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篡权者朱棣: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在3个根本问题上否定朱元璋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很多人对于具体什么叫礼仪之邦可能没什么感触,这么说吧,古代中国就算你干坏事,都要找出来一个正当的理由,这就是长期礼仪教化下的产物。

在古代最严重的坏事就是造反了,但就算是干这种最坏的坏事,通常也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朱棣就为自己想了一个绝妙的理由,而这个理由越到后来,越觉得滑稽可笑。

朱棣要造侄子建文帝的反,给出的理由是建文帝违反了祖制,也就是朱元璋的制度,朱棣打着清君侧恢复祖制的名义,成功做到了一个大王朝王爷造反成功的先例。

朱棣说的这个理由还真的比较靠谱,建文帝的确是违背了朱元璋的定下的很多制度,但打下南京之后,朱棣做得更绝,是完全彻底全面的否定了朱元璋时代的制度,其中尤其是以下三点做的最为明显。

削藩,从王爷到囚徒

朱棣对侄子的发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朱棣大旗一挥,号召藩王们都联合起来反对朱允炆,结果各地藩王基本上都没人支持朱允炆。

大家都等着朱棣造反成功了,能把藩王的位置再提一提,起码不能裁撤,因为朱元璋这个慈爱的父亲,实在是太疼爱自己的儿子们了。

跟现在的父母一样,自己的吃过的苦,是绝对不想让孩子再吃一遍的,所以无论朱元璋对别人如何,他对自己的儿子那绝对是好到无以复加,甚至是不惜冒着威胁国本的风险。

朱元璋虽然出身低,但其实他是很爱读书的,尤其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知道读书人的重要性,他对于分封的危害性那是非常清楚的。

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杀人太多方面,朱元璋杀人的目的只有一个稳固统治,朱元璋在明知道分封有危害的情况下,依然把各个孩子都封了出去,而且他的分封属于实封,也就是诸王都有实权,不但有军队,而且百官见了都要下跪,称一声王爷。

为了消除隐患,朱元璋大力做思想教育工作,天天强调诸王要拱卫中央,临时还颁布《皇明祖训》,重申了诸王的责任和义务。

但人死如灯灭,朱元璋希望给自己的子孙无限荣宠,给他们实权,给他们封地,给他们地位,但朱元璋死后一切都变了,建文帝被朱棣推翻了。

朱棣的屁股刚坐热,就开始着手削藩了,也就是说,朱棣完成了建文帝没有完成的削藩事业,朱棣的削藩比建文帝更加彻底,更加绝情,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王爷等同于囚犯。

如果没有朱棣的造反,沿着建文帝的思路走下去,无非就是藩王的实力缩小了,甚至有点跟汉武帝一样的结局,在推恩令的作用下,藩王们越来越小,最后完全不可能在威胁到中央。

但是朱棣这么一闹,变成了造反家朱棣要对藩王是彻底地管控起来,他绝对不希望,有人来造自己的反,于是中国历上最惨王爷们诞生了。

想拥有军队,那是想都别想,朱棣干这个起家的,王府的卫队全部取消,一个不留,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因为朱棣的行动,明朝只要你是个皇帝,你第一个要防范的就是这些王爷,于是关于明朝皇帝很多不可思议的规定出现了。

明朝的王爷不能随便出城,哪怕是你出生给祖宗扫个墓,都要经过地方官员的批准 ,这很明显他们是被看管起来了。

以前地方官见了王爷要下跪,不管你官位多大,只要你是老朱家的王爷,那你就是大官一头,官员见了你是要下跪的。

现在倒好,连出个城都要得到地方官的允许,明朝的王爷有一条铁律,那就是王不见王,二王不想见,你想走个亲戚串个门,绝对不行,如果你非要这么做视同造反。

更搞笑的是,明朝的王爷不能喝酒,当然了自己生日这天除外,你说这个规定是为什么呢,主要是防止王爷拉拢私人势力,你看看为了防止王爷们作乱,这招有多绝,你请客吃饭不让喝酒,还怎么联络感情。

更有趣的是,王府里你要雇个参谋呀师爷呀之类的角色,大明律法规定,只能用落地的读书人,也就是说你只能聘请能力差的文人,釜底抽薪断了王爷们身边有高人的可能性。

再加上明朝的王爷是不能做官的,不能参加科举,只要你是老朱家子孙,一旦你长到一定岁数,就要去封地,到了封地之后,你啥也干不了,无所事事,国家会按时给你发工资,而你什么都不用干,也完全不让你干。

连读书做官的路都堵死了,明朝王爷们的出路,就只剩下混吃等死,然后就是不停地生孩子,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一件事可以做了,到了明朝后期,明朝靠着国家财政养活的宗室,已经是财政一个巨大的负担。

还导致了土地的大量兼并,王爷们东西不够吃,自然会去侵占别人家地,当你在造反方面管得特别严的时候,在别的方面就会给予大量的补偿。

明朝后期,王府和宗室成了明朝的顽疾,甚至是拖垮了大名,导致了大量无地流民的产生,朱元璋想让自己过得好,结果大明的王爷们成了跟囚犯差不多的人,还没有任何的希望和出路,只能混吃等死。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的好儿子,朱棣,除了大力限制藩王,朱棣在改变朱元璋的策略方面,还真的是不遗余力。

设立内阁,变相恢复相权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但是除了朱元璋这种超强劳模之外,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扛不住没有宰相之后,雪花一样的政务,连朱棣也扛不住。

于是在朱棣登基不久,命令七名品级相对较低的文官进入翰林院,以翰林院官员的身份替他出谋划策,以备顾问。这七名文官分别是解缙(34岁)、黄淮(36岁)、胡广(33岁)、胡俨(43岁)、杨荣(32岁)、杨士奇(37岁)、金幼孜(35岁)。

这就是明朝最初的首辅,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岁数给写出来呢,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因为这些人实际上都比较年轻。

朱棣晚年时均不超过六十岁,更兼出入宫禁,伴随皇帝,了解很多机密重事,也就越来越成为皇帝离不开的左右手,很多时候年龄会变成你胜败的唯一因素。

杨荣、金幼孜两人在北征途中教育皇太孙朱瞻基,也与朱瞻基结下了个人感情。可见,长期身处于机密枢要之地,为内阁学士们不断赢得了地位与荣誉,而漫长的伴随君主、太子、太孙的经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年龄的优势,是永乐年间内阁大学士地位不断上升的关键。

杨士奇更是活成了四朝元老,到了宣德年间,内阁获得代皇帝在奏疏上票拟意见的权力——票拟权,使得内阁在政务处理方面进入中枢位置获得了制度上的保证。

所谓票拟,指的就是本来批阅奏章是皇帝的权力,结果皇帝说,你们内阁先看,看完了给个处理意见,我只批示行或者不行。

从此,内阁的权力得到了固定,不仅仅是个咨询机构,而且实际上可以控制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了至少部分的“相权”。

越到后期,明朝的皇帝越是懒,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内阁首辅,实际上已经成了宰相,而且权力比宰相更大,因为内阁首辅权力是没边的,尤其是和司礼监通力合作的话,会产生完全把持朝政的效果。

明朝出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内阁大臣,他们实际上就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像严嵩和张居正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只不过是一正一反,但其权力之大,实际上是如出一辙。

朱元璋好不容易废了宰相,朱棣倒好,又变相地恢复了宰相,而且朱棣创立的内阁制度,一直被延续,明朝都亡了这项制度还在,并最终随着清朝皇族内阁的产生,而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足见这项制度对中国此后政治的影响力。

给太监以荣耀

朱棣不是个好儿子,熟读史书的朱元璋,最是知道太监的恶果,所以严令太监不得干政,而且在宫门口树立一个铁牌,上面写这太监干政者,立斩。

结果朱棣完全违背了自己的老爹,不但重用了太监,而且是给太监以荣耀,让太监的权力扩展到帝国的方方面面。

朱棣宠信太监也是一步步来的,当年朱棣造反的时候,燕王府中不少宦官在靖难之役立下战功,如郑和、小名“狗儿”的王彦均立下军功,以军功得幸,在朱棣眼里这些太监跟大将军也没什么两样。

于是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太监全面干涉大明的事情,从一批从起兵有功的宦官担任要职,掌握军队,了解各地动向,遂有监军、镇守太监之名目。

于是,永乐朝的宦官开始干预政治,先是带兵,或被派往出使远洋,或监军;之后是派出去镇守各地;再然后则是为皇帝打探消息,设置东厂以行使特殊监视任务。

像带兵,出使这些真的是军国大事,但是朱棣却委派太监去,这实在是开了明朝太监参与政治的恶例,郑和是个了不起的太监在,这肯定没的说,但更多时候给了太监权力之后,他们实际上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恶果。

最著名的就是王振,真是应了那句,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他的进宫很有戏剧性,当年皇帝颁布诏书,说那些日常评级不合格的教习,他们属于明朝的学政系统,如果愿意可以到京城做官。

这就有点奇葩了,考核不好的人到京城做官,还有这种好事,只不过这个地点有点特别,皇宫里面,皇宫里只有一个男人呀,所以你要想做这个官,就只能先舍弃点东西。

工作嘛,就是教太监读书,王振大半辈子都蹉跎不堪,看到这个诏书之后,牙一咬,眼一闭,心一横,咔嚓一刀,就进了宫。

有了文化的太监最可怕,尤其是对于王振来说,他本来是个士大夫,现在做了太监,但是雄心壮志依然还在,这可就比较可怕了,当你的愿望越大的时候,你造成的破坏可能就越大。

一直想要建功立业的王振,终于凭借着自己和明英宗的关系,忽悠着御驾亲征,王振也过了一把领兵出征的感觉。

结果事实证明,只能让王爷们用落第秀才是非常明智的,王振这个考核靠后的官员,果然就是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带着几十万大军,是各种作死。

一次次错过机会,最终在土木堡,明朝几十万大军被瓦剌击溃,明朝精锐部队尽丧,连皇帝都被瓦剌人给掳走了。

这就是一个想要建功立业太监的下场,但重用太监的口子一开,一个王振倒下去,千万个王振站起来,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就你再也别想关进去,直到明朝灭亡。

跟内阁权力一样,宣宗时期,太监获得了一项制度性的权力,批红权,什么叫批红,前面我们说过,内阁看完奏章之后,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需要批复同意或者不同意,但就连这么简答的事,皇帝也不想做,于是就委托给了太监。

因为皇帝用的是朱笔,所以这个也叫批红权,从此诞生了明朝太监的金字塔,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个批红一个盖章,皇帝只需要动动嘴。

因为这个成了一种制度,所以后期,出现权倾朝野的太监很容易,批红和盖章的权力,都掌握在太监手里,你说他们能不嚣张吗。

这跟内阁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明朝朝廷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文官们以入阁为荣,太监们的目标是成为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而如果有内阁首辅能搞定权力最大的太监,那么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朝廷,明代的权臣就是这么诞生的。

朱棣不是个好儿子,改了自己老爹很多东西,但朱棣是个好皇帝,他创立的制度,自己还能驾驭,但后代们一个不如一个,奇懒无比,最终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各种乱象,源头就在朱棣这里。

关于朱棣,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出现了内阁首辅和廷推,为什么没能演变成类似英日的内阁制度
西山的余晖——大明朝得与失(精彩原创好文)(中集)
大明朝皇帝 “废柴”尽出,为什么还活了276年?
明朝有不少皇帝的能力平庸,为何却有276年国祚?说出来别不信
朱元璋堪称工作狂,在位31年不曾懈怠,后人却将偷懒发挥到极致
被中国皇帝翻来覆去,折腾了1000多年,什么事情如此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