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赞”学堂036】3种临近部位侵及颅内的肿瘤


(一)脊索瘤

11、要点:

成长缓慢,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低到中度恶性肿瘤。特征性表现:对斜坡的溶骨性破坏。

22、概述:

颅内脊索瘤30-50好发,发病部位斜坡>鞍区>颈静脉孔等。


33、影像表现:

MRI平扫位①不规则形,边界清晰,信号不均,囊变、出血少见。②T1WI上斜坡、鞍区及后床突上骨髓高信号被等或低信号肿瘤替代,T2WI信号混杂。

MRI增强: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形式多样(蜂窝样、颗粒样)。

44、鉴别诊断:

 侵袭性垂体瘤:正常垂体结构消失,肿瘤挤压周边结构,骨质破坏,T2WI信号较脊索瘤低。

 软骨瘤:多发生于蝶骨、岩骨尖,多不伴斜坡破坏,囊变、出血及坏死少见。

 神经鞘瘤:于鞍旁成长的脊索瘤鉴别,神经鞘瘤多不破坏斜坡,沿神经走形,强化明显。

(二)软骨瘤

11、要点:


少见、生长缓慢,起源于胚胎软骨残余。多见于蝶骨和岩骨尖(由于颅底是软骨化骨),“蜂窝样”强化是其特征

22、概述:

好发20-40岁,大多数在鞍旁、岩骨尖。

33、影像表现:

MRI平扫:呈类圆形,信号不均,常呈“毛线团样”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点状低信号(为肿瘤钙化及骨化)。MRI增强:呈典型的“蜂窝样”,轻中强化。

44、鉴别诊断:


   鞍旁畸胎瘤:青少年,T1WI可见脂肪存在。

   脊索瘤:常破坏斜坡,信号不均,囊变、坏死及出血多见,强化方式多样。

(三)副神经节细胞瘤(Ⅰ级)

11、要点:

又称化学感受器瘤,位于颈静脉窝及鼓室内,位于颈静脉窝者称颈静脉球瘤,位于鼓室者称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最常见副神经节细胞瘤。

22、概述:

好发成年人女性多见。

33、影像表现:

MRIT1WI低信号,信号不均,T2WI稍高信号,可见流空血管影。高流速高信号和低流速高信号,形成“胡椒征”。MRI增强:明显非均匀强化。

44、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后组神经鞘瘤少见,且多为神经受压症状,囊变、坏死常见。颈静脉球瘤常伴颈静脉孔扩大。

   室管膜瘤:体积较大发生于侧孔的需与颈静脉球瘤鉴别,室管膜瘤多见四脑室侧孔受累,囊变、坏死、钙化常见,信号不均,但其瘤内血管流空征少见,且主体位于延髓小脑池内

   脑膜瘤:颈内脉孔脑膜瘤,脑膜尾征,临近骨质常增生改变。明显强化。

    读书笔记作者:郭赞央,男,影像主治医师、放射主管技师,现工作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任影像科病例随访统计组组长,磁共振诊断组组长。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先后从事放射、CT、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曾在郑州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五附院进修学习CT诊断、CT引导下穿刺、MRI诊断。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十几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钻研磁共振新技术开发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在脑部病变磁共振ASL(灌注)技术的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女性盆腔肿瘤的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脊索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颈部血管及周围血管鞘区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短T1信号的MRI鉴别诊断
鞍上脊索样胶质瘤(chordoid glioma) 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颅底脊索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丨影像诊断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