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刘邦并非不读书

  晚唐诗人章碣,曾写过一首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在讥讽秦始皇焚书坑儒无用,起兵推翻秦朝的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后世多以“刘项原来不读书”,来为不得志、不成功作脱词。

  事实上,虽然历史上的西楚霸王用“莽夫”来形容并不为过,即便这样他也是读过书的。不过在叔父项梁的督促下,啃了很长时间的书本没有长进,改学剑术也同样吊儿郎当,因为他一直认为学书学过为自己记姓名(“读书无用论”的鼻祖),学剑又只能对抗一人,要学就学敌万人的招术。长辈一看,这小子能有大出息,就开始转教兵法。但粗拉的作风还是让项羽精神溜号,兵法也只领略了皮毛,学了等于没学,与刘邦对阵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垓下歌中送了虞姬,乌江水畔吻别帝业!

  当然,写项羽读书的事,是为了衬托刘邦。

  史书里的刘邦无疑是个市井无赖,在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纯粹属于个二混子,混吃混喝混女人--幸亏他读书少,否则看到这些记载会早早气得吐血身亡,满脑子享乐思想,指望让他主动亲近圣贤,有点难度。关于他的读书经历,《史记》、《资治能鉴》里都没有记载。《古文苑》记载,据说他病危之时,给儿子刘盈写了一封信,后世称之为《手敕太子文》。开头便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这句话,从时间上讲,只怕经不起推敲:其立意,应指青年时期的读书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212年,此时刘邦已经年过四十,属于中年,如果还能自喜,未免太不成器。好在这只是铺垫,重要的是后文:“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大意是,他当皇帝之后,才开始读书,以此反观过去,发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后面还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封信的主题,可谓诫子,刘邦的言传身教,则让我们领略了他的读书观,与从不读书到读书的一生。

  从一封信,来评价刘邦后期多么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显然也不是太客观。然而综合其一生分析,他读的书多数是无字之书,其对世俗的掌控、权谋的运用以及人性的洞悉,可以获得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的博士学位,能把项羽甩出几条长安街。

  在刘邦的眼里,向来瞧不起读书人,对口不离诗书的人时不时嘴里嘣出个词:“坚子!”有点“你这鸟人”的意思,而且还经常取下读书人的帽子便溺,轻视无过于此。但为了实现得天下的抱负,放下身段和成见,还是重用了读书人,其中典型的有三个:一个张良帮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个萧何助他镇国家、抚百姓、运粮饷,还有一个陆贾以“马上得天下,难道好以上治天下么?”的诘问,使他反思治国之道。所以这样,无非用希望、封侯、留名的承诺,挠到了那些智识人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痒处,心甘情愿甚至背叛原来的主子,来到他的麾下效命。“轻视而重用”,反映的是他实用主义的现实“读书观”。

  而当韩信攻下齐国,野心膨胀想自立为齐王,刘邦接到申请书时是满脸怒容和杀气的,幸亏有人提醒“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马上露出笑容,还潇洒地封韩信为真齐王,既收买了人心,又稳定了军心。再看刘邦率队扫荡楚国残余势力,得不到齐王韩信、魏相彭越的支持时,他又分别给两人加了封地,满足的志愿,第二天就见他们屁颠屁颠地带领大队兵马来援助。虽然这个主张是在张良的建议下,但如果不是遇到他这样懂得机变的老板,估计又要“冲冠一怒”,为一时痛快影响大局。最后结局,两个人的小命都被刘邦给收拾了,变成了无头之王。或许当初刘邦就想到:哼哼,老子先把东西给你,当了皇帝一切还不都是我的!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深谙“欲要取之,先要予之”之道,通透了“知行合一”的“读书观”。

  自然,历史是复杂的,评论古人也是仁者见仁。但任何事物都有A面B面,或者C面,选择要表达的来表达,是一家的认识结晶,也是共同的碰撞话题。通过刘邦读书不读书这个楔子,可以引发大家思考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无赖?
为何项羽百战百胜却乌江自刎,刘邦屡战屡败却称霸天下?
淮阴侯的悲剧:解读楚汉将星韩信(2)
因为这件事,刘邦才会对韩信痛下杀手,可他至死不知
《楚汉春秋》 拾珠之浅说韩信
若是没有韩信,刘邦可以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