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犁:乡里旧闻

孙犁

乡里旧闻


梦中每迷还乡路, 
愈知晚途念桑梓。

吊挂

  


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 
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一组,串以长绳,横挂于街。每隔十几步,再挂一组。一条街上,共有十几组。 
吊挂的画法,是用白布涂一层粉,再用色彩绘制人物山水车马等等。故事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或杨家将。其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与年画中的连环画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新年时,吊挂只是一种装饰,站立在下面的观赏者不多。因为妇女儿童,看不懂这些故事,而大人长者,已经看了很多年,都已经看厌了。吊挂经过多年风雪吹打,颜色已经剥蚀,过了春节,就又由管事人收起来,放到家庙里去了。吊挂与灯笼并称。年节时街上也挂出不少有绘画的纸灯笼,供人欣赏。杂货铺掌柜叫变吉的,每年在门前挂一个走马灯,小孩们聚下围观。 



锣鼓

  


村里人,从地亩摊派,制买了一套锣鼓铙钹,平日也放在家庙里,春节才取出来,放在十字大街动用。每天晚上吃过饭,乡亲们集在街头,各执—器,敲打一通、说是娱乐,也是联络感情。 
其鼓甚大,有架。鼓手执大棒二,或击其中心,或敲其边缘,缓急轻重,以成节奏。每村总有几个出名的鼓手。遇有求雨或出村赛会,鼓载于车,鼓手立于旁,鼓律飞舞,有各种花点,是最动人的。 



小戏

  


小康之家,遇有丧事,则请小戏一台,也有亲友送的。所谓小戏,就是街上摆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有八个吹鼓手,坐在那里吹唱。并不化装,一人可演几个角色,并且手中不离乐器。桌上放着酒菜,边演边吃喝。有人来吊孝,则停戏奏哀乐。男女围观,灵前有戚戚之容,戏前有欢乐之意。中国的风俗,最通人情,达世故,有辩证法。 
富人家办丧事,则有老道念经。念经是其次,主要是吹奏音乐。这些道士,并不都是职业性质,很多是临时装扮成的,是农民中的音乐爱好者。他们所奏为细乐,笙管云锣,笛子唢呐都有。 
最热闹的场面,是跑五方。道士们排成长队,吹奏乐器,绕过或跳过很多板凳,成为一种集体舞蹈。出殡时,他们在灵前吹奏着,走不远农民们就放一条板凳,并设茶水,拦路请他们演奏一番,以致灵车不能前进,延误埋葬。经管事人多方劝说,才得作罢。在农村,一家遇丧事,众人得欢心,总是因为平日文化娱乐大贫乏的缘故。 



大戏

  


农村唱大戏,多为谢雨。农民务实,连得几场透雨,丰收有望,才定期演戏,时间多在秋前秋后。 
我的村庄小,记忆中,只唱过一次大戏,虽然只唱了一次,却是高价请来的有名的戏班,得到远近称赞。并一直传说:我们村不唱是不唱,一唱就惊人。事前,先由头面人物去“写戏”,就是订合同。列时搭好照棚戏台,连夜派车去“接戏”。我们村庄小,没有大牲口(骡马),去的都是牛车,使演员们大为惊异,说这种车坐着稳当,好睡觉。 
唱戏—般是三天三夜。天气正在炎热,戏台下万头攒动,尘土飞扬,挤进去就是一身透汗。而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此时刻,好表现—下力气,去“扒台板”看戏。所谓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脱,缠在腰里,从台下侧身而入,硬拱进去。然后扒住台板,用背往后一靠。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戏台照棚,为之动摇。管台人员只好大声喊叫,要求他稳定下来。他却得意洋洋,旁若无人地看起戏来。出来时,还是从台下钻出,并夸口说,他看见坤角的小脚了。在农村,看戏扒台板,出殡扛棺材头,都是小伙子们表现力气的好机会。 
唱大戏是村中的大典,家家要招待亲朋;也是孩子们最欢乐的节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歌语,名叫“四大高兴”。其词曰: 
新年到,搭戏台,先生(学校老师)走,媳妇来。 
反之,为“四大不高兴”。其词为: 
新年过,戏台拆,媳妇走,先生来。 
可见,在农村,唱大戏和过新年,是同样受到重视的。 
1982年7月 



拉洋片

  


劳动、休息、娱乐,构成了生活的整体。人总是要求有点娱乐的。 
我幼年的时候,每逢庙会,喜欢看拉洋片。艺人支架起一个用蓝布围绕的镜箱,留几个眼孔,放一条板凳,招揽观众。他自己站在高凳上,手打锣鼓,口唱影片的内容情节,给观众助兴。同时上下拉动着影片。 
也就是五六张画片,都是彩画,无非是一些戏曲故事,有一张惊险一些,例如人头落地之类。最后一张是色情的,我记得题门叫“大闹瓜园” 
每逢演到这一张的时候,艺人总是眉飞色舞,唱词也持别朦胧神秘。到了热闹中间,他喊一声:“上眼!”然后在上面狠狠盖上—块木板,影箱内顿时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他下来一一收钱、并做鬼脸对我们说: 
“怎么样小兄弟,针看吧?” 
这种玩意,是中国固有,可能在北宋时就有了。 
以后,有了新的洋片。这已经不是拉,而是推。影架有一面影壁墙那么大,有两个艺人,各站一头,一个人把一张张的照片推过去,那一个人接住,放在下一格里推回。镜眼增多了,可容十个观众。 
他们也唱,但没有锣鼓。照片的内容,都是现实的,例如天津卫的时装美人,杭州的风景等等。 
可惜我没有坐下来看过,只看见过展露的部分。 
后来我在北平,还在天桥拉洋片的摊前停留,差一点叫小偷把钱包掏去。 

1989年1月10日 






全国青年文学期刊  推动青年文学创作

 

青春杂志社

执行总编辑:育邦

责任编辑:王成祥 陈志炜

美术编辑:王主


亦可直接与本社联系订阅:025-836119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咱们村〗孙犁:乡里旧闻度春荒(朗诵 陆洋)
精品散文赏读:乡里旧闻之亡妻逸事(孙犁)
他为什么被我们永远怀念——当代文学名家心中的孙犁
澹定其人 光辉其文——文学大师孙犁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书单
目睹天桥“小金牙”拉洋片
老北京的行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