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充人陈以勤陈于陛 明朝唯一的父子宰辅
2016年09月10日


陈以勤塑像。


《游金田寺》石刻。(资料图片)


陈于陛塑像。

  

  南充市城区北湖公园东门,有一堵南充明朝文化名人墙,塑有任瀚、黄辉、陈以勤和陈于陛4个著名人物。其中,任瀚和黄辉(详见2016年4月9日华西都市报《四川百家姓》相关报道)是师生关系,陈以勤和陈于陛是父子关系。
  在整个明朝,父子都当过宰辅的,只有陈以勤、陈于陛父子。
  2006年3月20日,南充市顺庆区栖乐山南麓修敬老院时,建筑工人挖出一座夫妻合葬的明朝古墓。经文物专家考证,该墓是陈以勤的孙子、陈于陛的儿子和夫人王氏的墓,半截石碑上写着:“……陈大策生尔祖以勤大学士,谥文瑞,以勤生尔父于陛……大学士……于栖乐山……祖孙永相依……”
  陈以勤和陈于陛父子,是怎样的人?他们是怎么当上宰辅的?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和故事?
家世渊源深远,北宋宰相陈尧佐后裔
  陈以勤(1511-1586),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明朝四川南充县水西里(今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
  陈以勤家世渊源深远,是北宋时四川阆中著名的“三陈”之一、宰相陈尧佐的后裔。
  陈彦良是陈尧佐的后人,至于是多少代的裔孙,至今无法考证。陈彦良迁到南充后,又传了数代,传到陈兴,此时是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陈兴的第九世孙,就是陈以勤。
  陈以勤的高祖叫陈纪,经过此前几代人的积累,家境开始宽裕起来。古代非常崇尚“耕读传家”,在耕有余之际,自然会让后代去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有希望入仕做官,光宗耀祖。
  所以,陈纪有了读书的珍贵机会。陈纪读书很用功,考上了“博士弟子”,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对陈氏家族来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成就。
  可惜的是,陈纪的儿子、孙子两辈人中,都没有人超过他。陈纪的孙子陈信有4个儿子,老大叫陈大道,老二叫陈大策,陈大策就是陈以勤的父亲。
  陈大道可以说是陈氏家族崛起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他在读书上不但远远超过秀才曾祖陈纪,考中了进士(又说是贡士),而且还入仕做官了。
  陈大道官做得不算大,嘉靖32年(1553)出任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知县。据《陕西通志》、光绪版《旬阳县志》记载,陈大道在洵阳任上颇有政绩:为政宽和,公正判案,狠刹婚葬奢侈之风,破除封建迷信等。
  更让当地读书人感动的是,陈大道对孔庙的重视。洵阳的孔庙在成化年间被洪水冲垮后,迁到县衙附近重修。
  弘治年间续修了一次,到陈大道上任时,已经50年没维修了,到处破破烂烂的。
  陈大道倡议维修孔庙,并带头捐款,大家积极响应,孔庙很快得到维修,焕然一新。
  在陈大道的影响下,陈大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终于培养出了名载史册的儿子陈以勤。
陈以勤当帝师,竭尽全力保护隆庆帝
  嘉靖20年(1541),30岁的陈以勤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考试合格后,留在翰林院任检讨、修撰,后历任詹事府洗马、太常卿、国子监祭酒(校长)、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进入内阁,成为宰辅。
  陈以勤一生最大的功劳,是教育和保护后来成为明穆宗隆庆帝的裕王朱载垕。陈以勤在翰林院任职编修时,担任朱载垕的讲官(老师)长达9年时间。
  嘉靖帝的大儿子朱载基,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二儿子朱载壡,三儿子就是朱载垕,四儿子朱载圳。嘉靖18年(1539),嘉靖帝册立朱载壡为太子,朱载垕为裕王,朱载圳为景王。
  10年后,17岁的朱载壡病死。按说,以次序,应该立朱载垕为太子,但嘉靖帝就是迟迟不立。而朱载圳平时穿着的服色与朱载垕没有区别,这引起朝野的议论,大家搞不清楚嘉靖帝罐子里装的是什么药。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奸臣严嵩,他和儿子严世蕃权倾朝野。朱载垕很清楚严氏父子贪权揽贿、祸国害民的事情,经常发表对严氏父子的意见。结果,这些话传到了严世蕃的耳中。
  严嵩和严世蕃有些不相信,但他们知道,一旦嘉靖帝死了,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朱载垕继位。朱载垕如果真的对他们不满,今后必然会对他们不利。所以,如果传言是真的,就必须把朱载垕废掉。
  严氏父子商量了一番后,决定由严世蕃出面,请朱载垕的老师陈以勤和高拱到家里做客,探个虚实。陈以勤和高拱来到严家,大家吃吃喝喝,好不开心。
  看看时机成熟,严世蕃对二人说:“听说裕王近来受到小人的蛊惑,说了一些不满意家父的话,是不是啊?”
  高拱和陈以勤都没想到严世蕃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也都听出了话里带着的恶意。高拱随口说了几句笑话,想把严世蕃的这个问题敷衍过去。
  但陈以勤心里很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不回答好,朱载垕的地位就有可能不保。陈以勤整肃颜容,严肃地回答说:“裕王的太子地位是早就默定了的,只是没有正式册封罢了。”
  陈以勤接着说:“裕王取名为载垕,垕,从后从土,首出九域,此君意也。”“垕”字是“土”字上有“后”字,“后”在远古时期是国君的称谓,“后”在“土”上,表示国君拥有大地。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九州、九域,所以陈以勤先在朱载垕的名字上做文章。
  看严世蕃没吭声,陈以勤又说:“其他王子的讲官都是由翰林院的检讨担任,只有裕王的讲官兼用了编修,这表明皇上是把裕王当作太子看待的。我们服侍裕王左右,裕王经常说首辅大人(严嵩)是社稷之臣,治国能臣。不知你是从哪里听到的流言蜚语?”
  陈以勤一席话,说得严世蕃默不作声。陈以勤和高拱走后,严嵩父子商议认为,陈以勤说的话在理。如果根据传闻铤而走险去动朱载垕,万一没成功,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就打消了动朱载垕的念头。
  陈以勤在给朱载垕当老师的9年里,竭尽全力保护朱载垕。《明史》说,陈以勤为此“焦心瘁志,发为骤白”。
  嘉靖44年(1565),朱载垕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弟弟朱载圳死了。一年后,嘉靖帝驾崩,朱载垕无可争议地继位,陈以勤的9年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热心家乡公益,倡议捐资修复西河桥
  对陈以勤的无私付出,朱载垕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朱载垕即位后,曾御笔手书“忠贞”、“启发宏多”赐给陈以勤。同时提拔陈以勤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宰辅。
  陈以勤本着对明皇室的忠诚和与朱载垕的师生关系,对朱载垕进行了毫不保留地直言进谏。首先,他上疏《谨始十事》,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讲述了定志、爱民、崇俭、用人、接下、听言及揽权等问题。然后,他又进谏《励精修政》四事疏,针对揽权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陈以勤的忠诚受到了后来的万历帝的表彰。万历8年(1580),万历帝赏赐陈以勤“尚方绮币宝镪”,叫陈以勤的儿子陈于陛带回家去,使得“海内艳之”。
  隆庆4年(1571),60岁的陈以勤辞官回到南充老家,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嘉陵江上原来有一座桥,但在30多年前就垮塌了。这座桥是南充到成都和到重庆的重要交通要道,没了桥,不仅老百姓出行困难,经常发生被江水冲走的惨剧,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南充的经济发展。
  陈以勤决定组织重建该桥。在他的倡议、捐资下,当地乡绅积极响应,万历6年(1578),该桥修复,取名广恩桥(即今南充市区老西河桥)。此外,陈以勤还创建了金泉书院、修建嘉湖(今北湖公园)书院等。
  陈以勤还徜徉于山水中,在多个景点留有诗文、手迹。在岳池县团结乡檬子桥村一处崖壁上,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陈以勤在万历元年(1573)三月手书的诗刻《游金田寺》:“地险缘罗入,云源风路前。好山逢玉马,古刹到金田。午荫留松柏,春声半杜鹃。前山明日去,相望益飘然。”
  万历2年(1574)冬,为表彰四川巡抚曾省吾的平蛮功绩,陈以勤还撰写了3200多字的《西蜀平蛮碑》。此碑目前仍保存在兴文县九丝城镇的崇报祠旧址。
  万历14年(1586),陈以勤病逝,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文端”。葬在南充市栖乐山。
  值得一提的是,陈以勤还有一大功劳:他在担任实录总裁官时,领导了《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
忠诚耿介直言,不断上疏劝导万历帝
  相比陈以勤来说,陈于陛(1543-1596)显得更优秀。陈于陛,字元忠,号玉垒山人,嘉靖22年(1543)出生在北京,当时陈以勤已经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加上陈于陛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17岁那年参加乡试,下笔如神,三下五除二就把试卷做完了,一举考中了第四名。24岁那年,即隆庆2年(1568),陈于陛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陈于陛的仕途轨迹与父亲相似,但更为顺畅。陈于陛先是在翰林院任修撰,万历初年,参与编修正德帝、隆庆帝两朝的实录,担任当日讲官。后来调任侍讲学士,万历17年(1589)晋升为詹事,负责翰林院。
  两年后,陈于陛升任礼部右侍郎,掌管詹事府事务。次年升任吏部左侍郎,教导庶吉士。一年后升为礼部尚书。
  又 过 了 两 年 ,万 历 22 年(1594),内阁首辅王锡爵辞职,陈于陛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宰辅,第二年晋为太子太保。
  从考中进士到出任宰辅,陈于陛用了26年时间,而陈以勤用了25年,基本上父子俩相当。但陈于陛任宰辅时为51岁,陈以勤是55岁。
  陈以勤为官时,最主要的工作是教育和保护隆庆帝,最终取得了胜利;而陈于陛是一直不断地与万历帝作“斗争”,屡败屡战,最终失败,无力回天。
  在负责翰林院工作时,陈于陛就奏请万历帝早点册立太子,但万历帝没有理睬他。
  当上吏部左侍郎后,陈于陛又操起万历帝的心,上奏说,嫡长子不应该分封为王,希望能及时册立太子,以便开展培养工作;同时,请求万历帝临朝处理政务。结果,奏折交上去后,万历帝连泡都没有冒一个。
  进入内阁后,面对日本入侵朝鲜、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国内贪赃渎职成风的内忧外患的情况,陈于陛向万历帝上疏6条建议:亲近大臣、录用遗老贤士、奖励京城外的官吏、核查边关粮饷、储蓄将才、选任边防官吏等。
  最后,陈于陛直言不讳地说,造成内忧外患的原因,是万历帝不勤政的原因。如果还不赶紧图谋更新,今后可咋个办哦。
  万历帝看了后,没有沉默了,下诏对陈于陛说,好嘛,好嘛,你说得好,我晓得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万历23年(1595),万历帝以军政失察为由,追究言官的的罪责,说他们面对问题不积极主动地指出,而是保持“缄默”。由此,处分了两京(南京、北京)30多个言官,导致“南北台省几空”。
  陈于陛和内阁成员都上疏申诉,希望撤销对言官们的处分,万历帝不听。他又单独上奏说,过去言官们履行职责,说他们是在诬告;现在又追究他们的“缄默”罪,还处分这么多人,真的是“言亦罪,不言亦罪”。这么搞下去,今后谁还敢履行纠察职责?
  陈于陛这篇铿锵有力的数百字奏章,还是没有说动万历帝。后来,陈于陛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万历帝当然没有答应。陈于陛忧国忧民,一腔热情,却碰了一鼻子灰,伤心得很,叹息不止,然而又无可奈何。
  万历24年(1596)冬天,陈于陛在京城南郊外患上伤寒病,不治而死,年仅53岁。万历帝追赠他为少保,谥号“文宪”。陈于陛归葬在南充城西火凤山下的桂花坪。
倡议修当代史,推动明后期史学发展
  受父亲影响,陈于陛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进入翰林院修撰国史后,更是“留意通今之学,国家史乘,无不折衷而讨其至”。
  他在研究宋朝历史时发现,史学家写史的方法,纪、表、志、传称为正史。以前,都是隔朝代修史,如元朝修宋朝历史。因为修史必然涉及有关人物的善恶褒贬,当代人修当代史,很多事情摆不平,搞不好还惹来麻烦。
  但也有例外。宋真宗祥符年间,王旦等人修撰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的正史。宋仁宗天圣年间,吕夷简等人又增补了宋真宗朝的历史,合并称为《三朝国史》。这是当朝君臣修撰当朝正史的案例。
  明朝从明太祖以来,只有各朝皇帝的实录,没有正史。但其他方面的资料书籍,有数百种之多,如果修正史,是根本没问题的。
  陈于陛在当礼部尚书的时候,写了3100多字的长篇奏折《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辑本朝正史以垂万世疏》,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关于修史的长篇奏疏。
  陈于陛在奏折中指出,如果不赶紧把相关的资料书籍进行收集整理,时间一长,资料遗失散落,很多史实就会被湮没。因此,陈于陛郑重地提出了修当代正史的建议。
  万历帝看后说,好啊,那就修呗!万历帝这次终于听了陈于陛一次。
  万历22年(1594)三月,陈于陛组织的修史班子正式启动工作,内阁首辅王锡爵任总裁,陈于陛、沈一贯、冯琦任副总裁,黄辉等人为修撰官。
  没多久,王锡爵辞去首辅职务,修史的重任落在了陈于陛身上。为了修史,陈于陛对交上来的书稿认真审阅核实,白天忙不过来,晚上加班加点继续工作。在初期,修史工作在陈于陛的张罗下,进展得很是顺利。
  不料,万历24年(1596),陈于陛去世;第二年,皇城失火,诸多史料付之一炬。再加上修当代史存在的诸多顾忌和困难,这项由陈于陛发起的修史工作最终无果而终,实在可惜。
  不过,正因为陈于陛发起的修当代史工作,刺激了明朝私修史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国朝献征录》《名山藏》《副书》《史概》《史窃》《昭代明良录》《国史》《识大录》等700多卷当代史著。而中国民间修家谱,也在明朝开始兴盛起来。
  有学者评价陈于陛说,他不仅是修当代正史的开创者,也是明朝后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推动者,是南充继陈寿后的又一个史学功臣。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摄影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子宰辅扬美名,良好家风传后世
陈以勤、陈于陛家风
明史最尴尬储君隆庆帝,窘迫时竟担忧吃穿,得罪权臣幸得恩师守护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2
明朝传奇黄辉家族: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
万历皇帝为何清算自己的老师张居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