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哀叹

“负荆请罪”,是一则流传了千年的历史故事,故事里主人公廉颇的知错便改和蔺相如的不计前嫌,为人们所颂扬。

得此双壁,赵国在乱世中可自保其身,免受侵犯。可事实上,在两人尚且在世的时候,赵国就已经因为战争元气大伤,而且这两人晚年的结局都凄惨异常。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文一武失去了制霸朝堂的权力?两人无法安度晚年与赵国政局有无关系?其实两人此后的结局,在廉颇请罪两人成为挚友后,就埋下了伏笔。

负荆请罪

廉颇和蔺相如原本是没什么交集的人,前者是纵横赵国,统领军队的大将军,后者是舌战群儒,满腹谋略的顶级说客。

两条平行线能行至相交这步,是以“渑池之会”为契机。

这次集会,赵王原本害怕秦王的淫威不愿赴会,幸得蔺相如劝诫,说自己同廉颇将军能够里应外合,保护大王的周全,赵王这才放心赴会。

集会开始之后,秦王果然率先向赵王发难,蔺相如和廉颇也不负所托,一个在会议上舌战各方使臣,以保赵国权益,一个在会议外排兵布阵,以免秦军进犯。

一文一武的密切配合,最终助赵王全身而退、虎口脱险。事后赵王念在两人的功劳,给两人都升了官,结果招致了廉颇的不满。

廉颇原本就瞧不起只会动动嘴皮的文人,他们武将的功劳,都是实战里一次次出生入死打出来的,哪像这些酸腐文士,张嘴讲两句话功劳就来了。

渑池之会上,是他守在关外,阻挡了秦军的铁骑,给双方和谈制造了机遇,怎么到论功行赏的时候,蔺相如反倒高他一截?因此他便放狠话,等见着了蔺相如他必定要好好将其羞辱一番。

蔺相如闻言,开始有意无意躲着廉颇,可他此举并非是因为惧怕廉颇,而是认为此时赵国内忧外患,他和廉颇作为文将和武将的顶层人物,此时闹不和不利于国家安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如他避开锋芒,避免和廉颇将军起正面冲突,好保证两人在以后的合作里能保持默契。

廉颇原本和旁人一样,认为蔺相如躲着自己是因为他心虚,结果听说了蔺相如的解释之后,他立马羞愧难当,直言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遂负荆请罪,乞求蔺相如原谅。

这一举动,成为了史书中的一出佳话,也成了这两人亲密友谊的开始。

君主猜忌

好景不长,新君赵孝成王继位,廉颇蔺相如的这段佳话,却成了他眼里的钉子。

他手中的权力还没捂热,急需要巩固朝局,而要施展自己的报负,首要做法就是清除朝内异己。可孝成王昏庸就昏庸在,他把前朝君王任用的重臣,都判定成了异己。

尤其是位居文武之首的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人关系亲密,一旦结成同盟发动政变,对他的新政权来说是沉痛的打击。他必须先发制人,率先打击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力量。

这两人真是人在家中在,锅从天上来。明明对国君忠心耿耿,却偏偏要承受国君没来由的猜忌,随着孝成王一路提拔自己的亲信,这两人在朝堂上的话语权逐渐变低。

为此,两位挚友常私底下哀叹,世道真是变了,他们这样忠心耿耿的人,竟然有天也会落到被人猜忌的地步上来。

先王的遗愿仍在,自己如今却施展不了报负,如此下去,难道叫他们眼睁睁看着时局不稳,赵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吗?

对此,蔺相如选择了隐忍,在朝堂上意见不同的时候,他就尽量顺着王上的意思说,将自己的意见能保留一点是一点。

可廉颇是个武将,喜欢直来直去,看着自己的好友­——赵国的优秀谋略家,在朝堂上被处处针对,心中逐渐咽不下这口气。

他天真地认为,当今王上是被朝堂上这些苍蝇蒙蔽双眼,只要掀开迷雾,赵王就能看到蔺相如的智慧与先见。于是他坦率直言,上奏赵王,说蔺相如是一心为国,绝无私心。

这一下正好撞在了赵孝成王的枪口上,他认为这两人果然勾结在一起,要左右他的朝堂、他的统治,这之后,他对两人的疏离更加明显,让两个站在中心的人逐渐退到边缘去。

廉颇对此只是愤怒,认为新一任的君主不懂用人,迟早因为自己的自大吃瘪,大不了他退下去,再换一个新的仁君上来。

但蔺相如不改文人本色,他看得到北面秦国的崛起,知道赵国再不巩固国力,迟早会被秦的铁骑压垮,而如今的新王又专注于和他作对,让他的谋略无处施展。

眼见赵国国力每况愈下,蔺相如的身体也跟着一点点垮掉,短短几月的时间病倒数次,忧郁心结让他再难恢复当初“完璧归赵”时的意气风发。

在他最低谷之际,廉颇不顾舆论的压力前来看望他,嘱咐他照顾好身体,只要他在,赵国的希望就还在。“若是赵国灭亡在你我手里,我们又如何面对先王先祖?”

“只要你我留得命在,这些忧虑就不会成为事实,别忘了我们曾许诺要联手保赵国周全,你可不能先我而去。”

只是两人没料到,他们的情谊完全成了自己施展抱负的绊脚石,赵王冷落他们,一是因为两人的地位能力,二则是因为两人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

因为这层情谊,两人在朝堂之上和赵王彻底撕破脸皮,蔺相如也没能遵守当初的约定,在此事爆发不久之后撒手人寰,留廉颇一人孤军奋战。

“纸上谈兵”换“常胜将军”

让一忍再忍的蔺相如都忍耐不下去,在朝堂上和孝成王的亲信对峙,是因为孝成王听信谣言,要让从没打过实战的赵括顶替廉颇的主将之位。

如今廉颇把守着赵国重要的门户,若是换掉廉颇,秦军必定长驱直入,到时候的赵国政权,恐怕真的会覆灭在秦国的野心之下。

蔺相如顾虑这些,可孝成王只看到如今流言四起,言:要打胜仗,必得赵括将军。

他廉颇和秦军对峙许久,也未主动出击打一场胜仗,如此消耗下去,何时才能消灭秦军?况且他早就看廉颇不顺眼了,苦于他留下的威望叫自己不敢随意替换他。

这下好了,天赐良机,赵括成了民心所向,他正好借此打压廉颇。因此,他向前线的将领下了一道草率的命令——廉颇退居,赵括接任。

蔺相如闻言立马上奏阻拦,其实他反对的理由很充分,赵括虽然阅遍兵书,但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秦军势如破竹,也就廉颇能够阻拦,怎可在这个关键时期替换掉廉颇呢?

面对蔺相如“替换掉廉颇,就是弃赵国安危于不顾”的言论,赵孝成王不屑一顾,谁不知道这两人是挚友?不过是一个失掉君王宠幸,一个想要力保对方罢了。

如此一来,他更坚定地摒弃掉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命令廉颇将主帅之位让给赵括。

不出蔺相如所料,赵括没有经验,一上任就推翻了廉颇闭门不出、消耗敌军的策略,放着易守难攻的地形不要,主动发起攻击。

秦军眼看对外散布的谣言果然有用,主将换成了毫无经验的赵括,立马改换策略,假装败退引得赵军长驱直入,最终包围起来一网打尽。

在长平这一战,秦军坑杀了赵国的数十万士兵,导致赵国兵役不足、元气大伤,在此后再也没有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经此一事,蔺相如彻底失去了对新君的信心,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不久便带着满腔愤恨去世。

而廉颇,此时也理解了好友为何自从新君上任,心情就始终好不起来,将自己的身体拖累至此。伤心欲绝之下他离开赵国,此后也疾病缠身。

但他一直等着国君召他回去,即使现在这个赵国已经不是以前的赵国,他也能带着残兵散将,将秦军的侵略挡在国门之外。

守护不了和好友当时许下的,将赵国建设强盛的承诺,起码要守住叫赵国不灭亡的许诺。只是这个小小的愿望,廉颇最终都没能实现。

赵孝成王后悔之后,派遣使臣去召回廉颇,可这个使臣好巧不巧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导致两头的话术都变了味,廉颇没能在有生之年重返赵国土地。

经此打击,廉颇的衰老比从前快了几倍,明明此前还是叫秦军闻风丧胆的老成将军,这时候已经成了两鬓花白、饱经风霜的老人。

弥留之际的他卧于病榻之上,想到自己意气风发之时和蔺相如结下的情谊,想到长平战役之前蔺相如为他请命不成郁郁而终,想到不久前他翘首盼来的使臣带给他的却是永离故土的命令。

如今他也要因忧虑而死,他和蔺相如都没能兑现当初的承诺。他心心念念的赵国,也不知道还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境地里,苦撑多久?

只是一切都成了他无法左右的定局。廉颇在异国病逝后,赵国在战国史上辉煌的时代,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哀叹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廉颇历史传记(4)
廉颇的故事:负荆请罪将相交和,被疑遭忌丹心可鉴
《大秦帝国之崛起》之战国四大名将,廉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