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灶台,游子的图腾

    杨崇演

    油、盐和酱,是老家灶上常备的三件;火钳、风箱和稻草,是老家灶下常备的三件。每到煮饭时分,风箱拉动的呱哒声,柴禾欢快燃烧的哔啪声,食物煮沸的咕噜声,菜蔬倒入热锅的滋沙声,锅铲翻炒的哧嚓声……此起彼伏地传开来,又温暖地团聚——在我听来,像牛哞狗吠,如鸟鸣鸡啼,是村庄最和谐动听的音乐。

    老家灶台,通常有三只大小不一的“眼”:最大的一只是煮饭的,把米加工成大锅饭,使肚子温饱无忧;次一点大的是炒菜的,把蔬菜和肉加工成宴席,让美味装在胃里;最小的一只是温水的,分享着灶膛里过剩的火力资源(勤劳聪明的农家人总能想出节俭的妙招),把冰冷的日子加工成火热的生活——它们的排布,颇似三国里的桃园三结义,眼中是忠义当头、各有担当。

    我家灶台,几尺见方,村里最好的师傅打造,是母亲的地盘,包裹着母亲一生的设计和愿景。

    火是农家日子的叙事。火一旦点燃,母亲便开始写作锅碗瓢盆交响曲,自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必要的七个乐章,主题是甜蜜。农家的孩子,都是在灶台边上长大的。我喜欢学着母亲的样子,坐在灶前边递柴禾边用力地拉着风箱——风箱咕哒咕哒地清唱着,吹得灶下的火呼呼地燃着,火光就映红母亲慈祥的脸。母亲育儿有方,适时出一谜:“说它五脏不全,心中热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与它见面”,谜底是什么呢?灶台。

    母亲腾出手,来到灶头,揭开锅盖。香味,像从窗外抓来的一把阳光,很快就弥漫了整个灶屋。而在锅盖没开之前,我总是像猜谜语一样猜不透灶台上会给我怎样的惊喜——母亲有时会在白花花的米饭里变戏法似的捞出几个红薯,绽皮咧嘴,香喷喷,交到我手里;有时会将每月难得吃上几回的猪肉,拌上酒糟,油滋滋,夹到我嘴里……母亲和灶台配合默契,总能给我制造惊喜。

    最喜是年关,灶台“满汉席”。父亲就地取材——鸡,是自家养的本土鸡;猪,是自家杀的年猪;鱼,是池塘里捞的;菜,是自家菜园里摘的……母亲在灶台前忙得不亦乐乎,荤素搭配,该炖的炖,该炸的炸,该煎的煎,该祭的祭,该祀的祀……母亲贴春联时,总不忘虔诚地在灶膛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年安”之类的对联,并供上好吃的东西,祈求平安、丰收。

    每每看到几缕淡蓝的炊烟从瓦屋上升起,我就肯定那是母亲在灶台发出的平安信号。我深知,过往的日子:灶台一天不生火,母亲一天不近灶台,炊烟就不会出现,肚子就要挨饿,日子就是冰冷的。只要有袅袅炊烟升起,不论从哪个角度张望,我都能辨认出自家炊烟的模样——因为,我稔熟它的温暖,我仿佛听见母亲在召唤:回家吃饭喽!

    灶台被岁月打磨得明亮可鉴,映下了母亲大半生的影像——炊烟里的母亲认定灶台就是诠释自己爱的定义……

    后来,吃喝不是问题了;后来,我在城里安家了。可我常常想念村庄、瓦屋和炊烟,想念守着灶台的那些日子。难得回家一趟,一踏进家门,母亲就急急地走进灶间(其实,已有煤气灶,可母亲偏爱土灶),为我生火做饭,说柴火烧得饭香。旺旺的灶火映红了母亲沟壑纵横的脸,也映红了我的额头,暖暖的,就像母亲的手掌在抚慰……

    有人说,一柱炊烟是一个乡村特有的地标;我说,一爿灶台就是一个游子心中的图腾。

    什么样的炊烟需要什么样的火候,乡村最清楚;什么样的灶台需要什么样的母亲,远离的游子最清楚。乡村灶台因为有了火而有了生命,老去的母亲却因为生命而擦出了爱的火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通日报
【散文】:又见炊烟
水木∥【老灶台】,【故乡,其实并不远】
灶台 转载
记忆深处的老灶台
乡愁散文:风箱响起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