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洪洞大槐树下的传说
userphoto

2023.02.08 四川

关注

历史见证沧海桑田 2023-02-08 15:11

明朝洪洞大槐树下,流传百年的移民传说,隐藏着当年的真相!


曾有人感叹明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实是“千里路迁徙泪,六百余载相思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次移民的路程之长,规模之大。

而在历史上,明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事件,确实也是中国历史上8次大移民里的其中一次,这一次移民潮又是分多次进行的,对中国各省份姓氏、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移民的途中也衍生出了许多传说故事,至今还在移民后代之间口口相传。

百姓们编写的故事或离奇、或曲折,有些故事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实际上隐藏了当年移民潮的真相。

胡大海与人口空缺

在讲故事之前,先来说一下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

洪洞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发生移民潮之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旧唐书·地理志》中曾说其县名的来历是“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同样的《山西通志》则称其“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这两段文献说的是洪洞县这个名字基本都是取自当地的山岭或者山洞,这很符合古代传统的取地名方式。

洪洞县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的临汾盆地,有高山、有河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人,甚至是后代人的记忆符号和寻祖圣地,那是当时这里成为了移民潮集散的中心。

元末明初的战乱,导致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民不聊生,百姓颗粒无收、四处逃窜。

在明推翻元朝统治以后,明太祖朱元璋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内心忧愁,为了巩固新生朝代的发展,他下令“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于是乎,在这两棵槐树之下,一场属于中原人民的迁徙壮举拉开了帷幕,而后来人们为了记录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产生的影响,所以便用春秋笔法口头或文字记录下了这些看起来十分奇特的故事。

元末明初,有个叫胡大海的人是他父亲胡举人和猩猩结合生下的孩子,他毛发浓密,力大无穷。

他还是一个孤儿乞丐,因为他的父亲想要带着他逃走时,被猩猩发现,于是父亲就和那猩猩同归于尽,只留他一人在世间独活。

他时常在林州一带乞讨要饭,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十分害怕他,有人还给他取名“毛老虎”,杜撰可怕的故事吓唬胆小的人。

胡大海身形高大,饭量惊人,乞讨要的那点饭都不够他塞牙缝,只能在山上摘取野果来勉强填饱肚子,到了晚上,他就偷偷睡在别人家门口或者楼下。那些人害怕他,却又不敢当面赶他走,只好故意从楼上泼水下来。

有一次,他去一户有钱人家乞讨,刁钻的主人家想要赶他走,就说自家烧饼拿去给小孩擦屁股喂狗也不会施舍给他。说完,这个主人就这么做了,还把恶犬放出来,咬得胡大海鲜血淋漓。

好在街道上有穷人可怜他,给他菜叶先吃,还送给他破旧衣服穿,胡大海内心十分感激,从此下定决心以后要劫富济贫,帮助穷人。

后来,他参加了朱元璋麾下的农民起义军,据说他在林州城城东十五营练兵时,能徒手抬起碾盘原地转三圈,一只手可倒拔柿子树。由于他力大无穷,深受赏识。

胡大海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立下无数功劳,也因此他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洪武二年后林州被改为林县,胡大海向皇帝请求回到林县一雪前耻,朱元璋想着他功高劳苦,便准他可杀一箭之地。

胡大海命令王虎前去林县收拾曾经那户有钱人家,不曾想王虎是个谄媚、急于立功的势利小人,他没找到那户人家,而是将箭射在老雕身上,鸟飞到哪儿,他就杀到哪儿。

于是他滥杀无辜,全县的人几乎都被他给霍霍光了,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胡大海知晓此事后,怒斩王虎,并向皇帝请罪,皇帝则念他曾有功,且态度诚恳,便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胡大海为了弥补过错,领下皇帝的旨意,带着泽州和潞州的百姓迁到林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

他们死活都不愿意走,直到官府通知说,不愿意走的人到洪洞县老槐树下集合。

于是老槐树下聚集了很多人,等着上面的命令,但是他们没想到官兵们罗织了“违背皇命”的罪名,强制他们迁徙。

无奈之下,他们都迁到了林县,定居了下来。

一只受伤的老雕飞过河南、山东,一个人兽结合的奇种血洗县城,《胡大海复仇》这一故事是相当的夸张和曲折。

但如果仔细去看故事当中能和现实对应的上的细节,便能发现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这在故事中出现的穷人,包括胡大海本身乞儿的身份都能够看出些许端倪。

元朝末期,为了平定刘福通一行人起义,这场战争持续了约有13年,战场基本分布在两淮地区,长年战争的结果就是当地的百姓凋敝。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元朝内部的诸王又生出异心,在豫鲁一带,晋东、北以及关中地区激战。

两次大战下来,这些地方几乎都变作了空城,没有人居住,那些土地也就成了焦土。这也是老雕所过之处,饿殍遍地,血流成河夸张下掩藏的真实。

明朝建立后,对于这些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增户,开垦田地,恢复国家的生产、发展,而故事之中强行百姓们从山西移到山东所提及的地点和大槐树,则是真实历史的残影。

“红虫”与“红牌”

“红虫吃人”在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故事中也有着相当的流传度,据说,明朝时期时常有“红虫”肆虐。

因为“红虫”把人吃光了,所以才通过洪洞大槐树中转移民过来,重建家园。

在“红虫吃人”的背景之下还衍生出“燕王扫碑”的故事。

“红虫吃人”中的“红虫”更是这些故事中非常经典的符号意象,将为何人口稀少、为何移民的原因用光怪陆离的故事展现出来。

故事要从明朝建立后说起,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他很早就定下来自己身后的继承人是长子朱标,将其立为太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走在了朱元璋前面,于是他又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等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当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是明朝的开国武将。早在朱元璋立朱标一事中,他便暗含不满,等到他侄儿朱允炆称帝后,他心中的不甘和嫉妒是越发的强烈。

直到建文帝认为诸王的势力过大,恐危及中央的统治,于是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决定削藩。

燕王立马逮住了这个机会,依托朱家的祖训,称朝廷内出了奸臣,他要为建文帝排忧解难。

他带领着军队火速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向南京进攻,沿途经过河北、河南、山东。

即便有明军和百姓的殊死抵抗,但燕王善战,所到之处片草不生、生灵涂炭,交战数年后,终于攻下了南京。

因为常年的战乱,江北地区一带民生凋零,而燕王的士兵都戴着红色的头巾,行军时红头攒动,如蝗虫国境般恐怖,他们每经过一片村庄,那片村庄就化为虚无。

所以百姓才以“红虫”代指燕王和他的军队,就好比是瘟疫席卷村庄,将百姓们害死了,是“红虫”把人都吃光了。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自我了断,他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明成祖。

而由于燕王是谋权篡位而来的,维护正统的大臣们都不愿意拥护他,于是他就将反对自己的全部杀了,还要将其同村的人也一起杀掉,即“爪蔓抄”,这比株连九族还要彻底。

此事过后,他又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并再次通过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江北地区一带恢复生产。

用“红虫”代指燕王叛军,实际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燕王及其军队的恐惧,因为太过害怕而选择代称,是害怕被人听见议论皇家而惹来杀身之祸。

同时,用抽象化的符号来概括和意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则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给百姓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将具体的人事物抽象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减轻这件事对人们心灵的伤害。

以上是第一种说法,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说法,在《说不尽的大槐树》一书中提到了“红虫”与永乐年间的屯田制度和“红牌”制度有关。

明代初年实行军屯制度,所谓军屯分为民屯和军屯,大致来讲就是军人们要种田,老百姓们种田,等到丰收的时候要交一部分给国家充作战时备用的粮食。

这个制度在动荡的朝廷初期十分有用,因此到了永乐年间,屯田制度进一步发展。

永乐二年,屯田多少的赏罚条例更加清晰,并且还对原来洪武时期创立的屯田红牌重新规定了一番。

每一屯都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要上缴多少粮食,做好了有奖励,做不好会有惩罚。这个时候,有大量的移民垦荒,所以军屯制度施行得很好。

但到了宣德年间,军屯制出现弊病,有军队私自侵占土地的现象,或是土地太多,有厌耕、弃耕的现象。

没有人种田,那自然就没有收成,这个时候“红牌”的要求对于百姓来说又是一种负担了。

所以说“红虫”吃人也可能指的是屯田制度的衰落,土地耕种出现的乱象,人们在移民垦荒之后的生活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各方的压迫再一次让人们生活得喘不过气来。

也许最初的故事并不是“红虫”,只是经过后人的转述、加工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集体记忆的符号

前文提到了军屯制度,明朝军队的建立有一部分是从每户人家里抽取青年壮丁组成军队。

这个时候,肯定会出现不愿意服从兵役的人,为了防止这一类人逃跑,被抽走的壮丁会被编入离原籍十分遥远的地方。

而从不同地方来到此处的人们,他们家中大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编写了家谱,要的是以后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显然,这些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势必会发生摩擦和冲突。

那要如何才能让这些人团结起来呢?

那就让这些人在一个群体、一个社区里找到归属感,于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再一次被拿了出来。

如果说,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此地,相聚在一起生活,组建起了新的社区,那么大家就有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有了清晰的身份认同。

通过对洪洞大槐树传说的再演绎、加工,形成了这一群人的故事,让他们形成清晰的民族认同,大家都是明朝的百姓,来到这里也算是一家人。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后来,像“解手”这种词的含义扩大,变成方言里上厕所的意思,是大槐树的传说的变种,还有“两瓣趾”复合脚指甲,这种不可能形成基因遗传的生理特征被认为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象征……等等。

这些非常理、非理性的传说都是那个社群人们的“接头暗号”,只要对上了我和你就可以产生一种亲切感,是一家人。

这就解决了移民之间团结一心的问题。

而到了近现代,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故事又成了一种民族象征。在清末民初的时代,也有人曾再次挖掘移民传说的价值,救亡图存,希冀能用这种类似的故事将中国人民的心扭成一股绳抵御外敌。

这样总结下来,可以说,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实际上就是集体记忆的符号,这个符号不会消失,只会随着时间而累积更多的意义,承载这个群体以及其后代的记忆。

当人们提及这些故事,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去想象、追寻自己的祖先,想要去寻找那个隐于历史烟海的集体。

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洪洞县里的大槐树依旧是寻祖圣地,依旧是江北地区一带部分人们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级非遗、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大槐树祭祖习俗(二)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邢台人的祖先真的都是从大槐树迁移来的吗?真相揭晓
移民大解密丨洪洞大槐树后裔十大不为人知的习俗!
【家谱国际】大槐树下十大奇怪习俗,如知三个必为大槐树子孙
大槐树下十大奇怪习俗,如知三个必为大槐树子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