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之为饮,幻化为道

      引言: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无酒精纯植物饮料之一(另外两个为咖啡、可可)。是东亚饮品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和日本,饮茶、品茶讲究茶道,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它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俗文化的一座桥梁。在士大夫阶层中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名为“八雅”;在市井老百姓阶层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从这里不难看出,茶在两种文化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使士大夫们多几分民间情怀,亦能使百姓们多几分文人情趣。

、茶之起源

一、传说与考证

中国是最早进行动植物驯化的国家之一,茶在中国历史非常悠久,也是茶的故乡。关于茶的起源,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农业与植物的守护神,也是发现草药、用来治疗疾病的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茶树的起源,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专家将茶和植物学的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确认巴蜀地区是中国茶的原产地。明末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可见巴蜀地区为中国南方较早开发的地区,诸如三星堆、金沙等文化遗存,而且四川盆地温润潮湿的气候最为适宜茶树生长。

二、早期饮茶

春秋以前,茶叶最初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来汲取茶汁,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含嚼茶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以说事茶成为饮的前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嚼茶叶逐渐转变为煎服,即将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先煎煮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将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为了食物解毒。《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又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自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汉魏晋以来的士族世家渡江迁移至南方,茶作为南中国的特产,获得了南迁的世家大族的普遍青睐,由此成为“有闲阶级的产物”,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炫耀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富足和阔气。

三、《茶经》问世与茶的传播

中国的饮茶作为社会风尚,则开始于盛唐。根据古籍《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茶在中国许多地方推广栽种,并培养了中国人饮茶的习惯。唐代的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出版后,更是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普及。到了宋代更有更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唐代是中国社会空前强大的繁盛时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她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增长为基础,以交通、造船和航海业的进步为条件,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实行开放政策,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有唐一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且多样化。特别是日本醉心于盛唐文化,将当时最流行的茶饮也传到了日本,最早从从中国传到日本成体系的、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当属唐代陆羽的《茶经》,这部著作介绍了茶树的特性和采茶器具、饮茶方式,还有茶的历史。

茶在日本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

1.引入: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和最澄将中国的茶种带至日本,种植于比叡山,但是不久毁于战乱。

2.制茶和种植:平安时代的遣唐使带回饮茶的习惯和制茶之法。当时的中国茶近似于现代的乌龙茶,属于微发酵茶。这个茶的颜色也一直流传下来,被日本称之为“茶色”,而当时的饮茶之举只是在贵族和僧侣之间流行。

3.推广种植:始于镰仓幕府时代(中国宋朝同期),荣西禅师将从中国带回在九州栽培,还将一些茶种赠送给了宇治的明惠上人,大面积种植茶树和饮茶之风由此在日本兴起。并且,荣西禅师还认为茶有药效,能治百病,并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献给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武士阶层也开始流行饮茶风尚。

直到当代形成了日本的三大名茶:京都宇治茶、静冈茶和埼玉的峡山茶,三种茶各有特点,在日本又这么一句歌谣:色は静岡、香りは宇治、味は狭山でとどめさす。(汉译:静冈的色泽,宇治的香,峡山的味道最悠长。)

贰、茶道

一、缘起

唐宋两代,可以说事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灿烂、勃发的时代。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也在这一时期摆脱了单纯的“饮品”范畴,而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中国作为茶的起源地,其悠久的历史不仅为人类创造了茶的种植栽培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文献。“茶道”一词,源于唐代诗人皎然法师,他的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内容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诗中,诗人谈及了饮剡溪茶的感受,最后一句提出了“茶道”。

皎然法师之后,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提到“茶道”一词:“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是天宝年间(742~755)进士,大历年间(766~779)担任县令,这一时期,正是唐代茶文化定型并兴盛的时期。封演之“茶道”兴于中唐,文人雅士在品饮中感受到茶叶超出物质外的精神品性,让人们从哲理的层面,从精神的世界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在这过程中,佛教中的禅宗引起了催化作用,尤其是六祖慧能的南派禅宗兴起,茶从口舌之饮变为文化标记,饮茶成为时人的流行文化

二、唐宋饮茶法

唐朝的饮茶法属煎茶。人们将茶叶蒸青后以石臼捣烂制成茶饼,制作时,先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然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香料、薄荷等,这种做法在现代看来就是一种黑暗料理,但是唐朝人却趋之若鹜。在西藏及蒙古一带留存至今,从中国商队那里学会品茶的俄国人会在喝茶时配以柠檬片,这也是古老品茶法的一种残留。

点茶法是又一种饮法,在唐朝也已经出现,但是并不成熟,而宋朝将点茶法发展到了成熟并风靡,宋朝有着发达的文化,最先喜欢末茶的也是文人,是他们改进了煎茶法,宋朝人通常将茶叶以小臼研成细粉,并将备好的茶粉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调成茶膏,随后一边用汤瓶注水,一边用细竹丝精制而成的茶筅击拂(快速搅打茶汤,形成细密的泡沫,从形态上来看,跟现在的抹茶饮品也相差不多。

宋徽宗赵佶对茶也有独到的研究,他在《大观茶论》描绘点茶法的过程是:“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仅仅从描述来看,就感觉非常的文雅。

不仅如此,宋人还发明了更高级的玩法:分茶,分茶通俗一点来说类似现代的咖啡拉花,不仅能够拉出不同的图案,还能在茶盏里写诗画画,甚至比当代的咖啡拉花要高明的多,南宋其实已经诞生了职业的茶艺师,分茶更是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

三、日本茶道

唐朝在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下国势衰微,由此还造成了东亚区域结构的变化,各族各国自树意识增强,但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中断。茶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自然成为东亚各国交流和交易的媒介。茶道在日本最初是在禅寺被作为一种待客技艺和礼法。将这带到日本的是禅师大应国师(1236~1308),最后由著名的一休宗纯和尚(1394~1481)将茶道传授给了弟子村田珠光(1422~1502)。珠光艺术天才将其发扬光大,成功融入了日本独特的情趣,由此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

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1503~1555)和千利休(1521~1591)对茶道进行了改良,加以完善,使现在的茶道得以闻名。至此形成了禅院与街巷流行的两种茶道类别。现在的日本每位茶师都以从千利休这一系的弟子手中(据传传人有三位亲族和七位弟子)获得资格证书为荣。

千利休出生于大阪府堺市的富商之家。堺市是日本当时繁忙的对外贸易港口,茶艺也最先在这些富商当中传开,他们讲来自朝鲜、中国。南亚的陶制品用在了茶艺上,这类做法布及局限于茶师,收藏茶具也是当时大名的做法,拥有稀有的茶碗和茶罐是众人羡慕的对象。

千利休从小学习茶艺,五十岁声名鹊起,成为公认的茶道大师。“利休”之名正是正亲町天皇授予的(他本名为“千宗易”),先后依附于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获位三千石。在年过七旬时被人指控谋反,随后被丰臣秀吉勒令自尽。他收到命令后泡下了人生最后一道茶,并留下了一首辞世诗:吾此剑兮,一生未离;寂灭现前,扔向苍天。

四、现代传承

茶道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高度相关。作为禅意体现形式的茶道,兴于宋代,但与中原的风俗习惯逐渐被朝代的更迭所移风易俗,在中国经历的元、明、清三朝是重要的分水岭。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更喜欢喝酥油茶,对所谓的煎茶和点茶都不感兴趣,这让煎茶、抹茶没有了市场,明朝时候发明了炒青,也就是现在的炒茶,这大大简化了喝茶的程序,还让茶饮味道更加纯粹,以后这种用茶叶泡茶的饮茶法,在中国流传开来但明朝时候对倭寇防范厉害,炒青也就没有传到日本,反而让点茶法在日本的传承从未中断。后续统治者也不断大力支持,使之发展为一种独立于宗教的世俗行为。即使发展到今天,日本现代的饮茶法虽然也有明代的冲泡茶,但自始至终占据统治地位的仍是点茶,抹茶也因此成为了日本的饮食特色之一。

由此看来,饮茶法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唐朝是用茶饼煎茶饮用;宋朝是用茶粉点拂饮用;明朝是用茶叶冲泡饮用。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提出,煎茶法属古典主义,点茶法属浪漫主义,冲泡法属自然主义,三种饮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且与茶具互相映衬,也产生了各自的审美情趣。朱大可先生提出到:“茶汤在青花瓷里散发着热气。茶神站立在里面,犹如隐形的女神,青花瓷就这样与茶叶构成奇妙的互生关系。他们是彼此印证的,仿佛天然的联姻。”

五、茶道精神

茶道不只是喝茶,而是包括与喝茶相关的事与物,如茶具、泡茶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生起了心境,茶道是对原始单纯的洗练和美化。

茶道教人在污浊的日常中寻觅着潜在的美。它崇尚纯洁和谐,教人以互爱之精妙、秩序之情怀,它的本质是赞美残缺,试图以一种慈悲的心境,在无常的人生里成就细微的有常。借用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来比喻茶道的定义:哲学家建造了一所美丽的宫殿,但是他注定不能住在里面——在为供别人和自己瞻仰的宫殿旁,他有一间自己的茅屋。在这句名言中,哲学家象征着禅师,而茅屋则是茶道的象征。可见,亲近自然、简单朴素仍是茶道的理想状态。

前文提到的千利休之死,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他与当政者的理念不同。太阁丰臣秀吉营建的大阪城愈发宏大,茶室的墙壁地板的骨架皆以黄金打造,号称“黄金茶室”,这与千利休所主张的茶室小型简朴背道而驰。按照千利休的理想,为了亲近自然而寄生于茅屋,或是一间面积极小的和室——只有约8平方米,但结构和日用器具却很讲究的狭小室内,其目的在于剥离一切人类为了粉饰自己而人为添加的覆盖物。

佛教与茶的关系堪称水乳,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宗里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说法。当饮茶者手捧茶杯,欣赏着一片片翩然下坠的茶芽,品尝着集香甜苦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汁,就可以体验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境。

对于一名真正的茶道爱好者来说,饮茶早已超越了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同时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讲究的是修身养性,它通过泡、观、闻、饮来全方位立体式的欣赏茶,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喝茶能静心静气,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我们通常称呼一些不靠谱的、贪图享乐的朋友为“酒肉朋友”。与之相对,茶所具备的特性,注定它联系的两端是君子,所以没有“茶肉朋友”的说法。君子相约往往会“以茶代酒”,因为君子坦荡荡,如同茶水的淡雅,饮茶对于君子而言,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信仰。

一盏茶,温温入喉,职场压力,烟消云散。

一盏茶,回味悠长,人生得失,自然通透。

一盏茶,妙不可言,尘世万象,尽在其中。

2021-2-27

辛丑年正月十六

资料来源

Ⅰ图书类

犀文图书编著《闻香识茶》,青岛出版社2012年版

国家旅游局人事司编《导游知识专题》,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

孙秀玲著《一口气读完日本史》,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杨军、宁波、关润华编著《东北亚古代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冯立君著《唐朝与东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日】渡辺武など秀吉と桃山文化》,大阪城天守閣1997年版

Ⅱ期刊类

饮料中的历史——中国古人喝的茶,可能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样》,今日头条@历史地平线

《抹茶并非来自日本,宋朝人就开始享受精致抹茶,是怎么失传的?》今日头条@历史百家争鸣

《中国茶与日本茶:谁更讲究?》,今日头条@沅汰

杨倩《日本茶道的历史与魅力》,《科技资讯》2011年第9期

侯巧红《中国饮茶习俗与日本茶道之辨析》,《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

张雅萍《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渊源》,《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刊

乐素娜《论日本茶道与宋代斗茶之渊源》,《茶叶》2010年第4期

冯芗《浅谈茶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论坛》2009年第3期

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

王春华《中日茶道之比较》,《贵州茶叶》2010年第4期

Ⅲ视频类

西瓜视频:纪录片《茶界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茶道文化跟中国茶艺有何区别?
茶道文化
茶叶的全球传播
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喝茶的?-今日头条
内衣广告花絮片
茶文化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