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元化所述“七层功夫”兼“十三式”体悟??太极糊?原创
 
太极糊 原创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书,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1935年),至今已81年,由于赵堡太极拳在国内不如杨式、陈式、吴式、武式等流传较广,尤其是他提出的“背丝扣”、“十三式”“七层功夫”的关键理论的阐述,与其他各派不同。本人喜好武术,先后学过陈式陈照奎新架、24式循经太极、杨式李雅轩43式、赵堡大架戚建海式。现结合师授,就“十三式”“七层功夫”论述如下:
一、 “十三式”“七层功夫”的提出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第一章为序言,第二章开始阐述理论,分别为:
(一)、太极拳缘起。无极图及图解。空圈之中,天地未分。
(二)、练法。提出“天人合一”,人身必须效法天地的“混圆之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
(三)、太极拳启蒙规则。提出练拳的基本规则,是对上面“练法”的细化,共七条,即“空圈、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并指出要“每一动作行于四梢”。
(四)总歌兼体用连联解。本节是歌诀形式附注释,由此提出了“十三式”“七层功夫”的经典理论。歌曰“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万万勿轻施。”
二、 “十三式”释义。
十三式,即歌诀中提到的“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共十三字手法。杜元化说:“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
张三丰《太极拳论》所述十三势是“八门五步”,与此小异,但细究之,其实相同:其中“中定”即为“一圆”;上下(阴阳)即为“两仪”,“进步、退步、左顾、右盼”即为“四象”;“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八卦”。
戚建海老师在《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以下简称《揭秘》)一书中,分别还原了以上十三式中先天八卦(杜元化)、和后天八卦(张三丰)的修炼图示,提出“先天八卦以炼体为主,后天八卦以致用为主”。
X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附图: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
三、 “七层功夫”体悟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1、释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即从太极拳起势开始,体会自己身体中的阴阳,“静中触动动尤静”。李兆生先生传授“武当玉环桩”,在动作启动之前,自然站立,意念以中心为轴,从中间将人分成左右两个半边,体会身体左右半边气机的不同感触,哪边感触相对明显,即从另一边起步上脚,是为“两仪呈象”。
2、练习方法。势势时时走圆,走圆中带有“缠丝劲”,也叫“太极劲”,也称“掤劲永不丢”。
3、“捆法”,即“擒拿”。太极拳刚入门,为增加学习兴趣,可以教学生每招每势的擒拿使用方法(打法容易伤人),熟悉人体骨骼关节穴位。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包括过渡动作,都有技击含义。有人这样描述陈发科先生的擒拿术:“只要让他小手指挨着你,你就无法逃脱,要是他大拇指粘上你,你就只有被摔倒。”陈式嫡传,大都先教授擒拿术,大家可以参照陈瑜先生、张志俊先生网上视频。
“捆法”,要走圆弧,比如小缠擒拿,又叫金丝缠腕,比如对方右手抓住我右手腕,我边抬右手,边用左手按住其右手,同时向内向上再向前划弧,切压对方腕关节,使其疼痛下蹲跪地。向内收,便于我身体发力,走圆弧,则“我顺人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当然,擒拿是入门的第一层功夫,“好拿不如赖打”,你用手去拿人,也浪费了自己用手打击敌人的机会。所以,是“筏”用过即舍,不能养成“找手”的习惯。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1、阳轻阴重,阳升阴降,即在行拳走架之时,每一个动作要注意“上”、“下”、“轻”、“重”四字。
2、练法是波澜法,就是有起伏,落实到动作上,秘诀是“手起肘落”,比如赵堡太极云手,(右手为例):用手画圈走立圆,右手从左前方向上,是用手指尖领起,手法要轻灵;从上至右方下落时,要用“肘”向下沉下落,略重,松沉直至右脚跟。杜元化说:“如不停,一混做去,谓之流水。”“流水”平平就没有“波澜”。
吴式太极拳,祝大彤老师《太极解密十三篇》中讲,每个动作完成,松一下腰,松一下脚。《汪永泉传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讲,“起点要松一下,终点要松一下,变换要松一下。”
3、其用是就法,就,将就,顺应的意思。陈照奎先生讲的,“来则欢迎,去则欢送”,也是“就”的意思。
通过上面“上轻”“下重”“松沉到脚”的练习,熟悉了解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每个人自身体重都有100多斤,而且很容易利用,身体一松,100多斤力就到对方身上了,加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一引一带,敌人就应手而跌。王壮弘先生“水性太极拳”充分理解利用“波澜法”,应用于推手,善于利用自身重力。
经过反复无数次“松沉到脚”的练习,建立身体与脚、与地面的感觉联系,才能实现地面的反弹力,由脚而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节节贯通、完整一气。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是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来往,其练是虿法,其用是伏贴法。”(虿(cha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1、这一层讲的是步法,步法有全虚、有全实,也有半虚半实,要转换灵活。
2、其练是虿法,蛇爬行在地上,是沿着地面用鳞片蹭着走的,说明我们技击的步法要走“滑步”。八卦掌的“趟泥步”,大成拳的“摩擦步”,可以参照学习。真正明白易学的,是《李小龙技击法》(李小龙原版)所介绍前进步、退步、左右滑步、垫步、前冲步。注意,除前冲步有大步前冲的练习外,其余步子,都要求脚掌在地面滑步,就像高超技术的交谊舞者一样,步伐平稳,流畅。大家可以看看拳击比赛,高手的步法都是前后滑步的,不是蹦蹦跳跳。
练习“虿法”,要掌握运动中的动态平衡,小腿肌肉的弹性,可以通过跳绳来锻炼,大成拳的踮脚站桩,《酷能训练营》(跑步方法)中的斜板踮脚站立,也是不错的方法。
3、其用是伏贴法。伏,即轻轻的压。大家和师父推手时注意到没有,师父的手是轻轻放在你的手臂的上边,往复数圈下来,你已经是膀酸腿抖,气喘如牛,而师父却“胜似闲庭信步”,随曲就伸,悠闲自得。
贴,即粘黏连随。不单手法上,身体步法,也要粘黏连随,顺着对方的力量走,对方进一尺,我就退一尺。推手是一种身体灵敏度和技击意识的训练方法,刚入门时,可以比赛“桩功”,比“脚不动”的功夫;到高级,就要“推得动”,要感觉对方力的大小、方向、变化,对方的力只要超出对我形成威胁的范围,就不必管它了,自己的劲要有向前“渗”的意思,有空即钻,逢丢必打。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1、天地相合,阴阳交合,是将人练成一个整体,始终保持头顶“百会穴”与海底“会阴穴”的“天地相合”。李敏弟老师转述其父亲李雅轩先生对太极拳风格的比喻:“要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太极拳的秘诀是脊椎的“命门”(腰部)要能向后,才能尾闾下沉,舒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椎成直线,才能上下一气,天地相合。我教拳时要求学员,每一动作起点要“舒服一下”,头顶与会阴对应的“过一下电”,在姿势的终点要也要“过一下电”。
2、其练是抽扯法,抽扯在手,练习方法是站桩。站桩要求:身体不动,微下蹲,头顶悬、舒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双手环抱,高不过眉,低不过腰,远不盈尺,近不贴身。双手可微微抽扯,有感应,有鼓涨(抽扯开合要慢,似动非动,才有感觉)。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要有站桩的感觉,体会手臂的松沉和两手的鼓涨感。
戚建海老师对开合即为重视,在《揭秘》一书中,用第七、第八两章,分别详述了开合的含义及妙用,指出“练架有绳”,即在行功走架中,双手犹如牵引着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绳。并在2011版《感悟篇》中,介绍了同类阴阳铅汞交媾(两手心相互对照、相互吸引)的四种修炼方法。
3、其用是撑法。李敏弟老师说:“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父亲有一个比喻,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提出“开胸张肘”“虚腋鼓腕”,也是撑法。
“撑法”已经超越了相生相克的招术运用,它是混圆劲。我在贵阳河滨公园与贵州武协支怀春先生推手,我用很快的并且变化的几个劲力向支先生“问劲”,结果就象碰到旋转的陀螺一样,几个劲“蹦蹦蹦”地反弹回来,我是“蹦蹦蹦”地跳着后退出去。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1、到了第五层功夫,练拳者要进入由外到内的练习过程,要修炼呼吸、练习气功。“出入”指口鼻呼吸,也指内气的出入。练拳到了一定的层次,能将身体调整到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人的身体就能协调平衡。“回合”是“回风混合”的简称,即回呼吸之风,与心神之火混合。如炉灶之柴薪,风箱鼓风则火旺,风停则火熄。
2、其练是催法。催法是呼吸锻练的第二步。呼吸的第一步是自然呼吸。第三步是“胎息”即回归深远悠长的自然呼吸。
戚建海老师讲:“能合理运用大圈变小圈立体螺旋式旋转技巧,就能有效地拿住丹田。”“常吐‘哼’气,可促进内气直达中丹田黄庭宫;常吐‘哈’气,有利于内气直达下丹田气海穴;常吐‘嗨’气,可使内气直达脚底涌泉,此谓催气之法。”
赵堡太极拳,其动作大部分走立圆,起为吸入,落为呼出(呼气时气层丹田)。杨式太极拳,参照陈龙骧先生43式演练,每个动作完成,有明显的松沉呼气。陈式太极拳,大家看陈瑜先生湖南常德拍的陈式一路VCD,动作和呼吸配合就也很明显。
3、其用是回合法。回,回来,合,合住。应敌时,要敢于近身。李小龙讲截拳道的精髓是近身和发力。“打人如亲嘴”就是这个意思。
太极拳的用法是要“顺应”“合住”。比如赵堡拳的海底针转闪通背(类似合气道“一教”高级用法),右脚上步近身,右手接敌右手腕,左手进接敌右肘;进左脚,右转再退右脚再次接近敌人,顺势右转身,两手带动敌方向右向下履带;敌人就会旋转跌倒,并在继续带动下,趴在地上扫地一圈。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1、领的本意是颈,引申义带、引;落的本意是由上往下降,掉下来的意思。震为雷,巽为风。《易传·说卦传》谓:“雷风相薄”,雷迅猛而风亦烈,风激扬而雷亦隆,意雷与风是相伴出现的,相互逼迫交杂的。《易传·系辞传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雷霆和风雨是鼓动润泽万物生机的。这一层是专讲“激发人的神经功能”作用的。
2、其练是抑扬法,抑是按,扬是举起。抑扬与领落对应,重点在“激”字。用“抑”来激则“扬”,用“领”来激则“落”。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讲了黄药师试一个人是不是洪七公徒弟的方法,即在背后推他一下,结果这人“嘣”的一声反而向后倒下,证明是的。这就是经过了“激”字训练后对外来力量的本能反弹力。
“激”字功夫又称“找神经空白点”,必须要有老师亲自传授,与徒弟在推手中慢慢传授、体悟、掌握。
3、其用是激法。据我个人体会,贵州赵世林先生,成都林文涛先生均善用此法。赵林二位先生,只要将手轻轻挨着我,我就站立不稳,即使下蹲成马步,依然觉得人在漂浮状态,总在调整重心,却依然如同风浪中的小船,地面没有着力点,身体前后都是虚的,没有什么能够依靠,更无法反击。其实二位先生没有怎么动,是我被某种力量激发了应激反应,自己在动。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1、上层的“激”字功夫,必须要有老师告诉你的“神经空白点”,教你找他的“神经空白点”,此层功夫更加娴熟,就是“能听能问,彼此通气”。武禹襄用“敷、盖、对、吞”四字总结,并说:“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
2、其练是称法。李亦畲《五字诀》:“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之人”
3、其用是虚灵法。意思是,在与对方触处虚若无物,对方根本摸不到我的任何劲、力,对方有力无处可用,只要对方一有意向,我已经乘势而击。“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四、 结语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就是学拳架及使用招法,“懂劲”到“神明”的具体步骤未能详细说明,杜元化“七层功夫”说,告诉我们从基本的处处走圆,到阳轻阴重,进退连随,呼吸升降,神经激发,最后达到虚无神妙的境界。
“七层功夫”给太极拳练习者指出了一个可理解、可实践、可达到的步步进阶之路,正如赵堡太极拳第八代名师任长春所言:“练太极者,若不知此中秘诀与各层图解,虽朝夕用功,或整年累月甚至练之数十年之久,在彼谓‘只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谓妄想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漱溟:重印孙著《拳意述真》序言
内、外、高、下
功夫谭 • 记忆中的陈氏太极短拳
杜元化太极拳十三字精义解
太极行功法
赵堡太极拳新腾挪架初探(戚建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