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第三部)3沉甸甸的湿
内容提要:
      1、湿侵犯人体后,会产生沉重的感觉,脑袋就象被包裹住了一样。
     2、中医所讲的风湿主要指的是关节炎,关节痛,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肢体痹症一类的疾病。
     3、湿的一个特性“浊”,指的是秽浊、垢浊的意思。也就是说,“湿”这种病邪产物,它不象我们所说的水、津液,那么清澈。
     4、湿生浊后,我们的面部秽暗无泽,面部暗暗的,一点光泽也没有,有的偏于黄,有的偏于黑。
     5、《黄帝内经》认为,湿气具有“重”和“浊”的特性。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面说到了,“湿为阴邪”,它可以伤人的阳气,我们来看湿的另一个特性:“湿为重浊”,特性是“重”和“浊”。我们游泳,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特别重视穿泳衣,现在穿的鲨鱼皮泳衣,用抗阻的、防水的面料来制成,就是为了减少重量,减少摩擦,减少阻力,以提高速度。我谈这个的目的,是说湿邪的重。那么,湿邪侵犯我们人体,会不会产生重的感觉呢?是会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脑袋象被包裹住一样,是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个老太太,来看病进门就说,大夫呀,能不能把我的脑袋给换了,脑袋沉啊,天天昏昏乎乎的,沉沉的,这个症状一直解决不了啊。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首如裹”,人感受湿以后,一方面会困阻阳气,使阳气不能上达清窍,阳气不能到达清窍就不能温养清窍,使我们的头不舒服,精神也不好。另一方面,湿困阻我们的清窍,把我们的头包裹起来,所以产生了特别沉重的感觉。“首”一种认识是指“头”,一种认识是指“开始”,“首先”。也就是说,“伤于湿”的人,一开始,首先他就产生一些感觉,这种感觉是“如裹”,包括我们的关节,包括我们的手臂、下肢,包括我们的腰、全身,就象被东西裹住了一样,非常的困重。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关节炎患者,五十来岁,一年前发生一种没有诱因的右膝关节疼、沉,就好象被东西包着一样,屈伸都很困难,当时找大夫看,大夫说是风湿,家属害怕,怕会影响心脏,怕得风湿心脏病。实际上中医所讲的风湿,主要指的是关节炎,关节痛。是中医所说的肢体痹症的一类,并不是西医所说的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换句话说,中医所说的痹症,不太容易发展成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感
      受湿邪,怎么它就会发重呢?前面我们讲过,湿跟水不太一样,湿是水跟其它物质的一个融合。如,棉花进水了,变得很沉。我见过一个老太太,肋间神经痛,实际上当时是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蛇串疮好了,出现一后遗症,就是一捆着的感觉,她说她的腰就象拿根铁丝使劲儿勒着一样,非常沉重,实际上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困重、沉重的感觉就是湿邪为患所导致的。
      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浊”,“浊”是“秽浊”、“垢浊”的意思,也就是说,湿的这种病邪产物,它不象我们所说的水、津液,那么清澈,它偏于一种浑浊不清的状态,因为它与身体里的一些废物是糅在一起的,它是不动的,不运行的,停留在那儿,这就容易产生一种沉积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秽浊之感。就象我们的房间,热空气长期不流通,再加上潮湿,空气中难免产生细菌,这实际上就是湿产生的一种秽浊之物。《吕氏春秋》 中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流水不腐臭,门轴不生蛀虫。而湿相当于死水,死水里面可能就会产生一些腐烂的东西。这就是说,停滞、不运动以后会产生一些与腐有关的其它东西,比如蛀虫、蚯蚓..........,也就是说湿生浊物。“湿生浊”在身体中首先表现的是面部的秽浊,脸色秽暗无泽,暗暗的,一点光泽也没有,有的偏于黄,有的偏于黑,这种面色实际上就是湿邪所困导致的。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每天喝一斤酸奶,一段时间下来,身体乏力,面色晦暗无泽,脸上还长斑。她找到我,我建议她加强运动,调整作息时间规律,停喝酸奶,多吃素食。她停不下酸奶,每天减半,坚持了一段时间,色斑和脸色逐渐好。
     湿邪为什么会反应到面色上呢?《黄帝内经》中说,人体的365络气血,皆上注于面而为之窍。也就是说我们全身的气血都可以达到我们的面,所以面部的气血最丰富最充盈。而湿困扰阳气困扰气血,使气血不容易到达面部;还由于湿的困阻,使皮肤的新陈代谢的功能降低了,废物排不出去,色素就沉积了,脸就浑浊不干净,而且还容易产生色斑,所以浑浊首先反应到我们的脸上。
     浊产生秽浊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的肌肤有疮疡,湿疹,或者小痤疮,这类的病变,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汗出时又遇到湿,湿就会停留在汗孔里,郁而化热,进而形成疮,进而成小疖子,进而成小痘痘。容易生痤疮的,长粉刺的,长小痘痘的,往往脸上都是油光光的,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给祛除湿邪。我见到过一个人,他在脚踝上长湿疹,反复发作,到春天、秋天就稍微好一点儿,一到夏天症状就严重了,反复发作。实际上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湿邪停留在体内,湿热互结产生的一种现象,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清利湿邪,清利湿热。
     湿浊产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二便,二便是我们人体水谷代谢的最常见的一个产物,我们的湿,我们的水基本上都从二便排出去,如果二便混浊,可能就是湿邪为患,由于湿停留在人体,困扰脾胃,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就会“郁而生热”,这些湿,郁在一起,可以变质,可以腐败,因此就可以产生一些秽浊之物。你看场上的稻谷,我们不翻扬它,时间一长,就郁热了,郁热后就腐烂变霉了,就成了秽浊之物。我们人体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吃进的水谷,如果湿邪困住脾胃,脾胃不能运化,于是乎就产生一些腐烂的东西,所以表现出,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浑浊而黄,《黄帝内经》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水液浑浊属于热”,这里的热,更多指的一是一种湿热,湿热结一起,产生了秽浊。在中医临床中,判断这人有没有湿热,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辨水液排出物,不光是二便,还包括人产生的痰。比如稀白痰,中医说属于寒;黄脓痰,可能属于热
;痰量比特别大,可能是湿热。我见到过一个小伙子,常年腹泻,他自己说有二三十年了,每天三四次,也找中医治过,说是脾气不足,清扬不升,用药大多是健脾、益气、升阳,大多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但效果就是不明显。我看他的舌头,舌苔比较厚腻,舌质偏红,脉是弦滑脉。我问他大便稀不稀,臭味大不大,他说拉的很臭,放的屁也很臭,并且不容易冲,我当时就抓住两点,味臭,黏腻。这实际上就是水液浑浊,我就用清热利湿的方法,用治湿热痢疾的方法,效果不错,二十多年腹泻的问题就给解决了。这就是靠大便来判断是否有湿有热。其实用小便来判断也是一样的。
      另外,小孩子常流口水,胸前常戴一围嘴,小围嘴如果有黄迹的话,那有可能是脾有热,或湿热,应该用祛湿热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健脾、补阳、益气。
      湿产生秽浊的第四个方面,带下秽浊。“带下”是女性的一种多发病,古人就有“十女九带”的说法。我遇到过这么一个女士,三十多岁,来求诊的时候,描述非常痛苦,说一个月前,跟家人一起郊游,野餐席地而坐,回家以后就感到下体骚痒,时常流出比较浓稠的液体,而且味儿很难闻,非常痛苦。我一看舌苔厚腻,脉濡滑脉,同时食欲不好,吃点东西有些恶心,精神也差,特别容易发火,心情郁闷,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湿热下注,我们当时就用了龙胆泻肝汤的一个底方加减进行治疗的。实际上女子在经期的时候,淋淋雨,趟趟水,或者说在河水里,海水里去干活,或者是用一些不太洁净的洗具等等,可能会引起一些感染,导致一些带下病的产生,这里我要说,带下之物,如果是比较秽浊的,这就偏于一种湿热的现象。
      我今天说的这几个,面目的秽浊,肌肤上容易出现疮、疖、痘痘、粉刺,二便秽浊难闻,包括一些带下,也是秽浊难闻骚痒的,这些都是属于湿,这些就偏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实际上是一种湿热互结,湿跟热互结以后,如油入面能解难分,难以祛除,所以比较容易产生一种秽浊之象,如果没有跟热相结,只是单纯的气虚阳虚,天天怕冷,要是感受湿邪以后,可能秽浊之象表现得就不是那么充分了。同样一个泄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出来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本身就是晚餐,“飧泄”可理解为完谷不化的水谷精微泄泻,完谷不化,说明有湿邪,脾气不足,脾阳不足,不能够消化水谷,完谷不化,也称为飧泄。“清气在下”,为什么“清气在下”呢?是因为脾阳不足,湿困脾阳,脾阳无力消化水谷,布散全身,所以称为阳气在下,阳气应该往上走嘛,但它往上走不了,它虚了,没劲儿往上走,消化不了水谷了,于是完谷不化了,产生泄泻了。而产生秽浊之气,也是不被消化了,但这些不被消化的东西,郁而生腐,郁而生热,它就变质了,变质以后就成腐败之物,就出现了秽浊之气,中医上讲“湿热互结”,这个时候就要祛除湿热,就不能单纯的利利湿,健健脾,补补阳,就应该祛除湿热,清热利湿。

      附:“湿热互结”与单纯的阳虚气虚,都有完谷不化的表现,但“湿热互结”有秽浊之气,黏而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肤痒,是阳气没有到达
〖天涯头条〗轻松学中医系列14
任之堂主人第八讲:中医思维和药物疗法(下)
养生和治病都是重在养阳气
全球报道霍金走了!中医人有话要说
一、中医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