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的移情观



1



爱在精神分析诊疗室


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代名词,是精神分析治疗最核心的一个标志。你是咨询师,是作为一个人去爱来访者的,还是作为一个治疗师的身份去爱来访者的,总是让来访者不尽满意,体验不到真实的情感,出了这个治疗室,还有情感存在吗?治疗室以外是有界限的,有节制的,在设置框架里的,同样现实生活中的爱也是有界限的。所以说诊疗室的“爱”就像烫手的山芋,人们既渴望得到真实的爱,又觉得是不可能的。又担心治疗过程中是否突破了界限,正是治疗有了这么多的张力,治疗才得以展开。


回顾精神分析史上第一个病人,安娜·O的病例,从1880年开始,布洛伊尔天天去探望年轻聪慧21岁的女病人安娜·O,他的妻子醋意十足的怀疑起丈夫的动机,布洛伊尔自信地认为,他的殷勤探望不过是出于医师对病人的关心与责任感罢了,和正在实验的新治疗法,也就是“谈话疗法”。通过谈话,来宣泄潜意识里被阻遏的情感,但是突然有一天,安娜·O对布洛伊尔说:“你的小孩都要出生了。”安娜·O当然没有怀孕,但她相信自己是怀孕了,布洛伊尔当场拔腿就跑,再没有回来见他的病人,回家后立刻收拾行李,和妻子去二度度蜜月。其实,当布洛伊尔与安娜·O还在治疗时,布洛伊尔太太怀孕了,安娜·O从头到尾都知道,每天来看她的医师的太太已经怀孕。布洛伊尔被他的病人完全打败,没办法从情绪的震惊里复原,所以他后来不断地写书,让他不再想令他痛苦的往事。


在治疗中,治疗师往往会被创伤的,弗洛伊德就从这段“比人惨痛的教训中”展开了他“精神分析之父”的伟大旅程。


移情


因为怕重蹈覆辙,在精神分析治疗里就矫枉过正了,多年后,也就形成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分析师的冷漠淡然、中立、节制的专业面具。称为专业性的冷漠,治疗师就像一个空白的频幕,会让来访者去投射,谈技术,谈解释,而我们现在看来,过多的解释本身就是一种防御,要关注现场情感的浓度不要被稀释掉。


费伦奇


费伦奇在治疗中有跟弗洛伊德很不一样的做法,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中立论和空白榆木论,其实弗洛伊德自己早期也与他的病人吃饭、散步,费伦奇认为,许多病人的精神官能症是源于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他认为,治疗病人的最佳方法是“提供足够的爱”,治疗师无条件的同理、共情,是治疗的必要条件,强调在态度上,分析师要尊重病人,是他们与分析师是对等的个体,费伦奇的做法非常特别,在技巧上,他是很清楚地让病人知道,分析师对他的关爱,他还会拥抱、亲吻病人,和病人轮流分析,许多分析师对费伦奇这些前卫的想法和做法不以为然,批评费伦奇太极端,弗洛伊德曾直截了当地警告费伦奇,这种所谓的“主动技巧”很危险,他指出分析师太过和蔼可亲,会导致病人将分析躺椅当做避难所,精神分析很可能会变成协助病人逃避现实的工具。现在可能这些问题争论起来也会涉及伦理问题,这也涉及到来访者退行程度的把握,有点如走钢丝那样,如何让来访者从精神上退行到早年的没有防御的状态,又能够回到现实来,保留现实感,这很重要。费伦奇他会觉得,他这样的做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来访者的退行。费伦奇认为,这是他的一个主动的技术,既能让来访者退行,又能够回到现实,有时我们也会来考虑到,治疗师对来访者太好,可能也是一种防御,弗洛伊德对此看法也是很尖锐,来访者在治疗室里感觉太温暖了,太安全了,他就没有办法再回到生活中了。治疗躺椅就变成了来访者的避难所。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像治疗师这样对他好,来访者就不愿被治好,不想离开治疗师。这很难彻底分清到底谁对谁错。这取决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受与评估,有时对来访者过分的好,是在防御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满意,防御理想化的破灭,对治疗师的攻击,在某些时刻,治疗师这样做,会让来访者特别感动,促进他很好的退行。也有人会说,往往是前俄期的病人,需要治疗师这样去对待,针对一个神经症病人这样好的话,有可能就是在防御攻击,这样的一些不同的争论也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而在实际的治疗中,治疗师是希望在治疗框架里面,来访者尽可能的退行,来访者又能回到现实中来,保留治疗的设置,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觉察与自我成长。


因此,弗洛姆认为,费伦奇是1920年到1930年代真正了解治疗关系的重要性的少数分析师之一,只可惜他死得太早,而活着的时候,又太在意弗洛伊德对他的看法,以至于在专业上一直处于不知如何是好的层面。当时费伦奇这样做,其实也是冒很大风险的,跟弗洛伊德对着干,很有可能被搞臭,或者被驱逐,这也是弗洛伊德的魅力所在,他早年的那些追随者都很在意弗洛伊德对他的看法。比如说荣格,包括克莱因,在发展他的学术的过程中,也在强调不是对弗洛伊德的背叛


莱因----亲子关系的再现


费伦奇是克莱因的分析师,晚年的克莱因在自传中,提到对费伦奇非常感激,强调了自己与费伦奇之间的正向移情与反移情关系,如何强化了她的自信,她感受到了非常正向的来自费伦奇的关爱,以及他的关爱如何激发她的潜力,同时克莱因也会批评费伦奇忽视负性移情的影响,以至于病人没有办法处理对分析师的敌意,长久下来,关系就有了缺憾,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不断地对别人很好,另外一个人有什么攻击啊、不满啊,就没有办法释放出来,所以有人评价说,费伦奇与克莱因的关系像是“想成全学生天赋的老师”与“天资聪颖的学生”,而不像分析师与病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再现。


在1912年,弗洛伊德说,毋庸置疑的,控制移情现象,是精神分析师所面临最艰难的课题。好像是说,既要去碰触他,体验他,又要把握度。


移情概念:精神分析内部不同的流派对移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人际取向者:移情是两个人的互动,分析师和患者都有份,弗洛伊德经典派,移情是来访者把早年的关系投射移置到咨询师身上。


自我心理学:移情是个体本能愿望的表达,如果治疗师是让来访者感觉重要的人,他的本能愿望必然会往他身上投注


克莱因学派:移情是潜意识幻想的表征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移情是分析关系中的一个现象,关注的焦点是——移了什么情。这个涉及到平行关系,为什么防御在这个时候出现。潜意识里表达了什么含义,因此,完整地来描述移情就是,患者无意识的将自己与早期的某些客体的关系或情感反应方式、爱、依靠、性吸引、嫉妒、挫折、怨恨等(在治疗师身上的重现,曾经的心理经历包括创伤被唤醒,生动的反映至治疗师身上)。咨访之间每周见一面,或者密集式治疗,一周见四到六次,咨询师肯定会被来访者投射成早年的某个人。在治疗设置中,治疗师本身就是一个“药引子”,肯定会引发出来访者早年的爱恨情仇,所以对移情的分析和处理,是精神分析治疗主要的过程和载体。也就是说整个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呈现、澄清和处理移情的过程,这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当移情出现见诸行动时,需要督导和转介,咨询师甚至会期待此时此地移情的产生。


移情的目的就是要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在咨询师身上希望能够得到补偿,早年未得到满足,成年后别人再对他怎么好,也不会让他心理感到满足,他渴望的是理想化的妈妈,所以他一定会对咨询师有所抱怨。


移情的特点:


1、是过去客体关系的重复;

2、移情总是不恰当的,指的是把移情当真就是不恰当的,他重复的是过去的客体关系,当做见诸行动,真实的去回应也是不恰当的。

3、目的总是愿望的满足,在当下的客体上,去满足早年的缺失。

4、移情的对象,总是过去的客体。

5、移情本质上是潜意识的。

6、所有人都有移情。


只要有人际关系,就有移情,在咨访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里面,最容易产生移情。被领导和老师批评,会感觉特别的委屈,还有宗教领袖跟教主之间,也很容易有强烈的移情。亲密关系之间,也会有很强烈的移情。


咨询中的正性移情:依赖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没有依赖就没有人际关系。咨询中依赖的移情表现为:早到后很安静的在门口或者接待室等着咨询师,很想早点见到咨询师、不愿结束、对分析师提要求、没有满足会感到失望、愤怒、甚至抑郁自杀


负性移情:就是认为咨询师不够资格主要是小时候父母对自己有不公平、不合格的对待,所以成年后遇到的每一个重要的人,他都是认为对方是不够资格的。带有敌意的移情更需要小心处理,这样的人往往会有偏执的人格特点,他天天盯着你哪里会犯错。

抗抑郁药的动力学


药物承载了很多的移情和动力学的意义,他如何来看待他的处方药物被后是有动力学的意义的。1912年,弗洛伊德就注意到正性移情(包括患者意图获得医生的有意信任,希望通过医生变得更好,获得医生的爱,或通过真正的康复,得到自尊的渴望等举动),是患者提升其克服症状能力的关键因素。正性移情如治疗联盟,是最有效的治疗成分负性移情可能导致负面作用,影响治疗关系的进展。那些曾经被照料者虐待或忽视的患者,或在权威人物面前感到弱小的患者,容易出现反安慰剂效应,药物对他们来说容易出现反安慰剂效应。在对安慰剂效应的观察中还发现,当患者希望被伤害时,可以是意识的或者是潜意识的,也会出现反安慰剂效应,许多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反应的患者,也大多是反安慰剂效应者,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药物的副作用。患者认为医生是不可信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样的移情经验基础上,可能就会对药物产生抵抗攻击。他往往是勉强同意医生开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但为了不受经验丰富的医生的“恶意的”控制会暗中进行自我管理和支配,也就是少于或多于处理医生的处方剂量。这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他不是直接抵制医生的指令,但是他的身体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抵抗,他会说,吃这个药物身体很难受,实在吃不下去,有些患者可能会通过食用药物的方式防范性的拒绝对他们情感或行为负责,有人格障碍水平的来访者,有原始的防御机制,是用分裂、投射这样的一些防御机制,他们会对药物有这些反应,非黑即白,往往通过将所有的“坏东西”置换成“其他状况,以防御自己难以忍受的坏脾气,即把它投射到药物上。一个人说药物有副作用,没有效果,他大概是说治疗师没有帮助到他,对他产生不利影响,治疗师要结合自己的现场感觉,如果你有恼怒、委屈、不公平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对方感受到了没有被很好的对待治疗师如果能懂得这是移情,跟你对他好不好没有关系,你就不会那么恼怒了,要给他换更好的药来进行防御了,加药或者是减药来防御。要是理解他很想好,但是没有办法马上好,担心自己得不到很好的帮助,去理解他的抱怨,这是他早年经验的投射,并不是治疗师对他不好,那换不换药就是次要的了。过一段时间,他就慢慢觉得药又有效果了。要去面质他一些负面的东西。有许多人换了很多次的药,最后都是效果不好,这大概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背后指向的移情在起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药物可被以多种形式进行防范性使用,如感到人是危险的和不可信任的,他们就会试图用药丸来取代人,还有一些人,会把所有不好的情绪当做病态的,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也就是他对药物的抱怨,这可能导致一个善意的精神科医师倾向更加复杂的用药方案。所以说一个精神科医生能在精神分析方面接受更多的训练,也有利于他在使用处方药物时能够处理好关系,对自己的药物处方更加淡定,也是对使用的药物的负责,要特别指出负性移情和对药物的抵抗关系。如果存在负性移情,就要及时的指出来,如果不能指出负性移情,治疗关系就不能真实地发展,总是用表面的方式去回避冲突,不是真实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可以让患者与医生在大量的抵抗之前就形成联盟,同时对反安慰剂效应的共情性解释,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治疗师受到了来访者负性移情的攻击,也不要以冤抱冤,他不是故意的,潜意识的张力有可能会减少。


问:如何来区别在关系中感受到的一些敌意和攻击?是真的对方有这样的情感还是他的移情或咨询师的反移情?


这种情况在咨询现场蛮难察觉,有可能是来访者激发的,也有可能是自身就有的,或者两者兼具,现在倾向于解释咨询师在现场的反移情是由来访者激发的,如果在一个团体中,别人没有这样的反应,只有你有这样的反应,这就属于自身的问题。区分不开来就只有先去体验,慢慢去察觉和分清它。


问:一个5岁的小孩,4个月时妈妈离家走了,现在是没办法跟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只会一个人玩,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4个月大的婴儿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这也会引起周围的人过分的认同要去补偿他,这是一个分离性的创伤,并不是周围的人就需要马上采取一些办法去补救。小孩的情况不一定大到那个程度,也不一定补救了就有那个效果,他也会有一些独特的方式面对那个痛苦,尽量让小孩与周围有一些互动,他一个人玩也是他某个阶段合适存在的方式,不被勉强,他会觉得放松,有安全感,他才会去跟别的孩子接触。每天孤独,不去跟别人玩,不见得就是症状。这主要是家长的内疚。


问:来访者服用某种药物,出现抑郁症状,来访者征询咨询师的意见,咨询师怎么回答比较恰当?


要去察觉来访者潜意识里为什么要这样问你,他也知道你没有处方权,其实他是在检验他被别人错误对待,你会不会去纠正他,拯救他,要看看你到底是什么态度,他很想你说自己的症状是不需要吃药的,去反对那个医生,咨询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某种对抗,被借力。对一些依赖型的患者会这样做,用一个权威去对抗另一个权威。他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让他不吃药,所以他到这里要验证你的态度,看你对他重视不重视他的来访者这样问的时候,主要看他潜意识里移情投射了什么。


问:移情和投射怎么区分?


它们都是潜意识的部分,有人际关系就有移情,任何一个感受都是投射,它们都是一个人指向外界的部分,投射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存在的,我们任何内心不愿意接受的部分都会把它投射到外面别人身上,移情是我们指向某个人的感受、关系的模式,在一个人身上是再现上的,移情讲的是早年重要关系的再现,投射是内在的不能接受的东西的外投,那我们内心有什么东西不能接受呢?都是被早年对待出来的,讲防御机制的时候,讲投射,讲咨访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使用移情,来访者说抗抑郁的药物让他呕吐,他自己就停止使用了,咨询师建议他和医生讨论,服用进口药,那咨询师需要怎样在移情层面上进行回应呢?咨询师的建议从结果上来看是不错的,换了药,那一方面他有可能是在检验你对他的遭遇是不是很关心,无形中他在检验你的态度。最好的方式是去共情的理解,共情他不想被错误的对待,让咨询师力所能及为他做点事,他会感觉到你是在意他的。


问:在整个咨访关系结束的时候一直在试探突破设置,想了解咨询师的私生活,不想结束咨访关系?


这是很常见的,要结束这样一段长久的关系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在检验咨询师能不能遵守设置,结束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讨论的,不止一两个月时间来讨论,要去充分的讨论。能比较恰当的处理好,结束咨访关系,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一次有时设置就是被用来突破的,比如说再增加一次,增加了这一次也是要去讨论的,咨询师还要觉察自己的反移情,是不是咨询师自己也很难接受分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

2

个案1:

男,40岁左右,科员,抑郁,性功能障碍,不想上班,失业,分居,有自我挫败感。有认识,无行动,别人帮助他,都被他感觉为支配,顺从别人,无能力去报复,消极对抗治疗师,然后惩罚自己,就像青少年一样,他明明想做那件事情,父母让他去做,他反而不做了。爱恨冲突严重,多与罪恶、抑郁、悲伤有关。一旦感受到想要去伤害、惩罚毁灭的客体是所爱的客体的一部分,罪恶感和悲伤便会出现,当他对治疗师也有这些感受,唤起了他早年与母亲互动时的感受,然后再连接到他跟老婆之间的互动,都是用类似的模式。


来访者能不能察觉到他对咨询师的移情,针对咨询师所做的移情和反移情的解释,有没有察觉和感受。他看在咨询中,咨询师有没有恼火,咨询师能不能感觉到这个和恰当的表达,如果咨询师体验不到这些,来访者也很难体验到这些。移情和反移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被分开。咨询师能够觉察自己的反移情,作为共情的一个资料,来了解来访者,有可能促进来访者觉察感受自己真实的感受。往往这类的冲突都是非常强烈的爱恨冲突。如果他要怨恨毁灭的对象是他所爱的人,就会引发内疚感、罪恶感,引发抑郁、悲伤。来访者有时候会有过分满足权威的表现,担心被抛弃,和毁灭感。


个案2:

男性,销售主管,与女性的关系太近又太远,换过三四个女朋友,都是一开始觉得很合适,很甜蜜,感情好的不得了。然后总是因为一些小事闹得不了了之,不断在重复这个现象。后来发现,往往是意识到有结婚的想法就会出现这个情况,工作也是多次变换工作,上手快,做得好,对能否坚持下去,然后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又跳槽了,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太靠近一个人,或太投入一件事时,会变得过分焦虑,寻找早年的线索会发现,父母的关系非常的冲突,他跟妈妈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会比较弱一些,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妈妈很失望,出走过两年,两年后又回来了,来访者的反应方式非常奇怪,妈妈走了,他就像没发生一样,回来他也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然后在移情中的表现:对一个来访者或治疗师,一周一次或一周几次的地面,他会把内心非常隐秘的情感呈现给治疗师,希望得到帮助,在治疗中他肯定是很在意治疗师的,治疗师因公出差,来访者有些抱怨,后来就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给自己解释,表现得无所谓。下周恢复治疗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移情,见到治疗师显得无所谓,很冷漠。太过渴望,失去就会很痛苦,还不如自己主动离开,和治疗师的关系呈现了这一部分,所以保持冷漠,控制被遗弃的痛苦感觉,在咨询中,来访者往往因此来检验治疗师,比如说某一次不来,或者迟到,来检验你在不在乎他,他不在意治疗师出差,就像当年不在意母亲离家干什么去了。那以后他有一次问你,你跟谁一起出差的啊,跟男同事还是女同事啊,其实他非常在意的,那就要去探讨当年母亲的离开,他为什么不在意,你跟他讨论这个,他不一定有感觉,但在家庭此时此地,他指向治疗师的感觉,他理解移情的张力才会有,治疗师是一个药引子,来访者常常讲述母亲就像讲一个客观事实,甚至比治疗师分析得还要透彻,情感是被放在潜意识里,但是他跟治疗师长久的咨询过程中,如果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才会从情感上去回忆到早年与父母互动过程中非常伤痛的感觉,他也会看这个治疗师,他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有强烈的爱恨情仇,还是有纯职业地跟他相处,让来访者去体验他内心复杂的情感,特别是指向治疗师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要结合反移情,结合平行关系,结合治疗师是否能敏感的察觉自己的反移情。


色情性移情有各种各样潜意识的防御,他可能是一种防御,借此贬低治疗师的能力,来防御他自己的治疗师能力的嫉妒,如果在治疗中,把治疗关系变成性欲化的关系,就不会让他体验到他难以接受的性欲化的关系,总是谈论性的话题有可能是一个烟雾弹,这来源于咨询师对他早年的理解,在移情中,他的嫉妒有多少的恐惧,嫉妒有时候就意味着毁灭,自己得不到,对方也不要得到,这种毁灭,攻击性非常大,也会带来被报复的危险,如一个男性来访者,嫉妒父亲,他幼年时候感受到的威胁,灾难性的后果太过淹没性,太过强烈,他会把嫉妒的感觉完全防御掉,他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防御,比如说色情性防御,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治疗师往往要去看背后隐藏的东西。


在关系结束的时候,扯到性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无论在治疗中,以及一般生活中,皆是如此,是用来逃避关系结束失去重要人物的伤痛,所以说,表面上的性,背后往往有很多的含义,或者说掩盖了人的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感,就像表面上扯一个很快乐的话题,实际上是掩盖内心深处很深刻的悲哀,这恰恰是要去处理的哀伤部分,如果陷入到性的话题里面,就是没有去面对应该真正面对的问题,有时,情色移情也是掩盖了相当可观的攻击性和虐待欲,也是某种形式的负性移情。对于那些希望发生性关系的移情欲望,在深入探索下,往往会揭露出想要伤害、毁灭或是让治疗师难看的欲望,他如果体验到这些部分,会让他感到更糟糕,这部分是不是早年亲密关系中最危险的部分?面质负性移情,负性移情需要摊开来讨论,否则关系没有办法朝前走,负性的移情包括坏的,被贬义的,抛弃的,失望的,排斥的,来访者觉得糟透了,感到寂寞,没人了解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咨询,咨询师有可能会关注到,来访者最近情绪是不是不好,外在的压力大才会导致他这么说,同时咨询师也要明确,他在你面前这样说,这些话肯定是指向你的。做咨询师要明确,来访者在你面前说的任何话,不管是说别人还是说自己,都跟咨询师有关,咨询师要保持这个敏感性,然后去验证,去澄清,去面质,可以这样说:“看来你对我很失望……”面质来访者就感觉到你不再绕圈子了,感觉你是真诚的,就会有帮助,注意面质中的同理部分,特别是来访者感到愤怒和被抛弃的感受,患者不再感到被误解,虽然他口头上不一定会承认,这样的来访者会有无视自己的矛盾情绪,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治疗师如果没有觉察,不恰当的应对,可能会让他陷入更加偏执的状态。治疗是帮助患者处理治疗外的关系,不是为了治疗气氛舒适,跟他过日子的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关系。面质,并不代表关系就会破裂,他越来越理想化治疗师,可能就会觉得他妈和老公非常糟糕,但他能够觉得治疗师也不过如此的时候,他看他妈,看他老公也就比较顺眼了,咨询师通过面质,来促进他的整合,治疗中如果有潜在的愤怒、敌意或恐惧的情绪,必须在治疗中加以讨论,以得到调节和整合,如被忽略,过程就会终止。


新手治疗师在治疗初期,往往会因为这个而使个案过早脱落,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治疗师无法跨越的阶段。在治疗早期,面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集中讨论负性移情,由于早年的关系,他很难去承受一些不确定的东西,如果不去面质他的负性移情,他甚至会混淆他的现实检验能力,他甚至会见诸行动,边缘人格障碍一上来,负性移情就非常强烈,他甚至会觉得治疗师会害他,他就会有很多的见诸行动,强迫症求助动机很强烈,想处理自己的问题,但咨询师往往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处理起来很困难,他的负性移情很难被感受到和表达出来,会用情感隔离、反向形成、抵消、理智化,这样的一些防御机制防御掉,强迫症不好面质,因为他缺乏一定的张力,他们往往不敢反抗权威,过于自我批评,所以会低估自己获得温和和依赖关系的能力,早期面质会使他们确信遭遇了最害怕的事情,他们只有被治疗师很好的抱持,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以后,他才能去面对一些负性的感受,一个强迫症患者如果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指向治疗师或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敌意,一定是具有了非常安全的信任的关系,这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进步。对自恋的来访者,在早期要面质他们也要非常小心,需要把治疗师理想化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他突然发现治疗师是一个普通人,对他而言将是一个毁灭性的羞辱,他也没办法接受,他是一个普通的来访者,他是一个最优秀,最出色的来访者,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自己不渺小,如果你告诉他,对方理想化自己,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攻击自己,他会觉得被误解,觉得你是往负性方面去想,实际上理想化是为了攻击做准备的,对于理想化总是要撕破脸的,对于自恋的患者,确实需要很长时间的,早期可以做一些共情性的评论,这是他能够忍受的部分,以后需要面质。


自恋移情


1、理想化移情,就是把治疗师理想化,认为治疗师无所不能,因而崇拜治疗师,治疗师会觉得来访者特别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有的优点,感觉自己特别厉害,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理想化的父母投射给治疗师了。理想化往往是因为幼年内心理想化父母的缺失,早年内心缺失太大,便会始终保留这个幻想,所以他遇到这样的治疗师,会感到非常荣幸,自我感觉良好,对未来充满自信,治疗师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这么优秀,治疗进展太快了,原来很抑郁,怎么突然间就变好了,对未来充满信心,来访者会把咨询师想象得不食人间烟火,不食五谷杂粮。


2、反应式移情,咨询师会觉得这个来访者非常独特,强大,有很多的辉煌,让咨询师很开眼界,咨询师身不由己就会很崇拜来访者,来访者其实就是把治疗师当成自己的粉丝,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许,如果治疗师接招,病人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好,变得非常自信,治疗师也会发现,这个来访者领悟力很强,特别有跨界的能力,来访者为了得到治疗师的肯定和赞许,也会竭力表现自己,变得非常好表现。


3、另我移情,两个人之间,你在他身上看到你,他在你身上看到他,也就是把治疗师当成另一个自我,把治疗师当成另外一个自我,或自己的孪生兄弟,和治疗师心心相印,趣味相投,意见一致,步伐统一,甚至合二为一,不分彼此。在案例督导中,旁听的人也会发现,咨询师报这个个案非常有意思,非常投入,他也会觉得这两个人就像两朵竞相开放的水仙花,跟大家都没啥关系,大家只能远远的观赏,他们玩得很好,治疗师要去觉察,来访者把自己当成了幻想中的谁,这是来访者非常需要的一部分,治疗师也会有非常强烈的存在感,被肯定的感觉,通过自己被激发出来的反移情来满足  ,他在潜意识里面非常渴望的是。


诠释移情是以科恩伯格和克莱因为代表的,强调语言介入的重要性,强调早期就诠释负性移情,否则关系容易脱落,他们俩被称为野兽派,科胡特、温尼科特被称为温柔派,认为共情的回应和肯定,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是咨询师的首要任务,不要太早去面质负性的东西,冲突的如科恩伯格指控科胡特等缺陷论者,他们因为早年关系的缺陷,会和来访者形成共谋,以否认攻击的存在,先让来访者体验到共情和温暖的回应,或者说潜意识里害怕来访者对自己的攻击,害怕这些负性的移情,并借着来访者早期缺乏的母爱,来帮助来访者发展出假我,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麻痹来访者,就像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曾经指出来的费伦奇那个温柔的躺椅,他有没有办法回到现实中去,阻碍了来访者的自主性,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缺陷论者反过来认为,太过强调负性移情,会使来访者非常脆弱的咨询更加微弱,咨询师在企图诠释时,又会帮助来访者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攻击。关键是现场咨询师的感觉,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但是在临床时间中,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回应。


自恋个案,早期需要跟共情的回应,不去触碰他一些负面的东西,等到关系稳定后再去触碰可能会很好,有时,不同的关系之间会晃动的,不可能总是处在某个极端来回应来访者,在使用的时候,也是一个整合的方式。没有移情的诠释,就不能说明你是在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在进行治疗,关键是你在哪个角度,用哪种方式去处理移情的。

精神分析单单就某一句话,的确是很难理解的,比较抽象,离不开建立个案的概念化,早年的经历,心理发展到什么阶段,咨访关系进展到什么阶段了,都是要去关注的,才能去感受到,他的负性移情可能是来自某种潜意识,咨询师要提出来,咨访双方进行验证,来访者如果拒绝了咨询师的解释,可能是时机未成熟。一个刺激,对某些人来说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创伤主要涉及到一个人的主要感受,比如说两岁的分离,有的会越来越粘人,有的会跟人保持距离,但是相同的创伤还是有类似的部分的。有些咨询师会有为了移情奋不顾身关键是看当事人的感受,如果当事人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他情感方面觉得不安全,咨询师做得再好,来访者依然会隔离,移情是潜意识的,所以有时候来访者会否认自己的移情,咨询师过急这么操作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能够促进来访者的领悟,咨询师也是可以尝试的,初期的来访者比较自恋,咨询师做一些共情的回应比较好,初期就直接面质,来访者会很恼火,他还没有做好理解的准备。切入点要对应着初期的期待,由此开启一段咨访历程。有些来访者会说从平行关系中感受到了移情,但是没有得到多大的帮助,曾经的创伤已经发生了,一切都无法挽回,精神分析治疗不是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是来访者经过咨询后,来访者对它的感受会不一样,主要是在咨访关系里,要让来访者体验许多过去被压抑的痛苦体验,是发生过的事实没有改变,但是发生过的情感体验有所改变,跟自己过去的内在小孩和解,过去经典的看法,强迫症是神经症,前提就是有自知力,后来发现很多强迫症是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的,就是觉得手脏,就要洗,家里人带过来咨询,现在,包括DSM-5已经把强迫症单独拉出来成为一章,其中有一个亚型,就是没有自知力的,甚至还有精神病性症状,有没有求助欲望不是判断强迫症的求助标准。


咨询一年下来,来访者会不断攻击咨询师,主要是评估来访者的人格特点和心理成长背景,这也是咨询中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和意义,这大概是一个见诸行动,跟移情有关,可能是某种防御,比如说他越来越明显地依赖咨询师,所以他有意无意攻击咨询师,也许有可能是在咨访关系的支持下,他敢于跟你竞争,重要是两人一块去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移情和反移情综述
邻人疑斧与移情现象
移情
一个以“我”第一人称呈报的咨询案例:关闭心门,是自我保护的延续
你是如何掉进传统精神分析的坑?--小明案例督导《扪心问诊》
阿苏|心理咨询道与术27:个体潜意识(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