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邪气就这样一步步进入你的身体-今日头条

述者:田合禄

编辑:90后老中医

讲完四时之气后,以寒邪伤人为例来说明六气是怎么伤人的。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这个就是根据病邪的发展趋势。

《千金要方》也说:“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若不解者,二日在肤,…,至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这说明外感病,邪气伤人是由表入里,病是由浅入深,传变比较快,必须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早治疗。因为初病时,邪尚浅,正气未衰,易于痊愈。如果始发病不早治,迟治或者误治,那么日数久了,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邪气就是如此传变|

一种传变:本系统的传变。比方《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 其经足厥阴少阳,…,邪乃伤肝。”

这是邪伤本气系。如寒邪伤足太阳、足少阴系统,以及表里两感病,都是这个本系统为病,太阳病,头项强痛等症状属于。

邪气伤人以后,还有第二种传变:以胜相加。

比如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病本于脾”也就是说风木克脾土;还如《至真要大论》说:“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这两种情况都是以五行相克的,以胜相加的传变。

以胜相加除了五行相克的传变方式,还有阴阳以胜相加的传变,比如说,寒邪伤人阳气,热邪伤人阴气,这就是以阴阳相胜的方式来传变的。

“因地制宜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这里明确了因地制宜来治疗的重要性。

因地制宜在《内经》里面有明确的记载,比如《五常政大论》说的,“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等等,在《阴阳应象大论》里也有,“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正因为这样,所以《异法方宜论》就提出了因地制宜的专篇。

五方风土有寒,热、湿、燥之别;居处就有山居、平居之分,这样就造成了人们生理、病理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就有砭石、毒药、针、灸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所谓“两审”,是指天、地。天是指五运六气中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地是指地理对疾病的影响。

|仲景所说的伤寒与《素问·热论》的区别|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这是伤寒例中的原文,下面引用《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大家对比一下会发现,张仲景在《伤寒例》里对《内经》的一些说法进行了补充——脉象。而且在受病日期上头比较灵活,不是说非得一日不行,可以二日发,受病改成发病,从一日改成一二日,是对《热论》的发展,说明张仲景不是完全局限于《热论》。其他几条也是如此。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热论》是说:“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止。” 张仲景讲脏改成了腑,我认为这更合理,这是一种发展更符合于临床应用。

张仲景补充出来三阳经入腑是可汗而已,三阴经入腑可下而已。在第一个《素问热论》里边,只有汗下两法,《伤寒论》就补充了汗吐下和温行消补等大法,这都是发展。

再有《热论》和《伤寒例》里边讲的三阳都是表证,《热论》里边的三阴经都是热证,实证,到了《伤寒论》就不是这样了,六经不仅仅是实证,热证,而且还有虚证寒证,也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俱有了,这是很大的发展。

张仲景在《伤寒例》中,对此做了补充和纠正,如《热论》原文六经证没有脉象,“三阳病之后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加上了脉象,而且把脏改成腑,这些都是一种发展。

而且在《伤寒论》有太阳伤寒,温病,中风,湿痹,中热,痉病等都属于广义的伤寒。而且《伤寒论》里边所说的,并不是《热论》当中六经的热证,实证,是论述了六经都有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并涵盖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营卫气血辨证,脏气法时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成为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

“两感临床的症候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五常政大论》说,“感受寒邪,其经足少阴,太阳”,这是互为表里的两经,两感于寒之说。所谓两感于寒,就是指这个。由于表里两感于寒,寒是伤人阳气的,正气就不足了,所以预后多不良,这主要是寒邪伤人阳气,将正气虚衰了。

如果饮食不进,连汤水都吃不下去,并且不知人事,这就是胃气将绝,心神匮乏,到第六日就会死亡。

临床当中大家要重视这两感的情况。注意要与太阳病传于阳明,太阳病传于少阳,这样的传经作出区分。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这是六经病,邪气衰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且又不传经,只有一经病,而且没有感受其他邪气,经过六七天的时间,邪气就逐渐衰弱,正气逐渐恢复,就会转向痊愈,至于各经病证的痊愈期,是按各经的阳气的盛衰来定的,阳气盛则早愈,阳气衰则晚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旺了,所以精神就爽慧。

注意张仲景加入了一个“异气”二字的重要性,四时之气为正气,时行之气为异气,四时正气都能为病,时行疫气则生流行大病。

因为大家知道每一个时期都有主气和客气的加临,所以每一个时期都要注意这个客气异气的加临情况,它会改变主气的病症,所以必须要注意,这地方特别提出异气的问题,一定要注意。

“逾期不愈后果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逾期不愈的后果,如果过了十三日以上,不间,就是说还不愈的,尺寸陷下,尺寸脉就沉陷下去,这时候病情就比较危险了,过了十三日如果病还不愈,寸关尺三部脉都沉下去,摸不到了,阳气不回,病情就危险了,所以伤于寒邪一定是以阳气为底线。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重感异气病变,因为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时,每一个季节,都会有主气和客气的加临,这个客气就是异气。所以说,若更感异气,则变为他病。这都是两种以上的合气为病,这样就变成了坏证了,要依法而治之。

这时候,既有四时正气为病,又感时行之邪气,或是客气寒邪加临其他主气之上,这两病相合而变为他病,出现复杂的症候,就不能用专法专方了,因此提出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这就是伤寒里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并举例温疟,风温,温毒,瘟疫加以说明。

这些病都要以冬伤于寒,发为温病的一种病型加以鉴别。冬伤于寒,发为温病,属于四时正气引动伏寒发病,不是更感异气,这个异气一定是客气,就是时行之气。以上论述了是四时正气为病,或时行之气为病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代而变迁而变,今天和未来仍然有指导意义。真理是永恒的。

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和张仲景相隔两千年呢,不同啦,时代不同啦,治法也不同啦,等等。其实再过一千年也是一样的,这个四时是不会变的,既有四时,就有四时正气为病,和时行之气为病,也就是客气,往往是客气加临于主气,一块为病。这个是不会变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田合禄 | 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阳数七阴数六
什么是厥阴风木?它与新冠病毒一、二、三次感染是什么关系?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传遍、六经气化(20090610)
阳气是六经辨证的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