王族了,他就也要效仿当年的夏鲧,我回我老家,你们谁是王族,谁来顶住。

那么,舜帝能够让丹朱撤退吗?

肯定不能啊。

所以,舜帝就把老王尧帝囚禁起来,以此要挟丹朱,不准他撤退。

于是,后来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戏码,在这时提前上演。

不过,这是“冲冠一怒为父亲”。

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在江浙地区的夏禹,就揭竿而起,到安徽举行“涂山会盟”,领导中原农耕民族实行全面抗战。

这就是夏朝的来历。

以后的事情,就到了夏商周时代,就是大家比较了解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帝系,而是两个不同的帝系,都称黄帝
乱七八糟说夏朝,都邑在哪里?疆域有多大
寻找“三皇五帝”:探源中华文明源头,给你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历史
从夏、商相反相成的来源,理解夏代为什么没有留下大型遗址
探索:第一个占领黄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是谁?
中华历史大框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