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发性抑郁症可能由脑部神经脆弱导致

推荐应用

现在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我们很多的朋友都患上了心理反面的疾病,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研究人员随机选取65名18-65周岁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又选取65名年龄相仿、性别相同的非抑郁症患者,对两组人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复发性抑郁症患者脑神经细胞中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脑部前额叶与后叶区域的皮质层也较薄。

研究人员表示,一般的抑郁症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然而多数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药物反应较低,抗压能力较弱。对此,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于1982年在猪脑中发现,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和软骨组织等广泛区域内。但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表达,其中海马和皮质的含量最高。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通过与TrkB酪氨酸激酶B的结合而发挥作用。TrkB的胞内区域具有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DNF与TrkB结合后激活胞内区域,引起TrkB自身磷酸化作用增强,进而激活Ras-MAPK通路,最后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丝氨酸位点激活CREB。CREB通过增加BDNF基因及抗凋亡蛋白基因BCL-2的表达,来促进神经细胞生存,增加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发生。作用方式具体如下,首先增加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长时程增强,后者是学习过程和记忆形成的基础。其次促进神经发生尤其是海马的神经发生。研究发现,BDNF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其神经病变的发生比野生型小鼠减少许多。另外还具有促进细胞生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各种神经元,尤其是对5-羟色胺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分化与生长再生的维持和促进作用。

BDNF不仅可以和Trk家族这样有着强亲和力的受体结合,还可以和75 kD分子量的肿瘤坏死因子神经营养素受体P75作用,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据悉,P75受体并不是神经营养因子NTs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P75的作用可能在于增强Trk受体与NTs的亲和力,有利于神经末梢摄取和逆行转运。BDNF发挥其生物学作用有赖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神经细胞膜上至少有TrkB和P75两种BDNF受体,P75则为BDNF低亲和力蛋白受体,且可与任何一种NTs类物质结合,其在脑中的含量高于TrkB,但它对BDNF的影响尚不清楚。有推测显示BDNF与P75受体结合,可能通过抑制CaMKn以及MAP-kinase活性,影响囊泡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强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元再生,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甲基化则会造成脑神经遗传因子机能受损,保护功能减弱,因此引发抑郁症,同时影响治疗效果。事实证明,抑郁症的反复发作并不是患者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所导致的,而是脑部神经脆弱引起。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的根本病因迄今为止尚未查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与此同时,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思维迟缓现象。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另外,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抑制状态。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研究人员曾对抑郁症患者追踪十年,发现有75%-80%的患者曾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患者应接受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多数学者认为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防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iological Psychaitry重要综述: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可塑性和抗抑郁作用的联系
Cell:挑战主流认知!研究人员发现抗抑郁药新作用原理
中药复方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昆士兰研究组发现猴头菇的强效神经营养功能:可促进神经生长、增强记忆力
华人学者发现理想的减肥思路:吃多不胖
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抗体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