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涯推荐】苏连叶纪实散文《艰苦的岁月》||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连续三年处于困难时期,经济紧张、粮食溃乏,人民食不果腹

SELECTION 一周精选

 艰苦的岁月
文/范亭中学初32班  苏连叶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连续三年处于困难时期,经济紧张、粮食溃乏,人民食不果腹。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很是困苦,那段艰辛的经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熔入了我的血液里。

一、 家乡食堂

        1959年,我因病退学,从范亭中学回到了故乡,村里开始实行食堂制。我村一个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下设四个生产小队,各个生产小队成立一个食堂,社员们(村民们)多数人家里没有存粮,都到食堂里过着集体生活。初开了食堂正好是秋收季节,生产小队里刚刚收回各种新粮,由于当时农村没有电,食堂里管理员安排的磨面人员每天在石头磨上随着磨道不停转圈儿磨着蒸窝头的玉米面粉,也有人员经常在石头碾上推着碾杆一圈一圈地转着碾米、压高梁面、碾糕面,都非常辛苦。食堂里的炊事员们尽力地拉着风箱忙着做饭,像办婚礼、做宴会似的非常热闹。到了领饭时间,社员们蜂拥而至到食堂排队领饭,不论大人、小孩,按人头每人一顿能领到一个4两重的新玉米面窝头,有时候也领高粱面鱼鱼,还有少量的土豆、萝卜烩菜。那时,没有饭盒、也没有食品袋,有些男人门手里拿着窝头边走边吃,孩子们下了学像蝴蝶似的跑着、跳着吃窝头,孩子们能吃饱已觉得很高兴。多数女人们手里拿着小盆盆领上窝头和烩菜端回家里和家里人一起吃。

        我家里有我父母亲、我和姥姥,共4个人(姥姥是孤寡老人),我妈领回这4个窝头首先给父亲手里放一个,再给我和姥姥各拿一个,接着把她那个分一半给父亲,妈说:“你爸到地里劳动两三个小时就饿得肚子咕咕叫,让他多吃点吧!”我看见妈妈手里只剩半个馒头,很可怜,就把我手里的窝头分给妈妈三分之一。真没想到慈祥的姥姥也把她那个窝头给我父亲掰了一半,她说:“你爸为了咱们全家人辛勤地劳动,挣工分(那时年底按工分分红),他应该多吃点。我年纪大了,不能劳动,消化也慢了,少吃点也可以。”我父亲当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全家人就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尊敬、同甘共苦度着忍饥挨饿的日月。

         到了1960年的春天,生产小队里的粮食也吃得不多了,只剩下些杂粮了,食堂里蒸的窝头全是杂粮面做的,烩菜也没有了。有少数家里有存粮的就回家再填补些食物。妈妈说:“你爸有病,每年产下的粮食不够当年吃,咱们家一点存粮也没有,只能领食堂里的黑窝头了。现在已是阳春三月,我们到地里挑苦菜、挖草根也能补贴生活,还能补贴营养,增添美味。”我和妈妈就每天下地挑苦菜、上树摘树叶,糠菜半年粮,度过了春夏困难季节。

二、 会计工作

        1960年夏天,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推荐我到大队学习财务会计,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所长,我非常开心地走进大队部参加了会计工作。大队有会议室和办公室,我们会计员和统计员都在办公室工作。

        统计员是统计各小队报回来的耕种亩数和生产发展情况,当时没有现成的表格,每天自己打表格、填数字、写总结、上报公社(现在的乡政府),有时也跟随大队干部们下地检查实际耕种数目以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很是忙碌。

        我们会计工作既复杂工作量又大,关于大队和各小队的经济周转手续、现金收支帐目,都要细心整理好原始单据,必须有凭有证、手续齐全,才能分科目、标账号,开始记总帐,接着再细分——记分帐,到月底结帐,两帐必须相平,不能差一分一厘。还有各生产小队和全村各户社员的往来帐簿都是我们大队会计统一登记管理,特别是到了夏收和秋收分配结算更忙。各小队的记工员只是报回收下的各种产粮品名和数量,再加上社员们每户全年挣下的工分(10分合一个工)都是我们耐心结算。可是各生产小队年终的经济收入,还是按小队核算,有的小队产粮高、收入多,一个工能得三毛多钱;而有的小队产粮低、收入少,一个 工只能均到二毛多钱。到年终,各户的工分分红合计金额减去食堂里各户的生活费用总额,有余额就可开资领钱,不能开资的也要贴清单公布。

        当时的大队干部、下乡支农的干部每天白天下地检查生产情况,晚上在会议室讨论研究发展生产方案,每天上报公社生产发展进度。干部们都十分认真负责,都是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比贡献。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乡亲们的脑海里。

三、 为乡亲做贡献

        到了秋天,大队干部又让我兼任妇联主任,下乡干部又布置下任务,让我领导妇女们做试验:利用玉米棒外皮中里面一点的细皮加工玉米皮面粉。当时我领了任务后,带领另外两个妇女到生产小队的秋收场上去,坐在地里拉回来的带皮玉米棒堆上精挑细选,选那些大点的玉米棒,首先剥去外边的干皮,再剥下里面挨颗粒白白的、绵绵的玉米皮来,捆成小捆用绳子背回大队来,准备加工玉米皮面粉。接着,我们到妇女家中找了个大锅灶,先倒入一桶清水,再把玉米皮洗干净,撕成细条,一把一把摁到锅里,必须装得结结实实, 超过锅边高,再加入少量碱面,继续倒满清水,不停烧煮。(那时没有电力)我们三个妇女轮流拉风箱,煮的时间长了可以把玉米皮翻动几下,再加水煮一整天,到晚上一直温在锅里,到了第二天看看玉米片是否煮软,用铁铲铲碎再加水继续煮,煮成糊状为止,最后把那糊挖出来,放在充足的阳光下晒干、揉碎,再用铁沙锣子筛下去,就成了白白细细的玉米皮面粉了,我们大队加工成10斤玉米皮面粉,送到食堂让炊事员掺进玉米面里,蒸熟的馒头也可口美味(10斤玉米面加2斤玉米皮面粉)。后来,我又安排生产小队的妇女们各加工一锅玉米皮面粉,5天后各小队都报回数字来,第一生产小队加工了8斤; 第一生产小队加工了8斤; 第三生产小队加工了8斤; 第四生产小队加工了8斤,我们全大队共加工成40斤玉米皮面粉,送给各小队食堂里给社员们增加食品。大队干部们都赞不绝口,汇报了公社党委。公社在各大队全体会议上还表扬了我村的妇联会,为乡亲们的温饱做出了贡献。
四、 开荒地

        1961年初,各小队的食堂都停了。食堂剩余的粮食分给了社员们,每个人只分到60斤带皮杂粮,以后的生活只有自己想办法了。春天来了,女人们挖草根、挑苦菜以菜代粮,男人们则起早贪黑想办法开荒地。

        我村东北面有一大片沼泽地(大约七八十亩),解放前多年雨涝聚水太深,芦芽草长的超过人高,到冬天水结了冰,人们才能走进去割芦芽草,晒干后可烧火取暖;到了春夏季节,百草千花油嫩芳香,杨柳随风飘扬,树上鸟儿尽情歌唱,水里青蛙自由跳跃、鱼儿自在游玩,嫩绿的草丛中蝴蝶翩翩起舞,是动物的乐园,可就是不能耕地种田。有少数人初开荒地只能从沼泽地的四周边沿上挖下一层一层像梯田似的荒地,种上各种蔬菜,到青黄不接时期也能充饥。后来想开荒地的人逐渐多了,可是沼泽地里水深草高,没法开垦。全体社员群策群力研究出了开荒办法:先修排水渠,再挖排水沟,让水向东流入渠道,排掉多余的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水少了,土壤也松了,利用这个办法,大家开出的荒地面积逐渐增大。

        第二年(1962年),开荒地的人更多了,沼泽地中间水深草根大,开荒比较费劲,有强劳力的人家到深洼处能多开些荒地,有的开了一亩八分,有的开了七、八分;没有强劳力的老人、妇女、儿童们就到沼泽地里高处或有坡度水浅、草根少又省力的地方,也能挖三、四分荒地。

        我记得我家也开了三分荒地,那开荒地的活儿可真辛苦呀!我和父亲各拿一把铁锹,首先一锹一锹把草地上的草根挖掉,再一锹一锹把湿泥团团扣到高地上,垒成长条形小地块,周围再修好排水沟,让风吹、太阳照,等地里的土疏松了才能加工整理好准备耕种。第一年适宜种蔬菜和豆类作物,到夏季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那时买不到鲜菜),到了第二年就可以种豆角、土豆、黄豆、玉米等杂粮,我们的生活逐渐有了改善。

        不到三年时间,我村社员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足够的耐力把那片沼泽地全部开垦成了良田。人们的温饱问题终于解决了!

        大家用智慧和辛劳缩短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从此,人们的生活走入了不断改善不断发展的快车道。

Bonus Time

深秋的感悟

苏连叶:1940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人,曾就读于范亭中学初32班,担任过村委会会计,乡村教师等,现居住在原平市前进西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事儿(32)|| 舌尖上的记忆(上)
60年前华县下庙人的饥饿岁月
原非:村耻
难忘知青岁月——忍冬花一样的命运
开会(彭泽家园网原创作品集)
过往轶事(二十)1958年,经历了集体大食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