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医养生大讲堂: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长存,健康永远 +阳气为生命之源━━火神派临证医论
 

  古医养生大讲堂:养生就是养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黄帝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阳气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阳气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阳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生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我周围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常年被这些慢性病困扰,他们经常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呢?”我一般这样回答:“你之前和现在所生的病,包括将来要生的病,都可以说是阳气虚弱引发的,因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阳气好比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气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百分之七十,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变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可以说,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你忽略罢了。

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是精神。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为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却左右着人体的健康,这也是养生最大的秘密。今天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脱离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长寿。

就我们的形体来说,除去先天带来的疾病,24岁以前发的病,一般都没有大问题,因为人24岁之前先天的元阳之气很足,人体神经、肌肉、骨骼都处于最佳状态。24岁以后,人们身上的压力会逐步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24岁以后的成年人生病,更应该从精神情志层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损害造成的。

损害人们精神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现代社会的信息污染。我们每天一打开电视或打开报纸,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保健品的广告,教我们如何变强、如何变壮,甚至过了四十岁还如何生龙活虎;而另一方面,也有同样多的广告在教我们如何减肥、如何消耗过剩的营养,如何在四十岁时还能远离大腹便便。边吃着补品边减肥,是不是有些自寻烦恼呢?我们现在一天内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比古代人一辈子接触到的都多,每个人心里都装满了事,脑子里也充斥着各类信息。长此以往,人的精神受到的损害可想而知!比如说一个人听到不好消息,生气发火了,很可能马上就能感到血冲到头顶了,甚至一些人还会突发心脏病死去。信息污染真是伤人于无形啊,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点,还单方面的认为是科技发展的象征。

俗话说,病从口入,阳气遭受损伤比较大的一个根源还来自于我们的饮食。
    别看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其实大部分食物都受农药化肥或者各种添加剂的污染,包括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被污染后的食物,会让我们五脏六腑的功能发生紊乱,反过来,五脏受损也会侵害到人的情志。肝不好的人易怒就是这个道理。久而久之,人体也呈现出阳虚状态了。现在非常流行吃反季节蔬菜,这恰恰违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长规律,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发生了变化。东北一年一季的大米看起来油润光泽,吃起来口感细腻圆润,就是因为它吸收了一年的天地精华之气,蕴含的生命力也旺盛。我经常听到一些人向我抱怨,“哎呀,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好吃了,越来越没有食欲了。”这些食物蕴含的生命能量,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这样的食物又如何能美味呢?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很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发挥这种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阳气。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清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长生。

阳气长存,健康永远 

按照中医理论,人生病,一定先是“阳”出了问题,最后累积到“阴”出了问题。很多疾病是阴阳错综交杂,而不是单纯的阴虚或者阳虚,如果分不清的话,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中医专家指出,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要靠阳气推动,阳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疾病。

                   

生病=“阳”出了问题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阳气若足千年寿”……在市面上热销的养生保健书籍中,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确实,阳气对人体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若天上没了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人的寿夭就要落实在阳气上面。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的,相反,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我们的身体壮不壮实,能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就要看这个阳的卫外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

阳气是如何被损耗的

阳气既然这么重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身体内的阳气有怎样的脾性?又是怎样被损耗掉的?

专家表示,阳气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到了冬天则潜藏起来。若以一天来算,白天相当春夏,夜晚相当秋冬。也就是说,每天早上当我们醒来睁开眼睛时,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阳气入阴,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阳气入阴,人就准备睡觉了。人的生物钟实际上就是根据阳气规律来运转的。

【个例一】

作息紊乱伤阳气

一位因为生物钟紊乱导致阳气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实习护士,23岁,主要症状是“不管睡多长时间,每天醒来人总是很困倦”。经医生细问之后,找到了女护士的病因:三天两头上夜班,每天总要忙到凌晨两三时才睡。作息时间与阳气升降出入规律相违背,体内阳气就消耗得快,而阳气不足,人就没精神,所以女护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还是会感到疲倦困乏。

     

【个例二】

过度劳累耗阳气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也会加速阳气耗损。张静介绍,人体内的阳气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但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阳气就会向外发散。她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每当劳累时就会发烧。张静认为该患者属于内伤发热。《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即腾跃的意思。中医主张以静养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节阳气潜藏的时候,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个例三】

过食生冷损阳气

南宁长年天气炎热,不少市民有喝冷饮吃寒凉食物的习惯。市民覃女士吃冰冻食物,很容易就拉肚子。医生表示,这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张静解释,阳气在春天开始生发,逐渐往人的体表走。到了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内的阳气基本都散发到体表,留在体内的阳气就少,抵御疾病的能力就随之减弱,此时过食寒凉食物,就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脏腑阳气不足会怎样

中医专家指出,阳气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功能方面。阳气好比热能,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全靠它来推动。体内的阳气一旦损耗过多,那么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

肺阳不足人易外感

主要症状:肺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感冒、咳嗽,且病的时间也较长。肺阳不足的小孩,常会面色晃白,容易外感。

调理要点:中医认为“形寒食冷则伤肺”,因此肺阳不足的人调理最关键的地方,张静认为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咸”,也就是说饮食要根据自身状况,不宜过食五味,并要随着气候变化来添减衣服。

肾阳不足,泌尿系统多疾患

主要症状:张静曾接诊过一位病例,患者为60多岁的男性,因骨头痛来就诊。经过详细问诊,张静了解到患者年轻时有冬泳习惯,这正是他的病因所在,因为冬天时阳气闭藏,此时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会使阳气往外宣泄。肾阳不足的表现多样,主要有两大类表现,一是表现为肾气化滤水功能失常,即表现为小便频多或小便排不出;二是表现为生殖功能异常,如男性的阳痿、女性的月经不调。

调理要点:平时饮食宜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傍晚及秋冬季节避免剧烈运动,冬天阳气闭藏的时候,尽量早睡晚起,使阳气得到很好的储藏。

心阳不足人体血运则差

主要症状:血液的运行主要是靠心阳的推动,一旦心阳不足,人体血液循环就会变差,心血容易淤堵,人就会出现后背寒冷、胸闷、心痛、胸痛等症状。临床上,不少冠心病病人存在心阳不足的现象。

调理要点:要补心阳,张静建议用桂枝甘草汤。具体用量要根据实际病情,临床上对于病情一般的病人,张静会以桂枝10克、甘草6克这么一个方子来调理;对于病情较重的,甘草则增至30克,桂枝用10~15克。

 

体阳气的充足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心、脾胃、肾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

心为阳气之主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

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气不息的的作用。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头痛》说:“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也有日,君火之阳,日也。”唐宗海《血证论》也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的阳气作用有三: 〔1〕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能使心脉畅通。 〔2〕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作用能使心神清明。〔3〕心阳能推动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动,使人精神振兴,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2

脾胃为阳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和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阳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阳气之源。李杲《脾胃论》说:“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化于脾胃。”张志聪也说:“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脏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脾胃的阳气作用有三: 〔1〕脾胃阳气推动和激发作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到其他四脏。 〔2〕脾阳的温煦作用,能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 〔3〕脾阳的升清作用,能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3

肾为阳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气〔脾胃吸收食物后所转化的食物精微〕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要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发于命门。《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的阳气作用有三: 〔1〕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2〕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 〔3〕蒸化人体的水液,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之“气”到底是什么?来看看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理解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气)
中医基础理论09-2
蒲志兰 李桐《夏季中医养生》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五脏之间的关系之心与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思维导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