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工心脏会完全取代心脏移植吗?
userphoto

2022.10.27 上海

关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业内普遍认为,人工心脏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求在未来将呈几何级增长。




撰文 | 凌骏
昨天,脱口秀演员王十七和他体内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一起登上热搜。

十多年前,王十七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原发性的心肌疾病,左、右或两侧心室出现明显的扩大,心收缩功能减退,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2019年,因病情恶化,王十七被120急救送往北京,医生告诉他,他的心脏已支撑不了多久,需要做心脏移植。

难以寻找到合适供体的王十七,幸运的赶上了首个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在开展临床试验,他成为了试用者。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王十七表示,接受治疗后,现在已可以如正常人般生活。医生还告诉王十七,未来还有机会摘除人工心脏。

事实上,植入人工心脏后,患者仍然保留着自然心脏,也因此具有恢复自然心肌功能的潜力。而对于一些暂时不适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或等不到供体的患者,人工心脏常用于移植前过渡治疗(bridges to transplantation,BTT)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工心脏还可代替心脏移植用于最终治疗(destination therapy,DT),并实现更长期的生存。有研究统计,在美国141家定点医院,DT作为初始适应证的植入比例从2006-2007年的14.7%增至2014年的45.7%,而用作BTT的植入比例则从42.4%下降至30.3%。


什么是“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心脏,多为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其最关键的部件是“人工心脏泵”。

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为例,患者的血液从左心室经血管流到血液泵内,泵内的叶轮转动产生离心力,将血液泵出,经出血管流入升主动脉,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脏功能。早在1966年,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首次为一名37岁的女性患者移植了LVAD。

图源:四川省人民医院

早期的人工心脏缺点在于装置过于笨重,耐久性较差,且手术创口大等,因此仅局限于作为心脏移植前的短期过渡手段。

技术迭代后,现代人工心脏不再追求“心脏搏动”,而是通过泵中的叶轮旋转,将血液从泵的入口输送到出口,也正因如此,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不再有脉搏,或脉搏强度严重降低。

在此基础上,第三代人工心脏诞生,其中就包括全磁悬浮人工心脏。2017年,由美国公司研发的HeartMate成为首个获美国FDA批准,成功进入市场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相比过去两代产品,第三代人工心脏体积进一步缩小,易植入,运转时几乎不产热。同时,由于采取了非接触式轴承,包括全磁悬浮、磁液悬浮、纯水悬浮等技术,血液将不再接触轴承,血液中的细胞或其他物质也因此遭受机械损伤,改善了术后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问题。


心室辅助和全人工心脏

据“新京报”统计,截至9月29日,我国人工心脏相关专利申请总量为1134件,至少有10家中国企业在研发人工心脏。

相比于欧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其核心零部件人工心脏泵,《第三代人工心脏泵研究进展及应用》一文指出,相关技术涉及磁悬浮、流体力学、永磁电机制造、叶轮设计、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由于技术问题,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

直到2021年11月,中国国家药监局才批准了第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工心脏——正是王十七使用的那一款,而这也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该产品说明要求与特定人工血管配套使用,为进展期难治性左心衰患者血液循环提供机械支持,用于心脏移植前或恢复心脏功能的过渡治疗。

图源:《第三代人工心脏泵研究进展及应用》

包括我国上市的三款人工心脏,大多数应用于临床的心室辅助装置均为LVAD。左心室是全身泵血的主要动力源,在许多心衰重症病例中,若能解决左心室的问题,即可提供足够的心脏功能。

但LVAD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右心系统功能衰竭是单纯LVAD植入术后的常见且严重并发症。同时,由于LVAD仅支持一个腔室,对于患有终末期双心室心力衰竭的患者,它将不再奏效。

因此,另一种被称为全人工心脏(TAH)的装置常在临床上用于替代,这是一种脉动式气动泵,用于原位替换原生心室和所有的心脏瓣膜,以彻底取代心脏功能。目前,全球主要的两款TAH产品分别是美国公司的SynCardia TAH和法国公司的Aeson。

从诞生年代上看,TAH其实要早于VAD,但因为受到大尺寸和耐用性差的限制,TAH植入患者经常出现诸如感染、神经系统事件和出血等并发症。而以Aeson为例,其造假昂贵,重量约为自然心脏的三倍,也不适用于体型较小的患者。

正因如此,尽管大多数TAH企业将目标雄心勃勃地定在“彻底代替心脏工作”,但目前全人工心脏基本仅用于移植前过渡治疗,同时不适合植入VAD的患者,还有不少过去研发TAH的公司,现在也都转而投向VAD赛道。


能否彻底代替“心脏移植”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我国心衰现患人数约890万,晚期心衰患者近100万。但2015-2018年,大陆地区35家心脏移植中心仅共完成心脏移植1583例。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艳曾撰文称,一般心脏供体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脑死亡供体,即在心脏正常跳动的情况下摘取,在4至6小时内完成心脏移植,这是由于心脏停止跳动后,由于热缺血、不能使用等原因,脏器会逐渐变坏,造成移植失败而造成的,同时心脏移植供体与受术者还要考虑血管匹配程度、心脏大小等诸多问题。

短期来看,心脏供体稀缺的状况难以实现根本扭转,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人工心脏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求在未来将呈几何级增长。

但从技术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VAD,还是TAH,要想永久替代人类的心脏,仍还要攻克诸多技术难关,包括更长的机械寿命、更小的功率要求,更易于植入和监测和更长续航。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设备,目前的人工心脏都包含有体外装置,患者腹部会留一个小孔,连接体内外装置的导线从小孔穿出并放在随身的背包内。

价格问题同样是可及性的关键。

《国内外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研发与应用进展》一文指出,植入式VAD主流产品的售价在8~10万美元之间,叠加手术及护理总费用通常超过15万美元。虽然费用较高,但欧美等国家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可覆盖其中大部分,患者自付比例相对较低。

在中国,VAD属于新进入市场的高端医疗器械,定价收费和医保政策尚不明确,国内商业医疗保险也难以对其费用进行覆盖,如果自付费用超过百万无疑会使得器械的推广受到限制。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责编:田栋梁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人工心脏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国内外技术现状
左心室辅助装置现状及 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开展情况
人工心脏赛道发令枪响,谁最有弯道超车的底气?
没有心跳,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人工心脏”的那些事儿
[首藏作品](8535)我国第三代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推广应用
人工心脏,给心衰治疗多一个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