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四朝皇帝与高旻寺
    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的高旻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其道风高峻精严,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中涉及高旻寺的折件有11件之多,其中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7件,嘉庆朝1件。笔者试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展现高旻寺与清代四朝帝君的传奇历史。
    康熙帝赐名“高旻寺”
    相传高旻寺始建于隋,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今高旻寺创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其时,南河总督吴惟华于年春兴工创建天中宝塔,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塔建成,又依塔营建梵宇三进,名曰“塔庙”。此时地处城郊的高旻寺,只是一座简陋的寺庙,尚无“高旻寺”的称谓。
    到了康熙年间,高旻寺声誉日隆、规模渐大,这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密切关系。《选编》收录的《奏为御批高旻寺碑文事》(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和《奏为僧人纪荫出任高旻寺主持事》(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即为江宁织造曹寅上奏康熙皇帝的奏折。这两件奏折仅时隔八天,却反映了高旻寺历史上的两件大事。
    其一,是康熙亲自为高旻寺作《高旻寺碑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至扬州,见寺内天中塔年久失修,欲颁内帑修葺,为皇太后祝寿祈福。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和两淮盐商得到消息,"不待期会,踊跃赴功",争相捐金修缮天中塔,增扩庙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第四次南巡时见此,龙心大悦,他登天中塔南眺金山、北望蜀冈,顿觉"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因此赐名高旻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康熙南巡回京后将皇宫内的一尊脱纱药师如来泥金佛像赐给高旻寺供奉,并在四十三年九月重阳日亲自作《高旻寺碑记》:“朕三十八年,奉皇太后鸾舆偕行,晨昏侍养。视河既毕,勉从舆请,济江而南,周览吴会民生风俗。见茱萸湾塔岁久寖圮,朕欲颁内帑略加修葺,为皇太后祝釐。而众商以被泽优渥,不待期会,踊跃赴功,庀材协力,惟恐或后,不日告竣。旧刹式廊鼎新,庄严宏敞,兼以翚飞杰阁,凭高四眺,临大江,通南北,因书额赐之曰:高旻寺。勒文于石,垂示久远。惟是雨旸应时,河海清晏,一时共臻于仁寿之域,斯四十余年宵旰勤民之念,所厚期也。……爰为书之,以志始末云。”
    是年冬,康熙派学士高士奇和内务府官员丁皂赉携碑文赴高旻寺,并在曹寅的奏折上御批“高旻寺碑文写完,着善手摹勒上石榻墨进呈”。
    曹寅在这年十二月初二日专门呈上奏折上谢皇帝恩典,并奏报“臣寅于十二月初二日谨率属官商民人等,俯伏迎接,望阙叩头,焚香跪谈,百万商民欢呼动地,仰瞻圣孝帝训。……臣寅随遴选匠工,于高士奇等指建碑亭之处,将石细加磨磷,用心摹勒,俟镌完敬榻进呈御览”。为了安置御赐金佛和碑石,曹寅等又在高旻寺的正殿后面建了金佛殿和御碑亭。此时的高旻寺已初具规模,地位跃居扬州八大名刹之列。值得一提的是,曹寅在该奏折中还提到“所有两淮商民顶戴皇恩,无由仰报,于臣寅未点差之前,敬于高旻寺西起建行宫。工程将竣,群望南巡驻跸,共遂瞻天仰圣之愿。”康熙在奏折上朱批“行宫可以不必”“知道了”,实际上是默许了建行宫一事。
    曹寅于康熙四十二年起在寺院西侧主持营建高旻寺行宫,规模四倍于寺,殿堂馆轩、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当时行宫的盛况是“宝塔上灯火如龙,五色彩子铺陈,古董诗画无计其数,月夜如昼”。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也作了详细记载。修建行宫花费巨大,内务府奏给曹寅、李煦京堂兼衔折里,写明“曹寅、李煦各捐银两万”。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第五次南巡,即在落成不久的高旻寺行宫下榻。行宫的奢华,使康熙帝想到了汉文帝筑惜露台被后世议论,隋炀帝沉湎琼花而江山易主,于是写下了一首自警诗——《述怀近体诗》并序。诗云:
    又驻塔湾见物华,先存篰屋重桑麻。
    惠风遍拂维扬市,沛泽均沾吴越家。
    作鉴道君开艮岳,长嘘炀帝溺琼花。
    浇胸经史安邦用,莫遣争能纵欲奢。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一反“一日即过”的惯例,在高旻寺行宫一住就是六天,进宴演戏,观望灯船,欣赏四处景致,犒赏官员及盐商。曹寅因修庙和接驾有功,给予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并与李煦交替担任两淮巡盐(盐运)御史。有学者研究认为,《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就是以曹寅等人为康熙南巡修建高旻寺行宫为背景和原型的。因此,高旻寺行宫的奢华程度,亦可在《红楼梦》大观园的描写中略见一斑。
    其二,是康熙同意纪荫出任高旻寺首任主持。
    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曹寅在《奏为僧人纪荫出任高旻寺主持事》折中,报告了寻访纪荫出任高旻寺主持的经过,并请皇上恩准:
    “高旻寺伏蒙皇上钦赐金佛,梵宇光隆,永垂不朽。但寺内无僧主持,臣寅到任后,访得马迹山有臣僧纪荫,避世焚修,可以胜任。臣寅会同臣李煦率扬州文武官员商民人等,具启延请,臣僧纪荫再三固辞。随又敦致高旻寺乃皇上临幸之地,且赐有金佛,关系重大,主持必须得人,此正和尚报恩之时等语。臣僧纪荫遂欣然就道。臣寅同臣李煦遴于十二月初八日,率领文武官员商民人等,迎请入院,晨钟暮鼓,顶礼金佛,虔心上为皇太后保厘,庆祝皇上圣寿无疆,以慰中外臣民之愿。”
    实际上,在曹寅向康熙推荐之前,康熙就曾召见过纪荫,对纪荫颇为欣赏和信任。此次又是曹寅推荐,康熙自然同意,朱批“知道了”,于是纪荫和尚便成为清代高旻寺的第一代住持。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还专门写了一首《赠僧纪荫诗》:
    春梦深沉新刹中,陡闻清磬在邻东。
    方疑般若真非相,不解金经尽是空。
    鼻竖眉横无著落,胸宽意阔有尘笼。
    毫光咫尺临高眺,满目江干淑景融。  
    除上述诗词外,康熙在南巡驻跸高旻寺行宫时,还赐“晴川远适”“禅悦凝远”“绿荫轩”匾额三块,“殿洒杨枝水,炉焚柏子香”“松梢香露滋瑶草,庭畔熏风和玉琴”“龙归法座听禅偈,鹤傍松烟养道心”等楹联多副。
    雍正帝为高旻寺选方丈
    雍正帝对高旻寺也是关爱有加。《选编》收录雍正朝僧明慧的奏折《遵旨覆奏拟以明纯为扬州高旻寺方丈并安排该员进京等事》,反映的正是雍正皇帝对高旻寺方丈人选的关注。奏折先引述雍正于十一年十一月的朱笔批示“住持禅师可斟酌一与常住有益者住之。……必得能整理服众之人方妙,不然恐招人笑”,随后又向皇帝报告“江南扬州府高旻寺住持谨拟明纯为方丈,明智帮扶料理常住事务”。
    雍正亲自过问的高旻寺方丈并不止明纯一位,次年钦命的方丈天慧实彻禅师,更成为高旻寺中兴之祖,而且,禅宗寺院后来十分注重的“打禅七”得到传承,与雍正、天慧实彻禅师以及高旻寺密切相关。
    雍正皇帝喜欢读佛书古典,甚至自己编著了佛教禅宗语录《御选语录》。据传,他在看了玉琳国师(清初名僧)语录后大为感叹,要寻找玉琳国师的后人,结果找来了玉琳国师门下最得力的弟子天慧实彻禅师。为了使天慧禅师能彻底“悟道”,雍正帝下了一道圣旨,将天慧禅师关在禅房,怕他逃跑特意用大锁锁了门,并把尚方宝剑悬挂在门口,派人守侯,命他七天后要开悟,否则就要杀头。七天过去了,天慧禅师却还没有开悟,急得在禅房里直转圈圈,越跑越快,一头撞在了柱子上,结果一下子就开悟了。雍正帝遂赐紫衣袈裟,并令他住持磬山崇恩寺,次年奉旨住持高旻寺。
    天慧住持高旻寺期间,以阐扬禅宗宗风为已任,严明规约,身体力行,清严闻于四方,受到各大丛林的推崇,被尊为“天祖”。后人效其开悟之因缘,加之雍正皇帝的亲自推动,“打禅七”"遂成为禅宗寺院冬参夏学的一种固定模式推广开来。
    从此,高旻寺龙象骏兴,名僧辈出,名声大振, 丛林盛誉“天下丛林以高旻为规矩”。以至到了今天,高旻寺的“打禅七”活动,其规矩的严格、参与人数的众多,在全国众多寺庙中首屈一指。
    乾隆帝赐宝诗赞高旻寺
    《选编》收录7件乾隆朝与高旻寺有关的折件,其中4件是前后三任两淮盐政所上奏折。
    第一件是乾隆御赐宫中物品在高旻寺行宫供奉,两淮盐政普福汇报办理情况。乾隆第四次南巡(乾隆三十年)回京后,也许出于对高旻寺的好感,特传旨将“内廷交出黑漆描金亭式龛一座,内供铜佛三尊,随玻璃欢门,银间镀金塔二座,随漆座”,“着交两淮盐政普福在高旻寺行宫供奉”。 普福则上奏说这些宝物已在“观音大士前供奉,并令承管高旻寺之委员等接替护守。”
    第二件是乾隆三十七年七月,两淮盐政李质颖《奏报众商公修扬州高旻寺宝塔事》,详细向乾隆皇帝汇报了修缮高旻寺宝塔及御书楼、佛殿、僧房及行宫垣墙、宫殿等情况。折内说高旻寺宝塔“自康熙三十八年众商修葺之后,迄今已七十年,虽经修整数次,不过添瓦抹灰。餙观其外从未拆修,塔内中心柱木年久朽蠹,上年七月初五日大风将顶上柱木吹折,所有鎏金铜顶及莲花铁锅俱行堕地”……“通河众商禀请仍照前例,情愿公修”……“用银一万六千余两”。其实,这一万六千余两银子在一些盐商看来只是小数目,因为在后来的第六次南巡时,扬州盐商江广达甚至情愿捐银一百万两给乾隆作赏赐之用。乾隆帝同意按奏请的方法修塔。
    第三件是两淮盐政伊龄阿于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上奏,为迎驾之事,奏请在高旻寺、金山行宫两处预备烟火。
    第四件是关于乾隆颁赐《重刻淳化阁法帖》的官方记录。《淳化阁法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名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宋淳化年间刊刻,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江浙各行宫、名胜及寺院。颁赐的标准,“江浙各处行宫,凡圣驾驻跸者自应颁发存贮……拟各颁贮一部”,“至江浙地方各寺宇,谨就其丛林道院内素为著名者拟出十五处,请各颁赐一部”。按此标准,高旻寺及行宫均获颁赐。
    以上资料证实,乾隆帝对高旻寺十分厚爱,多次赐予宫中珍宝。乾隆帝六次南巡,无一例外都驻跸高旻寺行宫。他在《自高旻寺行宫再游平山堂即景杂咏六首》诗中自注道:“是日自高旻寺行宫策马度郡城,至天宁行宫,易湖船”。他来扬州,总是先到高旻寺下榻,次日骑马入城,再乘船游览平山堂等处。
    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南巡中,乾隆先后为高旻寺作诗22首。一类是依韵和诗,每次南巡驻跸高旻寺行宫,他都要把康熙那首述怀近体诗并序拿出来读一番,表示不忘圣祖力崇节俭圣训,并且要和诗一首,如《塔湾行宫,恭依皇祖诗韵》:
    南来逐处仰重华,此日重教韵和麻。
    但得一心常守敬,从知四海永为家。
    省方咨度惟耕织,悦己奇邪戒鸟花。
    数宇行宫无藻缋,昭垂作法恐其奢。
    一类是描述高旻寺风物的,如五言律诗《高旻寺》:
    兰若青莲宇,浮图碧落天。
    名湾真不愧,埋雁亦堪传。
    未纵晴明望,谁忘言象诠。
    金山不速客,暂尔隐江烟。
    还有一类流露出对高旻寺行宫流连忘返的心情,如他在二十二年写的《高旻寺行宫即事》等。
    乾隆帝还曾赐高旻寺“江月澄观”“邗江胜地”等匾额和“潮涌广陵,磬声飞远梵;树连邗水,铃语出天中”“碧汉云开,晴阶分塔影;青郊雨足,春阳起田歌”等楹联。    
    嘉庆帝规范高旻寺方丈更替管理
    嘉庆朝,仁宗颙琰帝专门对高旻寺等寺院方丈的更替下了谕旨。《选编》收录了《晓谕将高旻寺等处方丈更替等事皆由地方官管理》一折,折中披露,因听闻“江南金山寺方丈僧人向由织造衙门点充,经吴璥等奏准,改归地方官经管”,于是奏请将“扬州府之高旻寺、天宁寺,苏州府之怡贤寺,常州府之崇恩寺均照金山寺新定之章程,每届更替方丈,各由本寺公举梵修年久、戒行谨严僧人,报明本官府县官查验,结报督抚衙门核准承充,以资约束。”
    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他丛林的住持们赞助;第三,需经朝廷官府同意。
    据以上奏折可知,江南部分重要寺院,其住持人选,在嘉庆十四年之前,是由江南织造衙门负责任命(曹寅即是以江宁织造身份推举纪荫为高旻寺住持),并须奏报皇帝批准。在此之后,则管理权限由织造衙门转给地方官府。这从侧面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嘉庆年间官营织造工业的规模日益衰落,织造衙门的权限也逐步萎缩;二是上列扬州府之高旻寺、天宁寺等寺皆为江南名寺,其住持的任命受到朝廷甚至皇帝的关注,这也是封建王权通过对佛教领袖的控制与掌握,加强自身统治、稳定封建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四帝与扬州高旻寺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高旻寺
曹寅
贾政原型考
【溯流】周汝昌: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下)
【仪征红迷会活动日志】瞬息的繁华——元春归省与塔湾行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