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朱家角中学建校80周年(之一)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艺术,是人类走出蒙昧,走向进步,通往未来的桥梁,自然也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通过相传不绝的教育,将一代又一代新人引入优秀的文化领域,使精神文明不断发扬光大,使物质文明得以持续发展,构筑华夏子孙足以自豪的历史基石。这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教育所占之地位及其责任,乃特别重大。'深入探寻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可以跨越时空回首沧桑,可以穿透星云展望未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给人以鼓舞,因此特别值得回味,值得思索,值得彰显。

朱家角中学的前世今生(上)

今年8月,是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建校80周年,也是成为县重点中学44周年。走过80年风雨历程的朱家角中学由小而大,由微而著,昔日前贤栽下的树苗、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屹立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闪闪发光,结出了累累硕果。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42年8月的私立济青中学和成立于1945年的私立约光中学(当时属江苏省昆山县,解放初划归青浦县)。1950年,两校合并为青浦私立珠溪中学,校址在西井街马家祠堂,1956年改造成公立学校,更名为朱家角初级中学,并迁到课植园 (又名马家花园) 内。

01

私立济青初级中学

私立济青初级中学(朱家角中学前身) (1942年8月----1950年2月)(徐氏存古祠堂)

创建于1942年8月的私立济青初级中学,是珠里第一所中学。其前身是私立近知中等补习学塾。校址设立在城隍庙前面孤独的徐氏存古祠堂内,该建筑是典型的中式结构,正厅、厢房、天井,厢房有楼,教学活动主要在厢房,教室很小,学校大门一关,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清晨、傍晚庙边乌鸦一飞,颇有凄凉之感觉。

建校由来:l942年春,正值沦陷时期,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强盗的蹂躏,老百姓都生活在苦难之中。朱家角镇及附近地区的小学毕业生无法继续升学了。尤其是一些家境贫寒的优秀小学生毕业后,更是无法继续求学,只能失学在家。当地热心于教育的有识之士,有鉴于此,于1942年春发起创办近知中等补习学塾,有学生10多名入学,同年8月,要求入学者倍增,遂将学塾改为“私立济青中学”,校名含有救济失学青年之意。当时身为小学校长的程士敏先生,到处拜访工商界的几位实业家,恳求他们造福桑梓,捐资助学。大多热心人士都很赞成,决心相助,商会会长杨志贤全力协助,同意共同筹措办学经费。组成了学校董事会(即校董会),共同商量建校事宜。商会会长杨志贤任董事长,发起人程士敏任校长。经费由董事会筹措,校舍由校长设法解决。校长程士敏家住朱家角瑚瑎港(即如今的西湖街),西边的邻居家,有爿大染坊,业主是徐世周先生,校长熟悉徐先生为人正直、热心助人、乐善好施,便去商量借用徐氏的祠堂作校舍,面积较大,房屋宽敞明亮。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场地,正好可以做操场。徐先生一口答应,无偿借用。1942年8月,“私立济青初级中学”正式建立。为本镇第一所中学。

学校概况:学校就设在西湖街徐姓“存古祠堂”内,其正门高墙是红砖嵌白线的砖墙,远望壮严肃穆,正中上方书有“徐存古宗祠”五个大字,白底黑字,中间是石库门式的两扇黑漆大门,进大门是一方天井,左右两边是厢房,右侧作传达室,左侧是体育用品及什物存放处。天井后是一间大礼堂,学校对家庭生活确实困难、有志求学而读不起书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接着是师资问题,校长建议校董从自己的亲友中物色各科合适的人才,因为当时是战乱时期,社会不太平,有些大学毕业后不便外出谋生的知识分子,在家乡教书也是一举两得。通过校董们的动员和邀请,招来了一批从“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毕业的人才,分别担任数、理、化、文、史、地等各学科的教师。学校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效果也很好,深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与敬重。因此学校声誉也越来越好。

学校发展:建校一年后,1943年秋,学生从上—年的2 0多名增至4 0多名。分初一,初二两个班。那年,地方人士捐款万余元,购置初中物理、化学仪器各一套。1944年秋,学生增至8 0余名,设初中三个年级各一班。1945年秋,增一个高中班。翌年春,限于人力物力,高中班停办。1949年春,有学生150人。济青中学的建立,结束了本镇学生必须去外地读中学的历史。既方便了学生,又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1947年5月12日《珠风》第三期,曾刊发过一篇题为《济青》的专稿:“济青是本镇一所唯一最高深度,也是本县首先获得教育厅核准设立的一所中学。济青的沿革,自创办到现今,先后曾经过了四次蜕变,初期不过为一实习学塾,民国三十一年秋(1942年),因社会的需要,始改设中学,今日规模,实以当时为始基,到民国三十四年秋(1945年),沪上学子返里者多,复添高一一班。已呈准教厅立案,据最近确讯,该校已获准教育厅立案,今后济青的前途,实不可限量,在这里,我们也衷心为朱家角每年数百余小学毕业生庆幸着,因为他们已有一个升学的最好去处了。

“济青,幽静的读书环境,从操场后面望去,清丽的乡景,展示在济青学生生活的周遭。这里,优美,沉静。许多年前,虽还是一所徐氏祠堂,但现已易为一处读书佳地了。济青学子没有一刻不在这优美的教育环境中生活着的。早晨,当晓雾还弥漫在远处田间的时际,济青学生已沐浴在充溢着生之力的朝曦中,在操场上开始活动了,也有在教室中静静地做着功课,潜心在知识的整理和学习中。早操的钟声,展开了整齐的队列,他们自己呼唤口令,在朝阳下,展伸着他们年青者蓬勃的力。接着,便开始他们学习的生活,在上午,这是一个最好的读书时间,各个课室里响彻着老师们的讲解声音,年青者浓烈的未知欲启诱他们,从各个科目中接取着知识食粮。饭后,活动的科目稍较多些,他们除了上课外,时常沉浸在相互学习的讨论中,也有在图书室找取着精神粮食。

“一个学校,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充分的参加一切活动,使他们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济青学生,除了平日潜心在课本上外,活动方面也有相当的发挥,他们有一个健全的学生组织,叫做“级联会”,是由各个学级会联合组成,主要工作,有级联会刊的出版,各科研究会的座谈检讨,图书室合布社的轮值服务,级际间的球类比赛等等”。

1947年7月《珠风》报又报道:济青中学添聘了校董:上海市吴副市长、市教育局杨处长。增添了老师:复旦大学学士、教理科的沈庆宏,聖约翰大学学士张宝澄、张宝忠等。

1949年2月《明报》上,又载有一文:“济青同学近来忽发奇心,袭用其《朝霞》社旧名,编辑月刊,业已付梓,即将出版”。

02

私立约光初级中学

私立约光初级中学(朱家角中学前身)(1945年---1950年2月)(井亭港漕港滩马家宗祠)

1945年,在放生桥北面,当时是昆山县管辖的井亭镇,由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一些校友发起、也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学校要发扬光大圣约翰之光,故取名为“约光中学”。

约光中学设在井亭巷漕港滩马家宗祠内,门前漕港滩,河水奔流,船儿穿梭,倒是生气勃勃,更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佳境。但校舍比较陈旧,课桌椅大多由镇上其他学校赠送的,约光中学办学时设备比较简陋,但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学校特别重视英语教学,第一任校长是马希圣,他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后由金尚华接任。

约光中学开办当年,即设初中三个年级各一班,并附设高中一年级实习班,另有高二附读生一名。1946年取消高中附读制,只办初中。至解放前夕共拥有学生191名。

王学泰是朱家角中学教师,他的父亲王承尧是位职业教师,抗战前任井亭小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约光中学教师,也是约光中学创始人之一。

王学泰是约光中学的首届初中毕业生。谈起约光中学,他有许多话要说:“约光中学设在井亭镇西井街漕港滩马家祠堂,当时没有正规的教室,也没有实验室,学生用的课桌椅是从一隅小学讨来的。创办时学校只有三个班级,我们初三毕业时,全班只有12名同学,其中11名是男生、1名是女生(女生是镇上徐牧师的女儿)。我在约光读书时,校长是马希圣,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约光中学读书,与好友游山玩水,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几件趣事“。

约光中学校友朱上池在《朱中远思》一文中说:“上海解放前后,我就读于约光初中。祠堂门口有门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在东侧的平房里。一共三个班级,近百名学生,十来个老师,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没有食堂,只有一户校工住在学校,自己烧饭,他有一个孩子也是我班同学。学校里的老师都很敬业,个个有才华。那时,学校虽小很简陋,但照样培育了我们这些孩子。”

1949年5月,青浦解放后,昆山的井亭镇与青浦的朱家角镇合并,归属青浦县管辖。“济青中学”、“约光中学”也在青浦县人民政府的牵头下,于1950年2月两校合并,学校不用“济青”,也不用“约光”,另起了一个富有地方色彩的“私立珠溪初级中学”为校名,校址仍在约光中学原址。刚合并时有四个班级,学生183人,校长仍由金尚华担任。同年9月起,私立珠溪中学,校长改由张绍骞担任。

03

私立珠溪初级中学

私立珠溪初级中学(1950年2月---1956年5月)(漕港滩马家宗祠、课植园)

1950年2月,私立珠溪初级中学成立后,学校设备得到充实,师资力量有所增加。积极为工农开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自张绍骞接任以后,县里开始比较关心私立学校,发放医药费(学生使用)和清寒教师补助金。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和人民助学金,和公立学校几乎是同等待遇了,教师才开始安心教学。当时国家教育经费紧张,私立学校几乎没有国拨经费。为了教学需要,张绍骞在业余时间自制物理实验仪器。没有用国家一分钱,建立起一个稍具规模的物理实验室,在物理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学生、家长和县教育局的赞赏。县教育局还多次组织其他中学教师来校参观学习。一些自制仪器曾在青浦县教具展览会上展出,其中一台蒸汽机模型还送到南京展出。

因教职员工人手缺少,张绍骞还兼任总务,主管医务室,为学生治病;积极参加护校值班等等。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清晨离家,深夜回家。1955年,学校从马家祠堂搬到马家花园,又由他主持修缮、搬迁工作。他带头尽可能地自己动手,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费用。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将马家花园中一小楼分配给他居住。他放弃了县政府免缴房租借给他的一座位于泰安桥堍的住房,搬到学校居住。从此他更是日夜不分,全部时间都扑在学校工作上。那年,他被评为优秀教师,出席青浦县第一届优秀教师大会,荣获奖状。

朱家角中学退休教师吕其淑在《记忆中的母校》一文中说:“那时的珠溪初级中学,在井亭街漕港滩“马家祠堂”。学校规模很小,共有六个班级,二百余名学生,十余名教职工,其中女教工仅有语文教师潘祖勤与我两人。校舍条件很差,教室光照不足,设备简陋,教学实验很少,唯一的一个办公室既是老师备课休息的地方,也是全校教师集中开会的场所,又是吃饭的餐厅,一室多用,可想而知,那时办学条件很艰苦。但领导工作有方,老教师多,教学经验丰富。年轻教师比较少,但工作干劲足,教学认真负责。彼此间关系融洽。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心情舒畅”。

wuyuqu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上海部分初中中考喜报公布!升学成绩喜人!
百年名校:汕头市第二中学
兰溪一中
据说常州70%的名人毕业于这些学校
福州这15所百年中学,光靠历史就能亮瞎你!你的母校上榜没?
漫谈吴江老校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