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廊桥:消失的“她”?

正文共:4428字 18图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廊桥

2019年2月,
台湾地区南投县集集镇,
一场热情的木构桥梁“通桥“典礼正在举行。
集集镇,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名。如果不是因为著名的台湾“9-21”大地震,多数国人恐怕一辈子未必会听说过这个地名,集集镇正是“9-21”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也是大地震造成遇难者最多的地方。如今的集集镇,一般建筑需要满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的抗震设防要求,相当于大陆地区最高的9度抗震设防标准。
一个木构桥梁,在大地震震中选址、筑基、上梁、圆桥,它安全吗?它耐用吗?
       这座木构桥梁长43.5米,木拱跨度28米,桥宽5.5米,采用三重檐结构,两端桥头设亭,离水面高度20米,营造方法为中国传统的编木拱桥技术。桥梁由泰顺廊桥文化协会等民间组织捐建,所以命名为“浙江泰顺廊桥”,这也是泰顺廊桥首次在大陆地区以外兴建的案例。
答案呼之欲出,泰顺廊桥,以及它所代表的传统编木拱桥营造技艺。

2009年9月,由泰顺等浙闽四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廊桥,这种在浙南和闽北的崇山峻岭中发展了千百年的古老营造技术,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发现

1966年,浙江省交通厅组织编写了《浙江桥梁》书稿,在“屋盖式木桥”中提到了浙南地区的一种“木撑桥”,介绍称这种桥为单孔桥,结构用硬木梁加八字撑,特点是跨径大净空高,最大跨径可以超过40米,对山区因暴雨发生山洪携带大量漂浮物穿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1980年10月,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主持下,《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了第三次编写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浙江省交通厅的工程师介绍了省内一种特殊的“八字撑桥”,引起了“木拱桥”章节专家组的重视,于是驱车400公里来到浙南,实地考察了多座木拱廊桥,并兴奋地引之为重大发现。

时至今天,统计显示浙闽两省之间约有百座历史遗留的木拱廊桥存世。

浙江就全省范围而言,不同地形分布比例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然而在浙南地区,山地的比例更加极端,达到“九山半水半分田”。如果有机会来到浙江南部,特别是丽水地区,龙泉、泰顺、云和、庆元等地,会发现与北部的杭嘉湖平原有显著不同,这里山峦连绵,溅谷深切,云雾缭绕,植被茂密。雁荡山、洞宫山、仙霞岭,起伏的群山构成了浙南地区的基本地貌形态,偶尔在谷地寻觅到些许平缓的区域,往往都是有些年份的村落驻扎之地。

——闽浙地区以连绵的山地丘陵地貌为主
丰沛的雨水赋予这片山岭之地以发达的水系,自高向低,自西向东,山溪汇聚成河成江,龙泉溪、松阴溪、飞云江、瓯江,一地一河的命名比比皆是,河流滋养着山岭之中的人类社会发展,却也阻断着与外界的交流,于是,一种以本地杉木为主要材料的木拱桥,成为浙南山区村落沟通外界的必要途径。

——泰顺仙居桥(始建于明代)

这种木拱桥在当地又称“蜈蚣桥”或者“鹊桥”,都是取其外形相似的意思。桥拱之上类似于走廊通道的设计,在古桥梁的形态中并不多见。走廊能遮风避雨,逐渐成为当地民众小聚交流的场所,有了意想不到的人际交流功能,甚至当地人还在走廊里还摆起来货摊,买卖些小物件。

然而,尽管这种带廊檐样式的桥梁不多见,但在前来考察的专家们眼里,这并不能称得上有重大发现价值,真正让专家们上头的,是他们认为廊桥所呈现的编木技术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所呈现的营造技术一脉相承,而随着汴水虹桥的损毁,编木拱桥营造技术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专家们相信浙南廊桥的发现证明“编木拱桥营造技术发源于中原而传承于闽浙”。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并不十分可靠,至少缺乏更多的证据表明来自北宋都城开封的营造技术南下至闽浙山区传承下来。
不过,能够与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有如此缘分,浙南廊桥,就再也藏不住久经岁月的璀璨光华了。
渊源

《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的地位不用多言,5米多的绢色长卷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市井,画面中处于C位凸显的便是号称“东京之眼”的虹桥。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木拱桥起源,汴水虹桥采用的是木构件相互穿插别压并在节点处绑扎绳索的编木结构,整座桥没有桥墩,单拱跨于两岸。

——北宋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什么是“编木”结构?其实就是竹编技术换了一种材质。竹编是利用竹篾能弯曲有韧性的特点,将其错落排列编织成平面的过程,古代的竹编技术最早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么,如果把竹篾换成粗大的硬木,同样用编织的手法,就是编木。木头不可能像竹篾那样任意弯曲,所以编织硬木无法形成平面,势必要形成拱形。

这种把木材编织成拱的手法,和流行于江南地区餐桌上的一种名为“筷子戏”的游戏如同一辙。

——6根筷子即可搭建一个拱架

如上图所示,斜立的每一根筷子,一头是压力的主体,另一头则是承压的客体。两根斜立的筷子夹住横筷,使其不能滑动,而横筷的存在同样对斜筷的位置产生制约,通过摩擦力互相制约产生相对稳定的受力体系。如果把筷子的数量成对增加,每增加4根,就会新编一节拱,编木拱桥的基本架构就形成了。

——用小木棍搭建的编木拱桥结构

编木结构的灵感来源于编织技术的材料替换,而编织技术并非某一种文明所独有,那么这种木拱形式的设计构思完全可以在世界各地得到发展,就像榫卯技术那样。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就绘出了同样为编木结构的木拱桥草图。

——达芬奇木拱桥手稿图

没有证据表明达芬奇编木拱桥的设计思路受到来自东方的影响,同样,也没有办法证明闽浙交界密集分布的廊桥是来自北宋汴京的传承,也许,就如同榫卯的发现和发展一样,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建筑的应用共识。
匠作

廊桥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即下方的木拱系统和上方的廊屋,其中起承重和稳定作用的是下方的木拱系统,这也是廊桥施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大部分廊桥的木拱都采用两套编木结构,先搭建一套三折边的木拱,再编入一套五折边拱。两套编木结构中起主要承重和稳定作用的是三折边拱,五折边拱起到辅助和稳定主系统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桥面的八字撑或者叫剪刀撑的辅助结构,用来进一步服务于整体稳定性。

——图片修改自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在主持施工的绳墨(类似于项目总监)眼中,这些都有属于廊桥的特定术语。三边拱称为三节苗,五边拱称为五节苗。作为受力承重的主系统,三节苗的组成部分分别的主拱上斜苗、平苗和主拱下斜苗,而用来连接主拱斜苗和平苗的横木称为大牛头。

相邻的边拱(苗木)之间采用直榫和燕尾榫两种联结方式,在木构榫卯联结方式里这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类型,所以廊桥的边拱联结只以稳固为目的,并不追求形式的复杂精巧。

——直榫是最基础的榫卯技艺。一个榫头,一个榫眼,构件相连,各边角都呈直角。

——燕尾榫由头榫与尾榫共同构成,尾榫一般为头榫的2倍左右,在木工连接中它具有强度非常高的机械结构,以及超强的抗拉力。

然而,即便是直榫和燕尾榫这样普通的联结手法,足以成为造桥“绳墨”的核心技术。因为尽管廊桥的结构原理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桥架设在不同的两岸,决定了跨径和桥宽等参数均有不同,导致苗木和粗度和长度,以及榫卯开口尺寸等都需要根据计算来定制。“绳墨”承担着造桥地质勘察、施工设计以及施工放样的核心任务,特别是根据前期勘察确定材质参数、联结参数等要素,所以,绳墨无疑是一座廊桥的灵魂人物。

成为一名造桥绳墨,一般要出生在造桥世家,接受家学传承,有前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并且,世家的重要性还在于具有口碑和品牌效应,也就是说,并不是你会了造桥技术就有投资人愿意让你来做绳墨,世家无疑是一种技术担保。

对于在浙南闽北群山之中繁衍生息数百年的村落而言,不光衣食住行,公共设施建设无疑也是自给自足的。一个村落有一户传承了造桥技术即可,甚至两三个村落有这么一户世家也就满足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当然,世家并不是仅会造桥这门子营生就行了,不然衣食堪忧,更多的市场需求来自于家用木作物,也就是说,造桥绳墨本身应当是一名优秀的木匠。

造廊桥是大型木作技术的应用,既考量工艺,更考量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工艺的理解之上形成的规律总结,具有技术开发的属性,所谓匠心,首先得是“匠”,在工艺熟稔的基础上逐渐成“心”,“心”意味着工艺的规律总结和创造力。浙南闽北的廊桥都采用匠制,没有现成的施工图纸,依靠的是绳墨因地制宜的计算和经验调整,从现代工程施工来看似乎不可思议,然而这种公共设施建设自给自足的匠制模式确实传承了数百年,体现在一座座廊桥上,少则存在了百年,多的可达几百年之久。
传承
廊桥生于水。
为了更好地让湍急的流水顺利通过,才有了单拱大跨度的廊桥。
然而,很多廊桥的宿命也止于水。2016年,“莫兰蒂”台风正面登陆闽浙,带来巨大的降雨量,薛宅桥,以及同一条河流的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保”级廊桥被洪水冲走。
其实村民们很早就知道廊桥虽然有疏导流水通过的能力,但也惧怕风雨。廊桥的材质质量并不大,靠的是木料之间的互承结构巧妙达成了稳固的受力体系,并且上方的压力给得越足,越有利于桥梁稳定。廊屋的存在既给了村民遮风挡雨的便利,在结构上也赋予了桥拱更大的压力帮助其稳定。每逢台风登陆,风雨大作,廊桥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时,村民们会自发往桥上运重物,就是在进一步增大上方压力稳定桥身。
然而,“莫拉蒂”台风的威力太强了,强降雨带来河流水位迅速上升,浮力几乎把桥身抬了起来,在巨大的浮力抬升和水平冲击力作用下,桥身分崩离析,木构件顺水漂流而去。
目睹薛宅桥被冲毁的那一刻,很多村民掉泪了。
廊桥,在村民的心里,早已和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咿呀学语的孩童在桥上奔跑追逐,归来的游子一眼就望见廊桥,村落的房屋建筑会翻新,唯有廊桥一直历经风雨而留下岁月的痕迹。
雨还没有停,洪水稍退,人们就从下游溪流中搜寻被冲走的木桥构件,一根一根,一块一块,90%的木构件被找到,运回来晒干待用。
文保专家对搜寻回来的木构件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构件竟然不都是来自同一个建造时代,也就是说,诸如这样的大规模复建,对薛宅桥来说,并不是第一次。
也许没有记载可查廊桥最早建于何朝何代,人们只记得从记事起桥就在。也许桥身经历多次被大规模山洪冲毁,然而很快地又被恢复重建起来,并且,只能重建,不能新建。重建,意味着那些构件那些瓦片都还在,那些属于村落历史的记忆还在。桥可毁,但不能消失。
一年以后,薛宅桥重建完成举行“圆桥”仪式。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来了,比过年还要热闹。

——修复后的薛宅桥

传统编木拱的营造技艺,赋予廊桥以不灭的灵魂。廊桥的美,并不是风景的视觉美,而是苗木的互相穿插嵌合之美,是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交叠之美。站在桥上看溪水从远方流淌而来,那些因为桥而生的旧时光,仿佛都回来了。
人在,桥在,传承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顺廊桥:深山里的天工图腾
一桥一生:泰顺廊桥五记
浙南廊桥修复记:当营造技艺遇上文物保护
中国廊桥之乡:有从唐至清30多座古桥,你去过几座?
五一浙南游学丨廊桥遗梦,寻找清明上河图里的秘密(4月30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