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视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架构

透视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架构

(2011-10-03 22:47:10)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汇率E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货币M、价格P、利率i、产出(或收入)Y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仍是宏观经济学,只是在国际视角下,多出一个变量——作为国别之间相对价格调节机制的汇率,因而又称作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下的均衡关系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由此衍生出内外部失衡下的政策内容。撇开政策部分,本文主要梳理评点理论均衡关系下的理论基础架构及其内在逻辑。

  沿袭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国际金融学的核心变量——汇率E的相对价格决定有其进一层的价值论根源,于之基础上,运用购买力平价(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IRP, Interest Rate Parity)两种均衡原理,得以成型。

 

    购买力平价的价值论基础

 

   汇率决定理论在古典金本位制下讨论,更容易理解。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能够交换的商品量,是由各自货币的内在价值或其含金量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即为两国货币含金量的相对比值,亦称作铸币平价(Mint Parity)。略去供求关系影响,一国均衡价格水平的上涨,源于本国货币含金量的下降。这也是大萧条后期1933年初,美国不择手段废除黄金条款、赋予总统将美元含金量降低50%权力想法贬值以扭转本国物价跌势的原因。而汇率E=P*/P的均衡价格变动,也只与两国的P*P均衡价格(准确说是价值)的变动有关。遵循购买力平价原理,各国PP*价格之不同也只是同一商品的货币名义价值之不同,而其实际价值在两国仍然相等:p=p*

   金本位制下,一国价格上涨P↑,引致的只是本币贬值E↓,外国价格P*不变。法币时代,一国价格水平上涨P↑,不会传导至外国物价P*↑,是大可存疑的。现代经济学则依然承袭着“野蛮作风的残余”(凯恩斯抨击金本位制语):(1Ms↑→P↑→E↓:本国货币供给一定比例的增加引起本国价格水平的同比上涨,进而是本币同比例贬值调整;(2P*↑→E↑:外国物价P*↑,引致本币升值E↑,而本国物价P保持不变。其政策结论是十分诱人的:汇率自由浮动条件下,各国通货膨胀是相互绝缘的;反之,固定汇率政策下,一国不能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类似但不同于“蒙代尔三角”)。

   货币有锚,美国商品的美元价格上涨(比如上世纪30年代美元对黄金贬值40%),但其黄金标价不变,即世界价格不会因之改变。例如,1桶原油=1盎司黄金=20美元,美元贬值后则为:1桶原油=1盎司黄金=35美元。货币无锚,世界大宗商品等依然采用美元定价传统,美元充当世界价格的价值尺度,美元价格上涨此时等同于商品黄金价格(即实际价值)的上涨,国内同一商品(比如粮食、能源等)价格随之上涨。如上例,1桶原油=20美元=5英镑,美元贬值后则可能为:1桶原油=35美元=8.75英镑。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下,1美元=X{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瑞郎……},美元价格联动全球商品价格体系共浮沉、同凉热。

 

    利率平价的先天性不均衡

 

   利率平价原理下的汇率决定,其基石(均衡利率的决定)则没那么坚固了。古典利息理论认为,利息价格由利润决定。新古典利息理论认为,利息(实际)价格是由产品市场储蓄与投资关系决定。凯恩斯利息理论则认为,利息价格由货币市场供求决定。如同没有价值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供求关系下的不均衡分析只能说明价格变动,不能告诉我们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凯恩斯范式下,各国利息水平ii*分别由其国货币供求决定。ii*时,犹如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π≠π*,本国高出外国的通胀率幅度△π与其汇率贬值幅度-E相等,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的差额△i等于本币贬值幅度-E。不同于绝对水平上的PP*通过两国汇率相对价格E的调整达到均衡(基础是同一商品的两国实际价值p=p*),ii*与π≠π*,对应的都是不均衡条件下的汇率E的持续(贬值)调整,直到i =i*与π=π*本身恢复均衡为止。

   在凯恩斯范式下,利率由货币供求决定,因而利率的调整只是暂时调整,长期仍会回到原来均衡价格i,以恢复i=i*均衡。短期内,价格黏性P保持不变,货币供给增加Ms↑,利率下降i↓,根据利率平价,i<i*,这将导致本币升值E↑。短期内的汇率调整并不能使得货币供求与利率恢复均衡,只能被动等待利率均衡,汇率自身才能恢复均衡。而永久性货币增加Ms↑,将导致利率i永久调整。长期内,货币供给增加Ms↑,致使物价同比上涨P↑(幅度为π),根据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利率同步调整i↑(幅度亦为π),i>i*,这将导致本币贬值E↓——其实际利率r=i-π=i*=r*,实际汇率e仍不变。

   Dornbusch(1976)汇率超调论(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解决”了短期内i↓、E↑与长期内i↑、E↓之间矛盾。短期内汇率一次过度贬值E,接着再回调E↑至仍较前期较低的水平。描摹市场波动上的反向调整或许可以,但用于理论上均衡分析则大悖逻辑。短期与长期的过渡只能由小幅贬值到长期较大幅度的贬值到位。Ms↑,P↑的缓慢小幅调整,理论上与之逻辑相应的是i↑的缓慢小幅调整,进而名义汇率E↓的缓慢小幅调整。长短期矛盾,或者说购买力平价(Ms↑→P(i)E↓)与利率平价(Ms↑→i↓→E↑)两种推理结论相悖,根源在于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在货币供求两分法割裂缺陷下不能自圆其说。新古典范式下,实际利率r由产品市场上投资与储蓄决定,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改变的只是名义利率i,随Ms↑而i↑,其沿袭的是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古典两分法”。凯恩斯利息理论则从“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全新视角赋予了货币市场决定利率的独立性,却不能调和与费雪效应的直接对立。在经验事实面前,凯恩斯输了;如今在两种平价原理试金石上,同样输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参考文献:

1.Dornbusch, Rudiger,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December 1976),PP.1161-1176.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魏埙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推荐教材:

1.Paul R.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Policy”, 6th ed.(下册国际金融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LaurenceS. Copeland, “Exchange Rate and InternationalFinance”,5th ed.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马君潞,陈平,范小云著《国际金融》,科学出版社,2005.

4.姜波克著《国际金融新编》(第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为货币定价——谈谈汇率
FX168财经:三大汇率决定理论
硬核经济学:汇率决定理论(1)
国际金融-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汇率到底是怎么决定的,你知道吗?
金融部分知识点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