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李商隐为何把《蝉》引为知己

我们前两期分别讲了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蝉,今天我们要讲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意思是蝉本来就待在树的高处,所以,连饭都吃不饱。——为啥吃不饱呢?李商隐没有说,估计是因为它天天喝东西南北风。——吃不饱,所以只有辛劳地在那里干嚎,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该吃不饱还是吃不饱。这两句放在开头,什么感觉呢?就是一副凄凄惨惨的样子,与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蝉一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虞世南笔下的蝉是志得意满的,李商隐笔下的蝉是凄凄惨惨的。这可见,哪里是咏蝉呢?无非是借物喻人而已嘛!所以咏物诗的借物喻人有什么难理解的吗?虞世南身居高位,所以笔下的蝉就志得意满,李商隐怀才不遇,所以笔下的蝉就凄凄惨惨。这两句一上来分明不是写蝉,因为这里面有着强烈的感情。“本以高难饱”的“本”意思是本来就是这样,有种无法扭转的意味在里面,或者说有一种宿命论的含义。“徒劳恨费声”进一步说明无法改变的意思。从哪里看出来呢?“徒劳”嘛,这两个字不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了吗?想改变“本以高难饱”的宿命那是徒劳的事情。所以,这两句写的是蝉又不是蝉,写法是挺高妙的。从这两句开头,就给我们定下了凄凄惨惨的调子。

接下来的两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两句是啥意思呢?“五更”是指时间,相当于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疏,意思是稀疏,指蝉的叫声已经很弱了,好像力气都用光了。所以,下面用了“断”这个字来补充。“五更疏欲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蝉一直叫到五更,嗓子都冒烟了,连声音都变得稀稀落落,快要断了。这一句把蝉的可怜写得如此形象,仿佛蝉的声音真就在我们的耳朵边“疏欲断”一样,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一样,这“疏欲断”的蝉声仿佛是在哀求,也仿佛是在悲叹。这无非是“高难饱”造成的结果。所以,这一句有对“本以高难饱”进一步强调与延伸的效果。把蝉写得这么凄惨兮兮之后怎么样呢?结果是“一树碧无情”。这句简直是太无理了,简直是太无理有情之妙了。“一树碧无情”的字面意思是无论蝉叫的多么凄凉落寞,但它所栖息的树还是那么碧绿,丝毫不会有所感动,更不会有所同情。这句写得很直白,尤其是“无情”二字,赤裸裸地表达了李商隐的一种哀伤,一种无助,甚至是一种愤恨。它所期盼的是,哪怕树有一丝一毫的安慰也可以抚慰下蝉的心,但是没有。“一树碧无情”的“碧”这个字是这句里最出彩的一个字,它与“五更疏欲断”的‘“疏”是一个对比。“碧”是一个色彩的词,“疏”在这里是一个听觉的词,所以这是视觉与听觉的对比,更准确说是实与虚的对比。同时,“碧”形容颜色的深绿,“疏”形容声音的无力,二者又有程度上的对比。这两句依然是写蝉又不是写蝉,还是李商隐感情的投射。这就是中国的咏物诗:似而不似,不似而似,追求的是那种若即若离的效果。正像中国的写意画一样,不像是不对的,太像也是不对的。要的是物我混一,不辨物我。这说出来当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可是要做到不是那么简单容易。除了高超的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厚的功底、学识、情感等,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写蝉的落魄,无助,凄凉,既调动了情感比如“徒劳”“恨”“无情”,又调动了听觉比如“疏欲断”,视觉比如“碧”,虚实对比,物我融合,所以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接下来的两句“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两句就直接转到李商隐自己身上了。“薄宦”是指官职低小,“梗犹泛”意思是像一根树枝在水中漂荡一样,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官职低微,命运像树枝在水中漂荡一样。“故园芜已平”这一句比较简单,意思是自己的故乡已经荒芜了,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了。这一句的“芜”是杂草的意思,“平”指杂草长得很高很齐。所以,这两句由物及人,由前面蝉的可怜兮兮凄惨兮兮转到了自己的可怜兮兮凄惨兮兮,表达的是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无处安身的苦痛。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了,为何前面四句一直写蝉的各种悲惨,原因是为了蓄势,层层渲染,表达自己人生命运的悲惨。

最后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意思是劳烦你了,蝉兄,你提醒了我,我自己也是一家清啊。这两句可以说是介绍了自己为何要写这首诗的原因所在,就是为了表达“清”这个字。这个字是整首诗的核心。“清”可以理解为清贫,也可以理解为清高,甚至可以理解为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这里面就有一种自我的坚守了。意外之外是说,即使自己漂泊不定,命运坎坷,也没有强大的依靠,但是自己并未丢掉自己的操守,依然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还是清白的。“君”这个字表达了李商隐将蝉引为知己的意味,有一种与蝉惺惺相惜的感情在里面。

所以,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挣扎失败后的自我安慰。李商隐以蝉自喻,格调低沉,蝉的“徒劳恨费声”比喻李商隐的奔走呼号,“五更疏欲断”象征着李商隐的落寞凄楚,“一树碧无情”象征着李商隐并未得到可以依靠的人,换来的是人世的冷眼,这些都是他人生挣扎的反映,得到的结果是“薄宦梗犹泛”的漂泊无助,“故园芜已平”的无家可归。这里的“故园”既指李商隐的故乡,又指李商隐心灵上的桃花源。挣扎过之后,与世沉浮之后,幸好自己还落得一个清,没有同流合污,也算是值得安慰的吧?说的这些,需要联系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来理解。

李商隐终生夹在唐代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虽然自己很有才华,但是却一直不得重用。浮浮沉沉,一生漂泊唐代的大半个国土,为了生计奔波,也为了命运奔波,最终还是抑郁而终。所以,《蝉》这首诗可以看作李商隐的夫子自道,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最好描绘。他的好朋友崔钰在李商隐去世后写了两首悼念他的诗,哀叹李商隐的悲惨命运,题目就叫《哭李商隐》。里面的名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打动了无数读者,这两句诗是对李商隐人生命运的最好概括,也是对古今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的最好概括。

我们前面讲过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再加上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被誉为的唐代的“咏蝉三绝”。虞世南和骆宾王的蝉,最起码还是跟真实的蝉距离不是那么远,而李商隐的蝉与真实的蝉有着缥缈的距离,最大的不同是虞世南和骆宾王的是由蝉到人,蝉是感情抒发的起点,而李商隐的正好是反过来的,是由人到蝉,他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才找到蝉这个物,说个不恰当的话,有点儿类似于借尸还魂。所以,整首诗除了“五更疏欲断”一句跟真实的蝉有契合之外,其他的每一句跟真实的蝉都是没有关系的,都是李商隐故意“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一树碧无情”的。这无外乎是因为自己的感情太过强烈,而由“我亦举家清”的“清”这一点找到了自己与蝉的契合点,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那么,为啥唐代的诗人们会选择蝉这个东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来歌咏呢?为啥不是癞蛤蟆这个东东呢?这个咱们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之所以咏蝉根源在这个地方。什么地方呢?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是为屈原和贾谊写的传记。里面写到屈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中国最早的以蝉喻人的文字,司马迁在这段文字里,说出了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清洁。从司马迁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古人心中,蝉与荷花有着相近的品性。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着君子的德行不受世俗肮脏的玷污。蝉也一样,它的幼虫也在泥土中蛰伏的,但是它会冲出泥土,不仅会冲出泥土,还会蜕掉身上的那层皮,挣脱躯壳的束缚,从而变成真正的蝉,获得飞翔的能力。可以说,蝉代表着再生。所以,古人才认为蝉是高洁的象征,故意认为它们栖息在树上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唐代的这三首咏蝉诗才一再地咏叹蝉的高洁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雅课堂•李商隐】晚晴幽草,一树依旧碧无情——李商隐《晚晴》《蝉》
古诗词日历 | 李商隐《蝉》
李商隐的“一树碧无情”,为何被誉为神句?
听蒙曼品唐诗之七十一
[诗词]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蝉》(图)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