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如是我闻】桂枝汤、麻黄汤新识​

《伤寒论》原书名为《伤寒杂病论》,合16卷,后世才分成《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3卷,其中《伤寒论》10卷一共22篇,我们熟知的最经典的398条仅仅是22篇中的10篇而已。


在这10篇398条当中,除去“辨霍乱”、“辨阴阳易差后劳复”2篇,真正属于六经辨证内容的,仅仅是太阳上、太阳中、太阳下、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8篇,共计381条。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学习这381条。


通读整部伤寒,会发现仲景写《伤寒论》,不过是从太阳中风(桂枝汤)和太阳伤寒(麻黄汤)2条写起,极尽演绎,乃成伤寒。因而只有正确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才算真正入了伤寒的法门。


条文必读    

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理论篇


仲景论伤寒,说少就这四条,说多则是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医宗金鉴》上说的“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可谓是学习伤寒的一段秘文和心法。


伤寒与中风,对立而统一,风为百病之长,寒伤阳气最强,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归根结底都有寒邪与风邪共存的因素。风邪夹寒伤太阳寒水的就是太阳中风,寒邪夹风伤太阳寒水的就是太阳伤寒。


需注意,“太阳寒水”是个运气学概念,其外延包含在天之寒、在地之水以及人体之中肾脏、膀胱腑、手足太阳经、肤表等整个系统,这个大的系统就叫做“太阳寒水”。


风为东方厥阴木气,寒为北方太阳水气,寒性收引,风性疏泄。太阳主开,厥阴主阖。寒袭太阳,则太阳不开,阳气、阴血收引于内不得疏泄,则见恶寒、无汗、高热、脉紧;风扰厥阴,则厥阴不阖,阳气、阴血疏泄于外不得收引,则见恶风、汗出、低热、脉缓。


整部伤寒的排序,首太阳,经三阳,入三阴,至厥阴,厥阴并不是终点,其后便是太阳到厥阴的新一轮周而复始的循环。少阴肾中属于阴质的“精”,经厥阴风木气化,精化为气,物质变成能量,始于少阴终成太阳之气,发挥卫外、温煦、濡养之功。这个厥阴风木之气,便是我们常常谈说的肾气。


若这个转化过程发生异常,太阳中风证就是厥阴风木疏泄太过,太阳膀胱营卫之气涣散不收;太阳伤寒证就是厥阴风木疏泄不及,太阳膀胱营卫之气收紧不散。可以认为,伤寒与中风,其实是少阴、太阳表里转化的问题。


而这个机关就在于厥阴。


对于“厥阴”这个概念,《内经》的理解是“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仲景《伤寒》的理解是“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内经》中两阴指的是少阴、太阴,《伤寒》中阴阳则分别指的是少阴和太阳。两部经典说的其实都是“阴尽阳生”的转化之机。


附加一句,《伤寒》中方剂多数为仲景撷取伊尹《汤液经法》而成。在另一部继承《汤液》的书陶弘景所著《辅行诀》当中,曾论及六神方(青龙汤、白虎汤、朱鸟汤、玄武汤、阳旦汤、阴旦汤)。其中的小青龙汤即《伤寒》中麻黄汤,小阳旦汤即《伤寒》中桂枝汤。之所以多说一句,就是为了说明麻黄汤、桂枝汤与东方木、与厥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伤寒用麻黄,中风用桂枝,收得太过用麻黄来散,散得太过用桂枝来收,都是顺应人体升降浮沉趋势而为之。


麻黄汤是泻之泻方,纯泻无补;桂枝汤是泻之补方,泻中有补,前面的“泻”是针对邪气而言,后面的或“泻”或“补”则是针对正气而言。麻黄汤不仅祛寒邪,还能鼓动人体气血过度外散,所以有“麻黄拔肾根”、“麻黄虚少阴”之说。且麻黄剂用之不当有心慌、惊悸之变,这些顾虑仲景集中体现在83到89条。


桂枝汤可以泻风邪,又能使人体气血由表入里,滋养机体内里,所以桂枝汤加减便成了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新加汤等具有滋补气血脏腑作用的方子。


麻黄汤与桂枝汤两方共有的药物是桂枝和甘草,《中药学》教材、《方剂学》教材以及我们读过的近乎所有解释麻黄汤中桂枝作用的书当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桂枝是佐君之臣,为麻黄的辛温发汗助一臂之力。


我的观点却是相反。


桂枝的作用在于制约麻黄辛温发散太过,因麻黄用之不当会升高血压、加速心率,耗肾阳、动心阳,桂枝就是为预防不测而提前免疫,当然它是与甘草联合发挥作用的。


如《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致心慌心悸,叉手自冒心,仲景用的便是桂枝甘草汤,桂枝4两、甘草2两,这正好是麻黄汤中桂枝、甘草量的2倍(桂枝、甘草比例为2:1)。另外,在《金匮要略》当中,有一个治疗猝死的还魂汤,方子组成就是麻黄汤原方原量去掉桂枝,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麻黄动阳,桂枝敛阳,用桂枝不利于心阳的“启动”。其中道理,需自斟酌,我曾偶然在黄煌教授的书中读过类似的论述。


黄煌教授是研究方证的大家,其关于经方体质学说的论述,对理解经方、运用经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我观察,临床中麻黄汤体质和桂枝汤体质非常多见,甚至有非常典型者。

桂枝汤体质

桂枝汤体质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麻黄汤体质

麻黄汤体质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


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以及麻黄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麻黄汤与桂枝汤大致定位,两方的共同点都定在太阳。不同的是,麻黄汤的作用趋势是从少阴、经厥阴、到太阳;而桂枝汤的作用趋势则是从太阳、经厥阴、到太阴。领悟到这点,对于理解麻黄汤、桂枝汤及拓宽两方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极为重要。


关于桂枝汤治疗太阴病,可以参考《伤寒论》太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可以说,麻黄汤只能治疗阳证,而桂枝汤可以治疗阳证和阴证。


2医案篇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载一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案。

患者郭××,青年女性,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病由3年前感冒而起,其后便经常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近1年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在37.5℃上下,多方求治未愈。


初诊畏寒、发热,体温37.4℃ ,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挟白较腻,脉浮紧。


辨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法宜开腠发汗、安中攘外,以麻黄汤主之。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二剂。


服药后微汗出,恶寒减,舌紫暗渐退,苔白滑根部微黄,脉细微缓,尚轻微发热,病仍在太阳。


服麻黄汤后,发热恶寒皆减,但身汗出,脉微缓,营卫失和之象,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O克、炙甘草6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白薇12克,三剂。两诊热退,追访未复发。


经方实验录》载一月经后期案。

“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


此案特别强调“无表证”,就是为了说明桂枝汤在治疗里证(太阴证)的意义。


本案经量少、纳谷减、背恶寒,是由太阴里虚,纳化失司,以至谷精不化阴血,故见“月事后期而少”,用桂枝汤补益太阴,则经血有源,《伤寒》小建中、桂枝新加、当归四逆等均为从太阴补益阴血的代表方。


姜佐景先生于案后曾言,“吾师(指曹颖甫)常以简括之句表本汤之功,曰: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盖肝主藏血,血行既畅,神经胥得涵养,可杜烦躁之渐,故曰疏肝,亦曰平肝。脾本概括消化系统而言,今肠胃既健,故曰补脾,善哉言乎”。


又说,“曹颖甫曰:本案桂枝汤证其六亦当属诸太阴。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仲师于两篇中既列有专条矣,此又何烦赘说!惟以此治太阳证,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为人所不信,自有此验案,益可见仲师之言,初无虚设矣。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3应用篇


曾治一中年男性。受凉感冒,症见浑身酸痛、骨节痛、腰痛、后头痛、前额痛、后背发凉、咳少量黏白痰。患者体型中等偏瘦,面色苍黑,消化力强,性格内向。


此典型的麻黄体质,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径用麻黄汤原方。


生麻黄20g  桂枝15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桔梗5g,1剂。


药后汗出约半小时,诸症顿除,唯额痛隐隐。不料一日后诉头痛欲裂,前额尤甚,恶寒、无汗,询知骑车外出受凉淋雨所致。


此葛根汤证。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有诗云“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野葛根30g 生麻黄20g 桂枝15g 生白芍15g 川芎10g 天花粉10g 苦杏仁10g 炙甘草10g 生姜5片 大枣3枚,1剂。


发汗1小时后,其病豁然,唯觉困乏,此汗出伤精气阴血,嘱避风寒、清淡饮食。


治一中年女性(2013年),反酸半年,常觉有“辛辣”之气自胸脘上冲咽喉,食凉及弯腰反酸加重,伴嗳气,无烧心,无恶心呕吐,胃镜示浅表性胃炎。


望诊见体形瘦、皮肤白,双目有神,语速较快,容易急躁,食欲旺盛,食量较大,食凉后胃脘疼痛明显,舌淡有齿痕,脉弦弱。


结合五运六气学说(理论见李阳波先生《开启中医之门》)。

此人出生时相为:1968年4月,为戊申年二之气,运气结构为:大运火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总体呈木火偏盛之势。


发病时相为:2012年10月,为壬辰年五之气,运气结构为:大运木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客气胜主气,呈火克金象。


辨证为厥阴病,木火有余、土金不足,即木火太过而刑金,土不及而不生金,导致金气不降,辛辣便为金气不降之象,因为辛属西方金。


处方以桂枝汤加减。

生白芍25g  桂枝15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清半夏10g,3剂。


服药1剂症状明显缓解,3剂痊愈,随访半年未犯过。疗效之好,出乎意料。


这个案子以桂枝汤加减,充分考虑了形色望诊、五运六气、伤寒辨证3个层面,发现三者所体现的意义非常统一,为典型的桂枝汤证,故取桂枝汤稍作加减,不出所料获得速效。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使用桂枝汤的医案,然而从临证这几年的经验看,能从辨证、望诊、时相都如此契合者并不多见。


之所以用桂枝汤治疗反酸,主要是基于《伤寒论》以下条文,仲景在书中早就有提示。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第117条: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第29条: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解:芍药柔肝,敛厥阴、补太阴,为本方君药;桂枝达肝木,通心火,平冲降逆;甘草、干姜为太阴脾脏要药,厚土以伏火制水;半夏化痰以引阳入阴,定位在阴阳之交,如咽喉(头为阳,身为阴)、心下(胸为阳,腹为阴),半夏、干姜合用,又为半夏泻心汤。



   

学习中医、学习伤寒,必定绕不开桂枝汤和麻黄汤,然而在临床中发现,会使用这两个方子的中医并不多,甚至对这两方子持有偏见,这是不应该的。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见解使经验,欢迎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汤四案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百度文库
[每日学伤寒】桂枝二越婢一汤
自学伤寒四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8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