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病杂论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气道重建,导致气道增厚与狭窄,成为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喘促”“上气”“喘息”等范畴。《素问·尺奇论》日:“肺之壅,喘而两胁满。”哮喘病理主要在肺、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素体肾虚,或病久肺肾两虚,则肾不纳气而发哮喘。

【治疗】

1.风寒外感证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鸣声,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黏沫状,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方一】射干麻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9克,麻黄9克,生姜6克,细辛6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用法】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适用于寒饮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之喘咳。方中射干开痰结;麻黄宣肺散寒;紫菀、款冬花、半夏以助射干降气化痰;生姜、细辛助麻黄以散寒化饮,以防耗散太过,有伤正气,故以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调和诸药,使散中有收,邪去而不伤正,为寒饮咳喘常用有效之方剂。

【按语】本方用于寒饮症。

【方二】小青龙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千姜10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之效;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痰壅喘逆不得卧:加合三子养亲汤、皂荚,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咽干口燥,痰涎稠黏,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2.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心悸,头晕,咳嗽,吐白黏痰,量不多,纳差,腹满,小便短赤,大便稀,舌质微红,舌苔白腻,脉细稍微。

【方一】①二陈汤合②三子养亲汤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韩氏医通》

【组成】二陈汤: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功效】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厚朴、白芥子温肺祛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化痰,使气行则痰行。

【按语】哮喘治法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张景岳谓“实喘者有邪”,故先治标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石膏、杏仁、五味子宣肺定喘,瓜蒌、桑白皮、黄苓清热祛痰,葶苈子清热,生姜半夏和胃化痰,加细辛反佐以防清热太过。

3.气阴两虚证

【主症】突发性阵咳,咳则喘,咯黏液样白沫痰,至痰咯出而气道无阻始渐平息,不能平卧,面浮,舌苔白腻,脉虚弱无力,左关浮细而弦。

【方一】延年半夏汤

【来源】《岳美中医案》

【组成】清半夏9克,炙鳖甲12克,前胡6克,苦桔梗4.5克,人参6炒枳实3克,吴茱萸9克,槟榔4.5克,生姜9克。

【功效】益气育阴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降逆止呕;鳖甲滋阴;前胡、桔梗止咳化痰;人参补气健枳实理气化痰;吴茱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槟榔消积化痰;生姜止呕

【按语】该方为岳老治喘经验方。

4.肺脾气虚证

【主症】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桃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方一】六君子汤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脾喜燥恶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参、术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渗,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三药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语】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黄芪用量最多,甘温质轻,人脾肺二经,补中气,升清阳,益肺气,实皮毛,故重用以为君药。辅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正气自充。人参、白术、炙甘草

三药益气健脾,助黄芪共建补中益气之功,是方中主要部份。脾胃气虚则营血亦不足,补气自能生血,更以当归养血调营以和之。清浊相干,气乱于胸中,故用橘皮理气醒脾,中焦气机畅通,既能助清阳之气上升,又使诸甘药补而不滞。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引导升提,扭转中气下陷之势。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腾,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俾下陷之清阳上升而复其本位,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益气升阳,补卫气而固表,使卫外固摄,则恶寒、自汗可除。张元素谓升麻“补脾胃之药,非此为引,不能取效”,升麻、柴胡既然作引经之用,其量当小。

【按语】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乏力,大便不实等症。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5.肺肾两虚证

【主症】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黏,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心悸,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生脉地黄汤

【来源】[张茂祥,中华医药杂志,2003,(3)2]

【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胡桃肉6克,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6克,陈皮10克。

【功效】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脉汤益气养阴;熟地、山茱萸、胡桃肉滋阴补肺,纳气;茯苓利水健脾;半夏、陈皮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参蛤散。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

6.瘀血阻肺证

【主症】喘不得卧欲呕吐,气短心悸,腹疼腹张,咳痰满闷,肋胁刺痛,面色黧黑,呼吸气促,动则喘甚,舌淡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涩。

【方一】桃红四物汤加减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贝15克。

【功效】宣肺化痰平喘,佐以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可辨证加丹参、赤芍。甘等日人

【方二】血府逐来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积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硫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赛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久病致瘀,颜面黧黑,痰带瘀血,舌见瘀斑,脉细涩等,故宣肺化痰,平喘通瘀。

肺结核

【概述】肺结核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原发性肺结核常无明显体征,有的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倦怠、低热、食欲减退等,如能及时彻底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粟粒性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的血液散播引起的,病情严重。浸润性肺结核一般认为是原发结核的发展,多见于受过结核感染的成年人。空洞性肺结核是由于诊断延误,治疗不彻底所致。

本病属于中医“肺痨”范畴。因病位在肺,治疗着重在肺。本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或仅乏力,其病情的轻重进退,与肾、脾、肝三者密切相关,而肾阴虚损又是肺阴不足,肝火偏胜,脾胃受克而致正不胜邪的总机枢。《明医杂著·痨擦》:“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诞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

【治疗】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略少量黏白痰,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轻微盗汗,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方一】九仙散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另炖)2克,款冬花2克,桔梗2克,桑白皮2克,五味子2克,阿胶2克,贝母2克,乌梅6克,罂粟壳6克。

【功效】滋阴润肺。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馨粟壳功专敛肺止咳,人参补气益肺,并为君药;阿胶养阴益肺,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并助人参益肺气,合为臣药;款冬花、贝母止咳化痰,并能降气平喘,桑白皮止咳平喘,并能清肺;桔梗止咳化痰,并能载诸药上行人肺,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功专敛肺止咳,兼能补益气阴,则诸症自除。

【按语】肺痨要以肺脾肾三脏治疗为本,由以补脾为根本。

2.虚灼肺证

【主症】咳呛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颜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心烦失眠,性急易怒胸胁掣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

【方一】百合固金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滋阴降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按语】咯血严重者应用本方

3.气阴耗伤症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脉细数,怕风、畏冷、神倦、自汗、纳少、腹胀、便溏、面色恍白,舌边有齿痕。

【方一】①保真汤合②参苓白术散

海是图》落东

【来源】①《十药神书》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①柴胡6克,黄芪10克,甘草6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地骨皮9克,黄柏9克,知母15克,厚朴10克;

②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扁豆12克,陈皮10克,莲心9克,薏苡仁9克,砂仁6克,山药15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加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保真汤主治三阴交亏,气阴两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补益肺脾之气,培土生金;当归、芍药、熟地滋阴养血;天冬、麦冬养阴退热;柴胡、地骨皮、知母、黄柏清热除蒸;五味子敛肺补肾,莲子心清心除烦,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砂仁、陈皮理气宽胸,桔梗为药引,引药上行。

【按语】本症属于疾病的中后期,处方用药时应以补益药为主,加养阴药为辅。

4.阴阳两虚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肢冷,五更泄泻,心悸、唇紫,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方一】补天大造丸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当归18克,白芍9克,熟地9克,枸杞子9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阿胶15克,山萸肉15,紫河车10克,龟板9克,鹿角6克,远志9克,枣仁15克。

【功效】滋阴补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补天大造丸,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俱伤,真气亏损之。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肺脾之气,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培育阴精,麦冬、生地、阿胶、山萸肉、紫河车、龟板、鹿角阴阳并补,厚味填精。

【按语】本方用于病变后期。

冠心病

【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冠心病可分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和猝死型冠心病五种类型。

本病当属中医的“胸痹”范畴,是一种由于胸中痹阻不通而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胸部及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引肩背的病症。《素问·脏气法时论》日:“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厥论》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治疗】

1.心血瘀阻症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暴怒或劳累后加重,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方一】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活血化瘀是治疗胸痹的重要治法,但不可不加辨证,一味地活血化瘀。其瘀血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寒凝、气滞、痰浊、气虚、阳虚等,故临床当注意在活血化瘀中配伍散寒、理气、化痰、益气、温阳等药物。注意选用养血活血之品,慎用破血攻伐之品,以防伤正气。

2.气常心胸症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作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剧,脱胀嗳气,时欲太息,或得曖气、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方一】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积壳5克,赤芍5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内经》说“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按语】便秘重者加当归龙娄丸。本证常用芳香理气药物:木香、沉香、檀香、降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实、枳壳。

3,痰浊闭阻症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诱发或加重,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诞,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

【方一】①括接薤白半夏汤合②涤痰汤

【来源】①《金匮要略》②《济生方)

【组成】①栝楼薤白半夏汤:栝楼12克,薤白9克,半夏12克:②涤痰汤:胆南星12克,竹茹3.5克,人参5克,茯苓10克,甘草2.5克,石菖蒲5克,陈皮8.5克,枳实10克。

【功效】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半夏、橘红、茯苓、竹茹燥湿化痰,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枳实降气以利平肝熄风。

【按语】痰浊每因过食肥甘,贪杯好饮,伤及脾胃,聚湿生痰;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阻滞血行,而致气虚阳虚、湿浊痰阻。治疗应着重健运脾胃,在祛痰的同时,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消生痰之源,痰化气行,则血亦行。必要时配以益气温阳之品。

4.寒凝心脉症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方一】①枳实薤面桂枝汤合②当归四逆汤加减

【来源】①《金匮要略》②《伤寒论》

【组成】桂枝6克,细辛3克,栝楼24克,薤白9克,当归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通草6克,细辛3克。

【功效】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用法】加大枣8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以瓜蒌、薤白、桂枝通阳开结温通络脉,当归本方中补血活血;白芍和营养血;桂枝温通经脉,宜通阳气;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利经脉:炙甘草、大枣益气养血。

【按语】本证当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药物治疗为主:桂枝、吴茱萸、干姜、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近几年研制的喷雾剂、含化剂等速效、高效制剂,可用于急救。实验研究证实,芳香温通类药物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作用,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作用。但此类药物具有辛香走窜之弊,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息乏力,声低气微,面色觥白,易于汗出,舌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脉细缓或结代。

【方一】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服。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按语】药理研究证明,生脉散有正性肌力的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缺血状况,减少心肌耗氧量。

6.心肾阴虚症

【主症】心痛憋闷时作,虚烦不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方一】左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0克,山萸肉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功效】补益肾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滋补肝肾,养血填精;山药补脾肾,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肌、

【按语】偏肾阴虚者用本方。

7.心肾阳虚症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觥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四肢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而迟。

【方一】温肾汤

【组成】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9克,炒白术15克,川附片9克,五灵脂9克,山楂9克,乳香3克,降香9克

【来源】董建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功效】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用法】药煎成去渣,冲如米醋一匙,趁热服。

【方解】人参补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肾阳;乳香、降香活血化瘀,振奋心阳;五灵脂、山楂活血化瘀、通经理气;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董建华认为:老年人心肾气虚或阳虚,不能温润五脏,温煦心阳,故心痛发作时,疼痛症状可以不重,但体乏无力,畏冷胸闷,气短自汗却可能较甚,予保元汤补益心脾肺肾诸脏,冲服细辛、沉香各0.5克常有较好效果。老年人舌质紫黯,有时可见瘀斑,其心绞痛者出现率较高,可用保元汤冲服复方血竭散(血竭、沉香、號珀粉、冰片、三七、元胡)起补虚、理气、活血、定痛作用。


肺源性心脏病

【概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患病率高。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最常见。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肺、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肺原发性疾病的症状,肺气肿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及肺性脑病等。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本病临床除有肺的咳、痰、喘三大症之外,并有心、脾、肾等其他脏腑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紫绀、纳差、腹胀、浮肿、尿少等症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为新感引动外邪,使病情严重发展。

【治疗】

1.外寒内饮症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痰白而黏不易咳出,唇舌青紫,苔黄白,脉细数。

【方一】小青老汤加减

【来源】《伤寒论》

【组成】党参18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白芍12克,麻黄5克,五味子6克,瓜楼12克,白果10克,桑白皮12克,款冬花10克,紫菀2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之效;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加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款冬花、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嫩:白果化痰、止咳、补肺;生石膏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此咳喘为慢性喘息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致。痰多重不得平卧、邪实正虚,易外感,生病时兼夹风寒,故益气散寒为本,止咳平端为标,标本兼治,收到增强体质,平喘止咳之功效。卫气固,外感亦少,再佐以活血和胃之品,调理善后,巩固疗效,配合适当的体力锻炼,使病人恢复正常工作。

2.痰热阻肺证

【主症】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二足浮肿,苔薄白腻,脉小数促。

【方一】张氏经验方

【来源】《张伯臾医案》

【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炙苏子9克,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防己12克,泽泻18克

【功效】益心气清化痰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杏石甘清热化痰;加党参、附子补益心气;防己、泽泻利水化饮:鱼腥草清热解毒;炙苏子除气平喘、止咳化痰。

【按语】此为外感引动宿痰、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而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为寒热错杂之象。据张老经验,凡治痰饮久疾,必探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救,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非其治也。方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之气,标本兼顾,药效卓著。

3.痰瘀心肺证

【主症】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心悸,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大便

四日末行,唇活黯紫少苔,脉弦滑。

【方一】化痰祛瘀汤

【组成】桃12克,杏仁12克,广地龙15克,昆布15克,全瓜蒌15克,白术15克,琥珀3克,檀香6克,海浮石18克:

【来源】[朱良春,新中医;1983;(11):18]

【功效】消痰行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广地龙清热通络,平嘴利尿;瓜蒌润肺化痰;白术健脾化痰;琥珀慎静安神;檀香理气和胃;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

【按语】唇舌黯紫,辨证属瘀血无疑。痰热瘀血阻于肺,气道壅塞,故咳,肺失通调水道,则见水肿,心悸。大便闭结主因在肺,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治以宣肺化瘀,消痰利水。

4.阳虚水泛证

【主症】心悸,喘咳不能平卧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

【方一】真武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

【功效】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气溢于肌肤,故肢体浮肿;湿邪下注,故腹痛不利:筋脉失养,故身体震动。水停三焦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治宜温壮肾阳,兼以健脾利湿。方中熟附子温肾助阳;云苓、白术健牌燥湿制水;生姜宣散水气:白芍敛阴护阴,缓急止痛,利小便。

【按语】赵锡武名老中医经验方:生石膏12克,麻黄3克,甘草9克,云苓2克,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大枣9克:水肿势剧,心悸,喘满,依息不得卧: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心肌梗死

【概述】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属于中医胸痹之重症,祖国医学称之为“真心痛”“厥心痛”。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

1,气虚血瘀证

【主症】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方一】①保元汤②血府透麻汤加减

【来源】①《博爱心鉴》②《医林改错》

【组成】人参9克,黄芪15克,桃仁9克,红花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赤芍9克,当归15克,柴胡6克,积壳9克,桔梗12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黄芪补益心气,桃仁、红花、川芎、失笑散活血化瘀,丹参、赤芍、当归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行气豁痰宽胸,甘草调和药物。

【按语】气虚重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三七、红花等活血化瘀类。

2.寒最心脉证

【主症】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方一】当归四逆汤加减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附子6克,细辛3克,人参9克,甘草6克,通草6克,三七9克,丹参12克。

【功效】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用法】三七研末冲服,余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病人血虚,阳气不足,则寒邪乘虚而人侵经脉,阻碍阳气与营血的运行。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和营养血;桂枝温通经脉,宜通阳气;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利经脉:炙甘草、大枣益气养血,三七、丹参活血化瘀。

【按语】①胸痛并有瘀血之象,加川芎、赤芍、降香、乳香、元胡、第拨。②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

3.正虚阳脱症

【主症】心胸绞痛,胸中愍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滴,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撤遗尿,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方一】四逆加人参汤加味

【来源】《伤寒论》

【组成】红参15克,熟附子15克,肉桂6克,山萸肉12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玉竹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解】红参大补元气,附子、肉桂温阳,山萸肉、龙骨、玉竹、炙甘草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高血压病

【概述】

高血压病指体循环血压的持续性升高。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病两类。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其关键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和持久。临床医学中有96%~99%的高血压病例具有血压升高原因不明的特点,是原发性高血压病。而因服用药物致血压升高、妊娠性高血压、患器质性疾病等凡是能找到血压升高原因的高血压病,都叫作继发性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血管壁改变,并且是脑卒中、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的致病因素,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并发症。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千万注意】现在医院治疗高血压,扩充血管,利尿,阻滞剂直接把血压降下来。看着血压降下来了,实际上跟治疗一点不沾边。那高血压还是高血压,那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还是狭窄,斑块还是斑块一点儿没好,血粘稠还是血粘稠。所以说西医把血压降下来,本身这就是个问题,问题在于高血压就是一个现象,就是一个指标,它不是一个病,就是人体它需要高血压了,进行我们的五脏六腑功能活动进行输出,那么能120 /80 ,110 /70,身体绝对不会让血压升到140/ 90 ,150 /100那为什么血压提高了,那是需要高了,人体的智慧。因为动脉硬化了,血液粘稠了,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了,当血管硬化了里面管腔狭窄了再有斑块,里边儿的血还粘稠,那血还走的动吗?平常的压力走不动了,那么心肾重要器官就缺血了呀。脑子确实头晕,心脏药心慌,肾脏确实它慢慢肾脏功能也不好,人体就调整压力在自救,我用发挥我人体的智慧啊,叫血液流的的快一点儿,升高压力,压力一大他血流,速度不就快了吗?单位时间内流到脑子,流到心脏,流到什么各个脏器血液够用了就不晕了,不难受了嘛,所以这时候一般是150的血,还挺舒服,挺好啊,这是人体的智慧啊,这是人体的多好的一个理解啊,对不对?这么要懂得人体呀,要理解人体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我们的大夫看见高血压了怎么办?那么西医的大夫看见高血压了怎么办?得给你降压呀。他给你血压降下来了,怎么降压?一定降压药啊,扩管药,还好点儿,多少有点儿用。阻滞剂该用不该用?要是交感亢奋的能用,也可以的。用利尿的去你血液本来就粘稠了还利尿,水一利出去。他管腔内东西少了,他可不是血压降下来了,可是血液更粘稠了,结果血液粘稠一定程度,血流速度更慢的时候,慢到一定程度,那通俗的说法是淤住了,瘀住了以后就形成那是心疼脑梗啊,用这个细说就血流速度慢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梗塞了,梗塞在脑子里,脑血栓,脑梗,用西医说血流速度慢到一定程度会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就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你光降压,为什么有的人降下来以后他难受啊?不降下来怪舒服,降下来又头晕,心慌,浑身没劲儿,压力小了嘛,压力小了,血流速度又慢了嘛,又变成又变成那个缺血状态了嘛,这不怎么办?最后人体只好再次发挥这些智慧,对抗掉你的错误治疗,他把血压再升起来,他试图再增高压力,教我的血液循环再好一点,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就那大夫说我给你换个药,你给他再降下来,又降下来这一段一年,两年又不行了,高了以后还有一种药加上一种两种,三种,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四种,五种,一个病人一下吃了五种降压药,血压还降不下来,后来他叫给他调理。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降压药降到了一种,用了半年的时间,一年半然后又吃了一段时间,基本完全停下来了,血压也比较好,所以说我们怎么治?我们说中医的理念,所以说我们怎么治?我们中医的理念反映人体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既然你外边阻力高,你这个动脉硬化有斑块,有粘稠,我给你活血化瘀,降低粘稠度,化痰去瘀减少板块儿就增加管腔容量,这个过程来讲以后他自己血管也扩张了,斑块也减少了或者消失了,更顺溜了,血液就不粘稠了,血流就很快了,就不需要有160 170的血压了,就变成了120 80变成110/70,这时候就很好了这血压就下来了,这时候降下来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生成的根本原理,从原因上去降血压,还得要提升自身,调整血脂,血糖呃,自身。这个防止斑块的产生自身血液粘稠度增高的因素也就五脏六腑的功能,肝脾肾的功能,这个肾的功能,这些功能都要提高才行,所以既要驱邪又要扶正这个过程才能让病人长治久安,说这样一个办法,不用降压药来降压,这叫不降而降,不用治这个病的办法来治叫做不治而止,这也叫无为而治,是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必须遵循的这个原则是这样的。

【治疗】

1.肝阳上充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一】天麻钩藤饮加减

【来源】《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苓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九,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芩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的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请热止痉

2.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觥白,神疲乏力,倦怠酸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一】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甘微温,补弹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牌,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周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肤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基,面色统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2 、阴虚火旺

【方一】左归丸

【案通】《景岳全书》

【组度】怀熟地124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酵

(酒洗蒸熟)9克,鹿角胶12克。龟板12克,苑丝子12克。

【功效】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按语】

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方二】六味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滋养补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

【按语】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

4.痰湿中阻症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方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陈皮6克,白术15克,甘草3克

【功效】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法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云苓、白术健脾除湿以杜绝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的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可的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5.瘀血阻窍症

【主症】眩晕,头痛,兼见健忘脉涩或细涩。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方一】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用法】麝香研末吞服,余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七个,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直入血分,以行血中之滞,为君药。赤芍、川芎、红枣养血。老葱、麝香、生姜通上下之气,气通则血活,以调和营卫。全方共奏调气活血,通窍止痛之效。

【按语】气虚血瘀为主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党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水蛭、菖蒲、远志、郁金。病久入络加全蝎、僵蚕、蜈蚣、地龙、水蛭、天麻、葛根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没有黏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临床上分为慢性胃窦炎和慢性胃体炎两类。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道不良的表现,包括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暖气、泛酸、呕吐等。A型胃炎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本病可参照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等病辨证治疗。本病与嗜饮烈酒、浓茶、辛辣、饮食无定、饥饱不均、情志抑郁、多思过劳、外邪内侵、病后伤胃及素体脾胃虚弱有关,病变脏腑在脾胃,也有涉及肝肾者。初病在气,病久入血;初病多实,病久多虚或虚实兼见。病机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阻滞,虚实夹杂。临床上以脾胃不足、气滞、血瘀、湿热等多见。在治疗上,大多数以症候分类论治,其症状多少不一,各有侧重,除根据脏腑不足,不同实邪,加以补或攻或攻补兼施外,还应根据陳胃功能特点进行相应处理,还要注意伙食忌宜,巩周疗效。

【治疗】

1.肝胃气带症

【主症】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暖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方一】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6克,积壳6克,白芍10克,香附6克,川芎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理气。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3次,每次40ml。

【方解】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硫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按语】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行气止痛;暧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也可加郁金、青皮、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2.寒邪犯胃疼

【主症】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诞,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方一】良附丸加味

【来源】《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等分,为末,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

撮,为水丸,每次服6克。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开水送服。或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按语】寒甚者,可加陈皮、吴茱萸加强散寒理气之力;兼见胸院痞闷,不食,嗳气或驱吐,可加积实、神曲、半夏、生姜等。

3.胃热炽盛症

【主症】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方一】清胃散

【来源】《脾胃论》

【组成】黄连6克,当归3克,生地黄10克,丹皮5克,升麻12克。

【功效】泄热和胃。

【用法】研细末,水煎去滓,放冷服之。

【方解】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宜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按语】兼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导热下行;若口渴饮冷,宜去当归,加玄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兼风火牙痛,可加防风、薄荷以硫风;牙银出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

4.食滞胃肠症

【主症】

脉滑或实。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方一】保和丸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陈皮、连翘、菜菔子各30克,共研细末,糊丸,每次服5~10克。

【功效】消食导滞。

【用法】开水或炒麦芽汤送服,或按原方比例十分之一的用量,作汤剂煎服

【方解】方中山植善清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能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腋子消食下气,可消麦面痰气之积: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水,和中止泻:连翘散结而清热,用麦芽汤送下,以增强消食之力。

【按语】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用积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加黄连;兼脾虚加白术、扁豆。

5.瘀组胃络症

【主症】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黯,脉涩。

【方一】①失笑散合②丹参饮如减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医宗金鉴》

【组成】五灵脂15克,蒲黄15克,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5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丹参、蒲黄、五灵脂活血消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七活血止血;大黄荡涤肠胃,调畅气机。

【按语】疼痛严重者,可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6.胃阴亏虚症

【主症】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一】①一贯煎合②芍药甘草汤加减

【来源】①《柳州医话》②《伤寒论》

【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川楝子5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效】养阴益胃。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肝活血而具疏通

之性,生白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按语】大便干者,加元参、酒军。

7.脾胃虚寒症

【主症】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方一】黄芪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

黄芪20克,白芍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饴糖30克,大枣4枚

【功效】温中健脾。

【用法】水煎去滓,加饴糖溶化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按语】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


慢性肝炎

【概述】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而成,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上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原因尚未明了,可能与患者年龄、营养及免疫状态,治疗延误,过早活动,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病与中医“胁痛”“黄疸”等病有相似之处,慢性肝炎有无黄痘,其成因与正虚及湿热有很大关系。正气不能驱邪外出,湿热疫毒之邪长期羁伏于体内,正邪双方于长期对峙局面,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而成为急慢性肝炎的基本病机。慢性肝炎病变脏腑主要是肝、脾、肾,以气虚、阴虚多见,其病邪除湿热疫毒外,尚有气滞、血瘀。慢性肝炎的治疗,攻邪在于化毒,补正在于护肝,但攻邪不能拔苗助长,补正要防塞碍运化。调气不宜破气,散瘀不宜破血;解毒不宜专任苦寒,化湿不宜过用苦燥,既要调益整体,又要着眼于局部:既活肝之用,又活肝之体,

【治疗】

肝胆湿热症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恼,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一】菌陈蒿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茵陈2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用法】后二药加水500毫升,煮沸10至15分钟后,再将茵陈加人其中,沸后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三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

【按语】上方可酌加黄柏、猪签、茯苓等清热利湿之药、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若院腹胀闷者,加积实、厚朴:若肠痛较重者,加柴胡、郁金。

2.湿困脾胃症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方一】茵陈五苓散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15克,云苓15克,白术10克,猪苓20克,泽泻15克,桂枝6克。

【功效】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用法】先将后5味药水煎沸后再加茵陈,稍候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

【方解】本方为五苓散加茵陈组成,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按语】上方可酌加藿香、蔻仁,宣利气机;呕逆者,可加制半夏、陈皮;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木香;若湿热并重可用甘露消毒丹。

3.热毒炽盛症

【主症】发病急骤,黄谊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作有高热烦调,神昏清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锋,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方一】犀角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1.5-3克,黄连10~15克,山栀15克,升麻12克,菌陈3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清上焦之热:栀子清泄肝经之火:菌陈利湿退黄,升麻助犀角以增清热解毒之功;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按语】可酌丹皮、玄参、石斛,以增强解毒凉血之力,

4寒凝阳衰症

【主症】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院闷。或腹胀便薄,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方一】茵陈术附汤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菌陈15-20克,白术10克,制附子10克,干姜3克肉桂3克,甘草10克

【功效】温中化湿,健摩和胃

【用法】水(服,每口一剂。

【方解】本方温化凝滞,利湿退黄。方中茵陈除湿利胆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白术、甘草健脾和胃。

【按语】本方还可加茯苓、泽泻等利湿之品。

糖尿病

【概述】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临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治疗】

1.阴虚燥热症

【主症】渴多饮,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方一】清渴方

【来源】《金匮翼方》

【组成】天花粉30克,黄连10克,生地30克,百合10克,人乳汁I0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养阴润燥增液;姜汁佐以和胃防苦寒伤胃

【按语】如口干甚者加麦冬、葛根各10克;津伤便秘者加决明子30克;燥热便结加大黄3~6克

2.气阴两虚症

【主症】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方一】生脉饮

【来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1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津生液。

【按语】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玉竹。

3、 阴阳两虚症

【主症】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一】金匮肾气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6克,肉桂15克,干地黄40克,山茱萸20克,山药15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温阳育阴。

【用法】水痕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滋养肾阴,阴中求阳,协调阴阳。

【按语】若夜尿多或尿如脂膏者加益智仁、菟丝子、生白果各10~15克:少尿或浮肿者加生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己10~20克;五更泻者加补骨脂10-15克,吴萸10克,肉豆蔻10克:阳痿早泄加仙灵脾10~15克,仙茅10-15克。

4.血瘀兼症

【主症】上述各证型均可兼见血瘀症候,如面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0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按语】如血瘀证轻者可用上方加丹参、益母草各30克;血瘀证重者则加水蛭10克,全蝎3~5克。

5.阴阳欲绝症

【主症】本证型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于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

【方一】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救阴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清热止渴
【按语】可加黄芪、玉竹加强益气养阴之功。


骨质疏松

【概述】

骨质硫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沉着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如果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明显腰背痛或神经症状,应视为种疾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不伴随引起骨质疏松状态的其他疾患或紊乱;继发性骨质疏松多由于内分泌腺功能紊乱引起

中医虽无此病名,但祖国医学早有类似记载,综合其临床表现及中医文献,骨质疏松属于中医“骨痹”“骨痿”的范畴。

【治疗】

1.肾精不足证

【主症】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反应迟钝,成人则表现为早衰,发落齿摇、阳痿遗精、耳鸣耳聋、健忘等症状;小儿则出现生长发育退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五迟五软,易惊盗汗或抽搐,舌体瘦小光红,脉细弱。

【方一】①左归丸合②虎潜丸

【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丹溪心法》

【组成】大怀熟地1250克,山药120克,(炒)枸杞子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菟丝子120克,(制)鹿胶120克,(敲碎)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锁阳,鹿胶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泻火清热;虎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陈皮、干姜温中健脾。

【按语】本方阴阳双补,临证可根据阴阳盛衰进行加减。

2.脾肾气虚证

【主症】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昼轻夜重,骨骼变形,活动不利,面色白,口淡,自汗,面浮肢肿,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胖嫩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

【方一】①右归丸合②理中丸

【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当归9克,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补益脾肾。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以强状肾气:熟地、枸杞子山萸肉社仲、兔丝子养血补肾生精:党参、山药、自术、甘草侧牌益气:炙干姜温报脾阳,当归养血和营;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温养督脉

【按语】剧痛拘急者加乌尖、细辛、全锡、娱蚣:浮肿关节肿涨加茯苓,泽泻,薏苡仁:身倦乏力者加黄芪,肌肉萎缩者加灵艺、何首乌、鸡血藤、阿胶。

急性乳腺炎

【概述】

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又称为乳痛。好发于产后一个半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本病的特正是乳房肿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欧乳痈”;发生于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临床上较为少见;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本病的发生除产后抵抗力下降外,主要与细菌人侵和乳汁郁积有关细菌多通过破损的乳头经淋巴道侵人乳腺组织:或通过输乳孔潜伏于乳腺导管内,一旦有各种原因导致乳汁郁积就易发生感染,也有通过血循环传播细菌到乳腺组织内而发病的。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内有肝胃郁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汁闭阻,气血瘀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

【治疗】

气带热壅证

【症状】乳房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不适,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方一】瓜萎牛蒡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瓜蒌3克,牛蒡子3克,花粉3克,黄芩3克,生山栀子3克,连翘3克,皂角刺3克,金银花3克,甘草3克,陈皮3克,青皮1.5克,柴胡1.5克

【功效】疏肝清胃,通乳散结,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山栀、黄芩、连翘、银花清热解毒;牛蒡子疏散风热;瓜蒌开郁化痰,消肿散结;花粉清热生津;皂角刺活血消肿散结,赉疮排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治疗肝郁热壅所致的乳痈初起。乳汁不畅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川木通;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热重者,加石膏、知母。

2.热毒炽盛症

【症状】乳房结块增大,肿痛加重,掀红灼热,继之结块中软应指。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或切开排脓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正虚毒恋症

【症状】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谈,苔薄。脉弱无力。

【方一】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药》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痕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自,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

4肝旺郁热症

【症状】发生于怀孕期,乳房肿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炙甘草5克,当归30克,获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且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

【按语】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

5.气血凝滞症

【症状】初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寒凉中药后,乳房结块,质硬不清,微痛不热,皮色不变或暗红。舌质正常或边有瘀点。苔薄白或黄,脉弦涩。

【方一】四逆撒

【来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芍药6克。

【功效】疏肝理气,祛瘀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炙甘草益脾和中并调和诸药。

【按语】惊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泻利下重者,加莲白;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载|魏氏常用效方百首(二)
连载|魏氏常用效方百首(一)
支气管哮喘如何根治,试试这几个哮喘偏方
汤头歌诀白话解
中药秘方精选2
连载|魏氏常用效方百首(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