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利信徒

属于作者名气不大,但是里面很有料,让人读完收获满满的那种,他有三本书,一本《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一本《公司分析价值案例与实践》,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说的这个《复利信徒》,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进入股市初期中期的人。如同上篇文章说的,上半年的投资状态感觉不好,投资节奏抓的也比较差,一直没啥心情读书,也正好最近下决心重整读书静下心来这本类似心理按摩的书刚刚好,整本书都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说明,大多简洁明了直指问题,并不像有些书绕来绕去又跑到学术上,十分易读,推荐。

「复利信徒 : 一个职业 投资人的思考札记」

作者:李杰

总的来说:(1)要记住投资最终需要靠大格局的成功,动态平衡这种技术性手段不是不能做,但别混涌了主次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选股价值观是找成长性好的公司,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可选择对象能换来换去,动作频繁后往往让组合变得更平庸(2)要不要动,动多大仓位,没有统一答案,以让你自己感觉心理舒服为宜。舒服的标准是:不担惊受怕,睡得踏实,能接受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个意外包括意外下跌和意外上涨)   最后讲一下个股的买卖点,是的,在交易阶段我是要看图形的。当价值判断与图形达到共振时,我的决策会更干脆一些。当价值判断很有吸引力,技术指标却很差的时候,我会相对谨慎一些,买入的节奏可能会相对放缓或者更克制一些。卖出时也差不多如此。

“基础层:主要是了解基本的股票、公司财务和企业经营层面的知识”《明明白白看年报》袁克成版,《财报像本故事书》《财务是个真实的谎   《经营分析与评价》东北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雪球滚不大》我觉得都不错,这   层次主要是了解重要的财务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企业经营判断层面的应用,不   需要达到财务人员的水平,重点是学会从经营和风险的角度来看财务数据,并且   初步理解价值投资理念。专业层:深刻了解价值的来源,并且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分析、价值   模式《价值: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很好地解释了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毁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对主要投资方法和不同投资机会的总览,能少走很多   弯路。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逆向投资大师的实践经历,能让我们穿越历史《巴菲特的护城河》,可能依然是目前为止对护城河理论最完整的阐述。《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本   人拙作不敢与上述佳作比较,但从小散到职业投资10余年的过程中曾经的述困惑都与大家一样,所以可能更具针对性。前者是帮助初学者梳理和建立投资思维和整体思路,后者是用案例和模板手把手帮助初学者掌握公司投资价值的概要分析。“智慧层:从历史和大师们的思维中去获取智慧,可能没有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却是投资信念的根本来源”。  《股市长线法宝》《投资者的未来》,穿越历史和波动的迷雾,建立更长远视野。答案。《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很多投资中曾经的迷惑和纠结几乎都能在这里寻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没有一个字说股票,但所有股票书籍中谈人性的书加在一起都不如这本。当然,《三体》我也一直认为是《乌合之众》的科幻版,所以同样推荐。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对冲基金风云录系列》,以上都是以理念和理论为主,但没有比华尔街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角后来的反思更能触动人心了。穷查理宝典》,关于投资、商业认识甚至人生,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可能还有很多经典书籍被遗漏了,我说过只是就我读过的书中做推荐,也有   些更高级别的书我没有列出来,但既然你是问我的真实推荐,就只推荐确实对我有巨大触动作用的书,而不是把“高大上”的书籍都列上。总的来说,我认为对于投资而言,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也不用追求饱览群书。论读书本身,你可能永远读不过一个老教授或者图书馆管理员,但最重要的不是读得多,而是思考,是融会贯通,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2)无论如何,对于广大散户而言,投资优秀的指数基金都是最好的选择。上述比赛至少证明了优秀的指数基金可以在收益率方面战胜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再考虑到成本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确实很有机会跑赢大部分主动管理型基金。在这个结论里,越是有效程度高的市场里越确定(因为高度有效市场里,要想经常性获得超额收益越来越困难),在有效程度较低的市场里不确定性会大很多(因为弱有效市场经常出现大幅波动和价值偏离,为有能力的主动投资人带来非常高效的超额收益机会)。  所以到底是投资指数基金,还是自己主动投资,关键是你对自己的评估是什么?如果你有能力发现市场无效和定价错误,那么当然是主动投资的超额收益高得多。反之,那自己就是市场无效性的一部分,还是别当“炮灰”了,踏实找有能力的人或者干脆指数基金得了。对于巴菲特而言,他的自我评估肯定是觉得还能找到不少好生意,比更类似市场平均收益的指数基金要强得多,而且对资金量非常大的人来说,一些指数基金还有流动性不佳的问题。(3)A股未来一定是长期地去散户化进程,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相关机制在健全,留给市场投机赌博者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包括境外的)正在快速壮大,随着他们掌握的可投资资本越来越大,会大幅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定价权。但这一进程可能比较长,不是一个MSC1之类就能解决的,大家普遍缺乏逻辑训练,这个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惨痛的市场教训来改变。  (4)普通人投资指数基金也一样面临对象、时机和力度的问题。就对象而言,可以将跟踪大盘、小盘和优秀行业(比如高分红、环保或者医药消费等)不同特征的指数基金做一个组合,这样风险更小,获利概率更大,具体指数基金就很多了,比如华夏上证50ETF,华夏中证500ETF,广发的医药卫生和环保指数基金,中证消费和中证养老基金等,具体可在相关公司网站上查询。时机和力度方面当然最好是有自己的一套策略,即低估多买、高估不买,甚至赎回的估值评估办法,如果没有策略,就确定只要不是在大牛市里就定期投资,在大熊市里多投几份的简单原则,克服恐惧、贪婪,平均下来也能获得合理成本。

周期股比较难把握的关键在于你需要把握行业景气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理解   公司的经营结构和竟争优势。后者主要是个体因素,虽然也需要理解行业,但根   本的价值来源于公司经营的个体要素本身。这种公司相对来说不多,但如果你看   懂了几个的话会非常放心,而且能找到其中长期稳健增长的逻辑支点,甚至有些   短期的弹性都不错。这样的投资一旦看懂,就容易成为重仓且长期持有。行业的景气变动就复杂得多,特别是强周期类的生意,无论供需哪个方面都   牵涉诸多要素,而且你不光要判断对方向,更要把握好介入的节奏。如果介入得   太早,可能会耗上好几年的时间慢慢熬到景气回升;如果介入得太晚,周期股一旦反应往往是短期暴涨,等财务数据和景气度确认的时候又快距离景气高峰期不远了,等于把周期做反了。所以周期股投资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行业景气度需要精确地把握,但精确把握又非常困难;(2)这种对象如果投好了可能非常有爆发力,但如果投错了则可能带来惨重的后果;(3)除非你恰好买到很好的时机,买入1年内就能反转,否则有可能在行业低迷期被锁住好几年。与之相比,稳健增值的公司这个时间都翻番了;(4)基于以上困难之处和机会风险,一般不宜配置过大的仓位。但仓位不足赢了也没什么意义,仓位太大风险又过高;(5)最难的是持续性,你如果赢了一次,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看得准,下一次依然很难说,这与掌握了好生意投资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不是不能投,也不是它不好,主要还是由于太难把握,特别是难以持续性地把握。或者这样说,与其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专门研究,不如好好把握稳健向上的好生意。当然真碰到自己能理解的好机会,这种配置往往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一般而言,公司都是有利因素交织着不利因素的,各方面形势都很完美很确定的公司,首先基本不存在;其次就算存在,市场也不“瞎”,肯定给予极高溢价也就不用分析了。当然由于行业性质差别和公司素质的不同,有利和不利因素占比肯定是不同的,真正的好公司应该不用太费劲就能发现巨大的吸引力,平庸的公司往往吸引力和缺陷都不明显,差公司稍微分析一下就“千疮百孔”。2)公司分析逻辑的起点是你自己要清楚自己的投资倾向和这笔投资的定位。如果你特别看重收益的弹性,你就要侧重去找那些一眼看上去就显示出巨大增长弹性或者未来几年一旦成功就有巨大回报的标的;如果你的投资强调收益的确定性,那么寻找的重点就应该是那种生意比较容易理解、经营非常稳健的公司如果你的投资非常保守,就要找那些资产特别扎实、价格特别便宜、分红率高以及业务成熟稳定的公司。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那肯定是挑花眼了   另外,投资的时间周期也与对象有关。你如果定义为长期投资,那生意属性的特点和强大竞争壁垒就是最重要的;如果定义为2-3年的持有周期,那么行业供需态势好、公司产品结构好、产能节奏好是最重要的;如果定义为1年左右的短期投资,那么公司基本面发展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预期差是最重要的。  (3)公司分析的逻辑要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最主要的需求是否与你的投资要求吻合,大体吻合再去看其中的主要变量因素。具体分析的时候,首先要看那些能让你了解到其生意本质的东西,比如资产安全性、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周期性、上下游关系、成本结构和费用结构,由此去感受它本质上是不是一个好生意,这是影响长期判断的;其次去看对中期业绩有影响的因素,比如收入的主要结构构成。其中,短期最重要的驱动是什么?中长期是什么?各个业务线的增长前景是否清晰,费用结构的变化如何,行业未来2年的供需格局是什么态势等,主要是挑出来影响公司利润的较为重要的经营变量是什么?以便未来持续关注和纠错;最后再去找财报中的重要细节,比如哪里的指标比较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哪里的数据不太好理解?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去评价公司经营的品质、公司管理层的能力。  通常来看,真正的好公司一定会让你有一种“脱颖而出”或者“赏心悦目”的感觉,一定会让你越看越激动(但这个时候要克制住自己的激动,反而要更加专注地去找问题、挑毛病,进而排除风险)。如果一个公司你看了几天还是不得要领,浑浑噩噩,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它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公司;  第二,自己根本不懂怎么分析,什么公司放在眼前都是一抹儿黑。

(1)好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比较便宜的价格呢(差公司就无所谓便宜不便宜了,反之都不关注)?  第一种是周期性强烈,正好处于市场景气低潮、底部区间的;  第二种是公司受到产业或者其他相关利空集中打击,但对其中、长期经营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的;  第三种是市场系统性风险,比如股灾,泥沙俱下的;  第四种是经营态势突出,短期业绩弹性高,中、长期可持续性强的,这种静态的高估并不会影响长期的高收益。  所以不同情况都会出现所谓低估的机会,区别是这些低估所观察的角度都不   样(2)主动的短线交易肯定是放弃的,因为没有哪种投资方法能找到把握很短期的精确变量,高频交易更是被大量的数学统计认为是最致命的模式,这个就不用再纠结、怀疑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怀疑完全是浪费时间。  但投资本身并不分短还是长,持有3个月和持有3年并不是投资与投机的分水岭。投资的本质是低估和安全边际,只要符合这一特征,都是严肃的投资。之所以绝大部分的投资都以长期持有的形式来表现,是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的经营发展节奏是以年度计算的,市场情绪的轮替也是以几年为一个周期转换的,甚至一些极其优秀的公司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创造价值,但这并不代表一切。比如2015年1月你找到一个买入机会,到了5月泡沫增大的时刻你卖出了,这叫投机吗?这完全是高度理性的投资行为。或者你买入一个标的,持有1年后发现一个更好的标的,你卖出换品种了,这叫投机吗?这是教科书般的价值投资行为。所以,那种一根筋通过持有期限来看问题的,我觉得可能是对投资有什么误会。(3)就2017年的行情而言,你描述的似乎不太准确,其实2017年低PE概念的公司行情还是不错的,反而热点概念炒作的公司算是这些年来比较冷清的。不过都无所谓,每年行情特征都不太一样,一会儿市场喜欢这个,一会儿市场喜欢那个,没必要纠结,喜新厌旧就是市场的常态,也是人性的常态。  投资和市场风格没有太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尺子看问题: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足够了。市场不好的时候,其实更容易产生好价格。市场持续冷清,你持有的是好生意和好公司的话,你怕什么?当年业绩每股收益   1元,估值不涨,没关系,明年业绩每股收益1.25元,估值还是不涨,你也能赚25%,后年更多,复利25%,3年就是1倍,5年就是3倍。万一明后年风格转换了说不定一下子赚到很多年的钱。其实历史告诉我们,这都不是“说不准”,而是   定会如此。所以,如果你不是一定要在当年发财或者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消费等着用钱,   着什么急呢?股市是一个算总账的地方,单独一个年份快点儿、慢点儿影响不大。  就算给你年度冠军又如何?还有月度冠军呢,你要不要也争一下呢?我说过,投   资与江湖无关。我只是相信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持续地做正确的事情,结果   定不会差。10年前我信了,所以现在我财务自由了,如此而已。

  在此我告诉你什么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需要通过长期、艰苦地学习而领悟的,大量地了解复合知识,逐渐形成自己严密的方**。绝不是读几篇夸夸其谈的“心灵鸡汤”就能建立起来的思维。说实话,我觉得价值投资真的门槛挺高的,对智商、思维方式、性情和行动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价值投资只是一种理念和体系方法,它的目的是让人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概率的持续盈利。这一句话里就有很多关键词,有效的风险控制、大概率、持续盈利,但它从来也没有保证过你能快速盈利。买蓝筹股就盈利,长期持有就盈利,时刻比别人更多的盈利,这些都是不懂“价值投资”的人脑补出来的。  你用五元钱买了价值十元钱的东西,还用拼命心理斗争吗?完全不用对不对?而是内心应该很开心、很坦然的对不对?别人赚钱关你什么事呢?每天市场上都有人赚得比你多,亏得比你少,你也不痛快吗?人家赚钱并没有挡着你的财路,那么在意做什么呢?  至于说你就是不服气有人随便听听消息、跟跟风就能赚到钱,只能说明你完全没懂得什么叫投资和持续盈利。一个有投资慧根的人,很快能理解玩技术、听消息与跟风这种行为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就是“作死”,从而能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投资。如果没这个慧根(特别是看了不少经典投资书籍后还无法理解),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承认自己不适合做投资,将资金委托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或者投资定投指数基金;要么亲自去试,也许多摔几个大跟头就能明白了—一只是希望明白的时候不要太晚。  大道理不说了,很多时候弄得价值投资快成心理咨询了,这是很可笑的。投资这条路,唯有多读书、多学习,别无出路。一切的迷茫、困惑和纠结的解决方案都在书里了,至于信不信,能不能做到,那就看个人了。

  (1)市净率(PB)一般是需要重视的,但并不能说一定要多少才算高或者低,一切要结合具体标的的生意特性和发展阶段来看。一般而言,轻资产类、高利润率类生意PB可以相对高一些,周期性强、重资产、低利润率类生意相对低一些。如果说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指标,那就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因为PB= PE X ROE,我们由此可以有以下的认识:  从PB= PE X ROE这个公式来看,当ROE=8%的时候,即便PE是35倍,但PB却只有2.8倍。若公司能够持续成长,ROE提升到25%,则届时的PE在25倍的时候,PB却反而提升到了6.25倍。由此可见,PE反映的是预期溢价,而PB反映的是资产溢价。通常预期的反映远早于ROE的实际变动,而PB则相对同步或者滞后于ROE的变动。  以上还可以理解为,ROE本身的变化趋势是估值的核心要素,估值的最大奥秘不是对指标的简单加减乘除,而是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前瞻性判断,是对公司经营阶段的准确定性。所谓模糊的正确,其实就是具体的PE和PB可以相对模糊(或者说可针对性分析),但ROE的趋势性判断一定要正确。  高ROE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体现,又高又可持续的ROE是公司强大竟争优势的体现。对这么好的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必然给予资本溢价,也就是较高的PB。如果一个高ROE公司出现很低的PB,你要想想为什么?有可能的原因:市场是傻瓜;公司的本质是强周期且当前处于盈利高峰的拐点。这种矛盾偶然会发生,但通常而言,高ROE与低PB本质上是矛盾的。  (2)市值会作为一个比较次要的要素考虑,但不同生意的市值是不可比的。卖牙签的和卖房子的,前者2亿市值可能已经到头了,后者200亿市值可能才算刚起步,怎么比?所以最重要的是公司当前市值,与其生意规模相比所处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果相信未来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与之匹配的资本市场里必然   会出现大量的千亿级公司,所以目前对于A股公司的市值不用过度担心。何况,   看看腾讯、阿里巴巴和苹果,那么大的市值还在飞奔,所以公司所处的市场规模和优势比静态市值重要得多。估值也是如此,并非市值大估值就低,很多几百亿市值的公司,理应比很多几个亿市值的“仙股”估值高得多。(3)我不认为你的观察是正确的,有空的话你可以做一些数据统计。以我的观察来看,30倍以下的PE成长态势比较好的公司还是可以找到的。当然若找不到的话还是等待为好。其实就算找到了,执行完买入动作后,仍然还是长期的等待,所以说等待是投资的常态。  另外,并不是说成长股就自然对应30倍PE,再次重申:不同属性的生意不可简单类比。从A股的大部分公司来说,生意属性并不出众,30倍PE其实是偏贵的,除非这个公司未来业务规模会有5~10倍的增幅,公司竞争优势强,业务发展的确定性高。若公司现金流好且能实现并维持较高的ROE,当前PB尚不高,这种情况下,30~40倍PE也可以选择(一旦判断失误,就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属于高手动作)。

ROE(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公司最能综合反映运营能力的指标,而且通常   能很好地反映生意的本质。ROE的分析主要是应用杜邦分析法,即将ROE的三个主要构成因子进行拆解: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 杆。我们要推导其未来方向和生意本质,就需要从这三个因子出发分别推演。净利润率,影响这个指标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增长趋势、成本的变动趋势、毛利率的变动趋势、三项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构成。收入的增长趋势需要分析未来的供需和竞争格局是否向好,是否有看好的重磅产投向市场或者打开新市场;成本的变动趋势要分析其当前的主要成本是什么,这部分原材料是否存在明显上涨和下降的可能,以及公司的产品定价机制能否转积这种成本上涨;毛利率除了成本变化外,还需要观察其产品结构中主力产品和新兴产品的结构占比、各个产品的毛利率情况,推演未来几年产品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毛利率变动方向。如果公司的三项费用率占比很高,需要分析哪个费用的占比最高,以及这种高费用率是阶段性的还是持续性的?或者有没有哪个费用会大幅地增长从而降低净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影响这个指标一个是总资产的规模变化,另一个是营业收入的增长趋势。通过观察公司历史上景气区间和不景气区间的总资产周转率,可以判定当前公司所处的行业阶段。要仔细分析公司近期的增发项目,其当前虽然大幅降低了总资产周转率,但要评估其未来能否顺利消化产能并提升总资产周转率。  财务杠杆,主要是资产负债率的结构和变动趋势。通常来讲,高资产负债率(也就是高财务杠杆)推升的高ROE是高风险的。但例外的情况是,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是假负债,其负债主要是应付账款和预收款,基本没有有息的负债,这种高负债率反而是在产业链中强大的表现。  在《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我曾将生意大致分为“高周转,低利润率”“低周转,高利润率”“杠杆推动型”三大类,每一类所对应的要重点推敲的问题都不同。建议拿出来再好好复习一下第9章的第二节,里面有思路、有理论。而《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全书都是对上面几段话的案例式演示,有模板、有窍门。  最后,观察和分析ROE要注意连续性,多看几年数据的变化,不要被景气高峰期的数据误导。一般来说,能连续多年(哪怕是当年业绩比较低迷)ROE在13%~15%以上的,说明行业容易产生差异化壁垒且公司也存在较为稳固的竞争优势。  另外,对于当前ROE接近30%或之上的,反而要小心,要看看是否是行业景气高点推动的,这往往说明是一个景气周期的末期。但以上这些都是大致经验,并非铁律,最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投资是没有什么简单的黄金算式的它有趣和困难之处也正在于此。

(1)股市赚的是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之间的差值,这里面短期来看预期差主要取决于市场定价偏离。但从长期来看,关键因素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 长。对于我个人而言,中长期的思考落脚点一定是这个公司定性上是不是成长型公司。如果是的话,其增长的驱动力和节奏是什么?其增长的底线和极限大约在什么区间?长期来看一定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你的投资回报。但在具体买入阶段,我会尽量寻找存在短期预期差的时候动手,这样就具有了双重的安全边际。(2)预期差的观察,要从公司经营事实,市场对其反映的程度以及你个人预期与市场预期的差别几个方面入手。公司经营事实是最关键的,需要详尽掌握。特别是对于当年经营波动的范围要有底,然后对于这个公司未来至少3年的经营节奏和趋势有明确的展望和预估。有了这些理解,你就可以与目前股价进行比较,从中感受是否存在明显的预期差。  比如,一个公司目前经营稳健,预计当年EPS(每股盈余)可达1元/股。但目前经营稳健主要是占收入比重80%的传统产品比较景气,如果仅仅如此,过两年这个产品到天花板了,公司也就没什么看点甚至走下坡路了。但通过调查,你发现公司目前正在孕育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是公司在原来技术路线上开辟的新产品,其对应的下游需求比老产品广阔得多,且产品壁垒极高,毛利率也高目前占收入比重10%,但增速可以翻番。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个公司的预期主要应定位于新产品的前景,老产品杉来3年是稳健现金流,但主要弹性将来自新产品(不但规模迅速扩大,收入战提升,而且毛利远高于老产品能形成“双击”)。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市场然在用老产品的经营表现定价,或者市场由于看到新产品需要经历一些阶段性难而不予反映,那么显然这里就存在预期差。又比如,一个环保公司之前主要EPC模式销售高毛利的设备,但现在开始转型为以PPP模式的工程施工,这样虽然短期来看营业收入规模可能增速较快,但由于工程业务利润率低、现金流差利润的含金量也差,所以同样的利润额,其估值应该相比过去下降。相反的例子,比如一个软件公司原来是销售产品或者做项目,如果其业务大部分升级到了云端模式,从一次性销售收入改为了细水长流的按年服务收费模式,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该相比过去溢价,因为其生意模式更加稳固、可持续,客户黏性更高。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关键不在于估值,而在于对这个公司产品前景的商业判断力上,在于对什么情况下该溢价,什么情况下该折价的认识上。如果判断对了,是预期差。如果判断错了,市场是对的,那么结局就不太妙。所以问题还是要回到市场到底因为什么情况出现了错误定价。(3)市场的错误定价有两种:第一是系统性风险,比如股灾,泥沙俱下,不是错杀一个而是一大片;第二是公司出现了阶段性经营困境或者目前业务处于未爆发前的迷雾状态,但其业务的大前景(包括供需格局、业务壁垒和生意模式公司战略和执行力)大概率会走好并且不断创出新高,这时候你和市场比的是谁看得更远、更准

医大007

稀罕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股票常用的估值方法
估值的精髓:市净率
寻找大牛股的简单方法,这三个指标你知道吗?
寻找大牛股的三个指标
PE是什么?动态市赢率是什么?
PE和PB的4种组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