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行经络 方药 药引送服中成药

(补)人参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有气者皆能补之。生阴血亦泻虚火,凡服参不投者服山楂可解,一补气一破气也。按∶老山真参近时绝少,惟行条参其性味与人参虽同而力极薄,出关东,不论大小,但须全糙白皮为上,半糙者次之,若皮色微黄虽糙难辨红熟者多伪,不可用。修条力甚薄,而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有效。参须与修条相同,其力尤薄。参芦能涌吐痰涎,虚者用之以代瓜蒂,然亦能补气,未见其尽吐也。

 

高丽参

气味略似人参,而性较温。初服似有力,数日后便不觉矣。野者不可得,种者愈大愈佳。东洋参 野者皮白,状类西洋参而色香味无异人参,性则微凉,近皆种者,形似人参而性温,闻种时皆用硫黄故也。若以之代党参,较为轻清,非可代人参也。

 

黄精

甘平补气血而润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大枣

甘温,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脾病患宜食之。加入补剂与姜并行,能发脾胃升腾之气。风疾痰疾俱非所宜。红枣功用相仿,而力稍逊。

南枣不入药。生枣甘辛,多食生寒热。

 

甘温,补虚养气,助五脏浓肠胃,北产陈麦良,新麦热,南产壅气助湿热

 

鹿肉

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羊肉

甘热,属火,补虚劳益气力,开胃壮阳道,能发痼疾及疮。羊 结成羊腹中者,治反胃。羊角明目杀虫。生羊血治血晕,解一切毒。

 

鳝鱼

甘大温,补五脏,去风湿,能走经络。

 

淡菜

甘咸温,补五脏益阳事,治虚劳消 气。

 

人乳

甘咸,纯阴无定性,润五脏补血液,清烦热理噎膈,利肠。有孕之乳为忌乳,最有毒。

 

人气

治下元虚冷,日令童男女以时隔衣进气脐中,甚良。或身体骨节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经络通透。

 

紫河车

甘咸温,大补气血而补阴之功尤为极重,治一切虚劳损极,大有奇效,且根气所钟必达元海。病由膀胱虚者用之尤宜。清水洗至净白,用铅壶隔汤煮极烂,连汁入药。或煮略熟文火焙干用,有胎毒者伤人,须以银器试之。

 

(和)甘草

味甘,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头涌吐,消上部肿毒。梢达茎中。

 

香附

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连翘

见心和。

 

合欢皮

甘平,和血补阴,安五脏和心志,盖心脾调和则五脏自安矣。

 

芜荑

辛苦温,散满KT 湿,化食杀虫,祛五脏、皮肤、肢节风湿,能疗鳖瘕虫痛。

 

海桐皮

苦平,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牙虫癣疥。

 

乳香

苦温,辛香善窜,入心,通行十二经,调气活血,去风舒筋,托里护心,香彻疮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肿止痛生肌。

 

没药

苦平,入十二经,散结气通瘀血,消肿定痛生肌。

 

竹沥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风热燥火者宜之,姜汁为使。虚者与参同用,使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

 

荆沥

甘平,开经络除风热,化痰行气血,为去风化痰之妙药,用牡荆俗名黄荆,烧取沥。

 

广皮

见肺和。

 

枳子

甘平,止渴润五脏,解酒毒。按∶葛根、葛花解酒毒而发散不如枳 。

 

菠菜

甘温而滑,利五脏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

 

荠菜

甘温,利五脏,益肝和中。根益胃明目,同叶烧灰治痢。

 

白豆

甘平,补五脏,暖肠胃,调中,助十二经脉,肾病宜食之。豆叶利五脏、下气。豆腐甘咸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

 

大热有毒,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和血行气,逐秽暖水脏,最能乱血动火致湿热诸病,醇而无灰、陈者良。按∶锻石能解酒酸,造酒家多用之,而有灰之酒伤人。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

 

灵砂

甘温,养神志安魂魄,通血脉调和五脏,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吐逆、冷痛,杀精鬼,小儿惊吐服之最效,为镇坠神丹也。硫黄合水银炼成。

 

百沸汤

助阳气,行经络,半沸者饮之伤元气作胀。

 

鹈鹕油

咸温滑,透经络,治聋痹、痈肿诸病,不入汤丸。

 

蜂蜜

甘滑,生性凉清,热熟性温,补中润燥解毒,调营卫通三焦,安五脏通便秘,止诸痛和百药,与甘草同功,滑肠。同葱食害人,食蜜饱后食 令人暴亡。黄蜡甘淡微温性涩,止痛生肌,续绝伤止泻痢。

 

(攻)大戟

苦辛寒,专泻脏腑水湿,逐血发汗,消痈通二便闭,泻火逐痰,其汁青绿亦能泻肝。阴寒善走,大损真气。紫色者上,白者伤人,须去骨用,中其毒者惟菖蒲能解之。

 

甘遂

苦寒,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治大腹肿满、痞积、痰迷,去水极神,损真极速,面煨用。

 

商陆

苦寒,沉阴下行,与大戟甘遂同功,疗水肿、胀满、蛊毒、恶疮。

 

芫花

苦温,疗五脏水饮、痰癖、治瘴疟,毒性至紧,虚者忌之,醋煮用。根疗疥。

 

防己

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疗风行水,降气下痰。性险而健,惟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凡下焦湿热致二阴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种,汉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风用。

 

鹤虱

苦平,杀五脏虫,治蛔痛。

 

巴豆

辛大热大毒,峻下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积滞,治喉痹急症。生用急治,炒黑缓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黄黄连、凉水、黑豆、绿豆汁能解其毒。

 

苏木

甘咸辛平,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因宣表里之风。

 

枳实

苦酸微寒,破气行痰,消痞止喘,利胸膈宽肠胃。

 

枳壳

性味功用与枳实同,惟实则力猛而治下,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壳则力缓而治上,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为异耳。

 

角刺

辛温,搜风杀虫,通窍溃痈,其锋锐直达病所。

 

槟榔

苦辛温,能坠诸药下行,攻坚破胀消食,行痰下水散邪,杀虫醒酒,泻胸中至高之气至于下极,凡气虚下陷者宜慎用。

 

轻粉

辛冷燥毒,劫痰涎,消积杀虫,善入经络,不可轻服,今人用治杨梅毒疮,能劫邪从牙龈出,然毒入经络筋骨,血液耗亡多成痼疾,惟土茯苓能解其留毒。粉霜略同。

 

虻虫

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经络,色青入肝,极能堕胎。

 

穿山甲

咸寒,性猛善窜,入肝胃,功专行散,能出入阴阳,贯穿经络,入营分以破结邪直达病所。通经下乳,消肿溃痈,止痛排脓,和伤发痘,为风疟疮科要药。

 

蕲蛇

甘咸温,性窜,内走脏腑,外彻皮肤,透骨搜风,截惊定搐,治风湿、瘫痪、疥癞、皮骨尤毒,宜去净。

 

乌梢蛇

功用与蕲蛇同,无毒而力浅,大者力更减。

 

(散)威灵仙

辛咸温属木,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行气祛风破积,治风湿痰饮诸病性极快利,积 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气耗血,用宜详慎。

 

防风

见膀胱散。

 

苍耳子

甘苦温,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面诸疾、遍身瘙痒、去刺用。采根煎熬名万应膏,功用略同。

 

冰片

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脉肌肉,辄用冰麝反引风入骨,莫之能出。

 

葱白

辛散平,发汗解肌,通上下阳气而活血解毒,白冷青热,取白用同蜜食杀人,青叶治水病足肿。

 

白芥子

见肺散。

 

麝香

辛温香窜,开经络通诸窍,内透骨髓外彻皮毛,搜风,治诸风、诸气、诸血、果积、酒积,辟邪解毒杀虫,风在肌肉者误用之,反引风入骨,用当门子尤胜。

 

桑蚕

甘温有毒,祛风而走窜经络,其性与穿山甲相近,用以发痘大伤元气。桑虫矢功用略同。

 

(寒)牛旁子

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根苦寒,治中风,贴反花疮。

 

青黛

咸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敷痈疮。

 

甘苦凉滑,利五脏通心膈,捣汁治时行壮热,止热毒痢。

 

茭白

甘冷而滑,利五脏,去烦热。根名菰根,冷利甚于芦根。

 

白苣

苦寒,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滞气,解热毒利肠。

 

莴苣

苦冷,功同白苣,又能通乳汁,杀虫蛇毒。子下乳汁,通小便。

 

丝瓜

甘冷,凉血解毒,除风化痰,通经络行血脉,消浮肿发痘疮滑肠下乳,用筋。

 

木耳

甘平,利五脏宣肠胃,治五痔、血症。地耳甘寒,明目。石耳甘平,明目益精。

 

大麦

甘咸微寒,补虚除热,益气调中,实五脏化谷食。大麦面平胃下气,消积凉血。

 

小粉

甘凉,和五脏调经络,醋熬消痈疽、汤火伤。

 

绿豆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绿皮,去皮即壅气,煮汤加蜜或盐冷冻饮料。粉扑痘疮溃烂。

 

元精石

咸寒而降,治上盛下虚,救阴助阳,有扶危拯逆之功。

 

人中黄

见胃寒。

 

金汁

见胃寒。

 

(热)蕲艾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香燥,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而尤为肝脾肾之药,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附子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督脉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发散,熟用峻补,误服祸不旋踵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或用澄清黄土水亦可。乌附尖吐风痰,治癫痫,其锐气直达病所。侧子大燥,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风湿。

 

花椒

辛苦温,散寒燥湿,温中下气,利五脏去老血,杀虫。

 

干姜

辛热,燥脾湿,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逐寒发表,温经定呕,消痰去滞,炒黄用。如与五味子同服,亦能利肺气而治寒嗽。

 

炮姜

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兼补心气,祛脏腑沉寒锢冷,去恶生新,能回脉绝无阳,又引血药入肝而生血退热,引以黑附则入肾祛寒湿。

 

大蒜

辛热,通五脏达诸窍,消食辟秽,去寒滞解暑气,杀蛇虫毒,气味重浊,多食则昏目损神,捣敷治鼻衄不止、关格不通,亦能消水利便,如切片灼艾灸痈疽良,须用独头者,佳至百补俗说不足信也。

方药概论编辑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
方剂学则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科学,与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情定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2中药性能编辑

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症状和体征。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人体健康。
药物种类甚多,每一药物都有一定适应范围,如黄芪补气,大黄通便,那么补气,通便分别是黄芪,大黄的治疗作用,这些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而产生的,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这些特性(偏性)即中药的性能,也就是中药的药物作用。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金元时王好古以阴阳学说来比拟解释药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其意义是说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给后人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用药原则。
此外,尚有某些药物既有温热,又有寒凉药性功能的存在,将在各论中述及。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古时有“神农乃数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说明了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必须要尝试各类叶、草、根、茎、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产物,例如有泻、镇静、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质,并品尝到各种物质的不同滋味,当人们发生疾病时,根据经验利用这些物质来医治疾病,经无数次反复实践,某些天然产物就成了医治疾病的药物,并总结出药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五味是由味觉所得,或由治疗味觉所得,或由治疗效果而确定的。
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五味也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药味,就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归纳其作用如下;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发散:麻黄、薄荷。
行气血:陈皮、木香、川芎。
滋补润养:菟丝子、蛇床子。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滋补气血:党参、熟地。
缓解腹中挛急疼痛:饴糖、甘草。
酸(涩):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收敛-自汗、盗汗:龙骨、牡蛎。
固涩-久泻、脱肛: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
尿频、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带下:芡实、莲子、金樱子。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气)杏仁-泄降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泻火泄热)山栀-清心泻火。
燥湿:黄连清湿热;厚朴温化寒湿。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软坚散结:海藻、昆布、瓦楞子。
泻下:芒硝。
潜降:羚羊角、石决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异,然其中某些药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内经·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渗为阳”按药物之味,将它们归入阴阳两类以统辖之。即辛甘淡味药物属阳,酸苦咸味药物属阴。
每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气、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须二者综合而观之,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之异。
如同一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等。
性味组合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苏、荆芥、葱白均为辛温,它们都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
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温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养阴潜热生津;甘草甘平,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生地黄甘苦寒等。这种情况说明了药物之性味是复杂的,也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一药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长于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作为解表药,故首列辛味。尚有补益强壮作用,常合补益之品同用,此为甘味之功。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则辛甘温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为辛甘温。当归为常用补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温,并有活血调经之力,此辛味应之,故当归性味定为甘辛温。药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辩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
[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升降浮沉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升和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开窍等药理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泻下、渗利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和质地的轻重。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此外,药物的升降浮沉还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发生改变。酒制则升、盐炒则下行、姜汁炒则能发散、醋炒则能收敛。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才能运用得当,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归经

归经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总结出来的一种用药规律。如肺经有病时,常有咳、喘、痰症状,杏仁能止咳平喘,说明杏仁归入肺经;肝有病时,胁痛或不适为其主要表现用青皮能治胁痛,说明青皮归入肝经等。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柏入肾经而重于泻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经,故肺、脾、胃有寒多择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肾经,故肝、肾有寒多选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了解归经学说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作为选方用药的依据。一般来说,每经每脏的病证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药,使药都归于本经。如太阳经表证,常用人本经之麻黄、桂枝作为解表之主药;肝肾阴虚者多用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所组成的方剂六味地黄汤来治疗。这些古方组成规律,促进了归经学说的发展。二是可作为随证用药之依据。如头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经脉之病证,前头痛(阳明经)者加白芷;偏头痛(少阳经)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阳经),加用蔓荆子等。三是以归经为线索,探求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如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入胃经。故应用于上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经,故试用于肺癌的治疗等。均是按药物之归经所探求到的某些药物的新途径。四是籍归经以执简御繁。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因而通过白术归脾经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须着重强调,归经学说在运用时一是要与药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结合,二是要与各脏腑间的用药互相兼顾。是因为同归一经之药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执一而废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热虚实之别,入肺药虽有麻黄、干姜、黄芩、百合、桑白皮、葶苈子等,临床上运用麻黄、干姜温肺之寒以疗咳;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以止咳;百合滋补肺虚而止咳;葶苈子以泄肺实而止咳。诸职此类,诸经亦然。
此外,尚有“引经药”的理论,所谓引经药是指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物,它除了对本经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能把不归本经的药物引归到本经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提高药物疗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载体学说)。
表8-1 引经药物举例表
脏腑经络 引经药 脏腑经络 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 黄连、细辛 足阳明胃经 白芷、石膏、葛根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
足少阴肾经 肉桂、细辛 手少阴三焦经 柴胡、连翘
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 足厥阴肝经 青皮、川芎、柴胡
手太阴肺经 桔梗、升麻、葱白、 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
足太阴脾经 升麻、苍术

3配伍禁忌编辑

配伍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叫作中药的配伍。中药通过配伍,可以对较复杂的病情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获得安全及更高的疗效。古代医家经过长期认识与实践,对药物的配伍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将其总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芜花。
以上六个方面中,相须,相使属药物的协同作用;相畏相杀属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相恶、相反属药物配伍禁忌。
此外,尚有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的,叫单行,如独参汤及其它单方。

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有三种:

配伍禁忌

即两种药物伍用产生毒、副作用或使疗效降低或消除,前人有“十八反”与“十九畏的记述,所谓反者即指“相反”而言,所谓畏者即指“相恶”而言。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化、海藻。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梭;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上述配伍禁忌,只供用药时参考,不是绝对的。在古今配方中也有反、畏同用的例子,如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泻水的药效;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胃脘痛,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而药效无损。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胎动不安,甚至造成流产。根据药物对胎儿影响程度大小,分禁用与慎用两类。
禁用药大多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剧烈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催吐药瓜蒂、藜芦;麻醉药闹羊花;破血通经药干漆、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通窍药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剧毒药如水银、砒霜、生附子、轻粉等。
慎用药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如泻下药大黄、芒硝;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益母草、五灵脂等;通淋利水药冬葵子、薏苡仁;重镇降逆药磁石;其它如办夏、南星、牛黄、贯众等。
凡禁用药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则应根据孕妇病情酌情使用。可用可不用者,都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禁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密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种食物。此外,服用发汗药应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应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应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应忌鱼腥;止泻药应忌瓜果。

4炮制用量编辑

炮制目的

(1)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纯净,达到用量准确,疗效可靠。
(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如地黄生用性寒而凉血,制熟则微温而补血;首乌生用导泻,制熟用则补肝肾、乌须发;蒲黄生用破血行瘀,炒用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白术土炒补脾和中力强;柴胡醒制舒肝解郁效增。
(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如乌头、附子为剧毒之品,经反复浸泡漂煮,有毒成分被水解、溶出,毒性大减;半夏、南星经生姜、明矾制后可降低毒性,祛除激喉催吐之物;女贞子盐水拌蒸,去其寒性,避免腹泻等。
(4)矫味、矫臭。蜜炙、酒炙、醋炙通常都有矫味、矫臭作用。如五灵脂醋炒去恶味等。
(5)便于制剂、煎服及贮藏。如贝壳类药材炮制后便于粉碎,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白芥子、莱菔子炒熟以去其酶,才能保存有效成分不被分解等。

常用的炮制方法

(1)水制法 能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并能减低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气味。包括洗、漂、泡、溃、水飞等法。
(2)火制法 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炮制以达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之目的。
炒:有清炒及辅料炒。清炒是将药物放锅内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炒黄、炒焦之药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强健脾开胃之力或改善药物之偏。炒炭的药物可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荆芥炭。辅料炒是加辅料同炒,如土炒白术,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炙:与辅料炒无多大区别,一般多将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黄芪。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其松脆易于粉碎。多适用于矿石类或贝壳类药物。
煨:是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灰内或置于文火上烘烤,以纸或面糊表面焦黑为度,冷却后剥除纸或面糊使用。目的是利用纸或面糊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油质,以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并增强药物疗效,如煨木香。
炮:是将药物放入砂中加热,炒至焦黄爆烈,便于加工,并增强其温燥之性,同时能使药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3)水火同制法 包括蒸、煮、单三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中药的用量

用量即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的分量。包括重量(克)、数量(片、支)、容量(汤匙、毫升)。
一般来说中药安全比较大,但个别有毒药物仍需十分注意,不可过量,确定用量一般原则是: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乌头、雄黄之类;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蛎类;质轻的用量宜轻,如蝉蜕;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如丁香、檀香。
(2)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还有些药轻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轻用升阳,重用疏肝。
(3)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
(4)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
各类药物用量大致规律如下:
花叶、芳香走窜之品3-9克;根茎类9-15克;矿石贝壳类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细辛一般不超过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

5基本知识编辑

方剂的概念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
1.君药 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 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
(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简单的方剂,除了主药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备。如芍药甘草汤,只有主、辅药;左金丸,只有主药黄连和佐药吴茱萸;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复杂的方剂主药可有两味或两味以上,辅、佐、使药也可有两味或多味。

方剂的运用(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证的变化,加入或易去某些药物,使之更合乎治疗的需要,也叫“随证加减”。例如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假如外感风寒所伤在肺,症见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苔白脉浮者,当以宣肺散寒为主,在麻黄汤中易去炙甘草,加上生姜组成三拗汤,使肺气宣畅,自然诸证皆除。

药量加减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组成之方剂的药物不变,但药量有了改变,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的主要方面。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但前方中姜、附用量较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四肢厥逆。恶寒卷卧,下利脉微细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后方中姜、附用量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

剂型更换的变化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理中丸由干姜、白术、人参、甘草等量组成丸剂,治中焦虚寒、自下利、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若治上焦阳虚而致胸痹,证见心中痞闷、胸满、胁下有气上逆抢心、四肢不温、脉沉细等,即用上四味药煎成汤剂分三次服(即人参汤)。这是根据病位有中上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所以一取丸剂缓治,一取汤剂急治,临床上经常将汤剂改成丸、散、膏剂,或将丸、散方药改为汤剂,主要是取缓急不同之意。

常用剂型(制剂)

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现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 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散剂 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3.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4.片剂 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在肠道中崩解。片剂应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冲剂 是将中药提练成稠膏,加入部分药粉或糖粉制成颗粒散剂干燥而成。用开水冲服,甚为方便。由于含糖较多,小儿易于接受。
6.膏剂 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成半固体叫膏剂。有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风湿膏、狗皮膏药等。
7.丹剂 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8.针剂 是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制配成灭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静脉等注射用的一种剂型。具有作用迅速等优点。故对急症或口服药有困难患者尤为适宜。针剂是今后需大力研制的一种剂型,以适应中医急症之需要。
9.酒剂 俗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入酒中,经过一时间后,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煎服法

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2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
(2)服药时间 饮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 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

药引,又称引药,具有“引药”药归经、增强疗效”的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制药、矫味等功效。药引虽是中成药的配角,但并非每个方剂中必有药引,也并非任何药都可做药引,需要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才能提高疗效,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现将常用的药引及其作用介绍如下:

    大枣汤 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等症,均宜以大枣汤为药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生姜汤 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治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中成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汤,即为姜汤引,用以送服治疗相应病症的中成药最为适宜。

    大枣生姜汤 常将大枣、生姜同煮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从而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红糖水 有补血散寒、祛淤之功效。常用于妇科血虚、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口干呕吐、虚弱血痢等,可取红糖10—30克冲开水送服中成药。

    藕汁 有清热凉血、止血等功效。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200克洗净,切碎,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饮半杯,约100毫升即可。

    芦根 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治外感风热或痘疹的患者,可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以鲜芦根为最佳。

    灯心草 甘淡微寒,人心、小肠经,能利尿通淋。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用灯心草一小把为药引颇佳。

    黄酒 酒性辛热,能温通经络、发散风寒,治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闭经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药,可用温酒送服。如黄酒和寒性药同服,可缓其寒;与热性药同服,可舒经活络。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七厘散。用酒作药引,可根据性别、体质、酒量等情况调整用量。

    米汤 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益肠、止渴、利尿等功用的中成药,以米汤送服即可起协调作用。药性苦寒的中成药较难消化。米汤为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以米汤送服可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一般用小米或大米即可。用时,取煮饭时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葱白汤 有发汗解表、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症,一般用葱白2~3棵,切碎煎成汤即可送服。

    淡盐汤 盐味咸性寒,可引药入肾,有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功用,故宜用淡盐汤送服补肾中成药。此药引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肾脏病症,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发稀者。一般用盐2克,加250毫升水溶化即可。

    蜂蜜水 味甘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主补虚,有补益和中、缓急解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中成药,以适量蜂蜜冲水送服为佳。

    食醋 性味酸,有散淤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常用于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等症。用时取醋2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url]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url]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url]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全蝎又称全虫,味甘、辛,性平,有毒。《开宝本草》云其“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
手足抽掣”。《玉揪药解》亦云其可“穿筋透骨,逐湿除风”。功效大致可归纳为:熄风止痉,活络止痛,解毒散结。
临床常用于中风、癫痫、痹证、脑炎、头痛、肺结核、瘰疬等疾病之治疗。煎剂常用量为3 9 g 
散剂常用量为1.5 3g ,分2-3次吞服。实际量可根据临床需要而定。     
   一般医生都知道全蝎的主要功能是解痉止痛,搜风通络,这我就不再说了,仅再补几点作用。     
   1.全蝎具有营养开胃作用。我在治疗肺结核,肠结核、骨结核等消耗牲疾病的过程中,在用蜈蚣全蝎杀虫解毒时,
发现凡加入全蝎的病人都胃口较好,身体恢复较快;反之,胃口难开,身体复元较慢。在治疗小儿疳积中,
加入全虫也有此效用。     
我曾观察过某擅长治小儿病的一70多岁老中医的方子,发现凡是咳喘和消化不良的患者,方方不离全虫一味,3-5g
而且效果很好。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仅知解痉止咳,不知消化不良为何也用,后来我也照猫画虎,
试着在治疗这类小儿病中加入少量全虫,发现效果就是不一样,加之,不仅咳止的快,小孩胃口也好,减之,就慢。
老医的经验就是老道,后又在治疗结核类病中得印证,全虫具有营养开胃扶助正气的作用。     
我治肺结核之所以只用三个月,其中除了杀虫的蜈蚣、百部、地骨皮外,实际上就得力于全蝎醒脾开胃,营养身体。
后在读《温病条辨》时,看到吴鞠通以全蝎末入牛肉中蒸食之治小儿疳证、消瘦、虫积者,知其可醒脾胃而养气血,
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实践证明服有全蝎加入的方后,每见病者饭量渐增,体质日渐壮实有力。这也说明治病中身体抵抗力之渐行恢复,实为各种疾病之痊愈重要条件因素和基础也。     
   2.全蝎治五官科疾患也有较好疗效。全蝎治疗耳目之疾,古今有之,清仇芑轩以“全蝎一个,去毒捣烂,酒调滴耳中,
闻水声即愈”治疗耵燥暴聋。肾虚耳聋《杜壬方》中亦有用蝎之法,10年者两服可愈:小蝎49个,姜如蝎大49片,
同炒,姜干为度,研末,温酒服之,至一二更时,更进一服,至醉不妨,次日即效。小儿痄腮,用全蝎1-2
2次吃(油炸至微黄)效果很好。全蝎用治某些眼病常有奇功。首先,它有通窍明目之功,为诸家本草所未载,
据四川泸州医学院王明杰医师介绍,将全蝎加入补益剂中,能增强其明目作用,单用1味亦有恢复视力之效。
青光眼眼压升高时,常有眼珠胀痛,连及目眶、额颞,刺痛难忍,多属肝胆风火上攻头目,
用龙胆泻肝汤加入全蝎3-5    研末吞服,不仅缓解头目胀痛,还有助于降低眼压。对于眼部疾病,
如眼胞轮振跳《俗称眼皮跳》,甚至面部肌肉抽搐,西医称面肌痉挛,治疗较困难,取全蝎2-3    往往能收捷效。
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者,单用全蝎1.5    ,研末服,每日2    次,往往肿消痛止而愈。全蝎研末内服,
从小剂量开始,每日2次,每次1-2    ,长期服用一般无毒性反应。     
   3.全蝎是久病顽疾的克星。有些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相当麻缠熬人,百法用尽,不见进展,这时不妨加入一味全虫,
试一试,常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和效果。     
 我在治疗一些皮肤病时,诸如扁平疣、荨麻疹、牛皮癣等病中,在用效方无进展时,常加入一味全虫立马起效,
病势速转。曾治一9岁男孩,先天性牛皮癣(西医银屑病)时,前二个月进展较快,全身溃烂处逐渐愈合干燥,
但是继续用药,进步不大,白疕依次递出,病人和我均有焦急,后受有关医案启示,在常用的桂枝茯苓丸中加入全虫,
一周后病势迅速变化减轻,而后,逐渐加量,终用九个月治愈。这是我治此病最重的一例,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例。
其中全凭全蝎一味扭转被动局面,最终治愈。     
 曾听同道王某某谈到在治疗一例糖尿病人,尿蛋白3个十号长期不消,前医用中药几个月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该医接诊后,一改前道,用六味地黄汤加土茯苓,冲服全蝎末,一周就消除尿蛋白十号。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安徽名医胡国俊在谈到皮肤久溃,瘘管不敛时说:此类疾病多属邪毒聚于皮肤或腐蚀筋骨所致。西医称之下肢溃疡、
骨结核、骨髓炎瘘管形成者。余尝以单味蜈蚣研细末撒布溃疡面,或以该末制成药捻入窦管内,既可使溃疡面愈合,
又可使死骨退出管道,疮口闭合而愈。     
 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洪色波浪

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


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扑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


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


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左小腿剧痛,时届冬令,《内经》又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明训,显系阳虚寒凝、不通则痛之证。


而首诊中医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养阴,缓急止痛,服2剂剧痛略减,说明辨证尚无大误。若能及时调整处方,专事温阳散寒,必能很快治愈。

遗憾的是更医后却改弦易辙,而按“伤筋”论治。虽则诸法兼施,综合治疗,终因药证不合,奏效甚微,致令迁延缠绵,值得引为鉴戒。


[老师]综合分析病史与治疗经过,我认为老中医诊断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是颇有见地的。然则挛痛如此剧烈,显然已经转化为痹证——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学生乙]老师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诊断颇有见地,可能是考虑到:①患者本有左足外踝数次扭伤史;②左小腿剧烈挛痛,乃陈旧性伤筋,卒感风寒所致;③服温阳养阴、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后无显效。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此外还考虑到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夏天大汗出之时亦用冷水冲淋,平时又极少生病,可能存在陈寒痼冷凝滞肢体络脉之隐患。

此与左腿足陈旧性伤筋皆为本病之潜在性病因,而风寒侵袭则为诱因;合而形成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人续貂云“留而不去,其气则实”,值得玩味。
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处方:
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1OOg,北细辛30g,熟附片1OOg,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②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惟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
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思辨解惑

[学生甲]既为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芍药甘草附子汤便非对证之方,为什么患者服后剧痛有所缓解呢?


[老师]全赖方中附片温阳散寒之力,而收暂时之微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证乃汗后阴阳两虚,故用本方扶阳益阴。


而用于阳虚阴盛之证,已非“毫厘之差”——因方中辛热之附子受酸寒之芍药的牵制,若继续用之,便很难进一步发挥温阳散寒的功效。

[学生乙]老师有鉴前医之失,转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消阴、祛寒通络,甚为对证。但名曰“取阳和汤之意”,其实只用了方中的麻黄、熟地2味药;且麻黄用量达50g之多,不虑其大汗亡阳吗?


[老师]《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药用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功擅温阳补肾、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赞曰“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


我早年治疗阴疽、痛痹、寒喘、阳虚腰腿痛等阴寒之证,便喜用本方。
因嫌使用原方剂量见效较慢,便逐渐加重方中麻黄至30g(原方仅用1.5g),疗效乃显著。后来阅历渐多,遂借鉴近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用本方时喜加附子之经验,而加熟附片,更加北细辛,即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奏效果然快捷。

近年来留心验证、筛选实用效方,而著意于精方简药,功专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黄与熟地2味(实为本方之主药)。


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证,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我临床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g,亦不会发汗,何来大汗亡阳之虑?值得重视者,大剂量麻黄经久煮之后,其发汗解表之功几乎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却分毫无损。

今人使用麻黄,多取其发汗解表之功,而忽视其通络活血之力。其实麻黄通络活血之卓效,《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该书谓麻黄“破症坚积聚”。


[学生丙]麻黄“破症坚积聚”一语,因很不好理解,所以五版《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惟独删除了这一句。


[老师]岂只今人不好理解,就连清代注释《本经》的3位名医(陈修园、张隐庵、叶天士)对这一句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如陈修园说,“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痖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既然如此,其他辛温发汗药何以不能像麻黄一样“破症坚积聚”呢?张隐庵说,“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土中,而痖坚积聚自破矣”。此释不着边际,玄之又玄,不足为训。


叶天士说,“痖坚积聚者,寒气凝结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散矣” (以上引文均见《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 。此说从麻黄苦温之性味而推论其活血散寒之功效,看似言之成理。然而苦入心,温散寒之药物甚多,是否均能破症坚积聚呢?


由此可见,麻黄是否真能破症坚积聚的问题,在理论上是难以回答的。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避免在理论上纠缠不清,而要发挥临床的优势,反复验证之,而判断其真伪。

[学生丙]细辛之用量,古代就有“细辛不过钱”之谚;五版《中药学》规定细辛常用量为1—3g。而本例竟用30g,万一偾事怎么办?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正义》谓细辛“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其功伟哉!


但该药为草本植物,又无毒性,若不论病情之轻重,一律仅用3g以下,何能发挥此等卓效?我用细辛入煎,少则3g,多则60g,从未出现过毒副作用。


而“细辛不过钱”之谚,自古迄今,不知糊弄了多少人,甚至一些名医亦未能识破迷团,如张锡纯便从之曰“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我想,此谚可能来源于《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此说才真正不可废,因为这是指将细辛轧细为末吞服,而不是水煎服。

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含有挥发油与非挥发油两种成分;经动物实验证实,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粉和黄樟脑油可使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呼吸、随意运动逐渐减弱,反抗消失,而死于呼吸麻痹。


但细辛经久煎之后,其挥发油几乎挥发殆尽,而非挥发油这一有效成分依然存在。故用大剂量细辛久煎,实际上是取其非挥发油的通络镇痛作用,何来偾事之忧呢?


[学生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治疗痛证,应当疏通气血,而大忌收涩之药。但老师治本例腿痛,其善后之方,竟是重用酸敛收涩的山萸肉泡酒饮服,真是闻所未闻!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逐寒湿痹”,《中药学》在附录该书山茱萸条文时,却删除了这一句。张锡纯最擅重用本品治疗心腹肢体疼痛。

入督脉中药
督脉,阳脉之海,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共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
骨碎补、羌活、独活、黄芪、附子、鹿角胶、枸杞子、细辛、附子、鹿含草
督脉受损,淤血阻络的中药主方是通督化瘀汤 
督脉受损,肾阳不足的,中药主方主要为软瘫康,
治疗该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1:当归300克,细辛100克,黄柏100克,巴戟天200克,秦艽100克,牛膝120克,青风藤100克,白酒5000毫升,冰糖250克。 制法:诸味中药共捣细末,入布袋,扎紧口,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摇动1次,共浸泡14 
姜可以温肺是真的,人参也可以当温肺的用,这两个我亲身实验用过。 白芥子,胡桃仁。 需要温肺也就是肺气虚冷。我看了下,肺气虚冷的肺痿捕金匮要略》上用的是甘草干姜汤。我觉得虚冷没有到肺痿的地步也可以用。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4两 干姜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桂枝辛温心肺膀,发表解肌温通阳感冒风寒头身痛,痰饮喘咳服安康胡遂辛温归胃肺,祛痰透疹健脾胃  痘疹难出痞满闷,气滞疝痛胃寒类河柳辛温肺胃心,解热利尿透麻疹风湿浮肿关节痛,痘疹难出喘咳闷白芷辛温肺胃肠,发表祛风疗疮疡感冒头痛衄血崩,瘰疬痈肿发背疮香薷辛温归胃肠,发汗消肿利尿水感冒发热腹痛痢,霍乱吐泻显奇伟葱白辛温肺胃肠,发汗解肌宣通阳伤寒头痛身发热,阴毒腹痛风肿胀生姜辛温肺胃脾,健胃发汗止呕逆感冒头痛胃寒疝,呕吐咳逆功第一细辛辛温肺肾心,发汗镇痛祛痰饮感冒头痛风湿痹,痰饮咳嗽气逆奔辛夷辛温肺胃经,祛风通窍镇疼痛头疼牙痛面浮肿,鼻渊鼻塞流涕脓苏叶辛温归肺脾,发表散寒健胃宜感冒头痛咳嗽喘,胸闷腹痛呕吐逆羌活辛温膀肝肾,发表镇痛祛风淫;感冒头痛脊项强,风寒湿痹皆除根藳本辛温归肺膀,祛风散寒止痛良寒疝腹痛脑膜炎,头痛痉挛项直强荆芥辛温归肺肝,发表祛风解痉挛疮疹喉痛颈项强,感冒头痛头晕眩防风辛温膀脾肝,发表胜湿祛风寒感冒头痛脊项强,风寒湿痹关节炎二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归肺肝,祛风解热发微汗感冒头痛鼻咽肿,宿食不消腹胀满菊花甘平归肺肝,疏风镇静清晕眩头痛眩晕风热肿,霍乱腹痛结膜炎牛蒡辛平肺胃经,解热透疹消肿痈肺炎流感腥红热,疮疡肿毒咽喉痛葛根辛平脾胃经,发汗解热止疼痛发热口渴呕吐泻,头身疼痛肩背凝浮萍辛寒归肺经,发汗利尿消水肿风疹水肿小便涩,痘疹难出毒内攻蝉蜕甘寒肺肝经,解热镇痉止疼痛风热目翳痘疹焙,咽喉头痛惊痫风升麻甘辛药性平,归肺大肠脾胃经解热镇痛净血液,解毒疗疮消肿灵痘疹疮疡诸肿毒,热灼咽喉头脑痛柴胡味苦平微寒,归胆心包三焦经解热截疟宽胸膈,消积散结除热烦诸般发热疟疾病,饮食积聚胸胁满蔓荆辛平膀肺肝,解热止痛缓拘孪感冒头痛疝气病,湿痹拘孪目昏暗豆豉苦寒肺胃经,解热除烦祛湿风感冒头痛呕吐痢,懊憹满闷内热蒸桑叶甘寒肺肝经,清热明目祛痛风感冒风热咳嗽喘,目赤红肿咽喉痛木贼苦温肺肝胆,明目止血兼发汗目赤肿痛内外障,赤痢血崩肠风便三.涌吐药瓜蒂苦寒归胃经,催吐痰毒积胃胸热痰风痫咳嗽肿,食物中毒黄疸病藜芦苦寒肺胃经,解毒催吐杀菌虫痰壅虫积鼻息肉,喉痹疥癣癫痫风参芦苦温归胃经,能吐痰饮积滞胸痰饮壅胸盐哮喘,服用此药方可宁常山苦寒心肺经,截疟解热逐饮痰诸般疟疾痰饮结,项下瘿瘤服即散胆矾酸寒归肝胆,催吐明目消肿炎咽喉肿痛目赤烂,风痰壅胸痉癫痫食盐咸寒肺胃经,补水催吐实有功生疗吐泻暴脱水,炒治痰食积胃胸    四.攻下药泻叶苦寒归大肠,健胃通便效力强消化不良大便秘,肠燥水肿腹满胀大黄极苦性大寒,归脾胃肠心包肝荡涤肠胃泻结热,活血通经消肿炎结热腹痛大便秘,血淤经闭肿黄疸芒硝苦寒归胃胆,泻热润燥破积坚肠胃蕴热大便秘,消化不良腹痛满芦荟味苦性大寒,能归大肠胃肝胆健胃泻下通经脉,凉肝镇惊除躁烦热结肠胃饮食积,经闭蛊毒痉癫痫五.润下药麻仁甘平肠胃脾,润燥止痛镇咳逆慢性便秘燥咳嗽,胃热津枯乳汁闭李仁辛平脾二肠,润燥通便消肿胀水肿脚气二便秘,血淤气结可煎尝           六峻下逐水药甘遂苦寒肺肾脾,利尿消肿破结积胸腹积水肿胀痛,痰郁癫痫二便秘商陆苦寒肺脾肾,利尿消肿见奇勋心腹水肿咽喉痹,肋膜肾炎脚气淋大戟苦寒脾肾肺,峻下祛痰攻逐水便秘尿涩周身肿,痰饮水积胸胁肋牵牛辛热肺肾肠,泻下利尿消肿胀便秘腹痛虫食积,尿闭水肿服安康巴豆辛热胃大肠,峻下积滞性烈强脏腑沉寒癣结积,痰壅癫痫胸腹胀芫花辛热肺胃肾,利尿消肿祛痰饮痰饮停滞咳嗽喘,五脏积水肿周身续随辛温肝肾经,峻下利尿破结症蛊毒血淤月经闭,痰饮积聚蓄水肿  七.温里药干姜辛辣性属温,脾胃大肠肺肾心温经回阳逐风寒,健胃止呕祛痰饮寒疝腹痛恶心呕,气逆咳嗽胸满闷川乌辛热十二经,祛风散寒镇疼痛瘰疬癌肿身偏瘦,寒湿顽痰历节风草乌辛热膀肝肾,祛风胜湿逐痰饮风寒湿痹遍身痛,阴疽疔疮肢不仁大茴辛热膀肾经,健胃止呕镇疼痛寒疝腹痛懒食呕,腰痛肢痿霍乱病小茴味辛药性温,归经入肝脾胃肾理气开胃逐寒疝,温中止呕降气欣痞满寒疝小肠坠,霍乱呕吐腹胀闷桂心辛温归心经,补阳固精内托痈风痹症瘕腹冷痛,痘疮噎膈痈疽疔肉桂辛温肝脾肾,温中散寒祛痛好寒痹腰痛心腹冷,肺寒喘嗽久泻频吴茱萸辛药性温,归经入脾胃肝肾健胃祛风通关节,温中止痛开郁闷心腹冷痛呕吐泻,寒疝腰痛肢转筋川椒辛温肺脾肾,健胃止痛祛痰饮脾胃寒凝腹冷痛,痰饮肿胀吐泻频胡椒辛热胃大肠,健胃祛风镇痛良风冷积滞呕吐泻,寒疝胃痛腹膨胀良姜辛热脾胃经,温胃散寒镇疼痛胃寒腹痛呕吐泻,噎膈酒毒霍乱病附子辛热心肾脾,强心补肾逐水宜风寒湿痹肢拘挛,阳虚水肿结核痢荜茇辛热心肾脾,健胃镇痛祛风良头痛咳逆鼻塞闷,肠鸣腹痛大便溏荜澄茄辛药性温,能归膀胱脾胃肾温胃暖脾止呕吐,利尿防腐消胀闷胃痛呕吐尿补利,少腹冷痛痢疾淋辣椒辛温脾胃肝,健胃祛风开郁痰消化补良腹膨胀,风湿腰痛脾胃寒炮姜辛苦药性温,能归脾胃肺肾心止血温经散寒冷,守中祛恶亦生新脏腑沉寒痼冷痛,吐衄下血病除根丁香辛酸药性温,归经入肺脾胃肾健胃祛风止呃逆。补肾镇痛疗奔豚霍乱吐泻腹冷痛,气逆奔豚胸胀闷八.温化寒痰药白前辛温归肺经,镇咳祛痰降气灵感冒咳嗽气逆喘,结核痰饮胸闷膨复花咸温肺大肠,健胃祛痰将气降痰喘咳嗽嗳气呕,胸痞满闷胃膨胀南星辛温脾肺肝,镇痉止痛祛顽痰中风麻痹痰气逆,胸痛痉挛与癫痫皂荚辛温肺大肠,祛痰开窍软坚良气逆咳嗽痰壅塞,癫痫昏倒口难张白芥辛温归肺经,利气豁痰消肿痛神经疼痛反胃咳,胸胁满闷气痰壅金花辛温归肺经,镇咳祛痰止疼痛风寒咳嗽久哮喘,寒湿脚气儿疳惊   半夏辛温脾胃经,止呕祛痰降气灵湿痰气逆腹胀痛,以及诸般呕吐症    九.清化热痰药海石咸平归肺肾,利尿镇咳化痰饮膀胱结石糖尿病,热痰咳嗽结核淋礞石甘平归肺肝,镇痉消食祛顽痰痰饮食积喘咳嗽,胸闷胃炎痉癫痫青果苦平肺胃经,镇咳祛痰消炎肿酒食中毒癫痫症,咳嗽痰多咽喉痛桔梗苦平归肺经,解热镇咳祛痰脓胸痛咳嗽肺脓疡,痰癖气促泻肠鸣        葶苈苦寒归肺膀,镇咳祛痰通利水痰喘咳嗽面目肿,胸胁积液服即退海蜇咸平归胃肝,清热散结祛顽痰肺热咳嗽痰涎盛,瘰疬结核流毒丹海藻咸寒胃肾肝,泻热利尿破积痰瘿瘤瘰疬肿胀痛,烦闷咳嗽气管炎大海甘平肺大肠,镇咳祛痰清热良痰热蕴结燥火咳,喉头结核龈肿胀柿霜甘凉归肺经,润肺镇咳消咽肿热蕴心肺口舌疮,咽干咳嗽喉疼痛柿饼甘平脾肺经,镇咳祛痰止血灵咳嗽赤痢血压高,肠胃蕴热痔肿痛杧核苦寒归肺脾,健胃镇咳祛痰积消化不良胸腹胀,肺燥咳嗽用皆宜梨甘酸寒归心肺,清热镇咳解酒醉肺热咳嗽肠胃燥,酒毒烦热津液亏昆布咸寒归胃肝,利尿散结消痰顽瘰疬结核尿布利,诸淋咳嗽气管炎栝楼甘寒肺胃肠,清热镇咳祛痰爽痰结胸痹久咳嗽,内热肺燥痈肿疮瓦塄味咸药性平,专归脾胃肝肺经祛痰软坚通经脉,壮骨健胃制酸灵月经布调肺结核,骨痰吐酸便血脓竹黄甘寒归肺经,解热镇咳祛痰壅惊痫抽搐烦不眠,中风咳嗽失音声竹茹甘寒肺胃肝,解热镇咳除躁烦噎膈干呕吐衄血,肺痿咳嗽儿惊痫竹沥甘寒归胃心,解热镇惊祛痰饮热痰壅胸燥咳嗽,风痉癫狂躁烦闷猴枣咸寒心肺肝,清热镇痉祛痰涎痰结热攻脑充血,咳嗽痉厥癫狂痫前胡苦寒归肺经,解热镇咳止疼痛感冒发热咳嗽喘,气逆头痛胸闷膨川贝苦寒心肺经,清热镇咳祛痰壅咳嗽吐血肺结核,虚热乳痰咽喉痛蛤粉咸平肺肾经,镇咳平喘消肿痈痰热郁结咳嗽喘,诸淋肿胀崩带症酸浆苦寒脾肺经,解热镇咳利尿灵痰热咳嗽咽喉痹,黄疸烦满与骨蒸荸荠甘寒肺胃肠,润肺化痰清热良内热伤津烦燥渴,便秘咳嗽目翳障十.止咳平喘药杏仁苦温肺大肠,镇咳祛痰定喘良支气管炎喘咳嗽,肠燥便秘喉痹疮兜铃苦寒肺二肠,镇咳定喘疗疮疡吐血失音咳嗽喘,痔瘘出血肛肿胀桑皮甘寒归肺经,镇咳祛痰利尿行热渴腹满二便秘,咳嗽肿胀皆对症紫菀辛温归肺经,镇咳祛痰将喘平结核咳嗽气逆喘,喉头肿胀吐血脓杷叶苦平肺胃经,镇咳祛痰除热蒸肺热咳嗽呕吐渴,气管发炎咽喉痛苏子辛温归肺经,镇咳祛痰除热蒸痰积气滞胸胀闷,哮喘咳嗽气逆冲百部苦温归肺经,镇咳润肺杀菌虫气管发炎久咳嗽,疳积疥癣与骨蒸款冬辛温归肺经,健胃镇咳祛痰灵气逆咳嗽喘口渴,喉痹肺痈吐血脓   十一。清热泻火药猪胆苦寒心肺肝,清热消炎效力专骨蒸燥咳血压高,实热便秘口渴烦牛胆苦寒心肺肝,固精明目清热烦风热上攻目昏花,虫积痈肿肝脏炎熊胆苦寒心肝胆,清热解毒止痉挛目赤痔疮儿惊风,热痢胆石阳黄疸知母苦寒肺胃肾,清热润燥祛痰饮肾燥消渴便秘肿,骨蒸劳热咳胸闷石膏甘寒肺胃经,清热解渴镇疼痛伤寒壮热谵语渴,喉痹头痛烦不宁枯草苦寒归肝胆,清热利尿除燥烦尿涩淋痛血压高,瘰疬结核服即痊参叶苦平脾胃肝,解热生津止渴烦中暑虚热烦口渴,头晕目暗肢疲倦茶叶苦寒心肾胃,强心利尿解酒醉小便不利积水肿,心衰虚脱神昏愦竹叶甘寒归胃心,清热利尿消肿闷气淋尿涩口腔炎,烦热燥渴肿牙龈山栀味苦药性寒,归经入心肺胃肝清热泻火凉血液,利尿通淋消肿炎烦热口渴吐衄淋,胆道发炎与黄疸猴桃甘酸属寒性,归心肾胃大肠经解热除烦止口渴,化石通淋有专能尿酸结石膀胱炎,烦燥口渴淋水肿韦茎甘寒心肺脾,解热行血疏滞气胸膈积热肺脓疡,烦燥咳嗽呕吐痢芦根甘寒归肺胃,清热镇痛更利水烦渴呕吐胆结石,黄疸消渴斑疹瘖寒石辛寒胃肾经,清热泻火利尿灵时气热盛口燥渴,水肿尿涩便结硬草决苦寒归肝胆,清热明目润燥干肝热目赤绿内障,头痛便秘风泪眼萱草甘寒归脾肺,清热利尿解酒醉热结胸膈乳痈肿,下焦蕴热诸炎类酢浆草酸属寒性,能归二肠膀胱经清热止渴通五淋,利尿止带杀诸虫发热口渴疥癣疮,赤白带下淋疼痛莲心苦寒归心经,清心解热益肾精神昏谵语时汗出,温热内陷心包中蜗螺甘寒肝肾膀,清热利尿消肿胀黄疸水肿糖尿病,目赤痢疾频脱肛胡桐苦寒归胃肝,清热杀虫破积坚咽喉牙龈肿疼痛,瘰疬结核蛊风疳青葙苦寒归入肝,明目清肝解热烦青盲内障血压高,赤痢吐衄肝脏炎龙须苦寒归心膀,解热镇痛利尿良风热蕴结心腹痛,尿道涩痛水肿胀芭蕉甘寒归胃经,解热止渴利尿灵诸淋黄疸口舌炎,热狂烦闷糖尿病十二。清热凉血药紫草甘寒归肺肝,泻热凉血通利便血热毒盛便秘肿,痘疹疮癣肝脏炎白薇苦寒归胃肝,清热凉血除燥烦气淋温疟虚烦呕,诸热结核咳肿满     玄参咸寒肺胃肾,泻火解毒补肾阴丹毒癍疹猩红热,喉痹瘰疬结核淋瓜络甘寒肺胃肝,凉血通经解热烦痘疹难出肠风崩,乳闭痈疽肿毒患丹皮苦寒心肾肝,凉血通经除热烦血滞腹痛经不调,无汗骨蒸吐衄便骨皮甘寒归肺肾,泻热凉血补虚损虚劳咳嗽吐衄血,肌热骨蒸汗自淋赤勺苦寒归入肝,活血通经利小便经闭肠风目赤肿,肝痈疝瘕胃痉挛生地甘苦性大寒,心肾小肠心包肝滋阴清热凉血液,降逆止血破淤坚阴虚发热肺结核,血热吐衄月经难银柴甘寒归胃肾,清热凉血益精神虚劳汗出小儿疳,肌热骨蒸烦燥闷牛黄苦凉归入心,清热镇痉强心神癫狂痫症小儿惊,温病高热神志昏犀角苦寒心胃肝,强心清热解毒患吐衄便血温热狂,癍疹紫暗脑膜炎十三。青热解毒药青叶苦寒归胃心,解毒消癍除热瘟吐衄喉痹丹毒肿,伤寒赤痢与癍疹青黛咸寒归入肝,清热解毒疗疮癣吐衄赤痢口舌疮,诸热喉痹狂惊痫青盐咸寒归肾经,清热凉血补肾精目赤涩痛吐溺血,发白齿枯骨痿症公英苦寒归胃肝,健胃解毒清热烦五淋结核乳痈肿,疔疮瘰疬服即安地丁苦寒归心肝,清热解毒疗疮癣疔疮发背瘰疬疽,溃疡化脓均可煎头翁苦寒胃二肠,清热解毒止痢强赤痢牙痛瘰疬衄,血滞经闭大便溏败酱辛苦药性寒,能归大肠脾胃肝活血祛瘀散滞气,排脓利尿消肿炎水积血瘀肠炎症,鼻衄痢疾服即痊马勃苦平归肺经,清热解毒止血灵扁桃腺炎吐衄血,喉痛咳嗽失音声齿苋甘寒心肝脾,清热解毒驱虫积恶疮血癣丹毒肿,诸淋带下细菌痢花粉苦寒肺胃膀,解热催乳疗疮疡乳腺发炎乳汁少,癍疹热渴诸恶疮漏芦苦寒胃大肠,泻热解毒通经良遗精尿血乳汁少,肿毒经闭可煎尝土苓甘平归胃肝,解热健胃除湿患梅毒瘰疬痈肿疮,筋骨拘挛小便难慈菇甘寒归胃肝,解毒强心祛顽痰痈疽疔疮毒蛇咬,瘰疬结核咳嗽烦豆根苦寒肺心肝,清热解毒消喉炎喉痈喉风齿龈肿,痢疾咳嗽与黄疸半边莲辛属平性,归入小肠心肝经解毒疗疮为圣药,外用内服均适应寒齁喘促虫蛇咬,疔疮肿毒用安宁芙蓉辛平归肺经,解热消肿排积脓疔毒恶疮红肿热,发背阴疽乳痈病木鳖苦温归大肠,消肿解毒疗疮疡瘰疬恶疮诸肿毒,小儿疳积泻痢溏鹅草辛寒归肺经,通窍解毒祛痰风鼻茸耳聋目赤翳,咳嗽头痛疮毒痈红藤苦平胃大肠,祛风镇痛消炎强诸风牙痛五淋症,阑尾发炎服安康白蔹苦辛药性寒,能归脾胃胆心肝泻火解毒散结气,生肌止痛亦收敛阴肿赤白带下多,疔疮疡毒儿惊痫果榄苦寒心肺胃,清热解毒疗疮溃疮疡肿毒咽喉痛,便秘烦热服即退榆白皮甘性属寒,能归膀胱大小肠通利二便行经脉,利尿渗湿消肿胀湿热蕴结二便秘,淋沥咳嗽服安康连翘苦寒心胆经,清热排脓防脉崩风热瘰疬疮疡肿,尿涩呕吐气血壅金银花甘属寒性,能归心肺脾胃经泻热解毒补虚损,利尿杀菌消肿灵毒热痈肿诸疮疡,关节发炎五淋病蟾蜍辛凉归胃经,强心解毒镇疼痛瘟疫发癍狂犬咬,结核鼠瘘疳疾症石蟹咸寒归入肝,清热解毒退翳炎热狂时毒红肿痛,恶疮肿毒涂即安白藓皮苦性属寒,归脾小肠胃膀胱解毒行水祛风湿,通利关节疗癣疮黄疸淋症关节炎,经闭疥癣恶疮疡射干苦寒归肺肝,泻火解毒清喉咽咽喉疼痛肝脾肿,经闭结核咳疟疝黄荆苦平心肾经,解毒发汗除湿风恶疽疔疮关节炎,诸风掉眩头疼痛荆沥甘平归心经,疏通经络除湿风血瘀气滞懒饮食,风热痰壅痢疾惊荆皮苦平归入肝,利尿解毒消肿顽血瘀经闭五淋病,喉痛蛊毒红肿炎海粉咸寒归肾肝,清热解毒破积坚赤痢风痰用可愈,疳疾损目服即痊腥草辛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肿壅痰热积滞中毒症,肺痈咳嗽吐血脓板蓝苦寒肺胃经,清热凉血解毒灵产后伤寒身发热,大头瘟疫丹毒症    十三。青热解毒药青叶苦寒归胃心,解毒消癍除热瘟吐衄喉痹丹毒肿,伤寒赤痢与癍疹青黛咸寒归入肝,清热解毒疗疮癣吐衄赤痢口舌疮,诸热喉痹狂惊痫青盐咸寒归肾经,清热凉血补肾精目赤涩痛吐溺血,发白齿枯骨痿症公英苦寒归胃肝,健胃解毒清热烦五淋结核乳痈肿,疔疮瘰疬服即安地丁苦寒归心肝,清热解毒疗疮癣疔疮发背瘰疬疽,溃疡化脓均可煎头翁苦寒胃二肠,清热解毒止痢强赤痢牙痛瘰疬衄,血滞经闭大便溏败酱辛苦药性寒,能归大肠脾胃肝活血祛瘀散滞气,排脓利尿消肿炎水积血瘀肠炎症,鼻衄痢疾服即痊马勃苦平归肺经,清热解毒止血灵扁桃腺炎吐衄血,喉痛咳嗽失音声齿苋甘寒心肝脾,清热解毒驱虫积恶疮血癣丹毒肿,诸淋带下细菌痢花粉苦寒肺胃膀,解热催乳疗疮疡乳腺发炎乳汁少,癍疹热渴诸恶疮漏芦苦寒胃大肠,泻热解毒通经良遗精尿血乳汁少,肿毒经闭可煎尝土苓甘平归胃肝,解热健胃除湿患梅毒瘰疬痈肿疮,筋骨拘挛小便难慈菇甘寒归胃肝,解毒强心祛顽痰痈疽疔疮毒蛇咬,瘰疬结核咳嗽烦豆根苦寒肺心肝,清热解毒消喉炎喉痈喉风齿龈肿,痢疾咳嗽与黄疸半边莲辛属平性,归入小肠心肝经解毒疗疮为圣药,外用内服均适应寒齁喘促虫蛇咬,疔疮肿毒用安宁芙蓉辛平归肺经,解热消肿排积脓疔毒恶疮红肿热,发背阴疽乳痈病木鳖苦温归大肠,消肿解毒疗疮疡瘰疬恶疮诸肿毒,小儿疳积泻痢溏鹅草辛寒归肺经,通窍解毒祛痰风鼻茸耳聋目赤翳,咳嗽头痛疮毒痈红藤苦平胃大肠,祛风镇痛消炎强诸风牙痛五淋症,阑尾发炎服安康白蔹苦辛药性寒,能归脾胃胆心肝泻火解毒散结气,生肌止痛亦收敛阴肿赤白带下多,疔疮疡毒儿惊痫果榄苦寒心肺胃,清热解毒疗疮溃疮疡肿毒咽喉痛,便秘烦热服即退榆白皮甘性属寒,能归膀胱大小肠通利二便行经脉,利尿渗湿消肿胀湿热蕴结二便秘,淋沥咳嗽服安康连翘苦寒心胆经,清热排脓防脉崩,风热瘰疬疮疡肿,尿涩呕吐气血壅金银花甘属寒性,能归心肺脾胃经泻热解毒补虚损,利尿杀菌消肿灵毒热痈肿诸疮疡,关节发炎五淋病蟾蜍辛凉归胃经,强心解毒镇疼痛瘟疫发癍狂犬咬,结核鼠瘘疳疾症石蟹咸寒归入肝,清热解毒退翳炎热狂时毒红肿痛,恶疮肿毒涂即安白藓皮苦性属寒,归脾小肠胃膀胱解毒行水祛风湿,通利关节疗癣疮黄疸淋症关节炎,经闭疥癣恶疮疡射干苦寒归肺肝,泻火解毒清喉咽咽喉疼痛肝脾肿,经闭结核咳疟疝黄荆苦平心肾经,解毒发汗除湿风恶疽疔疮关节炎,诸风掉眩头疼痛荆沥甘平归心经,疏通经络除湿风血瘀气滞懒饮食,风热痰壅痢疾惊荆皮苦平归入肝,利尿解毒消肿顽血瘀经闭五淋病,喉痛蛊毒红肿炎海粉咸寒归肾肝,清热解毒破积坚赤痢风痰用可愈,疳疾损目服即痊腥草辛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肿壅痰热积滞中毒症,肺痈咳嗽吐血脓板蓝苦寒肺胃经,清热凉血解毒灵产后伤寒身发热,大头瘟疫丹毒症十四。清热燥湿药黄芩味苦药性寒,归心大肠肺肝胆养阴安胎除湿热,降压止痛消肿炎呕吐泻痢血压高,胎动五淋与黄疸川黄连苦药性寒,归心大肠胃肝胆消炎杀菌止泻痢,健胃厚肠除热烦肠炎下痢腹疼痛,消化不良呕痞满胡黄连苦药性寒,归经入脾心肝胆泻热定惊除骨蒸,健胃整肠利胆肝肺热咳嗽泻痢疟,骨蒸盗汗目昏暗胆草苦寒膀肝胆,泻热健胃定惊痫烦热惊痫咽喉痛,胆道发炎与黄疸黄柏苦辛药性寒,能归大肠肾膀胱清热燥湿止泻痢,驱虫杀菌疗金疮黄疸热痢腹疼痛,骨蒸便闭跌打伤秦皮苦寒肠肝胆,健胃整肠解热烦肠炎下痢遗精尿,目赤肿翳风惊痫l苦参味苦药性寒,能归二肠心肺肝泻火燥湿补肾阴,健胃杀虫益肝胆食欲不振症瘕积,温病赤痢肝脏炎十五。清热解暑药   绿豆甘寒归胃心,清热利尿解酒醺小便不利虚热蒸,丹毒痢疾疮痘疹西瓜甘寒归心胃,利尿消肿解酒醉胆热酒毒黄疸症,膀胱肾炎食即退荷叶苦平肝胃脾,解暑止血升阳气痘疮倒黡肾囊风,吐衄崩淋暑热痢扁豆甘温归脾胃,健胃解暑消积水湿热带下糖尿病,霍乱吐泻醇酒醉青蒿苦寒归肝胆,解热补虚止盗汗骨蒸劳热久疟痢,温病暑热肝脏炎十六。芳香开窍药麝香辛温归脾心,开窍醒脑振精神      瘟疟惊痫心腹痛,气痰痉厥跌打损冰片苦寒脾肺心,通窍消炎清热瘟心衰目暗口腔炎,惊痫喉痹神志昏菖蒲苦温归肝心,通窍强心化痰饮风痹惊痫咳气逆,痰湿壅闭神志昏苏合甘温归脾心,开窍祛痰除满闷瘟疟蛊毒癫痫惊,气郁痰壅卒厥昏安息苦平归脾心,开窍镇痛驱恶瘟历节痛风霍乱病,卒中神昏头眩晕樟脑苦热归心经,开窍强心祛痰壅心力衰弱痰喘咳,跌打损伤血瘀痛十七。养心安神药茯神甘平归心经,开心益智安神灵风眩心虚多健忘,神志郁闷心怔忡远志辛温肺肾心,祛痰利尿止奔豚心悸失眠气管炎,咳嗽健忘神志昏枣仁甘平炒酸温,归经入肝胆脾心专补肝胆润心肺,醒脾除烦健骨筋虚烦不眠心怔忡,头眩口渴汗自淋交藤甘温归心肝,养心宁神亦催眠外洗皮肤疮疡毒,内治神衰睡不安欢花甘平心肺脾,强心利尿安神宜虚烦失眠健忘肿,精神郁闷劳损极柏仁辛平心肾肝,补肝益肾止盗汗心悸怔忡盗汗出,肾虚耳鸣烦不眠十八。重镇安神药珍珠咸寒归心肝,泻热定惊祛痰涎上焦热盛诸炎肿,头痛失眠惊癫痫龙骨甘平心肾肝,固精涩肠镇惊痫心悸失眠头眩晕,遗精崩带自盗汗牡蛎咸平肝肾胆,镇痛制酸祛顽痰遗精崩漏带下泻,瘰疬结核咳盗汗磁石甘寒归肾肝,安神镇惊疗癫痫心悸失眠耳鸣聋,肾虚目暗热烦满琥珀甘平膀心肝,利尿镇静解痉挛惊痫失眠月经闭,五淋尿难膀胱炎铁落辛平归入肝,安神镇惊解热烦丹毒炎肿目红赤,心悸失眠狂惊痫朱砂甘寒归心经,安神定惊止疼痛惊痫癫狂诸恶疮,健忘失眠心怔忡十九。消导药山楂酸温脾胃肝,健胃消食化饮痰脾肿寒疝症瘕积,痰饮食积胸腹满内金甘涩药性平,能归小肠脾胃经化积消食健脾胃,调经除烦固涩精脾虚腹泻嗳气呕,遗精尿血肠风崩阿魏辛平归胃脾,祛风破结消痞积腹胀症瘕食不化,癫狂寒疝疟疾痢麦芽咸平归胃脾,健脾开胃消食积脾虚胃弱饮食少,胸腹胀闷乳汁闭建曲甘平归胃脾,健胃解表化食积食积胸闷倒饱胀,头痛癍疹瘴瘟疫红曲甘温肺胃脾,消食活血止泻痢气滞血瘀腹疼痛,跌打损伤月经闭神曲甘温归胃脾,健胃消食散结积食积泻痢腹胀满,痰逆症结用皆宜莱菔甘温肺胃脾,健胃祛痰消食积哮喘咳嗽痰郁结,食积腹胀气滞痢谷芽甘平归胃脾,健脾强胃消饮食饮食难化乳汁少,便秘尿涩赤白痢  二十。芳香化湿药山奈辛温脾胃经,温中辟恶镇疼痛寒湿霍乱腹痛泻,瘴疠恶气用皆清砂仁辛温胃肾脾,健胃消食行滞气噎膈呕吐寒饮胀,胸闷腹痛赤白痢厚朴苦辛药性温,能归脾胃肺大肠降气除满化食积,健胃整肠止泻良胃寒腹痛下痢呕,霍乱吐泻胸闷胀苍术辛温归胃脾,健胃发汗消郁积胸腹胀满风水肿,寒湿身痛久泻痢红蔻辛温归肺脾,温中散寒除湿气肠虚水泻腹冷痛,噎膈呕吐饮食积白蔻辛温肺胃脾,健胃止呕行滞气胸腹膨胀胃痛呕,酒毒噎膈与疟疾草蔻辛热归胃脾,健脾开胃破郁气痞满吞酸胃胀痛,霍乱吐泻寒湿积佩兰辛平归入脾,健胃利尿祛痰宜头痛鼻塞胸闷呕,腰腹疼痛气上逆胸闷腹痛呕吐泻,风水肿毒秽恶气草果辛温归胃脾,温中逐寒祛痰积心腹冷痛呕吐泻,痰饮胸满湿疟痢二十一。活血祛瘀药水蛭咸平归肝膀,活血通经疗折伤症瘕积聚月经闭,跌打损伤服安康虻虫苦寒归肝经,破血逐瘀消瘕症血滞经闭少腹满,症瘕积聚痞硬痛地鳖咸寒归入肝,活血通经破积坚经闭乳少恶露停,跌打骨折用必安寄奴苦温归心脾,活血止痛祛瘀积跌打金疮肿胀痛,血瘀腹痛月经闭桃仁苦平归心肝,破血通经消积坚血滞腹痛月经闭,津枯便秘盲肠炎月季甘温归肝经,活血调经消肿痈肝郁血滞经不调,胸腹胀痛瘰疬瘿乳香辛温心肝脾,活血止痛祛瘀积跌打损伤诸疮疡,寒湿身痛月经闭没药苦平归肝经,活血祛瘀止疼痛症瘕腹痛经不调,痔瘘恶疮血瘀痛三棱苦平归肝脾,活血止痛破瘀积症瘕积聚心腹痛,血瘀气结月经闭胶香苦平归肺脾,活血止痛生新肌风肿牙痛瘾疹痒,吐衄痈疽化脓疾鬼箭苦寒鬼肝经,活血通经驱害虫蛊毒崩漏症瘕积,经闭腹痛腹即宁皂刺辛温归胃肝,活血消肿祛风痰痈疽瘰疬乳汁闭,风疠恶疮痰核坚山甲咸寒归胃肝,通经催乳解痉挛乳少经闭痘难出,痈疽瘰疬服即痊郁金苦寒心肺肝,健胃镇痛利肝胆血淋痛经胃溃疡,胆囊结石肝脏炎姜黄苦温归肝脾,活血镇痛破结气症瘕积聚心服痛,跌打血瘀月经闭片姜苦温归脾肝,活血痛经消肿炎胃腹四肢关节痛,血瘀痈肿服即散益母辛苦性微寒,归经能入心包肝活血祛瘀益精气,调经止血解热烦月经不调腹痛胀,崩漏带下与难产不留苦平归胃肝,活血通经催乳专乳汁不下肿胀痛,经闭恶疮腹即安莪术辛温归肝脾,活血止痛散结气气结食滞胸腹痛,经闭痃癣血瘀积红花苦温归心肝,活血通经破积坚经闭血瘀跌打伤,症瘕腹痛皆可煎丹参苦平归心肝,活血调经消肿满月经不调腹满痛,症瘕积聚疮疥癣延胡辛温肺肝脾,活血止痛破瘀积血瘀崩漏经不调,症瘕腹痛服皆宜马鞭苦寒归肝脾,通经利尿除疟疾水肿腹胀疟痞满,血瘀症瘕月经闭苏木甘平心脾肝,活血通经消肿炎血瘀经闭痈肿痛,肠炎赤痢头晕眩泽兰苦温归肝脾,通经利尿消肿疾产后瘀血腹胀痛,水肿症瘕月经闭黄酒苦热十二经,和血通络祛寒风寒凝血滞精神倦,筋脉拘挛痹身痛土瓜苦寒胃大肠,泻热利尿活血良经闭尿频黄疸肿,温热消渴鼠瘘疮血竭甘平肝心包,活血镇痛生肌药跌打血瘀心腹痛,疮疡痈肿腹即消干漆辛温归胃肝,活血祛瘀破积坚经闭血瘀久症瘕,跌打损伤用必安急性苦温归肝脾,活血通经破结积顽痰癣积血瘀凝,噎膈胸闷月经闭川芎辛温包肝胆,破瘀通经解痉挛头痛脑胀血压高,腹痛筋挛脏燥烦牛膝苦平归肝肾,利尿通经健骨筋足痿筋挛腰膝痛,经闭腹痛尿癃淋明砂辛寒归入肝,活血明目退翳炎夜盲目赤内外障,瘀血腹痛儿惊疳灵脂苦温归肝经,止血解痉镇疼痛癫痫疝气肠风痢,经闭腹痛血漏崩茺蔚甘寒归入肝,活血通经利小便水肿头痛血压高,瘀血经闭服即安然铜辛平归肝经,活血祛瘀镇疼痛筋挛骨弱跌打伤,骨折血瘀均适应蓭闾苦寒归肝经,通经镇通养神健风湿痹痛腰脚重,经闭血瘀胸闷烦芸苔辛温归肺经,行血散瘀消肿痈]乳痈丹毒血瘀肿,症瘕积聚赤游风桃花苦平归胃经,活血祛瘀镇疼痛痰饮食积沙石淋,痘毒脚气血瘀凝二十二。理气药香附辛平三焦肝,调经止痛除痞满月经不调胁腹痛,气郁食积胸闷烦香橼苦温肺肝脾,健胃祛痰开郁气气痰壅胸心腹胀,消化不良咳呕逆柿蒂苦温归胃经,降气止呕实有功呃逆呕吐夜尿症,气逆咳哕胸闷膨沉香辛温胃肾脾,健胃镇痛降逆气气逆胸闷胃痛呕,气淋便闭噤口痢檀香味辛药性温,归经入脾胃肝肾健胃镇痛祛风毒,理气止呕开郁闷胸腹气痛寒疝痢,噎膈呕吐尿涩淋香虫咸温肝肾脾,健胃止痛开郁气脾肾亏损腰膝酸,胸腹胀痛服皆宜枳实苦寒归胃脾,健胃祛痰破积气痰癣症结胸腹胀,咳嗽呕逆肠风痢木香辛温归胃脾,健胃镇痛行滞气气滞腹胀胃痛呕,痰壅烦闷与痢疾橘皮苦温归肺脾,健胃祛痰止呃逆气逆呕吐脾虚泻,胸腹胀满痰湿积青皮辛温归肝胆,疏肝泻肺破积坚肝郁气滞胸腹痛,久疟结核乳壅疝甘松甘温肝胃脾,健胃镇静开郁气精神郁闷头疼痛,中风惊痫虫食积荔核甘温归肝经,理气疗疝消肿痈血瘀腹痛肠寒疝,瘰疬痞积结瘕症乌药味辛性属温,归经入肺脾胃肾健胃祛风降逆气,镇痛止呕除胸闷中风喘息胃痉挛,气郁血凝小便频薤白辛温肺胃肠,健胃整肠止痛胀胸痹背痛喘息呕,大肠气滞痢泻溏腹皮味辛属温性,归入脾胃二肠经利尿行气消痞积,祛痰疗疟消水肿中气不舒二便秘,腹胀水肿胸闷膨玫瑰甘温归肝脾,调中解郁行血气肝胃不和恶心呕,懒食腹泻带下痢绿梅酸平归胃肝,舒肝解郁除热烦胸脘满闷梅核气,肝郁气滞头晕眩残花苦寒归胃肝,健胃行气清热炎暑湿疟疾气郁结,呕吐热渴胸闷烦欢皮甘平脾肺经,强心补脾消肿痈五脏不安筋骨弱,痈痿吐血疮肿痛楝子味苦药性寒,归胃膀胱小肠肝理气止痛泻湿热,杀虫除疝利小便伤寒热狂小便涩,胃腹气痛小肠疝蜀漆辛温肝心包,破血行气通利尿气滞血积痰饮停,胸痞疟痰有显效二十三。平肝熄风药玳瑁甘寒归心肝,清热解毒止痉挛温热谵狂血压高,痘疮肿毒儿惊痫羚角咸寒归肝经,解热定惊平熄风高热神昏脑膜炎,四肢抽搐癫痫惊羖角苦寒归入肝,祛风清热解痉挛头风青盲胸闷胀,肢节拘挛儿惊痫鼠妇酸温归肝经,镇惊利尿平熄风癫痫惊风痘疮倒,血瘕经闭小便癃僵蚕辛平归肺肝,熄风化痰镇惊痫风痰失音咽喉痛,瘰疬经闭小便癃全蝎辛平归肝经,镇痉疗疟平熄风诸风掉眩口眼歪,惊痫抽搐耳鸣聋蜈蚣辛温归肝经,熄风镇痉破结症瘰疬惊痫肢抽搐,丹毒秃疮羊痫风狗宝苦咸药性寒,归经入胆心肺肝镇静止痉解药毒,排脓生肌消肿炎食道痉挛噎膈吐,疮疡肿毒惊癫痫马宝苦平归心肝,镇静止痉祛顽痰噎膈癫狂痰喘嗽,惊痫抽搐烦不眠贝齿咸平归肝经,熄风明目止疼痛头痛目赤血压高,风热抽搐心怔忡天麻甘平归肝经,熄风镇痉止疼痛肢麻抽搐身偏废,头痛眩晕儿惊风刺蒺苦温归肺肝,清热明目利小便肝郁气结头风痛,症瘕积聚目晕眩石决苦平归肺肝,清热明目利小便风热青盲内外障,五淋骨蒸劳热烦谷精甘平归胃肝,明目退翳消肿炎风热目赤肿障痛,头疼牙痛目昏暗守宫咸寒归心肝,镇惊祛风破瘀患瘰疬结核关节痛,破伤中风儿惊痫珠母咸寒归心肝,滋阴潜阳坠顽痰上部充血诸炎症,头痛遗精痰癫痫蒙花甘寒归入肝,清热明目退翳炎目赤肿痛多眵泪,青盲障翳视力减钩藤甘寒心包肝,解热镇静缓拘挛惊风发热肢抽搐,目赤红肿头痛眩地龙咸腥药性寒,归经入脾胃肾肝解热止痛平哮喘,镇痉熄风利小便惊风头痛血压高,身痛尿难久哮喘二十四,祛风湿药木瓜酸温归肝脾,舒筋止痛强腰膝筋挛足痿腰膝痛,脚气浮肿风湿痹续断苦温归肝肾,镇痛催乳辽跌损跌打乳闭疮疡肿,腰背关节痛不仁稀莶苦寒归肝肾,祛风胜湿健骨筋风湿麻木口眼歪,腰膝疼痛精血贫苍耳苦温归肺经,发汗利尿除湿风头痛目暗瘰疬疮,四肢拘挛痹身痛狗脊苦温归肝肾,利尿通经健骨筋腰背四肢关节痛,赤白带下小便频络藤苦寒心肾肝,活血止痛消肿炎风热痈肿关节痛,咽喉肿痛服即安蚕沙辛温脾胃肝,燥湿祛风缓拘挛腹痛吐泻肢转筋,风湿痹痛与霍乱桑枝苦平归肝经,通利关节除湿风脚气湿烂血压高,筋挛肢麻身疼痛灵仙辛温归膀胱,散风祛湿镇痛良风寒湿痹筋骨痛,停痰积饮水肿胀独活辛温膀胱肾,搜风胜湿祛痛良风寒湿痹筋骨痛,疝瘕气逆与奔豚虎骨辛温归肝肾,祛风散寒健骨筋筋骨痿弱风毒肿,腰膝疼痛病除根路通苦平归肝经,明目镇痛除湿风痔瘘湿癣瘟疟瘴,疔疮肿毒痹身痛碎补苦温归肝肾,行血止痛强骨筋肾虚耳鸣腰膝软,关节疼痛跌打损乌蛇甘平归入肝,祛风通络止痉挛风湿身痛四肢麻,惊风抽搐痈肿瘫花蛇咸温归肝经,通络定惊除湿风麻风梅毒身偏废,风癞湿痹癫痫惊鹿衔草苦药性平,心包心肾肝胃经镇痛止血强腰膝,敛疮生肌健骨灵腰膝痿软关节痛,诸般出血均可用秦艽苦平药性平,归胃大肠肝胆经解热镇痛祛风湿,通利二便活血灵血虚风痹结核热,黄疸拘挛服即宁天仙藤苦药性温,归经入肺脾肾心活血行气消肿胀,祛风利气化痰饮风湿痰注关节痛,妊娠水肿皆除根年健辛温归肝肾,祛风胜湿壮骨筋风寒湿痹身疼痛,筋骨拘挛麻补仁马钱苦寒归脾肝,健胃止痛除热烦骨痿身痛风热肿,喉痹咽痛服即痊蔷薇苦凉胃大肠,祛风泻热除湿良风热喉痛皮肤肿,失血赤痢服安康柳枝苦寒包胃肝,祛风除湿解热烦风湿肿痛皮骚痒,热淋白浊与黄疸南藤辛平归肝脾,活络止痛祛风湿风寒湿痹关节痛,筋脉拘挛用皆宜寄生苦平归肝肾,祛风养血强骨筋乳少胎伤筋脉急,腰背酸痛肢不仁槐胶苦寒归肝经,祛风镇痛有奇功四肢顽痹筋脉急,腰背强硬身肿痛加皮辛温归肝肾,祛风胜湿壮骨筋风湿痹痛阴痿疝,筋脉拘挛水肿闷白附辛热归胃肝,镇痉止痛祛风寒寒湿血痹阴湿痒,中风顽痰头面癣桐皮苦平归肾肝,镇痛止痢祛风寒风寒湿痹腰膝痛,赤白痢疾服即痊海藤辛温归脾肝,祛风镇痛散风寒筋脉拘急肢麻木,风寒湿痹皆可煎二十五 利水胜湿药茯苓甘淡药性平,归肺脾胃心肾经镇静强心除烦闷,止泻利尿消水肿惊悸失眠热烦满,痰饮停滞肿遗精冬瓜皮甘属寒性,归入二肠肺胃经清热利尿补脾胃,止渴通便消水肿脾虚胃弱暑热泻,二便秘结糖尿病木通甘苦药性寒,归心小肠肺膀胱清热消炎通利尿,除烦止痛排脓良肾炎胃热妊娠肿,尿涩淋沥目眩胀通草甘寒归肺胃,解热催乳通利水五淋水肿肺热咳,乳闭耳聋目昏愦金钱草苦药性寒,归入膀胱胆肾肝解热消疳祛惊风,止血镇咳利小便惊痫疳疾鼠瘘疮,失血咳嗽肿尿难猪苓甘平归膀肾,利尿消肿通诸淋伤寒瘟疫糖尿病,疟疾泻痢浊带混车前子甘药性寒,归入小肠肺肾肝清热利尿明眼目,止泻镇咳祛顽痰风热燥咳目赤肿,淋痢湿痹服即痊灯芯甘寒心肺肠,清热利尿消肿胀诸淋尿闭咽喉痛,心烦水肿服安康防己苦寒肺膀胱,清热利尿消肿胀风湿痹痛咳嗽喘,水肿便闭疗效良赤豆甘平心小肠,清热利尿消肿胀水肿尿难乳汁闭,黄疸脓肿溃疡疮葫芦甘平心小肠,解热利尿消肿胀恶疮鼻茸糖尿病,石淋肺热可煎尝冬瓜子甘属寒性,归入肺胃二肠经清热排脓通二便,健脾利尿消水肿肺痈肠痈便秘涩,热淋脓疡服即宁瞿麦苦寒心小肠,利尿通经消肿胀诸癃经闭痈肿痛,血淋水肿服安康萹蓄苦平归膀胱,利尿通淋疗疡疮湿热尿闭膀胱炎,黄疸霍乱疥疮疡乌柏苦温归脾肾,泻热破结逐水饮二便不利水肿满,症结积聚腹胀闷茵陈蒿苦药性寒,归经入脾胃肝胆解热利尿净血液,益肝利胆疗黄疸温热黄疸尿短赤,躁狂头痛胸闷烦泽泻味甘属寒性,归胃膀胱脾肾经清热利尿益精气,渗湿止泻消水肿肾炎水肿糖尿病,腹胀吐泻淋沥痛冬葵甘寒归二肠,清热利尿消肿胀水肿便闭乳汁少,乳痈淋痛服安康石苇甘寒归肺膀,清热利尿补劳伤诸淋癃闭崩漏症,虚损劳伤发背疮滑石甘寒归胃膀,清热利尿益胃肠尿道涩痛吐衄血,黄疸水肿胃溃疡萆薢苦平归胃肝,镇痛利尿消肿炎风寒湿痹周身痛,赤白带下淋尿难翠衣甘寒归心胃,清热消炎通利水膀胱肾炎糖尿病,水肿口疮皆消退地肤苦寒归膀胱,解热利尿疗恶疮湿热水肿尿癃闭,疥疮脚气阴湿痒蝼蛄咸寒归肠膀,通便利尿消肿胀噎膈呕吐二便秘,瘰疬水肿口舌疮金沙甘寒膀小肠,利尿通淋消肿胀湿热气淋尿道炎,膀胱结石服安康薏苡甘寒脾胃肺,化湿利尿健脾胃脾虚湿泻水肿淋,肠痈肺痈症状退泽漆苦寒归肺肠,解热利尿消肿胀瘰疬结核四肢肿,尿涩痢疾疥疮疡二十六。补阴药龟板咸平肝脾肾,固精补阴健骨筋骨蒸劳热脾肿大,结核咳嗽带下频龟胶咸平归入肾,补阴止血扶虚损结核失血久虚弱,脾肿软骨难合囟西参甘凉归胃肺,滋阴清热补精髓肺热虚劳咳吐血,烦躁胃弱津液亏百合甘寒归肺心,镇咳祛痰亦滋阴神经衰弱百合病,肺脏结核尽除根枳椇甘平归胃经,清热解酒除烦灵伤酒脾热胸闷呕,胃热肠燥便结硬女贞苦温归肝肾,养肝益肾滋补阴结核潮热腰酸痛,心悸失眠眼目昏鳖甲咸平归肝脾,滋阴清热散结积阴虚骨蒸劳疟热,诸般结核疮瘰疬功劳苦凉归肺肾,滋阴清热扶虚损骨蒸潮热虚劳嗽,腰膝酸痛头眩晕天冬甘寒归肺肾,清热润燥滋补阴肺痈咳嗽吐血脓,风热干渴胸烦闷麦冬甘寒肺胃心,强心补肺益胃阴阴虚内热咳嗽喘,乳少浮肿热伤津脂麻味甘药性寒,归经入肺脾肾肝补肾益肝润五脏,固精补髓祛沉患虚劳婴瘦髭发白,偏枯麻木神经炎石斛甘寒肺胃肾,清热滋阴壮骨筋阳痿虚劳盗汗出,腰酸口渴津亏损南烛甘平归入肾,补阴固精健骨筋阴虚内热筋骨弱,腰痛遗精带下频葳蕤甘寒归肺胃,补阴益肾壮精髓遗精盗汗糖尿病,腰膝酸痛筋骨痿沙参甘寒归肺胃,镇咳祛痰补阴亏脾虚胃弱肺热咳,五脏蕴热服即退二十七。补阳药锁阳甘温归肝肾,壮阳滋阴强精神肾虚阳痿腰膝痛,遗精便秘筋枯损杜仲辛温归肝肾,润肝补肾壮骨筋腰腿疼痛血压高,胎动阴痒肿五淋鹿茸甘温归肝肾,固精壮阳健骨筋肾虚阳痿腰腿痛,遗精心悸头眩晕鹿角咸温归肝肾,补阳益气壮骨筋腰脊心腹冷疼痛,恶疮乳痈折伤损复盆甘温归肝肾,固精缩尿强精神肾虚阴亏目昏暗,阳痿遗精小便频海马咸温归入肾,壮阳补肾健骨筋阳痿遗精腰膝痛,神衰健忘耳鸣晕狗肾咸热归入肾,固精壮阳扶虚损阳痿虚劳腰膝痛,神经衰弱精血贫蛤蚧咸平归肺肾,固精助阳补虚损肺痿阳痿神经弱,肾虚喘嗽淋尿频角霜咸温归肝肾,温中止呕健骨筋遗精尿血虚劳嗽,疮疡肿毒尽除根鹿胶甘平归肝肾,补精益血强骨筋腰痛遗精疮肿毒,失血赢瘦诸虚损骨脂辛温脾肾包,固精壮阳补肾妙阳痿遗精肠结核,腰膝冷痛频遗尿巴戟辛温归入肾,强神补髓健脑筋阳痿遗精经不调,风湿痹痛寒疴沉智仁辛温归脾肾,健脾补肾强命门腹痛心悸肠结核,遗精夜尿腹泻频肉苁蓉药酸咸温,归入命门膀胱肾固精益髓润五脏,壮阳止血健骨筋阳痿遗精腰膝痛,劳伤尿血久不孕乳石甘温归肾经,强神壮阳催乳灵虚劳咳嗽乳汁少,阳痿筋挛腰腿痛虫草甘温归肺肾,补肺益肾疗虚损阳痿遗精虚劳极,结核咳嗽吐血频韭子辛温心肾肝,补阳止血除寒疝噎膈反胃吐衄血,阳痿遗精服必安蛇床辛温归肾经,助阳燥湿杀菌虫疥癣疮毒肿湿痒,阳痿腰痛带下症楮实甘寒归肝肾,益肝补肾健骨筋阳痿阴衰筋骨弱,虚劳赢瘦目暗昏河车咸温肺肾心,大补气血扶虚损诸虚劳极肺结核,神经衰弱乳汁贫卢巴苦温归肾经,壮阳逐寒止疼痛阳虚寒疝腹胁胀,腰腿疼痛目暗昏仙茅辛热归入肾,壮阳益肾补命门神衰健忘腰腹痛,筋骨痿痹尿不禁沙蒺甘温归肝肾,固精秘尿健脑筋肾虚腰痛遗精尿,神经衰弱头目昏起石咸温肾命门,补肾壮阳祛寒沉湿痹腰痛足膝冷,肾虚阳痿久不孕羊藿辛温归肝肾,壮阳强神健骨筋阳痿遗精寒痹痛,腰膝酸软肢不仁胡桃甘温归肺肾,补气养血化痰饮肾虚腰痛足膝软,肠燥便秘咳嗽频
手诊人的双手上有十二条正经脉的86个经穴和224个奇穴,手部集中了与体内所有器官均有关系的穴位。手掌联结着人体的前部、手背联结着人体的后部各种器官。因此,身体内部有无异常都可由经、穴传递给手的各部位。疾病的信号更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应到指掌的不同部位上来,而指掌的某种部位的形态改变,其中特异性和规律性的改变,就是望手诊病的依据。 掌色与内脏的关系-    白色——病在肺。手掌颜色苍白或萎黄而失去荣华色泽大多是贫血,手掌呈青白色提示可能是瘀血。    黑色——病在肾脏和肾上腺(副肾)。    紫色——病在循环系统以及呼吸困难、缺氧、中毒、瘀血等症。    黄色——病在肝胆。    赤色——病在心脏。掌色红为多血质体质,过红其性格暴躁有患中风的危险。-掌色与饮食-    有些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掌色的临时性改变,在手诊时应该掌握饮食所致的掌色变化以便正确做出诊断。    1.多吃橘子、胡萝卜、豆腐皮者,掌色易黄。    2.多吃绿色蔬菜者,掌色常呈灰色。    3.多吃小豆(红小豆)、苹果酱者、掌色较正常人红。    4.多吃黑豆、黑芝麻者,掌色较正常人青黑。这些因饮食所致的掌色变异属正常变异。-中和掌色诊病-    1.手掌白而无血色,提示营养不良,贫血或病在肺脏;失血过多、术后体虚、产后体虚的手掌多呈白色无华。    2.手掌晦暗无华者,提示肾脏疾病,手掌发青的人,生性冷淡内向。    3.手掌呈绛红色者,提示心火旺盛。    4.手掌皮肤向缎子样柔软红润者,容易患湿热和痛风。    5.手掌发红的人多是热情好客者,如果红色变暗提示心脏功能不好,如果手掌突然变成红茶色可能是脑溢血即将发生的征兆。    6.指端皮肤呈紫绀色,说明体内缺氧,可见于肺功能不全、肺心病、动脉痉挛等。    7.手掌出现红色网状毛细血管,揭示维生素 C 缺乏。    8.手掌皮肤充血发红,多为嗜酒者、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    9.大、小鱼际颜色绯红或呈红白相间,除了经常练习气功者的掌色外,在年轻妇女特除情况下提示了妊娠。    10.手掌红、白交错呈现象花岗石样红色斑状者,俗称朱砂掌(肝掌)即:在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的鲜红斑块不高出皮肤、界限清楚,用小玻璃片平压红色区域为淡白色,放松后又转为红色。朱砂掌的人手掌温度比一般人高出一些故显得温暖些。朱砂掌的出现可提示曾患过肝炎。红斑若呈暗紫色,说明病情已迁延或肝细胞大部分受损害,有些肝病病人患病期间因无明显体征致肝病痊愈后也不知不觉,但在手掌上却留下了朱砂掌。    体内雌性激素增多,也是引起朱砂掌的原因之一,所以个别妊娠妇女,在妊娠期也可见到朱砂掌。另外体内维生素缺乏、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砷中毒等亦可出现朱砂掌。-    握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礼仪,但是握手也会提示许多健康的信息和性格所在。因此,掌握一些手诊知识,在实际交往中非常有用。    一、伸手看对方    伸手时首先看对方的拇指与食指的开张距离。    1.拇指与食指张开30度以下者。主人小心、谨慎、保守、自私,不喜欢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一般身体比较弱些。    2.拇指与食指张开45度者。主人灵活,适应能力强,慷慨,爱好自由自在,独立能力强,富有同情心。一般身体都比较健康。    3.拇指与食指张开成90度者。主人大方、开朗、仗义,独立心极强,不易受环境束缚,但往往大意、浪费,自我主义。一般身体功能比较旺盛,但肝火盛。        二、手感看对方    双方握手时,只要感受对比,就会发现每个人给你的感觉都不一样。    (一)手感的对比      1.手感凉:主脾肾阳虚。体弱怕冷,消化吸收能力差。    2.手感热:主心肾阴虚。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    3.手感湿:主心脾两虚。容易疲倦乏力。手掌多汗者,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心理压力大,精神易紧张。    4.手感干:主肺脾两亏。皮肤干燥,容易感冒。    5.手感粘:主内分泌失调。特别是糖尿病人多见。    6.手感温暖润泽:主五脏调和,身体健康。-    (二)手感的温度    1.手感热    (1)手感热:握手时对方手感比正常人热。如越握越觉得热,则是一种实热病,多有炎症。但再握时反觉不是很热,往往是一种虚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阴虚。多见虚火上浮,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喉炎,高血压,糖尿病,阴虚劳热症等。    (2)手掌热:多见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炎、糖尿病、便秘等。    (3)手指热:多见血粘稠高,三脂偏高,血压高,容易疲劳等。-    2.手感寒    (1)手感寒:手感比正常人寒者,可见于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脉运行不畅,容易疲劳,容易感冒,心慌心跳,月经不调等。    ( 2)手掌寒:多为脾胃虚寒,脾胃消化吸收系统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贫血。女士多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过多。    ( 3)手指寒:多为心功能衰弱及血液循环较差之症,容易疲劳乏力,难入睡、多梦、心跳心慌、头脑不清、头晕头痛。-    3.寒热交错    (1)手指热、手掌寒或手指凉、手掌热或一只手寒、一只手热,多为阴阳失调。多见热天怕热,冬天怕冷;食热上火,食凉觉寒;上热下寒,虚不受补;月经不调,心烦心躁,失眠多梦,容易患上咽喉痛,下面手脚冻等内分泌失调现象。    (2)手掌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者,多为血虚。健康人手掌心冬暖夏凉,只要握手时多感受对方的手感。握手也是一种学问,但是握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手感温度才好比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中药药性口诀大全
第四节 补阴药
补虚药·补阴药之北沙参 | 中药知识
中药的作用及功效(部分)
中药分类总结(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