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派城市考古 | 慕尔鸣路的甲秀里
userphoto

2022.08.01 上海

关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慕尔鸣路是什么路?

甲秀里又在哪里?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东部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茂名北路,在修建之初被命名为慕尔鸣路,直到1946年才改为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走在这条南北走向的繁华街道中,茂盛的梧桐为行人遮蔽夏天的烈日,空气中咖啡的醇香令人感到惬意,沿路的建筑仿佛将人们带回那个时代的上海。这条路上的许多建筑都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彰显着上海的魅力。

就是这样一条人文气息浓郁的马路,有一处传统与西洋结合的石库门建筑,它就是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甲秀里。始建于1915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24年有一位伟人在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甲秀里探寻这段历史印记。

1924年6月,31岁的毛泽东带着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老人寓居于此。这里是毛泽东一生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手革命,共度了一段难得的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光。在此期间,毛泽东除了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领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为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铭记这段历史,1999年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在这里建成开放,饱经风霜的旧居打开大门欢迎各地游客前来瞻仰伟人故居。近年来为迎接,静安区委高度重视,对旧居内外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展陈提升,这座石库门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以“修旧如旧”的建筑和丰富充实的展陈再一次与公众见面。

推开陈列馆的铁栅门,迎面就看到了一家四口在竹林中小憩的场景。年轻的毛泽东手持书卷侧头似与身旁站着的杨开慧交谈,而她怀中抱着的正是家中次子毛岸青,长子毛岸英正走向父亲身边并大大张开双臂。如此温馨又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不禁令人想象一家四口在这里生活的日子。

走进7号楼一楼,想象中的画面似与眼前的场景对应了起来。客堂间里摆放着几把椅子几张桌子,这是毛泽东会客讨论各类工作事务的地方。隔壁的前厢房则是一间卧室兼书房,桌上的毛笔和纸张无一不在提醒访客,它们的主人毛泽东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到深夜,而杨开慧除了料理家务,还要帮助毛泽东誊写文书。走入后厢房,这是岳母向振熙老人的卧室,从家具陈设中不难看出,由于毛泽东、杨开慧工作繁忙,他们年幼的两个孩子平时就由向振熙照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毛泽东一生多次来到上海。为了清晰展现他的革命事业与上海紧密相连,陈列馆利用5号楼和9号楼的空间,采用三大部分、八个单元、两个实物展区等进行叙事探究。用一封封旧信函,一幅幅老地图,一段段峥嵘岁月,叙述了毛泽东在上海的革命历程以及他的家国情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段《西行漫记》中的谈话揭露了毛泽东真正确立初心的时间和原因;一张国共两党要员的合影从侧面印证了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地位和作用;一篇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社论明确树立上海红色之源的光荣地位。

这张1924年杨开慧在沪期间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的合影,是这个家庭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福”,被誉为“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因为当时中共党内不允许重要人物拍照,所以毛泽东即使身在现场但并未入镜。说它完美,是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严格遵守党的规章制度,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当步入9号楼一楼时,这张特殊的“全家福”常常令参观者驻足流连,旁边还有一段1930年1月杨开慧与毛泽东分离后所写的话语——“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但遗憾的是,这份对毛泽东深深的爱恋,在毛泽东离世后才被发现,他终究没能收到爱妻沉甸甸的思念。



小小的甲秀里蕴藏着一段初心足迹,不长的茂名北路播种下一颗红色种子。漫步在茂名北路,缓步在甲秀里,欣赏海派建筑石库门之美,感受上海红色基因的力量。


来源:静安文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重访甲秀里
毛泽东杨开慧夫妇、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陈云旧居陈列馆
老底子上海人的海派年俗:老虎灶打水、理发店烫头
全国各省市红色旅游景点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