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花间一壶酒”喝出的是人生悲戚,吟咏的是千古绝唱

文/踪影

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作者的创作背景,诗仙李白《月下独酌四首》,能将“花间一壶酒”喝出人生悲戚,吟出千年经典,能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不愧“诗仙”、“酒仙”之称谓。

千年以来,李白的名字家喻户晓,即是小小顽童,在牙牙学语之时,就开始背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虽然诗的意对于学语幼童,未必能解。但那平仄的韵脚,简洁明了的词语,却让李白的名字就像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已经扎根于心底。

01“酒仙”不为己悲,只为国忧

李白一生奉行“不为己悲,只为国忧”的理想,终是未能实现。他“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情怀,只为自己赚得两个响亮的绰号:“诗仙”、“酒仙”。

“酒仙”来源于杜甫《酒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正是这“酒仙”二字,也为其惹来了不好麻烦,——好不容某得了“供奉翰林”的闲职(御用文人)。作为御用文人,李白为自己抒写“金宫乐事多”而苦闷,而怅然。不羁随之而来。这期间,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成为酒友,号称“酒中八仙人”。

李白才华横溢,五岁发奋读书,博览群书,少有诗名,弹琴击剑,勤学苦练,为国建功立业的志趣,在其少年时代便已形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中,他结识了孟浩然、王昌龄、杜甫、贺知章等名士。735年,李白历经千山万水的跋涉,三十年的蓄势,终于到了国都长安。他在一步步走向政治中心,也在倾尽全力接近上层,他要为国效力。

在紫极宫,李白遇见了贺知章。贺知章读了《蜀道难》和《乌栖曲》,其潇洒出尘的诗韵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他赞李白:“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并称其为“谪仙人”。然而,尽管李白做了诸多的准备和功课,但终没能实现他“报效祖国”的理想。三年后,求士无望的李白,只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而离开长安。

02遇贵人引荐,入翰林院待诏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和引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龙颜大悦,召其进宫。李白进宫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亲自考核。李白凭着半生饱学和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为“供奉翰林”,专为皇上写诗文的御用文人。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令其赋诗纪实。李白受玄宗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不乏嫉恨,或心怀叵测者。

伴君如伴虎,像李白这样潇洒快意,浪漫主义者的天才秉性,非常容易得罪人,甚至惹火上身,也浑然不知。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翰林院待诏。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受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至此,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遂“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李适之等人结“酒中八仙”,纵酒游历,玄宗呼之不朝。已是“酒仙”的李白,对于“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自然是不放在心上。不久,便遭遇免职。

03花间一壶酒,诗仙喝出人生凄怆

李白经历了人生短暂的热闹之后,沉寂下来,回想“宫柳黄金枝”的繁华,以及那繁华深处所潜藏的危机,似乎都成为他沉醉于美酒,不求清醒的力量。于是,孤独的李白便发挥其形象思维的非凡天才,写下了《月下独酌四首》。全文录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月下独酌”,原本是那样的寂寞孤独,但在诗人,虽然是“独酌”,但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此,诗人邀月饮酒,对影交谈,至此,这场“独酌”,便成了三人行。

我们常说一个人喝酒,叫喝闷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而此时的诗人,“月下独酌”,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样的情景,场面是冷清的,独酌者内心也应该是寂寞的!可是,诗人却偏偏突发奇想,写“花”、写“酒”、写“人”、写“影”,继而,幻化出月、影、人三者的互换与交流。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饮者——诗人,仍归孤独。因而,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引发议论,点出“行乐须及春”的题旨。最后六句,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相约于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只可惜,千年之前的唐朝,并无太空遨游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仙已经与月光相约太空了。

诗人“举杯邀明月”,月、人、影,三者之间,形成不可分割联系,这“对影成三人”,可谓千古绝唱。表面上看,诗人的“花间一壶酒”喝得十二分的惬意,对影三人,其乐融融。细思,却极度凄凉。此时,诗人除了抒发怀才不遇,寂寞孤独之外,作者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性格特征也凸显出来。

《月下独酌四首》第二首,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天地之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将饮酒提升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酒中之趣不可言传。诗人借助于“酒中趣”,表达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先写诗人因愁绪不能乐游,“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从人生观的角度,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并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的结论。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

第四首,借用典故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用酒解忧,并推理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诗人故意贬抑伯夷、叔齐和颜回,以表达虚名怎敌美酒?写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写及时乐饮,表达对自身仕途坎坷的悲愤,以及对时政的批判。“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小结:

李白“只为大国忧”情怀虽然未泯,那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情怀未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抱负还在。但报国却是无门。他虽然饮的是美酒,但醉倒在月光下的高台,是何等的悲凉?“乘月醉高台”这样一个画面,我们领略到的,又何尝不是愁苦呢?因此,读《月下独酌》笔者读出的是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翻过诗歌的表面华章,我们只能为“酒仙”而怆然。“花间一壶酒”李白喝出的是人生悲戚,咏出的是千古绝唱。

踪影 2021/6/24

#李白#

读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酒中仙”李白: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 书 《爱酒帖》
飘逸若仙,潇洒豪迈——诗仙:李白
趣闻|诗仙李白亦酒仙,一生与酒共长眠!
李白与酒
文人与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