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至”习俗谈
“冬至”习俗谈
□ 罗戎平

  冬至,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民间的重要节日,每年都处于阳历12月21日~23日之间,今年冬至是12月22日。它是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用古老的计时仪器“土圭”观测太阳时,测定并最早制订的反映季节变化和能够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阳气开始回升,因此它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气,也是节气循环的一个开始,所以民间就有“爱玩夏至日,爱眠冬至夜”的谚语,这是针对夏至白昼最长、冬至黑夜也是最长而言的。从冬至这天开始,进入“数九”阶段,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本文不谈“三伏”,单说“三九”,即在冬至这天就开始“数九”了,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了“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这就是“冷在三九”。

  从殷周到秦代,人们均以冬至为岁首,称为“小过年”,汉朝时又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仪式,称之“贺冬”,并且要放假。因为古人认为冬至既然是阴阳的转换,那就是上天所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因此汉代的“冬节”,“百官绝事,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并挑选志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表庆贺。 

  宋代以后的冬至,人们开始向父母尊长拜节,并祭祀祖宗,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祭天大多在南郊,因为天是阳,地是阴,所以祭天要在向阳的南面。当时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出现的一些异相,如:夏霜、冬雷、风霾、流星、彗星、日月食、水旱灾、红雨、地震等,很担惊受怕,认为这些怪异之现象,是因为人间做了违背天意的事,这是上天在发怒,是对人世的一种惩罚。身为人间的皇帝(又称天帝之子)这时就要下诏书虔诚地反思自己在一年中所犯下的过错,“祭天”,也成为皇帝每年在这一天为了自我检讨、禳灾祈福而进行的隆重仪式。此时宫内百官还会向皇帝呈递贺表,庆贺今年已平安度过,希望明年的生活能更加幸福美满。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冬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冬至就是大冬,各地的食俗不同,我们镇江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之说。吃汤圆是汉族人的一个传统,江南尤为盛行,它用糯米粉做成。早先,吃汤圆没有规定的日期,宋朝以后是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来,江浙人就开始在冬至时以汤圆拜神祭祖,并被当地人视为应节食品。“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和气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因象征吉祥和谐,既可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方各省在冬至则吃馄饨,相传在汉朝,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以求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因馄饨是在冬至这天做成的,遂成为每年的风俗。

  西北一带在冬至多半是吃饺子,相传该习俗是百姓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传言他在大雪纷飞的寒冬看见不少人耳朵被冻烂了,于是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将它们包成像耳朵的模样煮熟给百姓吃,因为治愈了乡亲们的耳朵,百姓为纪念他,每逢冬至便模仿着做,取名“饺子”,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陕西冬至还有吃“红豆米粥”的习俗。南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有个叫共工氏的人,其儿子作恶多端不成材,在冬至这天死后变成了疫鬼残害百姓。传说疫鬼惧怕红色,于是人们就在冬至煮红豆粥驱鬼消灾。红豆是豆科植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赤豆,普遍得家家都有,因而该习俗得以传承下来。

  冬至的确立,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内容十分丰富,既影响着千家万户、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应用价值,它是我们祖辈留给后代的一笔科学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可不知的冬至节常识
“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冬至”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各地习俗典故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我的冬至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