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毁掉了孩子坚毅品质的六大手段,你也在用吗?

真的是这样的吗?

Amy老师一语道破天机:“看起来大多数的孩子似乎都走在坚毅的路上,但缺少了兴趣和热情的陪伴,我们的坚毅更像是被安排的坚毅。”

Amy老师的教学和观察中,她发现很多家长不但不会培养孩子的快乐坚毅的能力,还经常使用各种手段,来扼杀孩子坚毅的潜质。


在《坚毅》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能通过西点军校严格测试的军官,被称为美国“最有价值的球员”的橄榄球队员史蒂夫杨,被称为英国最幽默的喜剧家之一的弗朗西斯卡……这些确实都是坚毅品质的代表人物。


但同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的是我自己接触过的一些小人物:


今年夏天在福建霍童古镇,遇到一位制作剪刀的老人,他做了一辈子剪刀,在霍童,每一个出嫁的女孩陪嫁的物品中必定有老人做的一把剪刀,当他跟我们说到他做的剪刀时,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夏天在云南的沙溪古镇,在小工艺品的店铺里,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恬静地坐在屋子的一角,嘴角荡着春风似的微笑,手中不停地制作着一个个的手工艺品。


我七十岁的老父亲,一个研究了一辈子草药的老人,无论春夏秋冬,他不停地在家乡的山上溪边采集各种中草药,然后日复一日地在家里去皮、捣碎……日子慢悠悠地度过,做了几十年也没有厌烦过。


有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用一生的热情和激情坚持做的事情,乐在其中,但他并没有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这样平凡的坚毅往往是人们看不到的,我自己更喜欢这样平凡的坚毅,因为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独特之处。


无论是通过坚毅走到各个领域顶端的佼佼者,还是很多默默无闻却沉浸在自己热爱事业中的小人物,他们都在诠释这样的公式:


发现兴趣 发展兴趣 日常惯例=坚毅

热情 坚持=坚毅


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的“成功学的坚毅学“,而忽略了发现兴趣、发展兴趣、热情、内在驱动力……这些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更重要的关键词。


大家似乎觉得:中国的孩子并不缺少坚毅。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在做教育工作,也磕磕绊绊工作了二十多年,工作中会接触大量的家庭和孩子,感触更多的是:大多数的孩子似乎都走在坚毅的路上,但这条路上缺少了兴趣和热情的陪伴,更像是被安排的坚毅。


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随着社会中各种机遇的出现,这种被安排的坚毅也能帮助一个人,走上某些领域金字塔的顶端。



是什么毁掉了孩子的坚毅潜质?


这本书还有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坚毅是可以被培养的,同样也是可以被毁掉的,尤其是在很多抱着“孩子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期望的家庭里,可以让孩子幸福一生的坚毅更容易被毁掉。


坚毅在英语里的词是Grit,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砂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但有了持续的兴趣,有了激情,坚毅这个词并不像表面想得那么冷酷、严峻。


我们就从热情、激情、坚持、内在驱动力这几个关键词里来找一找。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不断毁掉孩子做事情的热情和激情,扼杀了多少宝贵的坚毅的种子!


有职业病的我一边看《坚毅》这本书,一边忍不住将家长们常用的摧毁坚毅的手段,列出了以下几条:


手段一:孩子被过度安排

缺少自己安排并享受其中


对于父母来说,很大的诱惑就是替孩子做决定,以保证孩子始终做正确的事情。但其实做决定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的练习过程,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发现自己内的兴趣。


孩子能自己做决定这一点很关键,是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沉浸其中的土壤。因为被父母过度安排,孩子的兴趣被贴上了高级或低级的标签,马术、钢琴、高尔夫、舞蹈……这些高级的,就是应该鼓励孩子做的事情,不管喜欢与否。


如果这些高级的爱好是孩子发自内心喜爱的,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只是为了满足家长虚荣心,那么即使孩子被逼着学到了技能,也不会有热爱和激情。


激情>技能


孩子被过度安排,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有了空余的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


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看看他们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其实都会有迷茫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没有人可以帮你做决定,没有人来给你安排。靠自己摸索,感觉,思考,好像在冥冥之中,在迷雾之中抓住了一丝闪光,在这束光的指引下,很多人做出了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


独处,空白——在日益焦虑的教育中,显得越来越珍稀和宝贵。


所以我在想,作为现在焦虑像雾霾那样弥漫的社会中,我们敢每周给孩子一天的时间让他自己来做决定吗?如果你放胆尝试一下,就会两个发现:原来自己对孩子的把控是那么强大;原来孩子独立安排时间的能力也很强。




手段二:过于利己

缺少改变世界服务他人的意愿

 

我们不否认人是利己的生物,但还有一点,能让坚毅稳固下来的重要因素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人带来利益,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使命感。这种由利他形成的正面反馈,可以进一步促进坚毅的形成。


就像书中举的三个泥瓦匠的例子:

三个泥瓦匠分别被问:“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泥瓦匠说:“我在盖一座教堂。”

第三个泥瓦匠说:“我在建造上帝之物。”


我们都想让孩子成为第三类型的人,有追求,有目标,有理想,同时又能获得成就。


就像《坚毅》这本书中弗朗西斯卡所说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我们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对自己生活的感受。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一种纯粹的鼓励利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了非常重要的利他的目标。这也不利于形成一个人坚毅的品格。


爱孩子的我们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出现下面的想法:什么都为孩子考虑,什么都为了孩子好,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即使对别人造成伤害也无所谓。


利己的想法很容易让孩子只局限在自我之中,如果只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关注到别人的需要,也很难产生服务他人的的行动和人生价值感,也不会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正面鼓励。


如果一个人所有的行动都只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遇到挫折时,他更容易放弃,因为他只要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不用对别人感到抱歉,如果心怀改变世界服务他人的目标时,责任感和价值感会让他走得更远。




手段三: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失去了培养耐心和专注的土壤


能对一件事情或一个物品保持持续的热情,是很难得的。就像身处自然中的孩子,拿着一个简陋的小袋子,在树林中专注地捡拾落叶中的橡果,几个小时也不厌倦。


但物质条件太丰富了,孩子们得到的越来越多,电子玩具堆成小山,似乎很难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在玩具店或者超市的时候,永远是家里没有的玩具才是最好的,而买回家后没多久就被冷落到了一边。


现在的孩子似乎很难找到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最喜欢的玩具。


这使我想起了别人给我讲的一个关于一支口红的真实的故事。


一位女企业家生重病即将离世,她唯一的女儿很年轻,在她的病床前哭着说:妈妈,您的企业就要毁在我的手里了。 母亲从枕头底下摸索出一管崭新的口红给女儿,她说:只要你能把这支口红完整地用完,公司就不会垮掉的。


虽然很不解,但年轻的女儿开始使用这支口红。她的口红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哪一只从头到尾用完过,但这次,她听从了过世的母亲的话,坚持用完了这只口红,直到最后剩下的都拧不出来了,她用一个口红刷蘸着继续用,虽然中间有厌烦的时候,但她都没放弃。最后她拿着这管一点渣儿都不剩的口红,突然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母亲是在用琐事培养她成为成功者的品质,那就是:耐心和坚持!


几年过去了,母亲的公司不但没有毁在她手上,反而比以前更红火。她用耐心和坚持战胜了一切困难。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再后来女儿上了学,女儿知道了外婆和母亲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有一次,女儿问母亲:“我怎样才能像外婆和您一样成功呢?”她听了笑了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崭新的橡皮,说:“只要你能把它完整地使完,不要剩下一点渣!”


这个故事我在有一次的家长课堂上讲给家长听,那时我的女儿快要上小学了,没想到这个故事竟然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她上小学后,她的橡皮和铅笔都被她小心翼翼地用到最后,还特意用一个盒子来装握不住的小铅笔头。



 

手段四:习惯打击孩子 

缺少恰当适时的鼓励


在坚毅品格形成的道路上,抗挫折能力是很重要。就像书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孩子听任别人的摆布,消极性心态也容易在长期的打击中形成。这和我们说的成长型思维恰好相反。


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就认为孩子不行。也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在遇到挫折,得到鼓励更多,并且能在关键时刻得到轻推一把的助力,更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而遇到问题总是得到打击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消极放弃的心态,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女儿让爸爸帮自己搜一首歌曲,因为她们班很多同学在唱,女孩说有“三天三夜十天半夜这样”的歌词,爸爸搜出来了,然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什么记性呀?你说得一点都不对,什么三天三夜十天半夜的?明明是“三天三夜 三更半夜”!


女儿非常沮丧。我想如果爸爸能说“你听力不错哦,记住了关键的几个词,所以我才搜出来了”,会是多么好的鼓励啊!


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问我们,知不知道一个同学家在哪儿,正好我去过她家,我就举手了,结果老师要说出具体的街道门牌号,但我不知道是什么街道多少号,我就是只知道怎么从学校走到她家。然后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口音,一脸不耐烦地说:“你瞧你这个妮儿,这都说不清楚,还能干啥?”后来我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口中的打击性话语,容易让孩子走向习得性无助,而不是成长型思维。所以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先自省一下,如果不是鼓励,而是打击,我们最好先闭上嘴。

 

手段五:孩子被过多纠正

缺少自己发现错误的机会


家长喜欢也习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告诉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殊不知,孩子正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成长出来的。试错本身可以带来乐趣,这种乐趣也是坚持不懈的动力。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一般反复思考几个月 ,99 次都错 了,第 100 次可能就对了。”


当我自己不假思索想给孩子纠错时,我就想起有个人做的一个看似无聊的研究,他研究了洗碗的方法有多少种,最后发现有250多种,所以很多时候,当我自己的孩子自得其乐地在做一些事情,但我总想去纠正她或打断她的时候,我问自己:难道只有我们自己认为的是对的吗?没准,她通过自己试错的过程,能发现更适合她自己的方法呢。


其实,在我控制自己不说之后,我也发现孩子十有八九都能通过自我纠正,来改进自己做事情的方法。

 


手段六:家长过于武断,缺少联接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能坚持下去的另一个要素是情绪,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身为一名女性,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在冲动的时候放弃努力,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当孩子在情绪冲动下的时候,不是去武断地干涉孩子的情绪,而是先建立联接,孩子在和情绪共处的过程中,让激动的情绪慢慢消去。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下水去救孩子的救生员,在告诉孩子下次不要游这么远的道理之前,你需要先游向他、抱住他,并且把他带回岸上。是的,在做一切教导说服之前,最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平复情绪的洪流,引导他,并和他建立联接。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我们武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他,批评他,我们自己也成了孩子畏惧的挫折和困难。

 



快乐地坚毅下去!


这是我在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快乐地坚持下去,即使遇到了困难,有了别人的帮忙,有了自己的信念,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方法,我们会获得更强大的力量。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能获得这种“快乐坚毅下去”的能力。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备注:本文部分配图来自绘本《苏菲的杰作》[美] 艾琳·斯安内利/著 [美] 简·戴尔/绘。苏菲是一只蜘蛛,也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但是让她坚持完成杰作的力量,却来自她那颗柔软的关心别人发现别人需要的慈爱之心。



Amy园长:卢保英,天使家园儿童之家园长。长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北师大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从事中美两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国内首套系统儿童品格教材编写者,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书妈妈北京读书会成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善教育:孩子厌学叛逆,不想上学,家长可以这样做!
妈妈含泪自白:回首女儿的6年小学之路,这几个坑家长们千万别踩!
装X和坚毅
孩子不想学就不学了?父母应该这么做!
我的教女方(原创)
落单埋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