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凡夫俗子读国学之论语篇(一)

 作者/王行健

最近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论语》解读的文章,谈及《里仁》篇里的一则: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下边的注释为: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查了一下基本都是这种类似的翻译,觉得有待商榷。如果原文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解释没啥大问题。但这句话里面有个“欲”字,解释中没有体现出来。

夫子寿七十三(前551—前479),卒(大夫死称“卒”)时孔鲤已死(前483),于是一些弟子们就自发在孔林(圣人墓称“林”)为夫子守孝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回忆起老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做法,久而久之便商量辑文成册来传承师道。一说《论语》成书的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弟子;或说为曾参与有若所辑由其再传弟子最后完成的(因为曾参和有若都被称作“子”,我赞同这种说法),大概是春秋末期。是“上古”汉语时期。为啥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那时候在人们的成文习惯中用“字”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第一部辞书《辞源》成书于1908年,收录的是“经常”出现在古汉语文章中的一些“习惯”语词。所以说“词”的观念是在古文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字音、字义随时间流逝与文明的进步不断地演化、变异,造成了我们许多认知与理解上的障碍,这又直接导致我们对经典的误读、误解。比如“学习”、“朋友”、“人民”等这些“词”都是后来才形成的,古人是不在一起用的,有些既或放在一起用其意义也与当今的辞义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回归其本源、本义以助我们更好地认知、理解、学习经典……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则语录中被忽略的这个“欲”字,《说文解字》(延伸阅读:《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东汉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是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里的解释是:“欲”:“贪欲也。’徐曰:’欲者,贪欲。欲之言续也。贪而不已,于文欠谷为欲。欠者开口也;谷,欲声。’《礼·曲礼》:’欲不可从。’《疏》:’心所贪爱欲。’又《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经》:’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增韵》:’爱也。’《孟子》:’可欲之为善。’又期愿之辞,《论语》:’我欲仁。’又婉顺貌,《礼·祭义》:’其荐之也,敬以欲。’又将然也,《古铭》:’欲墮不墮,逢王颗。’又与’慾’通,《诗·大雅》:’匪棘其欲。’感于物而动,性(此“性”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性”同,承“天道”而塑之“本性”。)之欲也。

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所以我觉得既然这个字有这么真切实在的意思在,是不该被忽略的吧!“于”这个字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即“讷”是针对于“言”,“敏”是针对于“行”的,“言”和“行”没啥可说的,“语言”和“行动”。那么还剩下“讷”与“敏”,《说文解字》里解释“讷”:“言难也,与`認`(认,通’讱’,说话谨慎)同,《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玉篇》:’迟钝也。’《广韵》:’謇(jiǎn言词不顺畅)讷也。’”;释“敏”:“疾也。《释名》:’敏,闵也。进叙无否滞之言也,故汝颖言敏曰闵。’又《类篇》:’足大指名。’又《博雅》:’捷敏,及也。’《谥法解》:’速也。’《广韵》:’聪也,达也。’《玉篇》:’敬也,庄也。’”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渐渐“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奉为圭皋。《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品格高尚、道德言行兼好之人。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所以综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我觉得应该是:“孔子说: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对待自己有感而发的欲望(或遇到的问题),说话要谨慎迟缓,行动要果决快速。”请不要把现代汉语中的词(如上解释中的 “工作”)用在解读古汉语中。这里要做到“讷于言,敏于行”的对象应该是那个被忽略掉的但却非常关键的“欲”字。

类似的言论在《论语》中还有几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都是关于一个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多听、多看、多做,才能成为一个可以成事的君子!

以上是我对这则语录翻译的一点看法,敬请斧正。

 作者简介:

王行健,黑龙江哈尔滨人。网名天行健,号务本堂传人。师范毕业。受家学熏陶,自幼迷恋文史哲,尤其钟情古汉语和诗词,几十年讽咏不辍,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诠释,且渐生感悟。有《蚊矢斋诗词》,《论诗》,《凡夫俗子读国学之论语篇》,对诗词写作及诗词理论略通并有心得。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能为我们所用吗?——中庸解读(一)
《说文解字》第434课:“讷于言而敏于行”,“讷”字如何读,何义?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举例
【教育读书】国学经典名言名句
复习签到1: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说文解字》第658课:古汉语里的“睡”,并不是“躺下”休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