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昆仑山与蓝田山—中华台008
(2010-08-28 18:15:49)
标签: 昆仑丘
舂山
悬圃
西王母
肺浮山
昆仑山与蓝田山
“昆仑山”的确是千古一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神密、雄伟、奇异的一座能与天帝对话的高峻之山。自从汉武帝指向了新疆南部,《山海经》又描绘得虚虚实实、离奇诡异;再有道家给予以成神成仙,弄得两千多年来,一直找不到北。西王母所住的“昆仑山”绝非今天的昆仑山,这基本是大家的共识。今天所指的昆仑山,如果月薪给上二十万,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去那里住,何况上古呢。如果上古西王母住在那儿,给送些吃的喝的都非常困难,恐怕早就饿死了,除非她是神仙。如果西王母是神仙,那至少在十三亿中国人中,也会有一些小神仙。既然我们见不到现代小神仙,那么,还是把西王母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看,将“昆仑山”也当作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来找寻。只不过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上古所真实存在的“昆仑山”罢了。从国内找到国外,有人也找了好几个相似的“昆仑山”,但还是无法得到确认。
上面对蓝田山与“不周山”的相关要素作了比对。以下来确认“昆仑山”与蓝田山的关系。
(一)蓝田山与“昆仑山”的地形位置
古籍中关于“昆仑山”的描述,下面摘录比较典型的几段:
1.《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2. 六朝所出之《洞真太霄隐书》曰:“昆仑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隅,面方万里,形似偃盆。其一隅正北,主于辰星之精,名曰阆风台;一隅正西,名曰玄圃台;一隅正东,名曰昆仑台。又有北户山、承渊山,并是其枝干。”
3.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曰:“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4. 《淮南子·地形训》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5.《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曰:昆仑山“一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并其支辅。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
6.《太平御览》:“《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发源及中国,大率常然。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其河复合,东注蒲昌海。复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西南流,又东回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与洮河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而出龙门,汾水从东于此入,河东即龙门所在”。
第4和第5主要是描述的是昆仑山上建筑布局,如今已荡然无存,无痕无迹,已无法考证。第6描述如今的昆仑山和黄河,其语言风格,似乎于《山海经》的语言风格有差异,语言似乎更现代一些,疑为后人所添加,不做本文参考。
第1《海内西经》描述的“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方形,突出为岗,八面为岩,这些都与蓝田山是吻合的,也与“不周山”的描述是一致的。
《穆天子传》卷之四曰:“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一万四千里。”这里“宗周”指宝鸡的周原及西周的丰镐之地,的确位于西北方位。《穆天子传》记载的是真实的。即“西王母之邦”是在蓝田山上的。今天的蓝田山实际就是所谓的“昆仑”或“昆仑山”。
三、昆仑山(舂山或崆峒山)
上述只能理解为广义上的昆仑山即蓝田山。但狭义上所指的“昆仑山”,应该是一座具体的山。第2《洞真太霄隐书》对狭义上的“昆仑山”描述得比较具体。昆仑山是高出于平地的,上面有三隅,顶面是方平的,好象一个倒扣的盆。北面是阆风台,西面是玄圃台,东面是昆仑台。第3《水经注》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这两段描绘,大致是:昆仑山最上一层是个平台,可以建筑天帝居住的宫城;中间一层,西面是玄圃台,北面是阆风台,东面是昆仑台。而最下一层是樊桐,这“樊桐”确实是非常不好理解。
“樊”的本义:篱笆。篱笆做大是围栏,做小了就成了笼子。“桐”本文应理解为“峒”或“洞”。“樊桐”假若理解为“樊峒”,就是象笼子形状的洞。
《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
《穆天子传》所说的“悬圃”应该是昆仑山西面的“玄圃台”。“舂山”实际就是“昆仑山”,天下之高山也。为什么昆仑山又叫“舂山”?是与“臼”有关系的。由于舂山特别的地方是下面有一个象“臼”状的空洞。中间大,上面收口小,所以才能形成“悬圃”。舂山的“臼”与昆仑山的“樊桐”都是山根下被水流所蚀的一个大窝坑。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蓝田山)其东支麓曰肺浮山,泠水出焉。又东南曰金斧山,石罅中有石如斧而名。亦谓之金谷。”这里所说的金斧山就是“舂山”或“昆仑山”。东支麓肺浮山即大王岭(《山海经》之长沙之山)。泠水即零河。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应在零河上游东岸。即现今临潼区(小)金山乡东南一带。
从昆仑山——舂山——金斧山——金山,可以看出,昆仑山消失的一个过程。至少到了周代,就叫成舂山了,后世又不知道舂山之名,又根据其特征叫成了金斧山,而如今进一步简化为“金山”。
其名称都是与山根底一个“窝窝”有关。从“樊桐”“板桐”——“臼”——“石罅”(且露出斧脊)的变化来看,当初,只是水流从山根漩涮得使上部悬空,并不很深,到了舂山,扩大成了“臼窝”状,到了后世,经水流长年冲蚀,已成了石缝了。这种地理特征在蓝田山上是多见的,一般黄土层下有一层类似料姜石的岩层,厚度从一米到一、二十米不等,其下又是土质层。水流一旦穿透这层石岩层,很容易在下面涮蚀一个瓮形空间,当地叫“窝岩子”,是随处可见的。
如今“昆仑山”(舂山)已消失,其东尚有“昆仑庙”地名尚存。根据《穆天子传》从昆仑丘上黄帝宫到舂山,由于隔有零(泠)河,又不能直接到西王母之邦,以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泠水东南是金斧山,再有现存地名“昆仑庙”判断,疑其位置应在临渭区大王乡王上湾一带。
昆仑,很可能是响声词,水流跌入下面的石瓮,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所以叫做“轰隆山”。周代以前也没觉得什么特别,周穆天子还叫作“舂山”。也可能叫“窟窿山”,因为“窍若肺浮”,汉以后才逐渐变得高崇而神圣起来了,也就弄到新疆南面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濮越文明才是中华起源,炎黄正统之系列二,众神之山昆仑山在广西
黑果枸杞为什么被称为“昆仑仙果”?这段古老神话故事解答了缘由
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有哪些关于不周山的传说?
中国万祖之山——昆仑山
神话中常见的昆仑山,古人并不知道它在哪
揭开《穆天子传》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